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作者 王安石 简介

《元日》作者 王安石 简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导语:通过对方仲永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才的教育之道,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知识讲解

《伤仲永》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遭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这是一篇古代随笔。它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小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隶.(lì):属于。 5.年:岁。 6.未:不,没有。 7.识:认识。 8.书具:书写的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9.啼.(tí):出声地哭。 10.求:索求、索要。 11.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12.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3.与:给。 14.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5.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16.意:主旨、内容。 17.传:传送。 18.立就:立刻完成。 19.文理:文采和道理。 20.可:值得。 21.观:观赏。 22.者:……的地方(方面)。 23.邑.(yì)人:同县的人。 24.乞.(qǐ):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25.环谒.(yè):四处拜访。 26.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27.从:跟随。 28.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9.还:返回。 30.称.(chèn):相当。 31.泯.(mǐn)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 1025 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震动乡里。明道二年( 1033 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 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 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 定元年( 1040 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 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 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 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中国古代名家作者简介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 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 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 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 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泊船瓜洲》原文 北宋·王安石 京口2瓜洲3一水4间5,钟山6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7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2] 还:回。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 的感情。[4]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 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5] [6]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泊船瓜洲》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

王安石简介

简介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编辑本段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

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编辑本段变法历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人,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word

伤仲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

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伤仲永》注释、翻译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生平 王安石出身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 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英宗即位后(1063年—1066年),屡召王安石赴京,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 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毛泽东也称赞“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人言不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 作者:〔宋〕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纸、笔、墨、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就不像先前那样聪明了。又过了十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仲永的才华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作者简介新人教

《古诗三首》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临川(现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警辟精绝,风格或遒劲有力,或情韵深婉。1069年任参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

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王安石资料简介

王安石资料简介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间,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学家。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抚州临川人氏,字介普,号半山,后人又以王荆公称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王安石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勤奋好学,且天资聪慧,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才华出众,博古通今,是为难得的一代才子。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这也是他仕途的开端。王安石此后于辗转于各地任职,任职过淮南判官,舒州通判,鄞县知县等职。任职期间,王安石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扩办学校,为广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067年,宋神宗继承帝位,久闻王安石大名,继位之后就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后来又提拔为翰林学士,深得宋神宗的器重。 王安石的成就与他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王安石小时候就着父亲宦游南北,经历的多了,对整个北宋的社会危机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与体会。长大后,考官入仕,在各个地方任地方官吏,这段期间体恤民情,关系民生,体会民间疾苦,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兴利除弊,百姓压力小了,负担轻了,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1058年,王安石开始变法,主旨是改变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格局,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在的格局,推行富国强兵

的政策。王安石变法主要分成两块,分别从理财和整军两块重点下手,推行一些列政策改革,如青苗,免役等策略,但是王安石变法由于内因外因没有成功。 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享年66岁。 王安石晚年过得如何王安石辞去官职后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流连于大自然中,从其作品就可以发现。1076年以前,王安石的作品大都是咏史诗,政治诗,1076年后,其作品主旋律为写景的作品颇多,其晚年时期更是与佛教禅宗密不可分。 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罢相后的王安石又去任了判江宁府,但是一年后就又辞职不干了,此后王安石才与政坛彻底告别,为自己建了个半山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这段期间,王安石骑着小毛驴,身后带着老仆人,一主一仆一驴漫走在田野上,游走于山村间,闲暇之余吟诗作对,念佛诵经,可谓是清心寡欲。 王安石早年时期就结识了一大批的高僧,与觉海禅师有着很好的交情,但是后来王安石官至宰相,两人在渐渐疏远,待王安石归隐后,两人关系逐渐好转。 王安石是老年丧子,这对于他的伤害是很大的,王安石将儿子的祠堂建在江宁钟山的宝公塔内,王安石每每去那里悼念亡儿,1084年,王安石大病了一场,这场病后将自己的住所也改成了寺庙,称半山寺。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为女儿作诗一首《楞严新释》,这首作品就是劝诫其把佛法作为解脱,从佛法中悟得真理。

作家简介

先秦作家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2墨子: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现存五十八篇。 3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篇。 4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书,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 6庄子:名周,战国时蒙城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7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中国的屈原。著作有《九歌》《九章》《天问》 8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荀子》32篇,《劝学》《天论》 9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55篇。 10吕不韦:战国末期的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吕氏春秋.》 11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公元前辈,著有《列子》8篇。 秦汉作家 1贾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新书》10卷58篇;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2刘安:沛郡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淮南王。《淮南子》 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史记》 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说苑》《新序》 5王充:字仲任,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批评家,《论衡》 6班固:字孟坚,扶风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包举一代。 魏晋作家 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梁父吟》《出师表》 3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文学家《燕歌行》《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4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陈思王,《曹子建集》 5陈寿:字承祚,西晋文学家,国别体《三国志》 6陆机:西晋文学家《文赋》 7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字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8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南北朝作家 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学家、散文家。《后汉书》 2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第一部笔记本小说集《世说新语》 3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 4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40卷 5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隋唐五代作家 1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

伤仲永句子翻译 详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之。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 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 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 秀才观之。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 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了。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 起仲永的情况,

曰:“泯(mǐn)然众人矣。” 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年级下册部编语文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临川(现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警辟精绝,风格或遒劲有力,或情韵深婉。1069年任参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简介:北宋诗人,汉族,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与苏轼 网上经常讨论苏轼与王安石之间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他们之间有太多的“恩恩怨怨”。“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提到这个有争议的话题,谁都知道些,我也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欢迎诸君批评! 首先,我们可以从《赠王安石太傅勅》看出些端倪。《赠王安石太傅勅》是王安石去世后,时任中书舍人的苏轼起草的一则诰命。苏轼在文中毫无个人恩怨言词,而是客观公正地称赞王安石说:“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足以风动四方。”这点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王苏二人只是政见上的不同,是对事不对人,这是难能可贵的!可见,“恩怨”一词用在此处似乎不太好。 您也许会说,这是苏轼的大度和宽容,苏轼是“以德报怨”!也许是我们放大了这种情绪。我们常说苏轼是大度的、宽容的、独立的,其实王安石也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接近,王安石对于苏轼还是很宽容大度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些例子: 苏轼在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一月从凤翔回京任职直至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四月父亲病逝这段时间,他们二人是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交往的。苏轼对王安石是有好感的,特别对王安石不贪高位而愿为地方百姓干实事之举,以及他不贪女色这两方面颇有好感,虽然他的父亲苏洵对于王安石很有意见(其实苏洵对于王安石有意见是来自张方平,张曾说王安石小时候“衣短褐布,身疮疥,役洒扫事,一苍头耳”,这种以貌取人无疑是片面的。再闲话一些,关于《辨奸论》,写的也不是很客观,说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这是明显的人身攻击),但苏轼还是经常性的与王安石往来,多数是王安石约苏轼到家相叙。王安石待苏轼很热情,两人不是开怀畅饮,便是吟诗作对,有时苏轼还对王安石的生活习性开几句玩笑,王安石也毫不介意。当年秋季的一天,苏轼去找王安石闲聊,到了书房才知王安石已外出办事去了。苏轼便问仆人王安石多久返回,可仆人也说不准,他只好等等再说。苏轼是活跃好动的人,他品了口仆人送上的香茗就再也坐不住了,便起身在房内转转,观赏书房壁上挂的字画。后来他转到书桌旁,突然看见书桌上墨迹未干的白绢,一下引起他的注意。他便细观起来,才发现白绢上是王安石刚写的两句诗,诗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无论从诗的意境和咏味来看都属上乘,苏轼心想这小老头子还真有才学。可当苏轼将该诗多诵了几遍后,仔细想想又感到有点不太妥当。因这是咏的黄色菊花,而自己老家秋天的风并不像西风那样冷烈,应是金风才对,可柔和的金风怎么能将菊花瓣吹落一地呢?苏轼是想啥说啥的人,当然忍不住了,于是取笔就在白绢上续写了“金风不比西风烈,付于诗人仔细呤。”客观地说,苏轼的认为也不错,这是他根据家乡季节气候的写实。因为四川眉州地区的菊花多是自然枯萎,而不是花瓣易萎落地上,所以绝不会风一吹花瓣就落满地了。苏轼补诗后见王安石还未回府,也就离去了,事后也未放在心上。 王安石当日回府己是晚上,但他已习惯要到书房看看书练练书法,而此时他更惦记着未写完的诗,想补写完。王安石在创作上也是很细心的人,到书房他一眼就看见两句诗变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