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_有害物接触限值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职业卫生标准是以保护劳动者安康为目的,对劳动条件〔工作场所〕的卫生要求做出的技术规定,是实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技术规,是卫生监视和管理的法定依据。
目录标准简介前言介绍接触限值适用围引用文件术语定义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作业噪声职业手传振动煤矿井下体力劳动生理限值标准附录展开标准简介前言介绍接触限值适用围引用文件术语定义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作业噪声职业手传振动煤矿井下体力劳动生理限值标准附录展开编辑本段标准简介ICS 13.100C52GBZ中华人民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38-2006〔代替GBZ38-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编辑本段前言介绍值物理因素〔报批稿〕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Physical agents前言本标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本标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 XXX-200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分厂、爱华仪器、奎思特技术公司。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工频电场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措施,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工频电场是指频率在50Hz的电场,通常由输电线路、变电站、电力设备等产生。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工频电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电磁辐射源,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作业场所工频电场进行卫生管理十分重要。
首先,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管理应从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工频电场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应包括对工频电场的强度、分布情况、暴露时间等进行测量和记录。
评估则应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超标情况,以及可能的健康风险。
只有通过监测和评估,才能全面了解工频电场对员工的潜在影响,为后续的卫生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其次,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卫生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布局调整、电磁屏蔽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等。
在布局调整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电力设备、调整工作台位置等方式减少员工暴露于工频电场的时间和强度。
在电磁屏蔽措施方面,可以采用屏蔽材料对电磁波进行隔离,减少员工的暴露。
此外,员工还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电磁辐射防护服、护目镜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工频电场的暴露。
最后,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管理需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随着工作场所的变化和发展,工频电场的分布情况和强度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对工频电场进行复查。
同时,员工的健康状况也需要进行评估,以确定卫生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只有通过定期的复查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综上所述,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是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监测和评估、制定卫生管理措施以及定期复查和评估,可以有效地减少员工对工频电场的暴露,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的健康。
作业场所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工频电场卫生管理,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
说明
PC-TW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8小时)。
PC-MAC 最高容许浓度,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浓度。
PC-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5分钟)。
* 表1:数值系根据“超限系数”推算;表2:粉尘TWA的接触上限值。
** 表1:“其他粉尘”指不含有石棉且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毒物质,尚未制订专项卫生标准的粉尘。
总粉尘指直径为40mm的滤膜,按标准粉尘测定方法采样所得的粉尘。
呼尘呼吸性粉尘,指按呼吸性粉尘采样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
选编内容
表1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部分:物理因素GBZ

22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不同导线对地高度下的工频电场强度分布曲线
高温作业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
WBGT指数≥25℃的作业。 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 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 少25%,WBGT限值指数增加1℃~2℃。
职业卫生标准应用的注意事项:
①它不是安全与有害的绝对界限,因此即使符合卫 生标准,也要对接触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②它只是一种限量标准。
③注意高危人群的问题。所谓高危人群是指一小部 分人在接触有害因素时,由于一种或几种个体因素 的作用,而使其对毒物作用的反应较一般人群出现 得早且严重,这样的易感人群称为高危人群。制定 有害因素限值时,如以高危人群的反应作为制定依 据,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这类人的保护可通过健 康监护使其脱离接触。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
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
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 限值为85dB(A);每周工作日不是5d,需计算40h等效声级,限值为85 dB(A)。
为了模拟人耳听觉在不同频率有不同的灵敏性,在声级计内设有一种能够模拟人耳的 听觉特性,把电信号修正为与听感近似值的网络,这种网络叫作计权网络。通过计权网络测 得的声压级,已不再是客观物理量的声压级(叫线性声压级),而是经过听感修正的声压 级,叫作计权声级或噪声级。
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指波长为100nm~ 400nm的电磁辐射。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eat stress work in the workplace 10.1术语和定义 10.1.1高温作业 heat stress work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10.1.2 WBGT指数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 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10.1.3接触时间率 exposure time rate 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10.1.4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local outside ventilation design temperature 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13时~14时的气温平均值。 10.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load 14.1术语和定义 14.1.1能量代谢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 从事某工种的劳动者在工作日内各类活动(包括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以单位时间(每分钟)内每平 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值表示,单位是kJ/min·m-2。 14.1.2劳动时间率 working time rate 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工作时间与日工作时间(8h)的比率,以百分率表示。 14.1.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 sex-based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的男女不同生理反应的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14.1.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pattern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在相同体力强度下,不同劳动方式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搬”的方式系数 为1,“扛”的方式系数为0.40、“推/拉”的方式系数为0.05。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粉尘、噪声、高温、电离辐射、煤气)

XXX企业规程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XXX企业目录一、XXX(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参照)二、XXX(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参照)三、XXXC(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参照)四、XXX(电离辐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参照)五、XXX(煤气)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参照)XXXA(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参照)1 粉尘2 术语2.1生产性粉尘: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2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3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2.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2.5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工人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2.6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2.7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2.8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9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3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4职业健康卫生标准5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5.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5.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5.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5.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5.5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的标准限值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的所有作业。
1 名词术语1.1 局部振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系统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1.2 日接振时间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积接振时间为日接振时间,单位为h/d。
1.3 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hw)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生理效应规律计权后的振动加速度,单位为m/s2,可用式(1)计算:式中:ahi——第I频段的振动加速度;Ki——第I频段的计权系数,见附录A;n——总频段数。
1.4 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hw(4)〕在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四小时时,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四小时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可用式(2)计算:式中:T——日接振时间,h/d。
2 卫生标准限值2.1 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件的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
3 测试方法及要求3.1 局部振动测试点应选在工具手柄或工件手握处附近。
3.2 传感器应牢固地固定在测试点。
3.3 振动测量应按正交坐标系统的三个轴向进行,取最大轴向的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为被测工具或工件的振动。
3.4 测试振动要先获得1/1或1/3倍频程频谱,然后按式(1)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如果振动测试仪器有计权网络部分,可以直接读数。
3.5 对于峰值因数很高的冲击振动,测试时要在传感器和被测工具之间加装机械式低通滤波器,以防过载影响测量结果。
3.6 振动测试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由国家计量部门校准。
4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本标准的执行。
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的计权系数日接振时间计算法对操作时间过短的作业,应以秒表准确测定每次操作所消耗的时间,测10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操作需要的时间,再乘以日需要完成的该操作次数,即得日接振时间。
gbz2.2- 工业场所有害物质因素 物理因素

ICS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报批稿)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the workplacePhysical agents2007-04-20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第13章、第14章和第15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本标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减少了高温作业分级和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
——增加了非电离辐射的工频电场、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接触限值和噪声的接触限值。
——调整了高温、手传振动的接触限值。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成为独立的标准版本GBZ/TXXX-200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生、梁友信、杨磊、吴维皑、李涛、张敏、何丽华、徐伯洪、舒国华、张绍栋、杜燮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
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物理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价、管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作业场所工频电场的最高容许量及其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输电系统中接触电场的电力作业人员及带电作业人员。
2 卫生要求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8h最高容许量为5kV/m。
2.1 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超过最高容许量的地点或延长接触时间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2.2 带电作业人员应该处在“全封闭式”的屏蔽装置中操作,或应穿包括面部的屏蔽服。
3 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测试方法,详见附录A(补充件)
4 监督执行
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A
工频电场测试方法
(补充件)
A1 本法系采用高灵敏度球型(球直径为12cm)偶极子场强仪进行测试
测试时:应包括作业场所地面场强的分布,及根据作业方式,经常的工作操作地点,进行有代表性的选点测试。
A2 场强仪主要性能
测量范围:0.003~100kV/m。
其他类型场强仪的测量范围应保证1/10~1/100的5kV/m的最低限量。
A3 原理
球型偶极子场强仪由二个导电半球组成,上下半球在电气上通过一个包括放大器及显示部分等组成的测量装置相连接。
当它置于均匀电场中且球面的分离平面与电场相垂直时,通过二半球的电流I为:
I=5πε0·ω·r2·E·β……………………(A1)
式中:ε0——真空的介电系数;
ω——角频率;
r——偶极子半径;
E——电场强度;
β——与电场不均匀性有关的系数。
β=1—7/12(r/h)2+11/24(r/h) 4+……………………(A2)
式中:h——测点与电荷间的距离。
A4 校准
场强仪在直径3m,极间距离1m的平行平板电极产生的均匀电场中校准定标。
A5 测量方法
地面场强,是测定距离地面高1.5m的电场强度,测量地点应比较平坦,且无多余的物体。
对不能移开的物体应记录其尺寸及其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并应补充其测量离物体不同距离处的场强。
变电站内进行测量时应遵守高压设备附近工作的安全规程。
环境条件:温度0~40℃,相对湿度<60%。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同济医科大学、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方经、章孟本、寇庆瑞。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