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赏析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诗的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归期的不确定。
这里的“君”,指的是诗人的妻子。
诗人用这种方式,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2.诗的中间部分:“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场景,展现了离别之际的凄凉氛围。
在这个雨夜里,诗人独自一人,感受着离别的痛苦。
同时,“涨秋池”也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如同这秋雨一般,愈发浓烈。
3.诗的结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未来团聚的期盼。
他想象着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情景,期待着在那个时刻,两人能一起回忆这个离别的夜晚。
这里的“何当”和“却话”,既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思念、回忆等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诗中的巴山夜雨场景,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氛围,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先来看“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
诗人开篇便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询问,而自己却无法给出确切的归期。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惆怅的基调。
“未有期”三个字,简短却有力,仿佛能看到诗人在面对亲人的期盼时,那一脸的无奈和愧疚。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
在巴山的夜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池塘里的水也因雨水而不断上涨。
这里的“涨”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雨水的充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在不断地积聚。
秋夜的雨,总是带着几分凄凉,而身处异乡的诗人,面对这连绵不断的秋雨,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更是被无限放大。
接下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想象着有一天能够与亲人重逢,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
“共剪西窗烛”这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亲密,与此时的孤独和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诗人进一步的想象。
当重逢之时,再回首今日在巴山的雨夜中所经历的一切,那些孤独、思念和忧愁,都将成为彼此倾诉的话题。
这一句不仅呼应了前文的“巴山夜雨”,也使得整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和悠远。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构思巧妙,时空交错。
前两句写现实,后两句写想象,通过今昔对比,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既营造了一种连贯的氛围,又强化了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这雨夜中的情思。
在情感表达方面,《夜雨寄北》含蓄而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哀怨,而是通过对归期的不确定、雨夜的描写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题目:《夜雨寄北》2、作者:李商隐3、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翻译要点5、赏析角度二、原文翻译11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翻译为: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111 此句开篇即直抒胸臆,通过夫妻之间的问答,展现了归期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羁旅之愁。
12 “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121 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秋雨连绵,池水上涨,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翻译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131 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未来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为: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41 这一句回扣前文的“巴山夜雨”,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绵邈。
三、诗歌赏析21 情感表达211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
212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展现了其高超的抒情技巧。
22 意境营造221 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222 同时,“西窗烛”的想象又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 结构巧妙231 诗歌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从眼前的实景到未来的想象,再回到眼前的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232 首尾呼应,“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4 语言特色241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42 用词精准,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雨之盛,池水之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巧妙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赏析一】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二】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
这首诗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复信,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之苦。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2、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
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作品原文: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字词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译文:译文一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译文二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1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__(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
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
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
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__年弃置身”。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
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
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
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
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
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赏析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
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泊秦淮赏析
在杜牧的咏史诗中,多是借历史事件讽刺当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骄奢淫逸的生活,以此表现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是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
诗题中的“秦淮”就是指秦淮河。
它发源于苏州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南京)流入长江。
在六朝至唐代,秦淮河的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杜牧《泊秦淮》描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河,触景生情,并借助历史事件形象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国事忧患的情怀。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起句出语不凡,很有境界。
“烟”即指雾气。
“笼”即笼罩。
这一句的表面的意思是说,迷茫的雾气和朦胧的月色笼罩在秦淮河上,只见那寒气袭人的河水泛起鳞光,岸边的沙滩影影绰绰。
诗句中,两个“笼”字的连用很是奇妙,这不但把“烟”与“水”和“月”与“沙”,以及“烟”、“水”、“月”、“沙”和谐地溶合在一起,而且能多层次地描绘出了一幅极其朦胧、幽静,并微微浮动的月下秦淮图。
而这“月下秦淮图”是通过视觉来描写的,是相对静态的表现。
这里,诗人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把“寒水”与“沙”结合起来,由上而下,营造一种特有秦淮河的图景,这不但为后面所要表现的声音营造了氛围,而且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并为诗歌创造出了朦朦胧胧的审美境界。
词句“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一句中“夜”与上句中的“月、水”相连,承上句而来,说明了时间和地点。
“泊”指船停靠。
“近”即靠近。
这句的表面意思是说,晚上经过秦淮河,把船停在靠近酒家的河岸边。
诗人这里引出了“酒家”这个特定的地方,为后面写“商女”奠定了基础。
从表现手法来说,诗人采用倒装的方法,也就是说这一
句与前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构成倒装。
按照常规思维,应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
而诗人通过写景来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不但有助于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感受到夜晚月下的秦淮之美,而且为诗歌奠定了特有的抒情基础,产生触景生情的审美效果。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这里诗人一转,重点落在“商女”上。
“商女”即歌女。
“恨”即怨恨。
这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歌女们不知道亡国所带来的怨恨。
其实,诗人不是在责怪“商女”,而是在借商女的歌唱来痛斥那些贪图享乐、沉湎于声色之中的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们。
在当时来说,作为歌女,其地位是低下的,唱什么是由听者决定的。
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说“商女”,而本质上是说那些贵族、官僚、豪绅们。
这里,诗人运用了“隐真意于词外”的手法,把真情藏而不说,含蓄蕴藉,给诗歌留下了审美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这样比那种和盘托出、直抒胸臆的方法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全诗的合,是诗歌中心所在,是情感集中点。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据说是南朝陈后主制作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最终使陈后主荒淫误国,后来成了沉湎于声色而亡国的代名词。
“江”这里指秦淮河。
这句的表面意思是说,隔着秦淮河可以听到对岸酒楼上的商女们正在唱《后庭花》。
这一句与上一句也形成倒装,即“隔江犹唱《后庭花》”在“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前,也就是先听到这《玉树后庭花》,才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受。
这一倒装,把“果”放在前,不但引起读者思考“亡国恨”,而且强调了《玉树后庭花》的喻义。
同时,诗中的“犹唱”二字也用得很妙。
“犹”即“还”或者“仍”意。
“犹唱”二字把历史、现实以及未来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暗示着唐朝已经走向灭亡之路。
所以,这里“犹唱《后庭花》”不但表现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且也对这些官僚贵族予以警示,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诗人采用了由大到小的“收缩式”方式进行展示。
就整个诗歌来说,先是月下朦朦胧胧的“秦淮河”,表现出开阔境界,接着视线来到秦淮河的“岸边”,再由此循声转到对岸的“酒家”,最后集中到“商女”的歌声。
这样层层收缩,环环相扣,不仅诗歌层次分明,境界高远,而且使诗人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