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康山读书赋第二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康山读书赋第二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作品赏析
• 康山草堂里的德音班、春台班,是当时最好的戏班。作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后来进京为皇帝祝寿,成为京 剧的鼻祖。江春死后,康山草堂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一度被卖掉。因为当时的乾隆皇帝建议,盐商集资五万两将该 园购置作为商人公产,而卖园所得的这笔钱,正好供给江春养子江振鸿作为从事食盐贩运的资本。道光廿三年(1843), 致仕回家的体仁阁大学士阮元买下了已经成为官府财产的康山草堂,略加修建,改为“康山正宅”,从此阮元安居康 山,直到道光廿九年(1849)十月十三日病逝。阮元居住在“康山正宅”的时候,花园虽然还在,但已破败,也很少有 人来游了。到康山拜访过阮元的,较著名的,大概只有道光年间的江南河道总督麟庆。他的拜访有个意外的收获,是 得到了著名根雕“流云槎”。在北京麟庆故居里,最著名的藏品就是陈设于云荫堂中的“流云槎”,用天然榆树根稍 作修整制成,形似紫云垂地。相传它原是康海之物,归阮元后,转赠于麟庆。后来麟庆后人将“流云槎”捐赠故宫博 物院,现为该院所藏最大的树根工艺品。清朝咸同年间(1851-1874),康山虽然楼阁依旧,文化气数却已散尽。时 人金雪舫在其撰著的笔记《水窗春呓》中说:“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城内之园数十,最旷逸者,断推康山草 堂。……其华丽缜密者,为张氏观察所居,俗所谓张大麻子是也。”传说此人原为一寒士,五十多岁才得到一个通州 运判的官职,十年间便拥资百余万。他所建造的康山草堂,主楼高三层,可俯瞰长江,有专门花园可供分别赏梅、赏 荷、赏桂、赏菊。更为淫靡的是,堂内建有套房三十间,回环曲折,外人不辨其路,房内金玉锦绣,堆满其间。每套 房间里住一个美姬,卧床下有通道相连,张大麻子常常夜间宿一房,早起又在另一个房间里。但是,人事有代谢,往 来成古今,光绪年间,这块地方又改名换姓了,归了来自江西的场大使卢绍绪。光绪两十年(1894),卢氏在此择地 造屋购园,到光绪两十三年(1897)落成,历时三年余,建房所用木材一千余M³,花费银钱七万八千余两。卢绍绪死 后,1906年,卢绍绪的两个儿子在此创办了扬州速成师范学堂,在花园里创办了译学馆;1913年,卢绍绪的两个儿 子分家,前面的七间七进住宅为两房卢粹恩所有,后面从第八进到意园再到园后三进房屋归大房卢晋恩所有,抗战时, 大房产业卖给王姓,王姓后来将意园卖出,解放后均没收公管,唯剩最后一进楼下为王氏(王敏齐先生)自留房。两 房产业后由前河工局、法伪盐务署、国民党海军留守处占用,解放初也驻扎过解放军部队,公管后为苏北火柴厂、扬 州五一食品厂租用,直至2005年搬出。其间,1981年9月20日凌晨,因五一食品厂使用不当,一把大火烧毁主房前后 四进,将照厅、正厅、女厅,计两十八间六厢,1270.70M²全部烧光,剩下高墙孤立,裸露风雨中两十多年。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课文解读(2)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课文解读(2)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课文解读(2)苏子愀然①,正襟②危坐③而问客曰:“何为④其然也?”(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呀?”①愀然:忧愁变色。

愀,qiǎo。

②正襟:整理衣襟。

③危坐:端坐。

④何为:为何。

)[这是承上启下之语,用主人之问而逼出客人之答,自然而合乎情理。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①之诗乎?(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①曹孟德:即曹操。

孟德,是其字。

所引诗句见曹操《短歌行》。

)西望夏口①,东望武昌②,山川相缪③,郁④乎苍苍,此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⑥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相互环绕,郁郁苍苍,这里不是当年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①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②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③缪:liáo,古同“缭”,缭绕。

缭绕、环绕。

④郁:茂盛的样子。

⑤此:这地方。

⑥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方①其破荆州②,下江陵③,顺流而东也,舳舻④千里,旌旗蔽空,酾酒⑤临江,横槊⑥赋诗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握着长矛朗诵诗篇,固然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①方:当。

②破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

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③下江陵:曹操在襄阳接受刘琮投降之后,又出兵在当阳长坂打败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进兵江陵。

下,攻占。

江陵,当时荆州首府,今湖北省县名。

“破荆州,下江陵”在文中实际指的是一回事,属同义铺排。

④舳舻:zhú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战船。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段落大意: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结构图示。

赤壁赋节选【清代】阮元骈体文

赤壁赋节选【清代】阮元骈体文
骈体文
赤壁赋 节选
清代 阮元
第一段
丁丑之春,余从鄴下移节武昌。复以簡兵之行,溯襄、鄖、 彝陵,操舟师下荆州,乘风东歸,过所谓赤壁者。慨然歎 曰: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余所经之地,古皆篡竊于曹公,维彼亂世,实生奸雄,揽 兹陈迹,不知感慨之何从也。斯壁也,抗洞庭之北,据監 利之东,衆山凝碧,绝壁留红,春江晓開,殘月落弓。戈 船偃旗,军堠静烽,天下治平,舟楫盡通,东吴西蜀,往 来憧憧。
THANK YOU!
第三段—第四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大 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和 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翰 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后曰: “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任漕运总督,二十一年(1816)任湖广总督,次年改任 两广总督,后任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 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 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后赤壁赋第二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后赤壁赋第二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作品赏析
•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 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 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 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 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 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 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 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 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 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 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国学 骈体文
后赤壁赋 第二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 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 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 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 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相关推荐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赏析篇1《赤壁赋》共分四段。

全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之下,以“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展开写景与议论。

最终阐释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第一段总的来说是写景,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试想浩渺长江上,有一叶孤舟,乘着清风悠悠荡荡。

不多时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

孤舟上有两个人站在船头迎风畅饮,喝到高兴处,还能朗声背诵出《诗经》里描述月出的句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觉得心中畅快,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呢?我们常常说,小酌怡情。

酒能让人心境愉悦。

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同样小酌过的朋友大概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

所以,他们喝得高兴了,就扣着船舷放声而歌。

第二段就从写景转入议论。

和一般的议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轼巧妙地经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将谈论的话题有逻辑地抛出,一方面又根据抛出的问题,构成思辩的探讨。

这种行文方式,把严肃的问题转化成包罗万象的清谈,我们之后人再读文章时,不仅仅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顺着谈论的资料发散思维,想出自我的答案来。

人在赤壁,很难不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我们先不管苏轼游览的这个赤壁到底是不是古战场,对于宋朝人苏轼来说,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事件。

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离我们此刻生活的2022年,也才过去了654年。

所以,能够这样说,宋朝人苏轼看待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比我们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还要遥远。

比苏轼稍微早两三百年的唐朝人张若虚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赤壁赋第二段抄写加翻译

赤壁赋第二段抄写加翻译

原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慨然歎曰:余所经之地,古皆篡竊于曹公,维彼亂世,实生奸 雄,揽兹陈迹,不知感慨之何从也。
……………………………………………………… ………………………………………………………
文赤壁,位于古城黄州(湖北省)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 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西晋初年,龙骧将军 蒯思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始建江馆,后代多有增建。北宋元丰三上(1080年),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 期间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此得名。后修建多座纪念建筑。南宋末毁于 兵燹,元、明、清三代屡毁屡建。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二赋堂、坡仙亭、睡仙 亭、问鹤亭、酹江这、放龟亭、挹爽楼、涵晖楼、留仙阁、鸟石塔、栖霞楼等。
国学 骈体文

赤壁赋
第二段
清代 阮 元
作品赏析
• 历史上湖北有文赤壁与武赤壁两处名胜,武赤壁在湖北蒲圻,是三 国时,孙刘联合,用火攻大破曹军之地。文赤壁就是黄冈的东坡赤 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居黄州,常游此地赋诗感怀,有名的《前 后赤壁赋》与《水调歌头》词(赤壁怀古),写的就是当时游玩此 地的情景。文赤壁倒比武赤壁出名,许多文人学士吟诗撰联,明清 两代文人的对联尤多。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 大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 和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 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 后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 侍郎,经筵讲官,浙江、河南、江西巡抚,国史馆总纂。
作品赏析
• 清道光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湖南的张世准另有一番议论: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 樵。” 作者上联怪周瑜没用,没有把曹操火烧在赤壁,若果真如此,赤壁没有如此美了。下联咒王安 石早死,让东坡做宰相,那末也就没有后来的《赤壁赋》了。假设归假设,道出了作者的一番 心意。 湖北黄冈举人薛瑞璜的一副长联,即俗且雅: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称达 者;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其 道乎。” 上联一开始说两句“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问,谁象东坡一样旷 达,“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下联作者说自已“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只要心 胸开拓,将世上的一切都看淡些,过得自由畅快就行了。 现代人,安徽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白启寰老师写的一联很有特色: “因人成事,黄盖计,孔明术,鲁肃忠,庞统谋,曹氏三军难一战;以弱胜强,仗风威, 用火攻,得地利,倚水势,周郎一炬奠三分。” 联语强调凡事都是人干的,孔明与庞统的计谋,有谁能敌?!用“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竟将 聪明才智过人的曹操也瞒过了,曹操哪有不坏的道理?!周瑜兵少,巧用天时地利人和,大破 曹军,从此三分天下。白老师此联写的是武赤壁,与文赤壁对应来读,对江山名胜多一分了解。
• 1817年 二月 阮元于湖广总督任内,著《江堤说》。任 湖广总督期间,为避免水患,阮元组织民众修武昌江堤, 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等水利工程。
• 清乾隆进士,历任两广、云贵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博学多才的阮元却道: 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破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鸣咽,吹残后夜洞箫声。” 作者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泛舟,仍然能感觉到当年东坡夜游赤壁的趣味,只是“孤鹤影”与“洞 箫声”,倒有几分凄凉的景色。
• 嘉庆十一年(1812年)任漕运总督,二十一年(1816年)任湖广总督,次年 改任两广总督,后任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 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 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