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赏析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诗的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归期的不确定。
这里的“君”,指的是诗人的妻子。
诗人用这种方式,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2.诗的中间部分:“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场景,展现了离别之际的凄凉氛围。
在这个雨夜里,诗人独自一人,感受着离别的痛苦。
同时,“涨秋池”也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如同这秋雨一般,愈发浓烈。
3.诗的结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未来团聚的期盼。
他想象着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情景,期待着在那个时刻,两人能一起回忆这个离别的夜晚。
这里的“何当”和“却话”,既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思念、回忆等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诗中的巴山夜雨场景,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氛围,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注解】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
咱们先来瞅瞅这原文哈。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无奈给写出来了。
想象一下,远方的爱人写信来问啥时候回家,可诗人自己也不知道啊,这种不确定的感觉是不是特揪心?就好像有一次我出差在外,老婆天天打电话问我啥时候回去,我因为工作的事儿一直定不下来,心里那个着急和愧疚哟,跟这诗里的感觉真有几分相似。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写景写得绝了!在这巴山的夜晚,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都涨起来了。
这雨啊,不光是落在地上,更是落在诗人的心里。
我记得有一回下雨天,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雨滴打在玻璃上,心里莫名就有一种孤独和惆怅,想必诗人当时也是这样的心情。
再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开始憧憬未来了,想着啥时候能和爱人一起坐在窗前,剪着烛花,聊聊这在巴山的雨夜。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充满了期待和温暖。
就像我那次出差结束,终于回到家,和老婆坐在沙发上,有说不完的话,分享着分别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整首诗语言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打动人心。
它把思念、无奈、期待这些复杂的情感融合得恰到好处。
李商隐这家伙,不愧是大诗人,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咱们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情感给写得淋漓尽致。
咱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有这种对未来充满期待,又对当下的分离感到无奈的时候吗?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说出了咱们每个人心底的声音。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分离和思念都是不变的主题。
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它通过对眼前景、心中事的描绘,将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味。
而且,这诗里的对比也很巧妙,一边是眼前的巴山夜雨,孤独凄凉;一边是想象中未来的温馨相聚,充满希望。
这种对比,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还有啊,这诗的意境也特别美。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先来看“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
诗人开篇便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询问,而自己却无法给出确切的归期。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惆怅的基调。
“未有期”三个字,简短却有力,仿佛能看到诗人在面对亲人的期盼时,那一脸的无奈和愧疚。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
在巴山的夜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池塘里的水也因雨水而不断上涨。
这里的“涨”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雨水的充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在不断地积聚。
秋夜的雨,总是带着几分凄凉,而身处异乡的诗人,面对这连绵不断的秋雨,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更是被无限放大。
接下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想象着有一天能够与亲人重逢,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
“共剪西窗烛”这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亲密,与此时的孤独和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诗人进一步的想象。
当重逢之时,再回首今日在巴山的雨夜中所经历的一切,那些孤独、思念和忧愁,都将成为彼此倾诉的话题。
这一句不仅呼应了前文的“巴山夜雨”,也使得整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和悠远。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构思巧妙,时空交错。
前两句写现实,后两句写想象,通过今昔对比,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既营造了一种连贯的氛围,又强化了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这雨夜中的情思。
在情感表达方面,《夜雨寄北》含蓄而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哀怨,而是通过对归期的不确定、雨夜的描写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题目:《夜雨寄北》2、作者:李商隐3、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翻译要点5、赏析角度二、原文翻译11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翻译为: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111 此句开篇即直抒胸臆,通过夫妻之间的问答,展现了归期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羁旅之愁。
12 “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121 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秋雨连绵,池水上涨,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翻译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131 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未来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为: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41 这一句回扣前文的“巴山夜雨”,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绵邈。
三、诗歌赏析21 情感表达211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
212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展现了其高超的抒情技巧。
22 意境营造221 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222 同时,“西窗烛”的想象又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 结构巧妙231 诗歌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从眼前的实景到未来的想象,再回到眼前的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232 首尾呼应,“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4 语言特色241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42 用词精准,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雨之盛,池水之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巧妙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1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__(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
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
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
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__年弃置身”。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
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
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
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
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
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李商隐《夜雨寄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译文及赏析《夜雨寄北》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夜雨寄北》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译文二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日期还难以确定。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夜雨寄北》译文三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夜雨寄北》赏析一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
一、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
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三、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四、“秋”字作用: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五、“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六、“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