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_齐奕
长白山体育休闲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导言 (6)一.项目概况 (6)二.编制背景 (6)1.建设冰雪运动基地的需要 (6)2.抓住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契机 (6)3.广阔的发展前景 (6)4.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 (6)三.规划范围 (7)四.技术路线 (7)第二章规划依据、期限与规划原则 (8)一.规划依据 (8)二.规划期限 (8)三.规划原则 (8)第三章综合现状分析 (9)一.现状分析 (9)1. 现状概况 (9)2. 用地现状分析 (9)3.土地适建性分析 (9)二.发展条件分析 (10)1. 优势条件 (10)2.劣势条件 (11)第四章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11)一.规划指导思想 (11)二.功能定位 (12)三.发展目标 (12)四.发展规模 (12)第五章规划总体布局 (14)一.结构布局原则 (14)二.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14)1. 度假区规划结构 (14)2.功能分区 (15)三.规划用地布局 (16)1.规划原则 (16)2.土地利用规划 (16)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22)一.道路交通规划 (22)1.道路交通规划依据 (22)2.道路交通规划原则 (22)二.道路系统规划 (22)1.路网布局 (22)2.道路等级 (22)3.道路平面布置 (24)4.道路横断面布置 (24)5.道路纵断面 (26)6.道路路面结构 (26)7.交叉口 (26)三、交通设施规划 (27)1.公共交通 (27)2.出租车站点 (27)3.停车场/库 (27)4.无障碍设施 (27)5.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27)四、交通规划 (27)1.规划原则 (27)2.规划区对外交通规划 (28)3.规划区内交通规划 (28)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29)一.现状分析 (29)二、规划目标 (29)三.规划原则 (29)四.绿化结构 (29)五.绿地系统构成 (29)六.绿地控制 (30)1.绿地面积: (30)2.附属绿地控制 (30)七.绿化树种 (30)第八章景观系统规划 (31)一.规划目标 (31)二.规划原则 (31)三.景观系统规划 (31)1.三轴 (31)2.七区 (31)3.多点 (32)四.景观视线控制 (32)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引 (34)一.规划目标 (34)二.规划原则 (34)三.重要节点 (34)四.开放空间及界面 (34)五.景观风貌分区 (35)六.建筑高度 (35)1.区域高度控制 (35)2.界面高度控制 (35)七.城市设计要素 (36)1. 建筑风格和色彩 (36)2.建筑造型 (36)3. 灯光照明 (36)八.城市设计导则 (36)1. 街道空间 (36)2. 街道设施 (37)3. 绿化配置 (37)第十章市政工程规划 (38)一、给水工程规划 (38)1、规划设计依据 (38)2、规划原则 (38)3、用水量预测 (38)4、给水系统规划方案 (39)5、消防给水 (40)二、排水工程规划 (41)1、区域排水现状 (41)2、规划原则 (41)3、排水体制 (41)4、污水量预测 (41)5、污水处理设施 (41)6、污水管网布置 (41)7、雨水量计算公式 (41)8、雨水管网系统布置 (42)三、电力工程规划 (42)1、电力现状 (43)2、规划设计标准 (43)3、用电负荷预测 (43)4、电网规划 (45)四、通信工程规划 (46)1、电信需求 (46)2、设计依据 (46)3、发展目标 (46)4、规划原则 (46)5、信息需求分析 (46)6、局所设置 (47)7、管网规划 (48)五、燃气工程规划 (48)1、规划依据 (48)2、规划原则 (48)3、用气量预测 (48)4、气源 (48)5、供气方式 (48)6、管网规划 (49)六、供热工程规划 (49)1、供热现状 (49)2、供热规划目标 (49)3、热负荷预测 (49)4、热源 (49)5、供热介质 (50)6、供热管网 (50)7、换热站 (50)七、管线综合规划 (51)1、管线综合的内容 (51)2、管线平面综合 (51)3、管线的竖向综合 (51)八、环卫工程规划 (51)1、规划依据 (51)2、规划原则 (51)3、规划目标 (51)4、垃圾量预测 (52)5、环卫设施规划 (52)6、道路清扫规划 (52)九、竖向设计、土石方与防护工程 (53)1、竖向设计原则 (53)2、道路竖向设计 (53)3、地块竖向设计 (53)4、估算挖填方土量 (53)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54)一、规划目标 (54)二、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54)1.空气质量功能分区 (54)2.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 (54)3.水环境质量分区 (54)三、保护措施 (54)1.大气质量保护 (54)2.水环境保护 (54)3.固体废弃物处理 (55)4.水土保持 (55)5.省道的建设及控制要求 (55)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56)一、防灾减灾总体规划目标 (56)二、消防规划 (56)1.规划原则 (56)2. 规划措施 (56)3.防洪规划 (57)4、抗震防灾规划 (57)5、人防工程规划 (58)第十三章土地使用规划控制 (60)一.土地使用性质控制 (60)1. 地块划分 (60)2. 地块细分 (60)3.土地使用兼容性 (60)4.城市“四线”控制 (61)二.开发强度控制 (61)1.控制要求 (61)2. 容量控制 (61)3. 各项用地强度控制 (62)4. 建筑高度 (62)5. 建筑后退 (62)6. 建筑间距 (62)三.奖惩规定 (63)1. 奖励规定 (63)2. 处罚措施 (63)第十四章规划实施建议 (64)第一章导言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由北区和南区两部分组成:南区——长白山体育休闲度假区、北区——长白山旅游服务区。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论文关键词: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指标体系论文摘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
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1.1.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
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
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保护旅游资源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ppt课件

• 西栅子村属于沟谷型村庄,沟谷窄且狭长,谷底宽度一 般为200—300米,可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沟谷的底部, 无基本农田。
土地使用性质
面积(公顷) 比例
城市建设用地 公路用地 T2
2.32
1.84%
农村居民点用地 E61 村镇建设用地 农村道路用地 E63
19
建设用地布局
• 土地整合与集约利用
– 现状村庄居民点用地16.54公顷 – 整合后村庄居民点用地5.12公顷, – 剩余村庄居民点用地11.42公顷,整合为旅游配套设施用地,规划旅游配套设施用
地15公顷。
• 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庄聚落的生产、生活形态。 – 满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要求 – 继承“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布局 – 体现北方地域民居聚落与传统建筑形式的景观特色
– 分散布局和相对集中相结合
• 保护原则
–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庄聚落的生产、生活 形态。
• 美学原则
– 继承“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布局 – 体现北方地域民居聚落与传统建筑形式的景观特色
18
建设用地适宜性
避开自然地质灾害 易发区域,保证建 设用地的安全性。
坡度<25%,坡向非北向
• 规划期限
– 2008年-2010年
• 规划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原则 – 精品性原则 –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原则 – 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
8
规划分析研究
9
区域道路交通
• 现状对外交通主要通过 镇级公路(西栅子至八 道河) 与范崎路相连,镇 级公路路面为柏油路面, 车行道宽度6米。
万宁保定—乌场湾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万宁保定—乌场湾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 规划背景1.1 项目背景万宁市地处海南岛东岸线城市群的中段,滨海岸线资源极其丰富,109公里的海岸带上有山钦湾、神州半岛、石梅湾等9个优质海湾、2个神奇的内海、7个风光旖旎的岛屿和半岛。
随着国内外滨海度假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具备面向国际度假市场可能性的滨海度假胜地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三亚、海口、琼海、文昌等东岸线城市已经在第一轮发展中大展拳脚。
近年来,境内外集团纷纷登陆万宁市场,占据几大湾点,共同构建万宁两百里“阳光旅游海岸带”计划呼之欲出。
另一方面,在万城镇东扩的内部驱动力下,万宁从内陆城市走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方向随之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 年11 月万宁市投资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万宁龙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出的保定—乌场湾旅游度假区(核心区)项目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经万宁市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对该框架协议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审核,于12 月7 日正式签署。
保定—乌场湾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区的建设随着“内陆走向滨海”战略的实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万宁城市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将拉开保定—乌场湾旅游度假区(核心区)的建设序幕,通过启动区3平方公里的先期开发建设,继而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的良性发展。
龙圣公司委托我司进行《万宁市保定-乌场湾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旨在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具体的管理和操作。
1.2 上层次规划1.2.1 《万宁市总体规划(2005-2020)》将万宁市定位为海南省以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重要旅游城市。
主城区城市的发展方向为“适度向南、北部为主、远期海滨”。
提出乌场滨海新区作为城市中远期重点发展建设的新城区,同时将东星工业区工业项目迁移至乌场滨海区,依托港口发展港口工业,配套建设与之相应的交通运输以及渔业产品展示流通市场等。
利用优美的滨海用地发展高级居住,在滨海地区安排了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用地,为万宁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健身运动场所。
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标准

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度假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
为了促进旅游度假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范、规程和标准来指导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和建设。
本文将就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标准展开讨论。
一、旅游度假区整体规划旅游度假区整体规划是指对整个旅游度假区的布局、分区、道路、绿化、水系、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力求实现旅游度假区的优美、独特和功能完善。
其标准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区位选择: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自然环境,选择距离主要城市适宜的位置,同时具备较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保护能力。
2. 分区规划:根据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合理的分区划定,分别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宿区、娱乐区、文化展示区、生态保护区等。
3. 道路布局:合理规划道路网,确保交通流畅和游客便利。
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交通密度、路网承载能力和安全等问题。
4. 绿化景观:进行科学的绿化规划,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
通过植树造林、草坪建设和花卉种植,打造出美丽的绿色景观。
5. 水系规划:根据地形地貌,规划并修建河流、湖泊、水渠等水系,形成自然景观,并设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如引水系统和水池。
6. 公共设施规划: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布置公共设施,如停车场、卫生间、接待中心等。
同时需符合相关建设规范和标准。
二、旅游度假区建筑物规划旅游度假区的建筑物规划是指对旅游度假区内的各类建筑物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创造符合功能需求和美观的建筑环境。
其标准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建筑物风格:根据旅游度假区整体风格和主题,确定建筑物的风格和外观设计。
风格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2. 建筑物布局:根据各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确定建筑物的布局和位置。
避免建筑物之间的遮挡和影响,保证游客的视野和行进畅通。
3. 统一建筑色调:统一建筑物的整体色调,使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某县环灵峰山休闲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7页文档

竹博园
项目概况
竹博园素有"都市后花园"之美称,是中国第一竹 乡旅游的经典之作、王牌景点,也是国家"AAAA"级 旅游度假区。前身为安吉竹种园,是融科研、生产、 生态、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竹类大观园。总占 地面积600亩,汇集了大江南北,海内外竹子34个属 304个品种。
开发内容
以竹子为特色,分为观赏区和竹子科技示范区。 建有反映中国6000年竹历史、竹文化、竹工艺品的 竹子博物馆和实验楼,大型丛生竹温室;以及古朴 典雅具有江南风格的亭台、楼、廊、假山、喷泉等 园林小品,分布于翠竹丛中,曲径通幽;还有充分 体现竹文化意韵的“咏竹廊”和千姿百态的竹树桩盆景 苑;面积60余亩的“修竹湖”和具有浓郁竹乡民俗特色 的观竹风情楼等。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竹博园活动和节目丰富多彩,如鸟艺表演、跑马、 赛车、野营、烧烤、垂钓、穿竹迷宫、破梅花八卦 阵、听竹音乐、赏竹舞、或是湖上荡舟、或是林中 品茶韵致无穷。
浙江省安吉县环灵峰山休闲度假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已有项目——竹博园,灵峰山度假区
市场分析 已形成旅游品牌,是旅游度假区的重要景点,客源稳定,2006年旅游收入近一千万元。
在建项目用地情况
规划范围目前在建的项目包括塘浦工业区、生态旅游健身中心等。其中塘浦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地区发展早期的决策,已经成为 既成事实的现状。现在,塘浦工业区在本次规划范围内用地已基本批租出去,并已开始施工建设。尽管,工业区的内容与本次对于区域 的总体定位格格不入,但考虑其已成现状,并且没有占据度假区的重要区位,则在一定的时期内尚需考虑其继续作为现状保留,并在度 假区的规划中,考虑好休闲度假项目与其的隔离。而在远景来看,随着度假区的发展成熟,休闲度假产业在城市产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 越突出,可以考虑地区发展退二进三,考虑对其的功能置换,作为度假区的远期项目发展用地。
本溪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

15
基地现况点标高控制分析
现状铁路与规划道路 平交点(175.5) 现状转盘与保留之百 年古树(210) 现状铁路与规划道路 平交(175)
现有道路与基地进场 道路交会点(219)
本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16
方案架構
Framework and Structure
新城入口
基地北侧进场道 路与温泉寺主路 增设一转盘增进 交通流畅度,并 配合景观手法创 造基地入口意象
防洪堤的阻隔作用 主要课题
• 规划的防洪堤高程远高于其西侧部分用地高程,
• 连续的单调界面和约6-7米的高差对其西侧用地 的景观效果和防洪排涝产生很大影响
解决对策
• 针对防洪堤各区段西侧用地功能的不同, • 采用不同的堤坝岸线形式进行处理,营造多样 的亲水开放空间
建议填高之低洼范围
本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占地比例(%) 40.9% 11.7% 1.5% 3.1% 5.7% 1.3% 5.3% 8.0% 22.6% 100.0%
A9 宗教設施用地 B14旅馆用地 B1商业服务与设施用地 R2二类居住用地 S41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G1公园绿地 G2防护绿地 E水体
本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20
b
水上活动和景观。
解决对策 • 将坝体上游,省道以南坡度较陡区域作为山林绿
地,打造自然生态景观,可适当建造临时性的码
头,以便和水洞景区形成水路上的交通联系。
a
• 在坝体下游侧建议用公共艺术进行修饰,提升景 观品质。
本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9
对策與設計原則
Strategies & Design Principles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表1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注:1、景观分区: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齐奕 摘 要:旅游度假区规划介于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包含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双重职能。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规范控制指标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对旅游度假区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指引,使得规划实施过程难免出现规划失效,早期建设的大部分度假区面临城镇化趋势,旅游度假职能发展受限。
本文探讨了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度假区控制指标体系应包含基本指标控制、旅游设施控制、城市风貌引导三个方面内容,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指标细分尝试提出控制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以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控规为例,阐述了通过多层次、多类型控制指标体系妥善处理山水城的融合,旅游度假功能的完善和休闲度假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旅游度假区控规编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 前言 旅游度假区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大的旅游开发形式,是最小单元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开发区,集中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刘爱利,刘家明,刘敏,郑斌,2008)。
我国旅游度假区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1992年开始建设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
早期我国的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通常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结合,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003年2月国家旅游总局发布《旅游规划通则》,其主体借鉴了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界定了旅游区规划的层次及内容,首次规定了旅游区控规的具体内容和适宜程度。
意味着旅游度假区规划第一次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
但《旅游规划通则》在具体控制指标体系方面与一般城市规划类似,主要包括针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的一般性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缺乏对度假区的特色要素有针对性的控制和引导。
控制指标体系是控规中的核心内容,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针对旅游度假区而言控制指标体系较为单一,难以体现规划的实效性。
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考虑度假区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诉求,在控规中建立有针对性的控制指标体系,有效引导其发展。
2 旅游度假区控规指标体系构建 当前旅游度假区的控规编制大都缺乏对度假区核心要素——旅游度假设施和旅游资源的控制和引导,直接套用城市控规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导致在实际建设中存在大量问题,大部分度假区城镇化特征严重,绝大多数度假区已经偏离了综合型度假区的规范要求,如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社区与度假区空间混杂,旅游设施盲目开发。
不断的以开发为导向的规划使度假区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旅游度假区的合理有序发展。
2.1度假区控规中应突出的重点 因地制宜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项基本原则,应分析度假区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对不同的用地类型、建设状况、建设方式和更新改造方式采取多种手段的控制和引导。
2.1.1度假区的功能与服务对象 旅游度假区以开展旅游活动为主要职能,集中建设旅游设施。
度假区的服务主体为外来游客,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主要考虑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配置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兼顾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1.2度假区的环境品质要求 旅游度假区通常依托集中的自然或人文的旅游资源而建设,资源条件的优劣对度假区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在规划中应优先保护度假区依托的自然或人文环境,凸显地方特色。
同时,与一般城市功能区相比,应考虑到度假区环境品质要求,良好的公共空间与丰富的绿色网络构成的舒适环境是度假区发展的基础。
2.2度假区控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以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科学选择和布局建设用地,充分尊重、适度优化地形地貌,保护当地历史文化要素,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稳定。
在此基础上改善区域的功能配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度假区的吸引力、激发地区活力。
2.2.2公共利益优先 保证旅游度假资源利用的公共性,珍贵的旅游资源应以满足大多数公众的需求为目标,避免被少数群体私人占有。
2.2.3特色与多样相结合 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旅游度假区的特色。
度假区主题、环境、活动等应体现地方性与多元性。
2.2.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控制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通过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相结合,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2.3度假区控规指标体系构成 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首先应以控规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有利于规划的管理和与规划体系的对接;其次应考虑度假区的特点,对旅游度假设施给予控制和指引,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发展需求;最后还应考虑度假区对环境品质的需求,对构成度假区风貌形象的各项要素给予指引,塑造特色鲜明的度假区形象,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在具体的指标体系构成方面应由基本指标控制、旅游度假设施引导、城市风貌引导三个方面构成,并对三个层次的指标进行类别上的细分,针对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指标构成(见下图)。
3 武夷山度假区控规指标体系构建 3.1武夷山度假区概况 3.1.1项目背景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地处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中南部,距武夷山市区约14公里,总用地面积为12.73平方公里,与武夷山度假区隔溪相望。
度假区西临崇阳溪,北临杜坝溪,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周边环境优美。
武夷山早在1989年撤县建市起就确立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发展总目标,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依据规划建设武夷山度假区。
1992年武夷山度假区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
武夷山由于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的文化资源,1999年被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使武夷山度假区成为国内极少数的以“双遗产”为依托存在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2008)。
与此同时,武夷山度假区与大部分中国早期建设的度假区面临相似的困境,与外部优越条件形成鲜明对比。
度假区现状城镇化趋势明显,旅游服务设施结构单一,环境质量较低。
近年来大量兴起的低层次房地产开发,对度假区的环境面貌与整体氛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客观来说,度假区的发展现状与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和福建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符,距离国际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差距明显。
3.1.2武夷山80版控规实践反思 上个世纪80年代武夷山市进行了武夷山度假区旅馆一区、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以此在武夷山市南郊的空地上开始了度假区的建设。
80版控规的控制体系主要由土地利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基本指标构成,在空间形态方面确立建筑“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的基本原则,造型应与山地风貌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对建筑风格和特色允许有不同的追求。
此版控规是我国早期度假区侧重于土地开发和环境容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典型实例。
指标体系侧重于对整体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制定了基本原则,但对具体要素缺乏有针对性的控制指标加以引导。
武夷山度假区的现状是基本严格按照上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但是在规划实施至今的近20年中,由于规划导向的偏差和控制指标的粗略,度假区城镇化特征日益明显,核心的旅游吸引要素——“滨水”、“山地”的特征不断被削弱。
3.2基本指标控制 基本指标主要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层数、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面积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规定性指标。
这类指标的赋值方法与一般城市地区相同,根据度假区自身的特点和诉求,结合现状建设制定满足未来发展的框架。
3.2.1土地利用 度假区目前主要承担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集散功能,武夷山旅游的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在2~3天,度假区承担了大部分游客的住宿、餐饮职能。
与其他旅游度假区相比,游客停留时间偏短,承担功能过于单一,尚不具备较好的休闲度假功能。
土地利用中除了根据环境容量中对于旅游人口和接待规模的判断,进一步补充完善度假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外,重点考虑增加完善度假功能的以打造度假区为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的主题项目用地,增加主题公园用地、体育用地、高尔夫用地等。
度假区未开发土地有限、本地人口较少,因此新增用地中不考虑将度假区主体功能无关并且对度假区整体风貌有影响的普通居住用地纳入。
3.2.2开发强度 度假区西北侧为武夷山机场,机场净空限制要求限定了整个区域的建设高度上限;其次,度假区本身高低起伏的地形决定了不同地段的建设高度上限;最后,度假区现状建设过于拥挤,开放空间不足,未来需要打造优良的度假环境,决定了整体开发强度应相应下调,重点地段。
规划综合考虑三方面因素的同时结合不同地块区位价值综合确定了地块的开发强度。
3.3旅游度假设施引导 旅游度假设施的控制与引导是度假区控规与一般的城市功能区控规相比较为有特色的部分,度假设施控制是指对度假设施的类型、等级、主题、服务项目等涉及接待质量的相关指标提出指导意见。
武夷山度假区的主要度假设施从类型上可以分为独立式度假酒店,度假住宅,以当地居民自建为主的商住综合楼,综合性主题度假设施,如高尔夫、茶博园等,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设施控制,可以有效突出不同类型设施的特色,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3.3.1接待设施 武夷山度假接待设施主要为独立式酒店、商住综合楼,其中以星级酒店为主的独立式酒店143家,以不独立占地集聚于商住综合区为主的私人旅社400多家。
根据对接待设施的抽样调查与近年来度假区旅游接待客流分析得出接待设施规模的需求。
通过增加接待设施的规模,新增野奢酒店、主题酒店、分时度假住宅等接待类型,改善现状接待设施类型单一、服务目标人群近似造成的不利竞争,促进整体有序发展。
3.3.2旅游主题设施 武夷山度假区目前主要的旅游主题设施包括山地高尔夫和新建的武夷茶博园,缺乏对大部分旅游度假人群有吸引力的可以反复游玩的主题设施。
规划强化武夷山的山水特色,着重打造滨水度假项目和山地游览路线,引导度假区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度假目的地转型。
并结合现状项目,新增黄龙袍茶叶博览园和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体育公园等主题项目。
3.3.3配套服务设施 度假区现状配套服务设施以沿街商业、餐饮服务为主,结构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根据2009年对武夷山十一黄金周时期对游客的调查,游客对商业、餐饮、夜间活动反应意见较为突出,规划着重于丰富服务设施类型,提高旅游度假服务设施档次。
3.3.4指示系统 作为面向国际的旅游度假区,应补充完善指示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强游客对度假区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整个度假区的可读性和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