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艺术

合集下载

斗拱(共10张PPT)

斗拱(共10张PPT)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三拽架的斗供。 延至宋朝倾向于复杂和精美,到明清时期结构逐渐淡化,成为柱檐之间奢侈的装饰品,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意义。
斗拱是中国木建筑一个优越的中间要素,它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建筑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世博会中国馆中的斗拱意象
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 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拱构件。
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
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 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依次为头翘、头昂、
斗拱构件。 作为中国木建筑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构件,斗拱不仅有着与传统木建筑如影随形的兴衰史,而且蕴含着中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意义至为深刻
。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的结构
斗拱的作用
• 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 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
斗拱的结构
•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 处,从柱顶上加的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 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 形木块叫斗。合称 斗拱。也作枓拱、 枓栱。
斗拱的结构
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 向构件依次为头翘、头昂、 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拱构件。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飞檐斗拱(古建筑艺术的代表)

飞檐斗拱(古建筑艺术的代表)

飞檐斗拱——古建筑艺术的代表飞檐斗拱——古建筑艺术的代表古老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代表当地建筑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飞檐斗拱更是代表着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意义不仅仅仅停留在建筑上,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将从流程和结构两个方面对飞檐斗拱的代表性进行论述。

一、流程1.设计飞檐斗拱是一种古典结构,因其独特形式、美丽的线条和优美的比例而受到世界各地建筑师们的喜爱。

它的设计并不像现代设计一样,需要计算机软件来辅助,而是需要建筑师依据自己的经验和长期的实践来进行设计。

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需要考虑到装饰的元素、斗拱的大小和斗拱上方的花纹等等。

2.施工施工是飞檐斗拱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精湛的工艺技能和专业技能。

在施工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建筑工人们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来完成的,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料、木料和瓦片等原材料。

施工过程不仅需要熟练的工人操作,还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密切的沟通配合,其中特别是斗拱的形状和大小需要在施工阶段精确地控制。

3.装饰飞檐斗拱的装饰部分是其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们需要精心地设计和铸造出各种各样的装饰元素。

比如说,角鸟、龙、凤、螭、狮等各种神兽等等,都需要根据当地文化差异和建筑师的个人想象来设计和制作。

4.维护建筑的维护是其保持美好状态的关键所在。

在古代,中国建筑师们对飞檐斗拱在维护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其采用的方法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完整的漆面重塑和维修,以保证建筑物的完整。

二、结构1.基础飞檐斗拱的基础结构是建筑的基石,它能承受重量并将其分散到下方的地基中。

基础一般采用砖石结构,而且不仅要选材质高度抗压的石头和砖块,同时还需要将砖和石块隔开一定的距离,避免因地陷或振幅导致其坍塌。

2.斗拱斗拱是飞檐斗拱的重要构件,位于檐角的下方,利用斗拱承担基层的重量压力,并将其转移到柱子上,最终对基础产生作用。

同样的斗拱数量的大小,取决于框架体的高度,斗拱要根据楼层层数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增加,同时尺寸也要逐层递减,由上往下依次递减。

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

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

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斗拱设计理念,古建筑中的精髓。

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在结构设计和美学理念上的高超造诣。

斗拱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构件,它不仅具有承重的功能,更是古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于结构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古代建筑中,斗拱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于结构的精准把握和对美学的深刻理解。

斗拱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建筑的承重和稳定性,更注重了建筑的美感和装饰效果。

通过巧妙的斗拱设计,古代建筑师在建筑中创造出了独特的空间美学,使建筑更加优雅和富有韵味。

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于木结构建筑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斗拱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木材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精细工艺。

古代建筑师通过对木材的精准加工和对斗拱的巧妙设计,使得斗拱成为古建筑中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在木结构建筑方面的高超造诣。

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斗拱的设计,古代建筑师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古建筑中看到斗拱的设计,感受到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成就,这也使得斗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古建筑中的斗拱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于结构和美学的高超造诣,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斗拱设计理念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建筑的魅力,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斗拱文化论文总结范文

斗拱文化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斗拱作为中国古典建筑中独特的结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斗拱文化的深入研究,总结其艺术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旨在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促进斗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斗拱,又称斗栱、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

它起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唐宋,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斗拱文化。

斗拱不仅是一种建筑结构,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斗拱文化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造型:斗拱由多个构件组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2. 丰富的寓意:斗拱的结构形式寓意着天地万物、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3. 独特的工艺:斗拱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三、斗拱文化的历史演变1. 起源:斗拱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初用于加固木结构。

2. 发展:唐宋时期,斗拱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以宋代斗拱为代表的艺术风格。

3. 成熟:明清时期,斗拱结构趋于成熟,形成了以江南园林、北京故宫为代表的斗拱建筑群。

四、斗拱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 传承与创新:现代建筑中,斗拱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外观、室内装饰等方面,既传承了传统建筑文化,又实现了创新。

2. 景观设计:斗拱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现代园林增添了传统文化韵味。

3. 建筑结构:斗拱结构在现代建筑中,为解决结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论斗拱文化作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斗拱文化的内涵,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推动斗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要积极探索斗拱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为我国建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斗拱文化;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历史演变;现代建筑。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

仿古建筑之〃斗拱〃一、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

重斗叠拱,托物向天二、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三、正文1.斗拱的概念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防和檐梯间或构架间,从桥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料拱、料棋,由斗、棋、翘、昂、升组成。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

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杨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杨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渡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

斗拱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斗拱的艺术价值
1 2
美学价值
斗拱的造型和雕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华丽 的曲线、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建筑物 显得更加庄重、华丽。
文化价值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古代文化 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可以了解古 代社会的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的信息。
斗拱所体现出的结构特点和美学追求对现代建筑设计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建筑可以借鉴斗拱的结构 设计,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创新,实现传统与现 代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此外,斗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对现代建 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借鉴斗拱所代表的文化精 神和价值观念,现代建筑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 社会责任,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06
结论
总结斗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 溯到汉代,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住宅等建筑类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斗拱在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承重作用,同时还是建筑艺术美学的体现。它的形态、尺 寸、比例、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
材料创新
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斗拱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为现 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结构优化
通过对斗拱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功能拓展
在保持斗拱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如节能 、环保等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在明清时期,斗拱不仅具备结构和功能性,还融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形态多样, 制作精细。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摘要: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2.构造方式的差异3.装饰风格的差异正文: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部件,起着承重、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

从唐宋到明清,斗拱在形态、构造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斗拱起源于商朝,起初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承重结构,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唐宋时期的斗拱形态丰满,线条流畅。

拱与斗的比例适中,使得整个结构稳定且美观。

此外,唐宋斗拱的尺度较大,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逐渐完善,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斗拱的尺寸、形状和构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斗拱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明清时期的斗拱形态更为精细,线条更加优美。

拱与斗的比例更加协调,使得斗拱结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

此外,明清斗拱的尺度相对较小,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之美。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斗拱的构造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采用了更多的榫卯结构,使得斗拱的连接更加牢固。

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主体结构,还应用于屋檐、门窗等局部装饰。

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在明清建筑中,斗拱不仅起到了承重作用,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工匠们巧妙地将斗拱与建筑的其他部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

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唐宋斗拱尺寸较大,形态丰满,线条流畅;明清斗拱尺寸较小,形态更为精细,线条优美。

2.构造方式的差异唐宋斗拱采用较多的木构件拼接,明清斗拱则采用更多的榫卯结构,使连接更加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拱艺术陈莉霞-08级机电二班-2802220581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

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文化符号;建筑语言一、何谓“斗拱”1·“斗”斗和升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

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

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

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

[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

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2·“拱”在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

拱依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

3·昂“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

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

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称为品字科斗拱,与内外檐构架相关联的为溜金斗拱。

内檐斗拱除溜金花台科之外,还有位于梁架之间的隔架科斗拱与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在现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

二、斗拱的功能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斗拱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是屋顶和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2屋身上的过渡。

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更长地伸出屋檐。

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时,不管屋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从而避免建筑物倒塌。

历史上北京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宫太和殿的屋顶达两千多吨重,因为斗拱的作用却没受到损坏。

四川平武报恩寺殿堂上的屋顶在平武大地震时因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无恙。

可见作为传力构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

我国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2·造型优美,装饰性强古代匠师们对斗拱的造型除满足承力和传力的实用功能外,还从审美角度将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

斗拱造型从整体看,重重叠叠,结构有条有理,符合规律。

其构造精巧,如盆景,似兰花,象民间量米的斗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从出土的战国至汉代文物上的斗拱造型来看,坐斗上有一左右弯曲起翘的拱,拱的两端有一小斗。

两端弯曲向上,端头上放小斗,让小斗至诚额枋,这种处理既达到了增强额枋的受力作用,又使斗拱的整体造型富有变化,起到了装饰美化效果。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牌楼的万象斗拱也非常具有装饰性。

牌楼为南方风格,斗拱有云头、凤头、野猪、犀牛,蝙蝠等,最多的是白色的大象。

一般古建的斗拱,正面象一只只大牛头在支撑着檐檩,侧面像一排排伸着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头负重。

而如意斗拱则把牛鼻子改成了一个个云头如意勾,使用“如意斗拱”更突出了牌楼的装饰性。

斗拱向外出挑可使建筑物出檐更长,美化整个建筑。

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长,下面的支点都落在额枋上,正是采用了斗拱这一功能使得撑托屋顶的面积大而下面的落点要小。

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我国木质斗拱之典型代表,其斗拱雄大与出檐长,风格简洁雄伟,表现了在结构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三、斗拱形制发展概况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斗拱就是其一。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拱,屋顶。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1·起源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2·发展与演变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在东汉和三国时期3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柱子间铺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其是建筑结构忠实直率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此外,像广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顶全部重力均落在了斗拱上。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宋朝时期,斗拱数量增多,但体积减小,屋顶越来越陡,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用加强。

广东的梅庵,斗拱依然保持着挂栓和吊栓,因此可见宋朝斗拱纤细奢华。

宋代的斗拱造型极其丰富,四铺作至八铺作斗拱均以不同的重叠层数组成。

即四铺作就是四层重叠的一组斗拱,八铺作的造型就是八层重叠的拱昂枋组成。

这些斗拱的造型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所呈现出的多层花瓣形状一样。

因此,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一组斗拱为一朵,即是比喻为一朵鲜花。

无论是从纵向或是横向上看,这种斗拱均以30度角的斜度向上斜伸,呈倒阶梯形,也是成等比的梯形状,给人以层次感、深度感和变化感。

斗拱的结构自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标准颁布以来,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建斗拱各部尺寸都有标准,元件互换性很强,不用铁钉不用胶全部插接而成。

与辽同时代的北宋,已开始着手对斗拱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者也可以说宋代是斗拱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

由于屋顶的坡度增大,立柱加高,斗拱的作用开始弱化。

不仅比例变小,而且补间铺作增多。

南宋以后,斗拱更加细腻,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转由挑檐承担,它的原始作用消失。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总之,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撑负载的作用,可使屋檐较大,又有装饰效果,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之一。

清式斗拱的基本造型,虽然只有单翘品字斗拱,五彩重翘品字斗拱、七彩三翘品字斗拱、九彩四翘品字斗拱、单昂斗拱、单翘单昂斗拱、单翘重昂斗拱、重翘重昂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但通过这九种分别在柱头、角柱、额枋上的造型变化,出现了二十七种不同样式的斗拱。

除一斗三升斗拱外,以上各式斗拱通过檐柱里面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秤杆变为溜金斗拱后,又分别出现柱头、角柱、檐枋上的造型变化,溜金斗拱出现二十四种不同样式。

再加上这些斗拱中的翘、昂的件数与昂耍头、撑头的前后端头造型变化和使用上的一些变化,清式斗口也有百种以上的样式变化。

溜金斗拱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前面有昂,后尾为斜起长一步架的秤杆。

它是由宋式下昂演变来的,秤杆即昂身,但外檐部分改为平置的昂头和蚂蚱头,整个构件做成曲折形,构造不如宋式合理。

清式斗拱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

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但以“单”、“重”表示一、二)。

最简单的斗拱是不出踩的一斗三升或一4斗二升交麻叶,最多为五拽架的十一踩重翘三昂,但实际上,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的正门午门,正殿太和殿的上檐斗拱也只用到九踩单翘三昂。

明清斗拱结构作用已经完全退化,成为梁架与屋顶间的一个垫层。

从外观上看,那些细小堆叠的密密从从的斗拱,就好象屋顶与梁柱间的过渡性装饰。

这时它正由一般的语言变为装饰语言,是对唐辽时代斗拱语言的一种记忆。

明清建筑结构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更多应用砖石的反映,是建筑高度增加和出檐要求弱化的结果。

四、斗拱的精神内蕴从斗拱的形状与名称来看,是象天法地的。

古代先民在长期观测天象变化中,看见天空上有组星座计七颗,就是所谓“北斗七星”,若用一根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象生活中的匙,匙的端部就象古人用来量米的斗一样,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就如中国古代民谣所唱: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华世代按照不同的变化规律进行播种、耕作、秋收、冬藏。

斗拱中的斗就是北斗的象形物。

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从拱的造型来看,两端对称弯曲向上翘起,拱的一端形状极像农夫耕田的犁。

这种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和生产工具形状的造型手法是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分不开的,不仅在造型上受人喜爱,而且还具有吉祥内涵。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重要的建筑物上,久而久之便成为统治者权贵们的“私有物”,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

到后来便发展为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一些高级建筑才允许在立柱上与内外屋檐的枋上安装斗拱,并以斗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的伦理品位。

大雄宝殿上的斗拱就比寺庙其余配殿的斗拱要显得复杂与雄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