六年级上册册语文第17课电子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部编版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书湖阴先生壁》作为一首题壁诗,画面感极强,这就给了学生很好的想象平台。

将诵读与想象结合,那种呼之欲出的画面和情感即跃然纸端。

基于这样的理念,个人有了以下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感受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这种画面所传递出来的情感;2.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的恬淡、愉悦、轻松心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诗歌朗诵视频四、教学方法诵读、想象、小组讨论、电子白板五、教学重难点1.诗歌炼字——“静”“长”“护田”“送青”,体会诗歌用字用词的精确与精妙;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景及人,由湖阴先生及诗人自己,领悟诗人内心的恬淡、清静、脱俗情趣。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解析标题1)白板出示郑燮的《竹石》,学生背诵。

教师提问:《竹石》是诗人题于自己《竹石图》上的一首诗,同时以诗明志。

它属于什么类型?2)由“题画诗”引出“题壁诗”概念。

黑板板书诗题——书湖阴先生壁。

3)白板出示“书——湖阴先生——壁”,解析诗题“书湖阴先生壁”,白板出示王安石简介,介绍作者王安石。

2.教学活动——读诗论诗1)自由诵读诗歌。

白板出示诵读提示:读完诗歌你有什么感受?2)同桌互读诗歌。

白板出示诵读提示: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了你什么感受?3)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初步完成诗意解析。

小组展示。

3.教学活动——辩诗赏诗1)单个朗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载”。

提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诗句中的“长”“静”“自”如何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环境清静及人物心静与志趣)引导分析湖阴先生形象与情感:长、静——爱干净、喜爱清静自——喜爱花木、热爱生活、文人雅士的生活品味2)齐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盼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盼 公开课教学设计

17、《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难点: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你能说一说你童年的美好吗?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二、初读感知1.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3.出示课文字词注音及重要词语,指名读一读(1)拼一拼,读一读疯(fēng)甩(shuǎi)嚷(rǎng)袖筒(xiù)斗篷(peng)瓦蓝(wǎ)酱油(qiàng)腥味(xīng)嘴唇(chún)(2)看谁读得快,读得准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3)词语解释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瓦蓝: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

腥味:像鱼的气味儿。

嘟囔:连续不断的自言自语。

玛瑙:一种玉石,可用来做装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4.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铁凝,当代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三首 江南春|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三首 江南春| 部编版

《江南春》古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继续运用习得的“品词析句想画面”的方法,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莺啼、烟雨”等词,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3.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古诗中的“想象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想象等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熟读成诵。

难点:诵读古诗,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古诗中的“想象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杜牧。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春意盎然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我们身边,你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背诵出《咏柳》《春晓》《清明》《鸟鸣涧》等古诗,)2.说说赞美春天的词语。

3.导入诗题:春天姹紫嫣红,春天鸟语花香,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春天。

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古诗。

(板书:江南春)4.解题:同学们,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学情预设:“这首诗是描写江南的春天。

”“我感受到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

”)5.过渡: 同学们理解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指导朗读古诗。

⑴指导读正确,读顺畅江南春。

⑵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

①课件出示全诗,范读。

(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后全体同学齐读,引导欣赏把节奏韵律读出来。

指名读,师生评议。

师生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理解前两句⑴学生自读,感悟诗歌描述的景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涯”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4.了解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题材涉猎广泛,尤其以咏史诗为人称道。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黄河视频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中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准多音字及生字:曲(qū)。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好古诗的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读,齐读。

(2)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①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万里沙”。

②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全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全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教案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一)直接揭题:浪淘沙(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三、抓字眼,明诗意(一)初读,理解词义。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三)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江南春》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江南春》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江南春》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2.了解古诗通过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能背一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吗?《春晓》《村居》《咏柳》《惠崇春江晚景》等。

2.古代诗人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江南春。

4.解题。

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

(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5.了解作者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山行》《清明》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

读准生字“郭”的读音。

“莺”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注释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

(2)同桌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1.课件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烟雨)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1)第一、二句: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重点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3.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难点:1.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2.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九曲黄河浩荡奔流,辽阔江南春景如画,田园山水中也蕴含着无穷乐趣。

山水永恒,美景无限。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对自然风光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诗,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节奏。

三、学习《浪淘沙》。

1.知诗人,解诗题。

学生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了解。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学生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师相机补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汇报对诗题“浪淘沙”的认识。

出示: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精品教案

17 盼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学前准备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

1.会写“袖、篷、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

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教师提示易读错音、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

袖筒斗篷缩着疯了瓦蓝衣柜喧闹甩打叫嚷酱油嘴唇蹦出来楼梯(2)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窸窸窣窣满满当当瓶瓶罐罐)②ABB式:(凉冰冰厚墩墩静悄悄甜丝丝)③ABAB式(瓦蓝瓦蓝滴答滴答)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3)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明确: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7 少年闰土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3、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二、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