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一览
土木类国家教学名师

张亚英,王强,甄进平,韩宇峰,赵春荣
111
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水工建筑物》(教材)
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林继镛,张社荣,林皋,练继建,苗隆德,彭新民,杨敏,迟世春
240
开放•交叉•融合—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
东南大学
王建国,钱强,龚恺,韩冬青,陈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名单(2014年):
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24
20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国强、沈祖炎、赵琦、邱洪兴、何若全、陈以一、孙伟民、何志方、何敏娟、赵宪忠、邹超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
梅洪元、孙澄、周立军、邵郁、徐洪澎、李玲玲、邢凯、陆诗亮、史立刚
186
建筑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
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庄少庞、苏平
214
面向转型期我国城乡建设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克成、陈晓键、段德罡、周庆华、李昊、任云英、惠劼、白宁、王侠、李小龙
大土木类(土木、建筑、水利)的国家教学名师名单(学校排名前30位的高校查询):
姓名
单位
获得年份
袁驷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2003
王其亨
天津大学建筑系
2003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3
赵振兴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3
易思蓉
岩土工程大师

刘金砺
现任地基基础研究所顾问总工程师、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会员、北京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土木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该同志先后从事湿陷性黄土、软土、山区地基、灌注桩、桩基设计与计算、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高层建筑变刚度调平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10
黄克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1
葛修润
岩石力学专家
12
徐学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土体在大气环境的冻结、融化过程中,冻土力学、热力学问题研究。季节冻土区、多年冻土区内工程建筑与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冻土退化对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措施研究。
13
刘宝琛
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
46
程良奎
教授、教授级高工著名岩土锚固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47
王吉望
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从事地基工程的研究、施工和设计.先后担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京冶公司、北京京冶公司、厦门岩土公司的副总经理和经理,中国新加坡合资基础工程公司董事长.
22著名岩土工程专家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公司专家顾问23土木工程界知名的学科带头人24著名结构与岩土工程专家高层建筑专家同济大学25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6张在明已死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建设部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tc6委员会委员
土木及水利学部院士名单及单位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资深院士名单(33人,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建筑学(4人):戴复东关肇邺李道增钟训正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3人):李圭白吴良镛周干峙土木工程(15人):陈肇元方秦汉冯叔瑜黄熙龄李玶刘建航龙驭球卢耀如容柏生沙庆林王光远曾庆元赵国藩郑哲敏周镜水利工程(11人):曹楚生陈吉余陈志恺梁应辰潘家铮钱正英谭靖夷文伏波张蔚榛周君亮朱伯芳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已故院士名单(15人,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陈明致陈新胡海涛李鄂鼎李国豪刘济舟莫伯治佘畯南汪菊渊王三一谢鉴衡徐乾清严恺张维张在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名单姓名性别工作单位曹楚生男天津大学陈厚群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吉余男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陈明致男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陈新男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陈肇元男清华大学陈志恺男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程泰宁男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崔俊芝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戴复东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石麟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范立础男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方秦汉男中铁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冯叔瑜男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傅熹年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葛修润男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关肇邺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何华武男铁道部何镜堂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黄卫男建设部副部长、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黄熙龄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江亿男清华大学江欢成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雷志栋男清华大学李道增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圭白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李玶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猷嘉男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梁文灏男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梁应辰男交通部廖振鹏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林俊德男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林元培男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刘济舟男交通部刘建航男上海市地铁专家委员会刘经南男武汉大学刘先林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龙驭球男清华大学卢耀如男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志涛男东南大学罗绍基男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马国馨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马洪琪男云南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马克俭男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茆智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孟兆祯男北京林业大学宁津生男武汉大学欧进萍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潘家铮男国家电网公司钱七虎男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总参谋部军事科学技术委员会钱正英女全国政协秦顺全男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任南琪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容柏生男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沙庆林男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沈世钊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沈祖炎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研究中心施仲衡男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孙伟女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谭靖夷男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王光远男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浩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王家耀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王景全男解放军理工大学王梦恕男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瑞珠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小东男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魏敦山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文伏波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吴良镛男清华大学吴中如男河海大学项海帆男同济大学谢鉴衡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谢礼立男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世楞男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徐乾清男水利部许其凤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杨秀敏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研究设计所杨永斌男云林科技大学叶可明男上海建工集团曾庆元男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张超然男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张建云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杰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张锦秋女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蔚榛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张在明男北京市勘察设计院张祖勋男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赵国藩男大连理工大学郑皆连男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郑守仁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郑颖人男后勤工程学院郑哲敏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钟登华男天津大学钟训正男东南大学周丰峻男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周福霖男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干峙男建设部周君亮男江苏省水利厅朱伯芳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邹德慈男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镜男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
1960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筑工程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
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05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调出,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2010年院长由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黄建陵同志担任。
学科建设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高速铁路建造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土木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六所院校之一(其余五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13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土木类院校之一。
哈工大土木院师资信息

学院简介创建者:创建时间: 2009-12-03 更新时间: 2011-04-15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铁道建筑专业及1950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是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2000年6月和2005年6月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5年一次的国家专业复评。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2003年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专业和力学专业均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门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
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在入学第四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为博士点学科,固体力学为硕士点学科。
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结构与抗震减震”、“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寒区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拥有风洞与浪槽联合实验室、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国防抗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5个特色实验室及土木工程高性能计算中心,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院还拥有土木工程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专职教师109人。
拥有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教授,拥有长江学者李惠教授和郑文忠教授,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39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2人。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从事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工作40多年来,建立了岩溶发育系统理论,参与实践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许多大工程勘测研究;负责查明官厅水库渗漏塌陷,为大坝及京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参加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指导乌江渡水电站等大工程的勘测与基础处理;负责西南岩溶地质—生态环境研究,为国家民委向中央汇报石山脱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指导解决阿尔巴尼亚“费尔泽”和“毛泽东”两大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应邀在英、加、美等国讲学,并在我港台地区讲学与指导研究大工程的地质问题。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4部,论文50多篇。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王梦恕
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院院士。
1931年5月生于福州。
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卢耀如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
汪闻韶,1919年3月5日生于苏州市。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留美后获衣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和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他不忘祖国人民对他的培育之恩,毅然于1954年冲破美国阻挠而回国。他重点研究饱和沙土的液化机理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计算机模式的雏形。主要成就有探索和澄清了国外对土液化概念和机理中的一些较模糊的问题,以及土液化与极限平衡状态和破坏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土坝和地基地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震变形分析比地震稳定分析更为重要和抗震工程措施比计算分析更为有效的见解。著有《饱和沙土振动孔隙水压力扩散和消散问题》等论文,参加编写《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震害》等著作,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保存了我国1961—1985年间15次地震中水利工程震害情况历史性第一手调查资料。1997年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出版。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信息一览表

袁洪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咨询审核部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5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公路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桥梁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7
周山水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的设计、管理与咨询工作,先后担任过桥梁室主任工程师、桥梁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22
郑明珠
1959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在甘肃兰州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工作。1978年底调至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获“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交通建设标兵”称号。现任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总工程师,为北京市中交公路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3
凤懋润
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
出生于1942年8月的凤懋润,是江苏苏州人,曾任交通部总工程师,现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是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6月,凤懋润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之后,从事铁路和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与研究工作30余年。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主持了国家级重点科研公关项目——高等级公路路线和综合优化大型CAD软件系统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作为项目和技术总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当时的“中国第一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该桥于1999年建成通车。
12
徐国平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公司
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教高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设计、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结构或桥梁方向院士

李国豪(已故)李国豪(1913.4.13--2005.2.23)著名桥梁力学家。
广东省梅县人。
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
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发表重要论文有:《悬索桥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弹性平衡分支充分判别准则》和《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分析新方法》等。
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撰写出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和英文版《箱梁和桁梁桥分析》等。
领导和进行工程抗震及抗爆方面的研究,主编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及《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
《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分析》研究成果解决了宝山钢铁总厂同类问题。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远王光远(1924.03.25--)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
河南省温县人。
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
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模拟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计算方法。
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包括“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理论”、“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结构的控制和维修理论”和“结构的模糊随机分析理论”,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技术和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中取得重大突破,还提出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理论。
共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9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龙驭球(1926.1.15--)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
湖南省安化县人。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报主编(1990-2000),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999),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 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 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 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 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 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 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 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 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 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 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 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 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 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 “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 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 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 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 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 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 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 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 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生导师一览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
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 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 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 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 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 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 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 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 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 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 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