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生平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誉为“新法改革”的倡导者。
他的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出生于河南商丘,祖籍江西临川。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王益曾任监察御史。
王安石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王安石的一生经历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新法”上。
他认为,北宋社会存在许多弊端,如官僚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贫困等,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等,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虽然新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引起了一些反对声音,最终在王安石离任后被废除。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元日》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泊船瓜洲》以描绘江南水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登飞来峰》则以抒发壮志豪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元日》以描写新年景象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中之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王安石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王安石简介及作品

王安石简介及作品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
他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以改革制度和思想为核心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以其深厚的学问和执政手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王安石的简介和其代表作品为主线,逐一介绍他的贡献和成就。
王安石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今保定市),尽管家境贫寒,却自小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胜,第一次考中举人,第二次更是一举考中进士。
考取进士后,他进入司门员外郎衙门工作,后来得到宰相张载的赏识,被任命为河南、陕西两地的知府。
在此期间,他深入了解到国家内外的形势,并开始思考如何改革国家以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改革制度来提升官员素质和治理效能,二是提出新的经济政策来解决财政问题。
在制度改革方面,他实行了新法,强调以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选拔官员,废除了传统的举荐制度。
他还建立了学校来培养人才,推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开发新的考试科目,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
此外,他还实行了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国家的能源和水利管理水平。
在经济政策方面,王安石主张通过放贷来解决当时国家的财政问题。
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通过向地主征收土地税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使用这些税收来发放低息贷款,鼓励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和生产工具。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和抑制奢侈,以降低社会消费水平,增加国家的内外汇储备。
王安石的重要作品主要有《新论》、《变法通议》等。
其中,《新论》是他的一篇重要思想著作,该书中王安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方案。
他主张以人才为本,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
他批判了当时的党争和政治腐败,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不完善和官员素质低下。
因此,他以科举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实用性考试和培训机构的建立,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ueditor/201803/10/c1ee50e1d572b2ad228a5768b823c8 3a.jpg" title="" alt="" width="400" height="" border="0" vspace="0" />王安石的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着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
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的资料(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
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
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
英宗即位后(1063—1066),屡召王安石赴京,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
1085年,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在苏轼的几番上奏下,废除了大多数为害甚巨的新法。
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于翌年四月去世,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配享神宗的庙庭;宗时,又配享文宣王庙。
而钦宗时,皇帝下诏停止他文宣王庙配享。
高宗采纳赵鼎、吕聪的意见,削去了其“舒王”的封号。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其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
其著作极为丰富,?存世的有《临川集》、《临川集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其诗“学杜得其瘦”,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深刻独到,还在于其诗歌形象的理性概括和见解的独到深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吴氏的母亲即王安石的外婆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且兼喜阴阳数术之学。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多子女家庭,上有两个哥哥安仁、安道,下有四个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
两个哥哥为父亲前妻徐氏所生,后都在30多岁时英年早逝。
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年经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
2.地方官经历:在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曾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宋初以来的法度提出全面批评和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在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上担任地方官,表现出色。
3.推行新法:在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他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
这些新法的实施,旨在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改变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的局面。
4.担任宰相:熙宁二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入京,升任参知政事。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苏轼的简介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苏轼的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8f2451102de2bd97058872.png)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苏轼的简介资料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世称王荆公体。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人物生平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
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北宋诗人王安石简介及代表作写作技巧

北宋诗人王安石简介及代表作写作技巧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代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世称王介甫。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宋代政治家贾似道和范仲淹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尽管政治上存在争议,但在文学和散文方面,王安石有着重要的贡献。
王安石自幼喜读书,积极考取进士,曾经在宋仁宗年间历任司马参军、翰林学士等职位。
当时王安石的才华突出,宋仁宗收到他的《订顽疾表》后,决定任命他为靖康年间因逆贼破坏,民间文物和古乐器不足的宫廷教坊作曲的督弦官。
随后,他于1070年奉调赴广西柳州任知州。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以“新法”为主旨的政治改革,遭到一些反对势力的抵制。
1085年,突厥人侵扰边疆,朝廷二话不说任命王安石为右丞相平夷北将军节度使,很快平复了局面。
但是,因其推行新政受到一些贵族和官僚的反对,于1086年被迫辞去相位,次年病逝。
代表作王安石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使用小调举行大义的手法,突出诗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在政治改革期间,他还经常撰写《策问》这类政论性质的文章。
以下是他的几首代表作。
《登飞来峰》登高必自卑,攀高引百死。
自非木石亲,谁为表里之?江山多妖姬,踞此旧庙基。
遽闻神鬼骇,浩气倍忘机。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山水诗。
他通过多种手法,如用“卑”和“高”对立、用动词“攀”突出登山的艰辛、用形容词“浩”和“忘”描绘壮志、用动词“遽闻”和名词“神鬼”突出惊险等等,将山水的壮美、危险和诗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兰亭已矣梓州路,岳阳楼空吟白鹭。
临别赠言断蓬蒿,行舟短缆莫缠绕。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七绝诗。
他将自己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感人,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风景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了对故地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希望。
《岳阳楼记》昔闻建业之树,不挠初者,不屈精神;万世之家,不磨旧者,不盛文明。
尔来四万八千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个人简介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个人简介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个人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文名:王安石别名:介甫、号半山、谥文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出生日期:1021年12月18日逝世日期:1086年5月21日职业:北宋丞相主要成就: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代表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王安石(1021 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江苏省扬州市]、县知县吏[浙江省宁波市州区]。
舒州通判[安省安庆市]、江南东路刑狱。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资料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
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
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
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
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
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
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
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
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
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
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
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
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
•答司马谏议书‣驳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臵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
人物传记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廉正直。
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
•伤仲永‣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
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
如•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的形象。
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
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杰出。
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俗。
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
欧阳修指点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
他兼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
吴德旋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
今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有特色,自成一家。
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政治诗。
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和甫咏雪‣等。
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
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
执政以后,推行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入塞‣、•送赵学士陕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以咏史和怀古为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
如•商鞅‣、•宰□‣、•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麓堂诗话‣)。
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
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
他曲折言志,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精华录‣卷二)。
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
•示宝觉三首‣、•示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
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其中如•南浦‣、•染云‣、•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
在他的提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
故严羽说:“集句惟荆公最长。
”(•沧浪诗话‣)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
前期主要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
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情饱满。
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雄直之气。
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诗议论枯燥的缺点。
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美。
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
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
严羽称王安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期诗风而言。
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
不过总的来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
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
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同,且只剩两个残本。
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