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最新)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明末清初的XXX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A.四义B.四情C.XXX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XXX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B.质C.识D.力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XXXB.诗体C.诗法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XXX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碗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B.宋C.唐。
D.汉6.XXX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XXX“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XXX 的(。
)与XXX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肉体》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XXX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肉体阶段”早期的表现形状的论述。
在他看来,“(。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B.模仿C.美D.形状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XXX、XXX将“(。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B.形象性C.画面性D.符号性9.“表现人的肉体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情、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头脑生活”的人(。
文学概论试题带答案2

文学概论试题一、填空题(每空题1分,共20分)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
2. .最终决定文学发展的是()。
3.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类()、()、()。
4.叙事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和()等两类。
5.获取文学材料的途径可以分为()、()、(),()。
6.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是通过(),()()等媒介,把精神的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过程。
7.用()来表现()是文学典型的基本要求。
8.最早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游戏说的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1.关于文学起源的学说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 劳动说B 心灵说C 游戏说2.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是()A 神所赋子的灵气与天赋B难以说清的一种神秘兴奋状态C长期积累、偶然融发而出现的创作状态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A. 作家 B 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C 提供素材的人4.狭义的文学指的是().A 文化范围的文学 B文学作品 C具有形象性的文章5.文学形象和文学典型的区别表现在()A个性来表现共性的程度方面 B表现人物的性格方面 C 富有具体性的差别6.情感反映的是()A 事物的规律B 事物的形式 C人对现实的态度三、比较下列概念(每小题4分共8分)淘宝金榜题名试题店铺独家题库1.素材与题材2.广义的文学语言与狭义的文学语言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文学活动指的是文学创作。
. ()2.行动比语言更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
()3.美直接反映人的物质需要.。
()4.自然美是自然事物原有的属性.。
()5.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表现在形式上.。
()6.凡是形象性的语言都是文学语言.。
()7.对读者来说文学接受是间接性的.。
()8文学起源于游戏.。
()9.灵感只属于艺术家。
. ()10.审美情感离不开形象。
. ()五、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2. 类以联想3. 情感4. 艺术沉思5.艺术概括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关系2. 简答“文学起源于劳动”说的主要内容。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复习要点、习题及答案

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
)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
)“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
)“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 0分)1.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D )。
A. 反映论B.信息论C. 意志论D.文化论2.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A )、阅读期待有开放。
A. 象征B. 蕴藉C. 假设D. 模拟3. 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D )。
A. 历史性B.独创性C.感染性D.朦胧性4. 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量性、( A )、语境依托性。
A. 中介性B.表象性C.表情性D.意识性5. ( C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A. 正剧B.笑剧C. 悲剧D.悲笑剧6. 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 B )、文学资源场及文学创新需要等几个重要方面。
A. 个体体验B. 意识形态氛围C.拟念读者D.创作过程7. 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 D )。
A. 文本存在方式B. 人与人的关系C.文本媒介形式D. 社会生活关联域8. 文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属于( A )。
A. 共鸣B.净化C. 领悟D.欣赏9. 文学写作的两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C )与机构制作特点。
A. 集体行为B.贸易运作C.小我创造D.历史归纳10. ( B )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A. 审美欣赏型B. 消遣娱乐型C. 理性认知型D. 道德教化型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飞宇宙、( AB )和观众。
福师1108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108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开卷)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1、比较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对一个胖少女的描写和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的描写,论述文学形象创造过程中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的作用。
P22 考核知识点:主要特征常常是隐秘的,被许多其他特征所淹没了的。
它不仅有与事物的表面现象统一的一面,又有与事物表面现象矛盾的一面。
它是深刻的,又是与的假象混杂在一起的。
它有单纯的一面,又难免不与紊乱的现象交织纠缠。
它是必然的,又是经常被许多偶然性歪曲了的。
艺术之所以是创造,就是因为作家应备特征加以删节、改造、突出统一的产物。
P22答: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凡与主要特征不相符合的,就要删除,凡与主要特征相统一的,就要强化。
主要特征常常是隐秘的,被许多其他特征所掩没了的。
它不仅有与事物的表面现象统一的一面,又有与事物表面现象矛盾的一面。
它是深刻的,又是与肤浅的假象混杂在一起的。
它有单纯的一面,又难免不与紊乱的现象交织纠缠。
它是必然的,又是经常被许多偶然性歪曲了的。
因此,作家重新塑造生活就成为一种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劳动。
艺术之所以是创造,就是因为作家对应备特征加以删节、改造、突出统一的产物, 作家的才华就在这里表现出来,如高尔基《我的大学》写一个胖乎乎的少女:差不多每天清早五六点钟的时候,总有一个矮腿的姑娘出现在作坊临街的窗口;她全身是由各种大小不同的半圆球拼凑起来的,很像一个装满西瓜的布袋子。
她戴着一块花头巾,头巾下面露出淡黄色卷发,那卷发就像一个个小圆环儿被挂在她那红红的、圆绷绷的脸上和扁平的前额上,遮盖住她那睡意惺忪的眼睛。
她懒懒地用两只小手从脸上把头发撩开,她的手指好象新生婴儿那样可笑地伸张着。
这个女孩的形象的主要特征是肥胖,以致于她的身体,她的卷发,她的小手都是统一于圆孤形的。
事业单位考试《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最新】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C.感性 D.目的性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A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画面C.形象D.历史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 )。
A.泰纳 B.伊瑟尔C.孔德 D.拉封丹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D )。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11.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秉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A.“天籁”B.“物籁” C。
“神籁” D。
“灵籁”12.创作论是叶夑《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了创作主题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A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 B 。
“才、胆、识、力”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13.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D )、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
诗意的 C。
意象的 D。
概念的1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A )”说著名。
A.滋味 B.品味 C.食味 D.气味15.李渔论及戏曲时说道:“‘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次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身形,而无生气。
”这里“机趣”所指的是(D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采16.在《美学》中,黑格尔将(A )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喜剧,(A )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17. 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A)。
A. 康德B. 黑格尔C. 泰纳D. 克罗齐18.(A)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A. 《诗的艺术》B. 《判断力批判》C. 《美学》D. 《诗学》19.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A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 感性B. 理性C. 科学性D. 目的性20.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A)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D. 黑格尔的《美学》21. “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 )。
A. 地域的范围B. 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 诗歌的内涵D. 诗人的精神情怀22.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A)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 突出美的形式性B. 强调美的教育性C. 突出美的社会作用D. 强调美的政治性23.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 A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 虚构性B. 形象性C. 画面性D. 符号性24. 《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出自(A)之手。
A. 布瓦洛B. 圣·艾弗蒙C. 康德D. 黑格尔25.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要有(A),“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B. 伏笔C. 冲突D. “机趣”26.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
A. 泰纳B. 伊瑟尔C. 韦勒克D. 拉封丹二、简答题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汛》)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
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
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答: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
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
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
4.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答:(1)情节的完备;(2)情节的整一;(3)情节的严密。
三、论述题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
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
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刘勰主张“体必资于故实”,即学习过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和成法为凭借,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参古定法”。
所谓“无方之数”,则是指作品的文辞和风格,那是随时而变、无规则可循的,所以刘勰提出“数必酌于新声”,即无妨参考新兴作品的新鲜经验,以便有所酌取,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望今制奇”。
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此不可谓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策略。
其次,刘勰“通变”说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学本身,也有其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事实证明,文学传统、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如果处理不好“因”与“革”的关系,则势必对文学创作造成危害。
为此,刘勰批评刘宋之后的“讹滥”文风,认为其症结在于“竞今疏古”,是片面地追求“新变”、抛弃优良传统的恶果。
针对这一时弊,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经宗诰”。
与此同时,刘勰也反对因袭传统而不思革新的思想,在他看来,“因”与“革”是辩证统一的,“因”是“革”之前提,而“革”乃是“因”的目的,不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求变革求发展。
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讲“参伍因革”,正确地处理好文章创作中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最后,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
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对作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宜宏大体”,即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掌握各体文章的规格要求和写作原理;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即按照表达情志的需要和根据作家的才性特点贯彻通变的原则。
文学既不能背离优良传统,又要求应时适变,这中间关键靠人、靠作家。
无数创作实践证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个性的发展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文学的恒久生命力,正在作家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写作技术的过程中,唯其“通变”,作家才能在历史境遇的不断挑战下与时俱进,并最终站在优秀的文章写作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