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与尿素生产工艺指标
尿素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指标

尿素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指标1.生产原理尿素是通过液氨和气体二氧化碳的合成来完成的,在合成塔D201中,氨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氨基甲酸铵脱水生成尿素和水,这个过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2NH3,CO2 NH2COONH4,Q第二步:NH4COONH2 CO(NH2)2,H2O,Q第一步是放热的快速反应,第二步是微吸热反应,反应速度较慢,它是合成尿素过程中的控制反应。
1、2工艺流程:尿素装置工艺主要包括:CO2压缩和脱氢、液氨升压、合成和气提、循环、蒸发、解吸和水解以及大颗粒造粒等工序。
1、2、1 二氧化碳压缩和脱氢从合成氨装置来的CO2气体,经过CO2液滴分离器与来自空压站的工艺空气混合(空气量为二氧化碳体积4%),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
二氧化碳出压缩机三段进脱硫、脱氢反应器,脱氢反应器内装铂系催化剂,操作温度:入口?150?,出口?200?。
脱氢的目的是防止高压洗涤器可燃气体积聚发生爆炸。
在脱氢反应器中H2被氧化为H2O,脱氢后二氧化碳含氢及其它可燃气体小于50ppm,经脱硫、脱氢后,进入压缩机四段、五段压缩,最终压缩到14.7MPa(绝)进入汽提塔。
二氧化碳压缩机设有中间冷凝器和分离器,二氧化碳压缩机压缩气体设有三个回路,以适应尿素生产负荷的变化,多余的二氧化碳由放空管放空。
2 液氨升压 1、2、液氨来自合成氨装置氨库,压力为2.3 MPa(绝),温度为20?,进入液氨过滤器,经过滤后进入高压氨泵的入口,液氨流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调,并设有副线以备开停车及倒泵用.主管上装有流量计.液氨经高压氨泵加压到18.34 MPa(绝),高压液氨泵是电动往复式柱塞泵,并带变频调速器,可在20—110%的范围内变化,在总控室有流量记录,从这个记录来判断进入系统的氨量,以维持正常生产时的原料N/C(摩尔比)为2.05:1。
高压液氨送到高压喷射器,作为喷射物料,将高压洗涤器来的甲铵带入高压冷凝器,高压液氨泵前后管线均设有安全阀,以保证装置设备安全。
合成氨工业与尿素生产技术

准
添加标题
尿素干燥:将尿素溶液干燥 成固体尿素
Part Three
尿素生产技术简介
尿素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
尿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准备:将氨气和二氧化碳混合,形成氨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合成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发生反应,生成尿素 尿素分离:将生成的尿素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尿素纯化:对分离出来的尿素进行纯化处理,得到高纯度的尿素 尿素包装:将纯化后的尿素进行包装,形成尿素产品
降低能耗:通 过改进生产工 艺和设备,降 低能耗,减少
生产成本。
提高原料利用 率:通过改进 生产工艺和设 备,提高原料 利用率,减少
生产成本。
降低废水处理 成本:通过改 进废水处理工 艺和设备,降 低废水处理成 本,减少生产
成本。
开发新型尿素生产工艺
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尿素的生产效率 降低能耗: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尿素的生产能耗 减少污染:采用环保技术,减少尿素的生产污染 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尿素的产品质量
合成氨工业与尿素生产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农业领域:作为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工业领域: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塑料、橡胶、涂料等 环保领域:用于污水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医药领域:用于生产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 食品领域:用于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品质 军事领域:用于制造炸药,提高军事实力
THANKS
汇报人:
合成氨工业的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准备:天然气、煤炭、 石油等
添加标题
氨气分离:通过冷凝、吸收 等方法将氨气从反应气体中
分离出来
添加标题
尿素包装:将干燥后的尿素 进行包装和运输
合成氨 尿素产能指标

合成氨尿素产能指标
合成氨和尿素产能指标是衡量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参数。
对于合成氨和尿素生产来说,产能指标主要包括产能利用率和产量增长率。
1.产能利用率: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估合成氨和尿素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
目前,国内尿素生产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70%左右。
2.产量增长率:也是衡量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过,这一指标在合成氨和尿素生产领域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具体企业情况而定。
请注意,这些产能指标会随着市场需求和具体企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灵活调整价格以保持竞争优势。
同时,这些指标的设定和评估也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市场供求等因素。
合成氨与尿素生产工艺

16
工业煤气的组成如下表:
煤气名称
气体组成,体积%
H2
CO
CO2
N2
CH4
O2
H2S
空气煤气
0.9
33.4 0.6 64.4 0.5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水煤气
50.0 37.3 6.5 5.5 0.3 0.2 0.2
混合煤气
11.0 27.5 6.0
55.0 0.3 0.2
-
半水煤气
37.0 33.3 6.6
22.4 0.3 0.2
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基本化学工业中的硝酸、 纯碱、含氮无机盐,有机化学工业中的含氮中 间体,制药工业中的磺胺类药物、维生素、氨 基酸,以及化学纤维和塑料工业中的各种产品 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氨为原料。
应用于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中。作为制造三硝基甲 苯、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消化纤维等多种炸 药的原料;作为生产导弹、火箭的推进剂和氧化 剂。
除电解水以外,不论用什么原料制取的氢、 氮原料气,都含有硫化物、一氧化碳、二氧 化碳等杂质。这些杂质不但能腐蚀设备,而 且能使氨合成催化剂中毒。因此,把氢、氮 原料气送入合成塔之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 除去各种杂质,获得纯净的氢氮混合合成气。
因此 合成氨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步骤: ① 造气:制备含氢、氮的原料气; ② 净化:除去原料气中对合成氨过程有害的各种杂质; ③ 合成:将合格的氢氮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在铁催化
密度小。氨气的密度为0.771g/L(标准状况下)
• 沸点较高。氨极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至-33.5℃或
在常温下加压至700KPa至800KPa,气态氨就液化 成无色液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 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物质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 氨常作为制冷剂。以前一些老式冰棍就是利用氨气 制作的。
合成氨尿素工艺流程

合成氨尿素工艺流程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使用的尿素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可是有着一套超级有趣的工艺流程呢,今天我就来给你好好讲讲合成氨尿素的工艺流程,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咱们先来说说合成氨。
合成氨啊,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表演。
氨的合成原料主要是氮气和氢气。
氮气到处都是,占了空气的绝大部分,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氢气呢,获取的方式就有点讲究啦。
可以从水煤气变换反应中来,这就像是从一个神秘的盒子里变魔术一样。
在合成氨的工厂里,有一群超级厉害的工程师和工人们。
我曾经和一位老工程师聊天,他眼睛里闪着光,兴奋地跟我说:“你知道吗?合成氨反应可是在高温、高压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的呢。
”我当时就惊讶地问:“为啥要这么严格的条件呀?”他哈哈一笑说:“这就好比你要打开一个特别坚固的锁,得用特殊的钥匙和很大的力气。
高温、高压就像是那股子大力气,催化剂就像是那把特殊的钥匙。
”这个反应是在合成塔里面进行的。
合成塔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魔法反应堆。
氮气和氢气按照一定的比例被送进去,然后在里面发生反应。
这个比例可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厨师做菜时调料的比例一样,差一点味道就不对了。
我记得有个年轻的工人跟我说:“要是氮气和氢气的比例没调好,就像你做蛋糕时面粉和糖放错了量,那出来的东西可就不是我们想要的氨啦。
”在合成塔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氢气和氮气就变成了氨。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群小粒子在里面开了一场疯狂的派对,然后组合成了新的分子。
有了氨之后,就可以进行尿素的合成啦。
尿素合成就像是把氨这个“小积木”再进行重新组合。
合成尿素的主要反应是氨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氧化碳从哪里来呢?它可以从一些工业废气中收集,这就像是把垃圾变成了宝贝。
在尿素合成的车间里,我看到工人们忙忙碌碌的。
有个工人笑着跟我说:“这个反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呢。
”我好奇地问:“为啥呀?”他说:“你看啊,氨和二氧化碳要在合适的温度、压力和有催化剂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反应。
合成氨尿素的生产工艺

合成氨、尿素的生产工艺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
别名氨气,分子式为NH3,英文名:synthetic ammonia。
世界上的氨除少量从焦炉气中回收外,绝大部分是合成的氨。
目录基本简介构成发现工艺流程催化机理研究现状基本简介生产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①天然气制氨。
天然气先经脱硫,然后通过二次转化,再分别经过一氧化合成氨碳变换、二氧化碳脱除等工序,得到的氮氢混合气,其中尚含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约0.1%~0.3%(体积),经甲烷化作用除去后,制得氢氮摩尔比为3的纯净气,经压缩机压缩而进入氨合成回路,制得产品氨。
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流程与此流程相似。
②重质油制氨。
重质油包括各种深度加工所得的渣油,可用部分氧化法制得合成氨原料气,生产过程比天然气蒸气转化法简单,但需要有空气分离装置。
空气分离装置制得的氧用于重质油气化,氮作为氨合成原料外,液态氮还用作脱除一氧化碳、甲烷及氩的洗涤剂。
③煤(焦炭)制氨。
随着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发展,以煤(焦炭)为原料制取氨的方式在世界上已很少采用。
用途氨主要用于制造氮肥和复合肥料,氨作为工业原料和氨化饲料,用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2%。
硝酸、各种含氮的无机盐及有机中间体、磺胺药、聚氨酯、聚酰胺纤维和丁腈橡胶等都需直接以氨为原料。
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贮运商品氨中有一部分是以液态由制造厂运往外地。
此外,为保证制造厂内合成氨和氨加工车间之间的供需平衡,防止因短期事故而停产,需设置液氨库。
液氨库根据容量大小不同,有不冷冻、半冷冻和全冷冻三种类型。
液氨的运输方式有海运、驳船运、管道运、槽车运、卡车运。
构成发现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合成塔直接合成氨。
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以上。
合成氨与尿素生产工艺

合成氨与尿素生产工艺
一、合成氨及尿素的生产工艺
1、氮气合成工艺:
氮气合成是合成氨工艺的前期工序,它是一种利用多种原料,以固定
压力和温度下的反应,将原料转化为氮气的过程。
氮气合成一般采用流动
态铭朱-必利宁反应器,其原料有天然气和空气,原料由高压力投入反应器,在固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产物是氮气和水蒸汽,氮气分别在滤筒及吸
收塔中分离产物,最后通过真空泵和低温冷凝法回收氮气。
2、氨合成工艺:
氨合成是合成氨工艺的核心步骤,若采用的是甲烷加氮反应法合成氨,主要采用连续流体层析塔(FCC)-必利宁反应器,原料有氮气、甲烷和水,先将甲烷和氮气在高压力下投入反应器内,在固定的温度及压力下进行反应,反应产物是氨气和水蒸汽,氨气经过滤筒等分离设备中分离产物,最
后由真空泵及低温冷凝法回收氨气。
3、尿素合成工艺:
尿素合成是合成氨工艺的后期工序,常采用的是氨气合成尿素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热交换反应器,其原料有氨气、二氧化碳和水,氨气和二氧
化碳在高压力下输入反应器,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反应,反应产物
是尿素气体,尿素气体经过滤筒及吸收塔中分离产物,最后由真空泵及低
温冷凝法回收尿素气体。
合成氨工艺指标[修改版]
![合成氨工艺指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9f020af61fb7360a4c6552.png)
第一篇:合成氨工艺指标4.工艺控制指标(1)脱硫工序铁锰脱硫出口:S≤5ppm 氧化锌出口硫含量:≤0.1ppm 加氢量:2~5% 进口温度TIC-111:380±5℃氧化锌出口温度:≤360℃进脱硫系统压力:≤4.1 MPa (2)转化工序水碳比:3.2~3.5 一段炉进口压力:≤3.82 MPa 对流段出口烟压:-2000 Pa 炉膛负压:-100 Pa 工艺空气盘管温度:≤615℃原料天然气盘管NO.4:≤400℃燃料天然气预热盘管:≤200℃一段炉阻力:≤0.35 MPa 二段炉出口温度:≤997℃二段炉出口甲烷:≤0.5% 脱氧槽液位:80%以上中压汽包液位:1/3~2/3 锅炉给水O2含量:≤0.007ppm (3)变换工序高变进口温度:TIC-157 370±5℃高变出口CO:≤3 % 高变汽包蒸汽压力:≤2.5 MPa 低变出口温度:≤228℃(4)脱碳工序(碳酸钾溶液)吸收嗒入气温度:81℃±5℃吸收塔进贫液温度:70℃±5℃再生气温度:<40℃吸收塔压差:<45KPa 一段炉出口甲烷:≤12.84% 燃料气压力PI-811:≤0.35 MPa 排烟温度:≤170℃混合气盘管出口温度:≤610℃过热蒸汽盘管NO.3:≤360℃原料天然气盘管NO.7:≤295℃一段炉出口温度:≤801℃二段炉阻力:≤92 KPa 二段炉水夹套温度:≤100℃中压汽包蒸汽压力:≤4.2 MPa 脱氧槽压力:≤20KPa锅炉给水PH值:8.8~9.3 二段炉出口甲烷≤0.5% 高变出口温度:≤436℃高变汽包液位:1/3~2/3 低变进口温度TIC-220 :200±5℃低变出口CO:≤0.3 % 吸收塔出气温度:70℃±5℃吸收塔进半贫液温度:112℃±5℃再生塔出口贫液温度:120℃±5℃再生塔压差:<20KPa再生塔出再生气压力:<75KPa 低变废锅蒸汽压力:0.40~0.50MPa 吸收塔出二氧化碳含量:≤0.1% 再生气纯度:≥98.5 % 汽提塔出口水中电导率:≤10μs/cm 吸收塔液位:1/2~2/3 闪蒸槽液位:1/2~2/3 低水分液位:1/3~2/3 低变废锅液位:1/3~2/3 净水分液位:1/3~2/3 铁离子含量:<100ppm 汽提塔液位:1/2~2/3 再生塔中部液位:1/3~2/3 贫液流量:≤96 t / h 总碱度:25~30% 半贫液再生度:1.35~1.45 DEA V5+/V4+:≥0.5 甲烷化工序甲烷化进口温度:310℃±5℃甲水分出口温度:<40℃甲水分液位:≤10 %再生塔上部液位:≥30 % 再生塔下部液位:1/2~2/3 半贫液流量:≤778 t / h 贫液再生度:1.15~1.25 :2~3% 总矾:0.7~1.0%(以KVO3) 甲烷化床层温度:≤350℃甲烷化出口CO+CO2:≤10ppm (5)第二篇:合成氨工艺合成氨工艺陈昶君化九三20090118921.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图(1)煤为源头工艺路线:以无烟煤为原料生成合成氨常见过程是:造气->半水煤气脱硫->压缩机1,2工段->变换->变换气脱硫->压缩机3段->脱硫->压缩机4,5工段->铜洗->压缩机6段->氨合成->产品NH3造气过程为以煤为原料,用间歇式固定层常压气化法,反应方程为煤+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煤→一氧化碳煤+水蒸气→一氧化碳+氢气(2)天然气为源头采用天然气、焦化千气力原料的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脱硫、转化、变换、脱碳、甲烷化、氨的合成、吸收制冷及输入氨库和氨吸收八个工序(一)脱琉原料气进入后,首先进入三段脱硫塔.第一、二段分别采用5—6%Na0H和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银化发[2001]69号峨山银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颁发《合成氨及尿素生产工艺指标》的通知公司所属各部门:工艺指标是工艺操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工艺参数控制的科学依据,是实现稳产、高产、优质、低耗的要素,更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现将公司总工办根据技改后的生产工艺及规模实际编制的《合成氨及尿素生产工艺指标》发至各生产车间及有关部门,请认真遵照执行。
本工艺指标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合成氨及尿素生产工艺指标》(此页无正文)峨山银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主题词:工艺指标通知抄报:公司领导生产处各科室各生产车间峨山银河化工有阴责任公司总部办2001年7月27日印发银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氨及尿素生产工艺指标编制:总工办前言我公司6万吨尿素装置及配套的合成装置,在峨山化肥厂装置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技术改造。
采用了粘土煤球制气,碱法脱硫,中低低就换工艺等,无论从原料路线和工艺步骤都较原来有较大变动。
但总的运行还是平稳的,由于生产工艺及规模的改变,以前颁发的工艺指标已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这次由总工办编制的工艺指标,是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参照原化工部颁发的工艺指标及兄弟厂的经验编制的。
现发到各生产车间及与生产有关的管理部门,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在运行中个性,以至完善。
工艺指标是工艺操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工艺参数控制的科学依据,是实现稳产高产优质低耗的要素,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希望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和生产管理者严格执行工艺指标,与生产有关的管理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工艺指标,要做到生产操作与调度指挥以工艺指标为规的协调和统一,要充分认识工艺指标的严肃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进行工艺指标的分类和分级管理考核,把哪此与安全生产、高产、优质、低耗、延长设备运行周期的重要指标列为厂控制指标。
工艺指标合格率由生产管理部门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以期达到安全、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本指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前发布的工艺指标与本指标不同的按本指标执行。
总工办二○○一年六月一日目录合成氨装置:1、脱盐水岗位工艺指标 42、锅炉岗位工艺指标 63、造气岗位工艺指标84、吹风气回收岗位工艺指标115、造气废水循环岗位工艺指标136、冷却水闭路循环及一次水岗位工艺指标147、半水煤气脱硫岗位工艺指标158、变换气脱硫岗位工艺指标179、高压静电除焦塔工艺指标1910、碳化岗位工艺指标(闪蒸气过碳化流程)2011、碳酸氢铵分离岗位工艺指标2212、吸氨岗位工艺指标2313、变换岗位工艺指标2414、压缩岗位工艺指标2615、脱碳岗位工艺指标2816、精炼岗位工艺指标3017、合成岗位工艺指标3318、冷冻及氨库岗位工艺指标3619、硫磺回收岗位工艺指标(连续分离流程)3720、合成“两气”、氨回收岗位工艺指标3821、H2回收,PSA系统工艺指标3922、油回收岗位工艺指标41尿素装置:1、二氧化碳压缩及净化岗位工艺指标422、尿素合成、循环岗位工艺指标443、蒸发岗位工艺指标474、尿素泵房岗位工艺指标485、空压站岗位工艺指标496、尿素循环水岗位工艺指标50二氧化碳提纯装置:511、二氧化碳脱硫岗位工艺指标2、净化岗位工艺指标3、提纯岗位工艺指标4、二氧化碳质量指标粘土煤球装置:531、原料配比2、煤球烘干3、煤球质量脱盐水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一次水≥0.2MPa2、供脱盐水压力≥0.5MPa二、温度:1、交换器进口水温度<30℃2、供脱盐水温度<30℃(供热水除外)3、再生用碱液温度35℃±3三、成份:1、脱盐水电导率≤30us/cm2、脱盐水含氯根≤5p.p.M3、脱盐水PH(25℃)8.5—9.2(可以用氨水调节)4、原水悬浮物<3mg/L5、再生用盐酸浓度 2.5%—4.0%(重量)6、再生用碱液浓度 2.5%—4.0%(重量)7、脱盐水含CO2<15mg/L8、脱盐水含氧量≤0.05mg/L9、脱盐水硬度≤0.04mgN/L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脱盐水槽≥2/32、脱盐脱氧水槽≥2/3五、电动机温升及电流按铭牌值锅炉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给水压力>蒸发压力2、蒸汽压力 1.5—1.8MPa3、炉膛压力-20—30Pa二、温度:1、进界区给水温度70—90℃2、排烟温度140—180℃3、省煤器进口烟气温度≤850℃4、热力除氧器温度90—105℃三、成份:1、给水PH(25℃)8.5—9.22、给水电导率≤30us/cm3、给水溶解氧≤0.1mg/L4、给水含油≤2mg/L5、炉水总碱度6—12毫克当量/L6、炉水PH(25℃)10—127、炉水溶解固型物<2500mg/L8、炉水PO4-310—30mg/L9、炉渣残炭含量≤15%(3#锅炉)≤5%(1#、2#锅炉)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锅炉汽包液位1/2—2/32、炉排煤层厚度60—120mm五、电动和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造气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鼓风机出口压力21—29KPa2、减压前蒸汽压力≥0.9MPa3、减压后蒸汽压力0.05—0.1MPa4、夹套汽包压力0.2MPa5、联合废热锅炉汽包压力≤0.2MPa6、脱盐水压力>废锅蒸发压力7、洗气塔进水压力≥0.25MPa8、高压油压力≥4.5MPa二、温度:1、炉顶出口气体温度300—380℃2、炉底出口气体温度300—450℃3、洗气塔出口气体温度≤60℃4、入炉蒸汽温度>180℃5、入洗气塔水温度≤35℃三、成份:1、半水煤气CO含量26—30%2、半水煤气H2含量39—45%3、半水煤气CO+H2含量≥68%4、半水煤气CO2含量≤10%(全烧煤球≤12%)5、半水煤气CO2含量≤0.5%6、合成循环气氢氮比 2.2—3.0合成循环氢57—61%7、液压油中含水<0.1%8、联合废锅及夹套锅给水A、PH(25℃)8.5—9.2B、电导率≤30us/cmC、溶解固型物<2500mg/L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夹套汽包及联合废锅汽包1/2—2/32、蒸汽缓冲罐≤1/33、液压油罐≥2/3五、流量:1、空气流量15000—30000M3/h2、上下吹蒸汽流量2300—3000kg/h六、制气循环时间百分比(150秒/循环)1、吹风(加回收)20—25%2、上吹(加氮时)24—28%3、下吹39—43%4、二上吹5—7%5、吹净2—3%七、碳层分布:1、空层高度φ2800mm2400—2600mmφ2400mm1800—2200mm2、气化层高度500—700mm3、灰层高度200—300mm八、加碳量1、耗炭量(粘土煤球+焦炭)≤1800kg(实物量)/吨氨2、加炭量1000—1400kg/炉.次九、气柜高度(5000M3)1、高限4500 M3(六级以上风时高限2500 M32、低限2000 m3十、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吹风气回收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废热锅炉蒸发压力≤1.27MPa2、废热锅炉给水压力>蒸发压力3、合成放空气闪蒸气入炉压力≤5kPa4、合成放空气闪蒸气进岗位压力≤0.2MPa二、温度:1、燃烧炉热点温度750—1100℃2、空气预热后温度>70℃3、给水预热后温度>90℃4、排烟温度150—180℃5、燃烧炉温度低于670℃停送吹风气≤650℃时重新点火升温三、成份:1、给水PH(25℃)8.5—9.22、给水溶解氧<0.1mg/L3、给水电导率≤30us/cm4、炉水总碱度6—12毫克当量/L5、炉水PH(25℃)10—126、炉水溶解固型物<2500mg/L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废锅汽包液位1/2—2/32、燃烧炉防爆水封有水溢流,防回火水封有水位五、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造气循环水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热水泵出口压力≥0.15MPa2、冷水泵出口压力≥0.3MPa二、温度:1、进系统热水温度≤60℃2、出系统冷水温度≤35℃(夏天≤38℃)三、成份:1、循环水PH值8—9(可用氨水或碱调整)2、Ca、Mg浓缩倍数≤53、冷水中含硫化物5—6mg/L4、冷水中含氰化物0.5—1mg/L5、冷水中含挥发酚10—15mg/L6、冷水中含所氮500—550mg/L7、冷水中悬浮物含量≤100mg/L四、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半水煤气脱硫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罗茨鼓风机入口压力>1.0kPa2、罗茨鼓风机出口压力≤50KPa3、脱硫泵出口压力≥0.45MPa4、再生泵出口压力≥0.5MPa5、冷却水压力≥0.2MPa6、蒸汽压力≥0.9MPa7、喷射再生器喷射压力0.4—0.45MPa二、温度:1、罗茨鼓风机进口气体温度<35℃2、罗茨鼓风机出口气体温度<100℃3、进脱硫塔气体温度<45℃4、进脱硫塔液体温度≤45℃5、再生泵出口温度≤45℃6、出系统气体温度<35℃(5~8月份)<30℃(其它时间)7、碱液再生温度40—45℃三、成份:1、半水煤气脱硫前H2S含量≤4.0g/NM32、半水煤气脱硫后H2S含量≤70g/NM33、脱硫液总碱度0.3—0.5mol/L4、脱硫液Na2CO3含量3—6g/L5、脱硫液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总和≤150g/L6、脱硫液中总矾含量≤0.5g/L7、脱硫液中KCA含量0.8—1.2g/L8、脱硫液PH 8.5—9.59、脱硫液中HS-<15mg/L10、脱硫液中悬浮硫<400mg/L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脱硫塔液位1/2—2/32、贫液槽液位1/2—2/33、鼓风机油槽液位1/2—2/3五、液气比:1、半水煤气脱硫塔25—40m3/1000NM32、脱硫塔液体喷淋密度不小于45M3/h.M2六、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1、罗次风机电机电流≤454A2、半脱泵、富液泵电机电流≤139.9A变换气脱硫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变脱泵出口压力≥1.0MPa2、脱硫液再生压力0.38—0.5MPa二、温度:1、变脱泵出口液体温度<45℃2、变脱塔入口气体温度≤45℃3、脱硫液再生温度38—45℃三、成份:1、变换气中H2S含量≤0.2g/NM32、变脱后气体中H2S含量≤70mg/L3、脱硫液总碱度0.3—0.4mol/L4、脱硫液NA2CO3含量2—4g/L5、脱硫液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总和≤100g/L6、脱硫液总矾含量≤0.5g/L7、脱硫液中KCA含量0.6—1.0g/L8、脱硫液PH值8.5—9.59、脱硫液中悬浮硫≤400mg/L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脱硫液循环槽液位1/2—2/32、变脱塔液位1/2—2/3五、液气比:1、变脱塔液体喷淋密度不小于30M3/h.M2六、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变换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饱和塔进口气体压力≤0.83MPa2、系统压差≤0.06MPa3、蒸汽压力≥0.9MPa4、补水压力≥1.0MPa5、热水泵出口压力≥1.2MPa6、清水泵出口压力>0.9MPa二、温度:1、饱和塔出口气体温度≥125℃2、饱和塔塔顶水气温差≤4℃3、中变炉温度(B117-2催化剂)A、一段入口温度280℃~330℃B、一段热点温度450±10℃C、二段热点温度440±10℃4、低温变换(B303Q催化剂)A、一低变入口温度180—200℃B、一低变热点温度230±5℃C、二低变入口温度170—190℃D、二低变热点温度215±5℃5、热水塔出口变换气温度≤90℃6、热水循环塔出口变换气温度≤80℃三、成份1、半水煤气中O2含量≤0.5(合格)>0.8(减量)>1.0(切气)2、中变出口CO含量6—10%3、低变出口CO ≤20.%(根据甲醇调整)4、循环热水中总固型物≤500mg/L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饱和塔液位1/2—2/32、热水塔液位1/2—2/3五、电炉绝缘电阻>0.3MΩ六、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脱碳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吸收塔入口气体压力≤4.0MPa2、脱碳泵出口压力≥4.3MPa3、闪蒸槽压力0.4~0.6MPa4、再生塔常解段压力8—15KPa5、再生塔真解段压力-13.6KPa—-27.2KPa6、真解风机出口压力13.6KPa—27.2KPa7、进系统冷却水压力≥0.2MPa8、吸收塔压差≤0.05MPa二、温度:1、吸收塔入口变换气温度≤35℃2、溶剂冷却器出口温度冬季≤30℃夏季30—35℃3、真解风机出口温度≤80℃三、成份:1、变换气CO2含量26%—28%2、变脱气H2S含量<10mg/NM33、净化气CO2含量≤0.3%4、常解气CO3含量≥95.7%5、常解气O2含量<0.5%6、贫液CO2含量0.2Nm3/m37、碳丙液浓度>98%8、碳丙液含水<2%9、稀液回收浓度8%—12%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各塔液位高度40%—60%2、中间贮槽液位>100cm五、气液比:1、吸收气液比(4.3MPa) 60—802、气提气液比6—12六、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精炼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铜洗塔进口气体压力≤12.5MPa2、铜洗系统压差≤0.2MPa3、铜液泵进口压力≥0.05MPa4、铜液泵出口压力≤13.0MPa5、铜液减压后压力≤0.32MPa6、再生器压力≤7KPa7、蒸汽减压后压力≤0.3MPa8、空气总管压力0.45—0.6MPa9、铜液氨冷器出口气氨压力0.2—0.25MPa10、铜液泵油压0.3—0.5MPa二、温度1、氨冷器出口温度16~20℃2、回流塔进口铜液温度≤45℃3、回流塔出口铜液温度45—60℃4、加热器出口铜液温度74—76℃5、还原器进口铜液温度64—66℃6、还原器出口铜液温度65—66℃7、再生器出口铜液温度74—76℃8、水冷器出口铜液温度≤35℃(夏季)≤30℃(冬季)9、铜液制备槽温度55—70℃三、成份:1、铜液成份2、A:总铜含量 2.0—2.5mol/LB:高价(CU2+)含量0.3—0.4mol/L C:铜比(CU+/CU2+) 5~8 mol/L D:总氨含量8~11mol/L E:醋酸含量 2.2—2.7mol/L F:残余CO2含量0.8—1.0 mol/L 3、精炼气成份A:精炼气中CO+CO2含量≤15P.P.M合格>20P.P.M减量>30P.P.M切气4、进系统净化气成份A:CO含量≤3.5%B:CO2含量≤0.5%C:O2含量≤0.2%D:H2S含量<5mg/NM3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氨冷器液位≤1/22、铜洗塔液位1/2—2/33、再生器液位≥1/24、铜洗液泵油位1/2—2/3五、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合成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循环机出口压力≤31.36MPa2、循环机进出口压差≤1.6MPa3、合成塔进出口压差≤0.5MPa4、I氨冷器气氨压力≤0.25MPa5、Ⅱ氨冷器气氨压力0.1—0.2MPa6、放氨压力≤2.3MPa7、副产蒸汽压力≤1.27MPa8、新鲜气补入压力≤31.36MPa9、合成放空气至等压回收压力≤1.6MPa10、循环机润滑油压力≥0.5MPa二、温度:1、合成塔一次进口气体温度160—180℃2、合成塔一次出口气体温度≤350℃3、废热回收器出口气体温度<210℃4、热交换器热气出口温度<90℃5、合成塔塔壁温度(上、中、下) <100℃6、水冷器出口气体温度≤35℃7、一级氨冷器出口气体温度0—10℃8、二级氨冷器出口气体温度0—-10℃9、一段触媒层入口温度370—380℃10、一、二段触媒层热点温度465±5℃(可随性降低提高温度)三、成份:1、合成塔进口气体中氨含量≤2.5%2、合成塔可氨含量≥12%3、循环气中氢氮比 2.2—2.84、循环气中甲烷含量16—20%四、废锅供水及炉水质量:1、供水PH(25℃) 8.5—9.22、供水电导率≤30us/cm3、炉水总碱度6—12(毫克当量/升)4、炉水PH(25℃) 6—125、炉水溶解固型物≤2500mg/L6、炉水氯根含量≤150mg/L五、液位:1、氨分离器液位1/2—2/32、冷交分离段液位1/2—2/33、氨冷器液位1/2—2/34、废热锅炉液位1/2—2/3六、电动机电流及温升铵铭牌值空压站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空压机一级排气压力0.2—0.4MPa2、空压机二级排气压力0.45—0.7MPa3、压缩空气贮罐压力0.45—0.7MPa4、润滑油压力0.2—0.4MPa二、温度:1、空压机二级进气温度≤45℃2、空压机二级排气温度≤160℃3、空气贮罐入口温度≤40℃4、冷却水进口温度≤35℃5、冷却水出口温度≤45℃6、润滑油温度≤70℃三、电动机电流、温升及润滑油位按铭牌值液体二氧化碳提纯工段工艺操作指标一、脱硫工序操作压力:0.8—1.2MP1、一级加热器出口温度60~80℃2、一级冷却器出口温度≤40℃蒸汽压力二、净化工序主要指标:1、吸附压力0.8—1.15MPa2、再生压力0.8—1.15MPa3、吸附温度40℃4、再生温度进口-145℃出口≥环境温度+30℃5、切换时间干燥8h,其中加热4h,冷却4h三、提纯工序:1、提纯压力 3.0—4.0MPa2、一级提纯器温度—0℃3、二级提纯器温度—-5℃4、提纯器液位—1.0m5、蒸发冷凝器液位1/5—1/26、各氨蒸发器气氨压力0.3MPa四、分析指标:1、三级脱硫器出口总硫含量<0.5PPm2、净化后CO2气体H2O含量≤30PPm3、输出液体CO2纯度≥99.99%五、压缩操作指标:(一)压力1、一级进气压力0.00196MPa2、一级排气压力0.2—0.25MPa3、二级排气压力0.8—1.2MPa4、三级排气压力 2.0—2.2MPa5、四级排气压力 3.0—4.0MPa6、齿轮油泵压力0.196—0.29MPa7、冷却水压力0.29MPa(二)、温度:1、一级进气温度<35℃2、二、三、四级进气温度<40℃3、各级排气温度150℃4、冷却水温度≤28℃冷冻及氨库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氨压缩机入口气氨压力≤0.25MPa2、氨压缩机出口气氨压力≤1.6MPa3、氨压缩机油泵出口压力高于排气压力0.15—0.3MPa4、氨压缩机贮液槽压力≤1.6MPa5、液氨贮罐压力 2.15—2.3MPa6、进煮油器蒸汽压力≤0.22MPa二、温度:1、氨压缩机入口气氨温度≤5—15MPa2、氨压缩机出口气体温度≤100MPa3、循环油温度≤65℃三、成份:1、液氨纯度≥99.5%2、液氨含油<5P.Pm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氨压缩机油位1/2—2/32、氨贮罐及氨压缩机贮液槽1/3—3/4(最大贮量为总容器的80%)五、电动机电流及温升按铭牌值尿素合成、循环岗位工艺指标一、压力:1、尿素合成塔顶部压力≤19.6MPa2、液氨进界区压力≥2.06MPa3、一段循环压力 1.57—1.7MPa4、二段循环压力0.15—0.25MPa5、蒸汽冷凝液膨胀槽压力≤0.29MPa二、温度:1、尿素合成塔顶部温度188±2℃2、液氨预热后温度45—60℃3、一分塔出口尿液温度155—156℃4、一吸塔顶气相温度≤50℃5、出一吸塔底部溶液温度85—95℃6、氨冷凝器冷却水出口温度≥20℃7、惰性器出口氨水温度≥45℃8、二分塔出口尿液温度138—140℃9、二循一冷液相出口温度≤38℃10、二循二冷液相出口温度≤40℃11、解吸冷凝器出口气体温度≤112℃12、解吸塔解吸温度143—148℃三、成份:1、液氨纯度≥99.5%2、液氨含油<5P.P.M3、入合成塔物料组成A:NH3/CO2(分子比) 3.8—4.2B:H2O/CO2(分子比) 0.6—0.84、CO2转化率≥63%5、一段甲铵分解率>88%6、一吸塔出口气相CO2含量<100P.P.M7、出一吸塔甲铵液组成NH3:36—42%CO2:28—32%8、惰洗器出口气体中氨含量≥35%9、惰洗器出口气体氧含量≤5%10、二段甲铵分解率>98%11、二段甲铵液组成NH3:34—40%CO2:15—20%12、解吸废液含氨≤0.07%(重量)13、一分加热器加空气量 2.0NM3/吨尿素14、二分塔出口尿液游离氨含量≤0.7%15、一分塔出口尿液游离氨含量≤7.5%16、出二循二冷氨水浓度≥37%17、出惰洗器氨水浓度≥49%18、成品尿素Ni含量≤0.2P.P.M四、液位(液位计高度):1、液氨缓冲槽液位≤80%2、蒸汽冷凝液膨胀槽液位1/2—2/33、一分加热器液位槽液位40%—60%4、一吸塔液位工况正常时,控制在中部视镜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