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这学期选修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所有的社会事物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

总共有三个模块,即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热点问题、心理学与生活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

由北京理工大学贾晓明老师主讲的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热点问题总共讲了五个专题。

第一个专题是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

原生家庭是指子女与父母组成的家庭。

相对地,新生家庭是指子女新组建的家庭,不包括双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比如,人会从原生家庭中产生情感的需要,但如果一个人来自于没有安全感家庭,那么这个人未来会在配偶身上寻找安全感,因为人在择偶时总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

分离是指儿童可以把自己跟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而个体化是指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0至3岁分离个体化的阶段包括正常的孤独期、正常的共生、分离与个体化。

4至5岁又分四个亚阶段包括分化与躯体意向、实践、和解、情感客体恒定并固化。

青春期的分离个体化包括分化、实践、期待、和解、情感客体的恒常。

第二个专题是亲密关系与孤独。

亲密是一种归属感,亲密关系就是指爱和归属感的需要被满足。

亲密关系包括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或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或性关系的人、我们获得感情支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人是关系的动物,我们与陌生人和其他人的互动都很重要,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欲望可能是我们人类本性之一。

如果我们想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需要经常地、愉快地与亲密的伙伴在长期的和充满爱心的关系中进行互动。

亲密关系中有人类基本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被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孤独是一种丧失和不满足的感觉,它因为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现实不一致而产生,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感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孤独并不总是必须减轻或避免,有时候它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体验,这样的转变包括把孤独变成独处,从而强化我们建立同他人的亲密关系的能力。

促进个体与原生家庭分离的因素浅析

促进个体与原生家庭分离的因素浅析

吉林教育·教研17/2016暑期闲来无事,看了一期天津卫视的某档情感访谈节目,其中赤裸裸地谈到了“啃老族”这个话题。

男嘉宾27岁,但依然没有工作,有房住,有车开,父母定期给他打生活费。

除此以外,他还谈了一个22岁的小女朋友,大男子主义严重的他认为既然自己不工作,怎么好意思让女朋友出来工作受累,于是还坚决不允许女朋友出来找工作,两人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处了四年。

女孩来自农村,对这个男孩言听计从,死心塌地,加上年纪小,虽然偶尔也试图想过要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但这种生活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也就慢慢适应了。

可想而知,两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全然只能靠“啃老”度日。

令人诧异的是男方的父母竟也觉得理所应当。

当下社会,许多八○后已逐步迈入而立之年,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和责任;而九○后也随着毕业季的来临,一批批地涌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在为自己事业打拼的同时也必然要面临与父母、与自己原生家庭的分离,从而成立自己的小家庭。

所谓与原生家庭的个体化分离,指的是即将成年的子女可以将自己和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区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个体,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啃老”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是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造成社会上这种啃老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等因素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尤为深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出现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本来就比较重,父母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忙碌了一辈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只有那么一个,父母唯恐不能把最好的都给他(她),于是百般呵护,有求必应。

过分的溺爱和给予,让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养成了依附的心理,而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出去吃苦、锻炼,会使孩子无法自力更生,也使得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理、家庭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心理不成熟,人格发展不健全。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第一讲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始上心理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共分5个专题,今天我们讲第一个专题: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

在这个专题下面,我们要分两讲:今天我们讲上这个部分。

实际上提起来,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总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在这讲当中,我们究竟要讲些什么内容呢?一个就是什么是原生家庭。

再有呢就是原生家庭与我们个体是什么样一个关系,在这当中呢,我们还要特别介绍一个心理学家叫马勒,她关于分离个体化的这样一个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原生家庭。

刚才讲了,我们本来都是来自于家庭的,也许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家庭的定义是有很多种的,我们特指在那个地方出生,并在那个地方被养育的那个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什么是原生家庭1、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关于原生家庭与我们个人的成长,实际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特别的社会心理现象,媒体的报道也特别多。

现在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下,看看你们是否听到过,或在身边,甚至也许在自己身上。

也有类似的一些情况可能发生。

我不知道大家听到现在有那个啃老族这样一个说法。

有没有听到过?——听到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那么特指所谓啃老,那么特指谁呢?可能是年轻人,好像年轻人本来应该长大独立出去工作了,但是他们没有。

就还能父母在一起,所以吃住都靠谁啊?父母。

好像就像啃老一样。

那么这特指没有外面去独立生活,还跟父母在一起,依靠父母去生活的一批年轻人。

二、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2、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有关系,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反映出来与原生家庭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啃老族另外呢,就是大学生的陪读现象。

这个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觉得,可能不陌生,指的什么呢?有的同学在学习当中遇到一些困难。

需要父母来到身边陪读。

我听到在南方有个城市的一个大学新区里边,在周边好像有一个新的聚集地,就是那些陪读的父母,租房子在那里住,他们辞掉了自己原来的工作,离开自己原来的城市,和居住的地方,来到大学附近,一边照顾孩子再一遍找点工作。

心理学讲座第一讲分离与个体化(上)

心理学讲座第一讲分离与个体化(上)
个体化的概念
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兴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成为具有 独特性的社会成员。它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分离与个体化的重要性
分离与个体化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它们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 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同时,分离与个体化也有助于个体 在社会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化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化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化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个体化,个体能 够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分离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分离过程中不仅存在焦虑等消极情绪,同时也存在积极因素,如探索欲望、创造 力等,这些积极因素有助于个体在分离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抑郁情绪的应对
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寻求社会支持,以及采用 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情绪调节技巧
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正念练习 ,以更好地管理情绪。
人际关系困扰的解决策略
沟通技巧
01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反馈,以改善人际关系。处Fra bibliotek冲突02
了解冲突处理的策略,如妥协、协商和适应,以应对人际冲突
03
分离与个体化的实践应用
家庭教育中的分离与个体化
自主性的培养
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逐渐培养 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学会独立 思考和决策,实现与父母的分离

家庭角色的定位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需要明确 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建立清晰的家 庭结构和规则,促进家庭成员的个 体化。
情感支持的提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提供 情感支持,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培 养孩子的情感自主性和独立性。

论玛勒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

论玛勒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

论玛勒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强调玛勒在发展儿童心理学中,联系传统精神分析模式并结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创立了富有特色的分离和个体化理论,她从精致的临床观察出发阐述了婴儿从出生起的心理诞生过程。

她的研究围绕婴儿从诞生起与母亲的心理是融合的,直到逐渐的分离出来并达到情感客体恒定的整个前俄狄浦斯过程。

[关键字]共生分离和个体化身体意象情感客体恒定前言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于20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师的工作,1938年她移居到美国纽约,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担任咨询师,50年代,成立了马斯特儿童中心(Masters children centre)。

她在理论上并没有与传统模式完全脱离,继承了传统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对性本能和自我的结构定义,认为自我受制于伊底,控制超我,自我的主要功能是防御玛勒试图把自己的客体理论与传统相融合,把客体关系的思想概念集中在一个人的心理诞生上。

她提出了人类心理的分离—个体化过程,认为人格是在与别人的心理融合中开始并通过逐渐分离、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完成。

其分离与个体化理论能够用于解释分离的个体对于发生事件的心理内部体验和人际互动作用的过程。

玛勒重点观察了儿童3岁以前,即0到3岁时(这一时期处于弗洛伊德所界定的俄狄浦斯前期)所发生的事情对其人格发展和客体关系的影响。

分离与个体化的准备阶段在婴儿出生到共生来临的几个星期里,婴儿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期,力比多分布呈现最初原始的状态,婴儿在一个封闭单一的全能的幻想力自给自足正常的自闭期和共生期是两个未分化的早期时期,前者无客体后者是前客体时期,两个阶段发生在未分离之前,即在个体化和分离之前,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自我已经产生了。

两者也是正常分离和个体化的先决条件。

1、正常的自闭期。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PPT课件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PPT课件

•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 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 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 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 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 孩子。
2021/3/25
30
•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 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恋母情结
•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 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 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 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 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 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 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 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2021/3/25
19
2021/3/25
20
2.成长背景
•心理按钮: 例:眼泪操纵者
2021/3/25
21
案例
B君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会讲话,他则较安静善 于思考。B君不吵不闹、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从小 受到的伤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 ,这是他的“心理按钮”。当别人对他不公平时,就会使 他的情绪爆发出来。
2021/3/25
24
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很多人因为 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心灵不断得受折磨。我们要把 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 ,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

青春期分离-个体化阶段的思考

青春期分离-个体化阶段的思考

青春期分离-个体化阶段的思考作者:魏冉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2年第01期【关键词】心理咨询;青春期;分离-个体化阶段【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0-0000-00【作者简介】魏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01)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儿童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提出了分离-个体化阶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的概念。

她认为,在生命的头3年,个体会同时经历两条发展路径,其中一条是个体化路径,孩子会逐渐形成“我”的概念;另一条则是分离路径,孩子會逐渐与母亲分离,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精神分析学家彼得·布洛斯将青春期看作个体的第二次分离-个体化阶段。

临床观察发现,青少年会退行到依赖与独立的矛盾之中:他们渴望脱离家庭,但又依赖家庭;他们希望被父母理解,但又担心认同父母会失去自己;他们想要独一无二,但又会模仿和认同别人;他们有时无私、慷慨,有时又以自我为中心。

简单来讲,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之中,成人世界极具吸引力,但又好像危机四伏;儿童世界熟悉安逸,但又脆弱无力。

显而易见的是,12岁的李青、15岁的英子、18岁的小文都正处这一境地。

一、青少年通过“行动化”缓解自我冲突青少年往往会通过“行动化”的方式来回避内在冲突,其中包含了行为、态度、防御方式和适应模式等。

当“行动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时候,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内在探索。

但是,若“行动化”的方式过于原始、刻板且缺乏人际互动,青少年往往会陷入内在的僵局,呈现出心理或行为障碍。

在我们看到的3例个案当中,3个女孩呈现了不同形式的“行动化”。

通过“划伤自己”的方式,李青用身体痛苦替代了心理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她想要与父母分离,确立“新身份”的无意识愿望。

小文和英子的外在表现虽然大相径庭,但她们都采用了“分裂”(非好即坏)的防御机制来感受自己和世界。

原生家庭对儿童个体的影响分析-家庭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原生家庭对儿童个体的影响分析-家庭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原生家庭对儿童个体的影响分析-家庭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这一概念来自于家庭心理治疗领域。

区别于个体成人后所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1].一、原生家庭与心理障碍的研究原生家庭的研究与家庭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密切相关。

Hoover 和Insel 分析了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特征,发现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是造成强迫症的主要原因[2].Galvin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母亲的抑郁程度与个体成年期抑郁、躁狂的密切关系[3].OLeary 等人测量了71 名大学生,探索对原生家庭的感知与现阶段心理调节能力的关系,发现原生家庭经验量表得分与被试者当前的焦虑、敌对、抑郁具有强相关[4].Kundson 等发现依赖症与个体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有关,原生家庭功能失调与成人期依赖症的发展有关[5].对形成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的原因探索,学者同样将目光聚焦于原生家庭功能上。

Craddock 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功能的僵化与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有密切关系[6].Soenens 等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作为反映家庭功能不良的一个重要变量,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有高相关[7].Holtom-Viesel等在最近的研究中,系统地分析了原生家庭特征对进食障碍的影响[8].此外,有研究显示,人们对于孤独的易感性似乎与原生家庭的某些内在因素相关[9].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榜样示范,就不能很快掌握各种社交技巧,进而增加孤独的风险。

Segrin 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0].二、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依恋风格的研究另外一些研究证实了原生家庭对个体依恋类型及亲密关系的影响。

Dinero 等人采用他评法对个体的原生家庭进行评定后发现,原生家庭温暖而敏感的互动方式与个体成人期的依恋安全密切相关[11],这与Gardner 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12].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一个人在其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状态受个体在原生家庭所形成的依恋风格影响极大[13],但另外一些研究关注的则是成人依恋风格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何种影响[14].有学者认为,个体的依恋风格虽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却并非完全由原生家庭决定,随着亲密关系的稳定发展,原来的依恋风格会被逐渐中和,但这种中和作用会相互抵消还是出现加乘效果,则需进一步讨论[13].此外,亲密关系中的行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很多研究者在行为的代际传递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15].Gover 等发现童年期是否行为的受害者,是个体成人后在恋爱关系中行为的稳定预测源[16].Carr等的研究显示:目睹父母之间的行为会导致个体成年期的行为尤其是身体[17].Del-sol 等通过研究已婚人群的家庭行为,发现原生家庭经验对新生家庭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8].Karakurt 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不安全依恋水平越高,就越可能成为行为的受害者,而且在童年早期目睹父母冲突对个体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19].三、原生家庭与婚姻关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经验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原生家庭与分离个体化(上)
一、什么是原生家庭
1、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并被养育的家庭
二、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2、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有关系,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反映出来
与原生家庭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啃老族
大学生陪读现象
“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
父母与子女冲突的恶性事件(自伤、离家出走、自杀、对父母的暴力等)
单亲家庭、收养家庭、继亲家庭的子女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
3、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一些主题
原生家庭与子女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
父母该如何对待子女成长中的困扰
分离与个体化是一个成长的重要标志
3、8:50的那张图
生命个体来自于家庭,长大又意味着离开家庭
4、原生家庭与个体关系的健康状态
在原生家庭之外个体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能自我决定、自我承担责任
能在原生家庭之外与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友情、爱情)
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距离,也有连接并彼此支持
5、分离个体化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约13:00)(图)
第一次断乳0-3岁(身体、心理)
第二次断乳12-18岁(心理)
原生家庭的重要人物:父母,在两个分离与个体化的关键时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出生后如果没有他人的照顾任何一个婴儿都不可能活下来
精神分析学者温尼科特强调:从来没有(单独的)婴儿这样一个说法,指的是婴儿总是与重要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联结在一起
三、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与个体化理论
1、马勒最关心的问题是生命最初的3年所发生的分离与个体化过程
分离:儿童能把自己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区分开
个体化: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2、儿童3岁前的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正常的孤独(出生-1个月)
“小月孩”,大部分时间处于睡觉状态。

此阶段的婴儿处于绝对的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
未分化阶段,所有能量投向自己
第二个阶段:正常的共生(2个月-4个月)
共生的对象是母亲
在此期间“婴儿行为和活动仿佛他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也就是共同体中的两个人
组成的一个个体”
不能区别我、他,认为所有的世界都是自己
无所不能的全能感,通过哭来表达,“我想怎么样就达到满足的过程”
有的学者叫:自恋的满足。

这个阶段对我们以后有正常的自恋、自尊和自我满足感至关重要第三个阶段:分离与个体化(4到5个月-30到36个月)(亚阶段:分化、实践、和解、情感客体恒定)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很多重叠出现,没有一个发展阶段可以被随后的阶段取代。

儿童在心理上开始和母亲分离,获得个体感并开始形成个人同一感。

第一个亚阶段:分化与躯体意象(从4到5个月开始)
婴儿的身体从母子共生体分离出来,婴儿用微笑回应母亲,以表示他与某一特定的人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婴儿扩展了他们的世界,不再只限于母亲,会对陌生人表示好奇并审视他们
心理不健康的婴儿则害怕陌生人而退缩
第二个亚阶段:实践(从大约9个月至15到18个月)
儿童很容易区别自己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
他们开始自己行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从众体验到乐趣和兴奋
鼓励儿童去分离探索并获得自主性的愉快,母亲的态度骑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亚阶段:和解(17个月左右至24个月)
学步儿童的正在成熟的自我已经能发现与母亲的分离
他能了解没有母亲是无法真正独立的
全能感的降低以及依赖感的增强使儿童返回到母亲那里
母亲能不能适应这阶段婴儿发展的要求,能够面对婴儿逐渐的分离,对婴儿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四个亚阶段: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从36个月开始,没有终点)
儿童必须对母亲形成恒定的内在的表象,能容忍与母亲在身体上的分离。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课题的恒定,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将继续紧随在母亲的身旁。

除了获得某种程度的课题恒定意外,儿童必须巩固他们的个性,他们必须学会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活动以及发展其他的客体关系。

发展障碍:较早期的共生期未完成的危机和残渣,以及分离并成为个体的过程那个,影响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

马勒理论的再发展:马勒的理论虽然是针对婴儿期的第一次分离,但这种早期对“内在父母形象”的内化会影响到青少年、成人人际关系的质量。

又是一生的过程。

它不是直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