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该时期的我国,科学教材与教案体系已经形成,1981年3月,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科学计划(修订草案)》,其间应全面分析四个现代化发展世纪需求,应积极培养儿童热爱科学的亦是,要积极学习各类科学知识,这时亦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则该课程被恢复为自然,且舍弃常识这两个字,于三年级起开设;1982年的秋天,刘默耕开始引领着自然课教育学生,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发的自然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教师用书出版;而1992年,我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则颁布了相应的自然教学大纲,其间指出自然课程应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义务教育体系下的小学自然课教材强调的是系列教材,其间不仅仅是有教科书,更具备教师教学用书,之后则提供了幻灯片和投影片等内容。而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均应强调科学学科特点,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且严格落实各类理论知识,并全面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强调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该学科的联系性,以便与其他学科充分结合。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会与国家对科学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小学科学水平飞速发展,其间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也说明探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小学科学课程重要性,并探讨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1903的科学课程大都是讲听课本这时命名为格致其写书模式采用的是四言韵语将此用来教育10多岁的小孩子但是其内容翻译是来自于日本其讲述了家乡水土中的各类物质抑或者是平常见到的理化学科现象和生理卫生等而这时的高小开设了八科格致课程则排名第七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简述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
这个时期,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主要被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
自然科学部分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涉及一些基础知识和实验;社会科学部分则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内容。
这个时期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比较机械化,学生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听讲,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实践比较缺乏。
第二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
这个时期,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始逐渐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实践和探究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变。
教材编写者开始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以便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活动,并真正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第三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初。
这个时期,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走向深入,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和变化。
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扩展,有关能力培养也逐渐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第四阶段:21世纪至今。
早期,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以促进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众多新的领域和知识,这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4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5 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
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另在初中增设 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 学生负担的精神。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 苏联文学,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5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 (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 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 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 别有所增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 外语。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 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 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 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 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总的来看,新的 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我国(新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产生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和效果,在课程改革后,对于教学上的影响不小。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
在中小学实施科学技术教育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贯彻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的内容。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培养未来能够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增强他们的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此次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强调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的重要性。
开设《科学》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正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行动。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研究

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研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自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小学科学课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重要转折点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尤为明显。
在西方科学文化的冲击下,小学科学课程逐渐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知识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儒学教育,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些学校还开设了手工制作、园艺等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科学课程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20世纪50年代,小学科学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
同时,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进,重视实践和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改革开放后,小学科学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在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正式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和趋势:小学科学课程在近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从最初的“技艺”到“科学”,再到现在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这反映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
从最初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到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领域覆盖,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这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全面。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
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裴学武2010-12-14(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教师,电话:189********)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状况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教育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课程的开发广度与深度,课程的开展范围和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发展程度。
因此,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学校课程的开展、使用情况就能初步了解它的教育推广程度、社会综合发展水平。
课程、教育、社会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
当然不排除某个阶段、某个时期课程开展要超前或滞后一些,但总体是相适应的。
从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也能看出我国教育、社会的发展轨迹。
同时,社会、教育的发展演变最终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前途。
本人从事中小学一线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时间并不长,在从事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关注小学科学发展情况,分析思考制约小学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
了解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
为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科学发展历程: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课程的内容、形式、教法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课程,而真正科学课程的开设要追溯到近代。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至今近百年历史。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
人们通常把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03~1948)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
这期间主要是学习模仿西方的办学体制,弃私塾办学堂,课程分类设置也是参照西方的。
1903年全国各官立小学堂,规定开设格致课,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科学课。
课本叫《格致》。
民国时期科学课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些调整和变化。
这是我国科学课的启蒙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二个时期(1949~1979)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又改为自然课。
简述我国小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演变与发展

简述我国小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演变与发展
一、我国小学社会课的发展
20世纪50-80年代:历史、地理分科设置20世纪90年代:社会课普遍开设
21世纪初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
1998年党中央做作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纲要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
符合世界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内容的重复。
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差。
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儿童的社会生活。
避免枯燥的道德说教。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中国特色的的八次课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李华仅就有文字记载部分而言,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着的这场改革的性质与意义,更清醒地思考与评价当前改革的各项举措,本文将对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既往所发生的历次重大改革做一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希望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编制和实施人员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
一、中国小学科学教学久远的历史研究表明(刘默耕,1998),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科学课程始于夏商周三代的教育。
当时,自然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被列于语文和数学之首。
纵观中国古代的科学教青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府对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视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受到冷落,并由此一蹶不振,直到1903年在“废科举,兴学校”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教育才重新受到重视,并使“废读经,学《格致》”之风盛行起来。
这里所说的“格致”就是当时科学课的名称。
自1903年以后〈除了袁世凯称帝的三个月〉尽管中国历经了各种国内外战争和运动,科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仍几经危难最终被保留下来。
然而,随着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权重、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多次变动。
(这些将在本文第二大部分加以详细介绍。
)除了科学内容在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地位,作为久远的中国科学教育史的另外一个重要侧面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教材。
1903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记住的年代,因为在此之前的中国科学教育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哲学的影响。
而自从1903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才真正走上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道路。
此前,中国的自然科学在学校里从未被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多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发生规律以及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经验积累,科学教学都是以识字课和常识课的形式出现的。
与此相适应地,古代的科学教材也是以识字课本和专门的常识课本两种形式出现的。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本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西汉元帝时史游所编的《急救篇》、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在旧中国盛行了几百年以至家家户户、老幼皆知的《三字经》,以及专门用于向儿童传授综合性常识的《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
这些影响深远的教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间接地记载了其时中国社会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1903年以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沿革(一)课程设置的演变1903年,对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这一年,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西方民主教育的思想和制度传人中国,科学课(当时称“格致”)从此成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然而,围绕着小学低年级学段要不要单独设置科学课,课程名称的确定以及科学课内容和教法的选择,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们却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有时甚至是看似循环往复、扑朔迷离的探索之路。
中国老一辈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专家刘默耕先生在他所著《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中所列的自然教学事记表就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现摘编如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完全科初等小学设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
简易科小学将后三门合为“史地格致科”。
高等小学设修身、中国历史、地理、格致。
1910年(宣统二年),初等小学不再分完全科与简易科,历史地理格致全部并入文学课本内讲授,高等小学不变。
此后,“格致”科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博物”。
袁世凯称帝时取消了格致科,改为尊孔读经。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
《自然》之名由此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
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
当时的政府文件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由此成为由“社会”与“自然”综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的名称。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规定设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三民主义等课程。
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
该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部分卫生内容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
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1932年,高小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各科又单设,初小仍是一门综合的《常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前夕。
1949-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初小有《常识》,部分地区初小没有《常识》(这些地区的初小因而也就没有科学课程),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
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
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课仍是每周三课时。
1956年,中国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内容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
除语文课编有自然课文之外,大纲规定每周要专门拿一节语文课来上“自然专课”以使学生能有机会从事与自然科学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
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
初小学习生物界自然,高小学习无生物界自然。
196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
因全国多数初小语文教师反对在语文课中承担自然教学任务,教育部又坚持初小不单设自然课,所以这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的自然教学任务,而过去多少年初小都有的自然课或常识课无形中就被砍掉了。
1966-1977年,由于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的教育机构和学校普遍陷于半瘫痪状态,此前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都被否定,而各地自编的《科学常识》大部分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客观需要,结果导致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
1978-1981年,在社会秩序刚刚从大乱转入初步稳定之后,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该大纲规定,小学阶段只在最后两年开设《科学常识》课(每周两课时,而低年级的科学课仍然空缺。
同时,由于设在高年级的《自然常识》课不仅包括了50年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自然课的所有内容,还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增加了许多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
所以,当这个大纲的征求意见稿发至各省市时,教师们普遍反映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偏深、偏重,不适于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全国普遍实行小学五年制学制)学生学习。
1982年秋,基于各方面人士对1978年大纲草案的反馈意见,教青部修改了小学自然教学计划,决定将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提前至三年级开设,从而使学习时间增加了一年。
同时,教育部还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修订并出版了新的自然教学大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第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
据当时负责主持编写新大纲和实验教材工作的刘默耕先生回忆,由于该大纲的编写是建立在研究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并辅之以试用教材在国内部分地区的实践结果,“新的这一轮大纲教材总算初步跳出了20世纪40年代的窠臼,走向了世界六七十年代的改革目标”(刘默耕,1998,前言部分,第4页)。
刘默耕先生关于中国小学科学教青改革大事记的记录到此截止,发生在其后的课程改革未及记录与评述。
为填补这个空缺,笔者查阅了其他相关文献,现简介如下。
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大纲教材的面世为起点,各种改革措施接踵而来。
与课程设置有关的实验项目包括:一、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至三年级适用的自然课教材和教参,在北京市300多所小学和部分省、市的实验学校试用并受到欢迎。
这是一项与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小学三至五年级自然教学改革几乎同步进行的地区性改革实验。
二、1986年初,基于人们对小学低年级开设自然课重要性认识的普遍提高,全国各地自发参与这种试验的学校越来越多,然而可供选择并能与高年级课程配套使用的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有限,应各地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北京市与湖北省的部分优秀自然教师编写了一套供小学一、二年级使用的低年级自然教材和教师用书,推进了小学科学教育向低年级段扩展的进程。
三、基于上述两项实验成功的经验和课程专家们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必要性的反复重申,1988年起草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初审稿)》和1992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终于将小学自然课的开设时间修订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做出明确的课时和内容规定,试用稿中还对各项内容要点的教学要求做出了三级规定。
这些具体措施使得自然课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使之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国家教学大纲中被列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
从国家统一要求的角度看(即不包括各地的自发试验行为),全国小学自然课的设置由此结束了长达三十余年在低年级段不单独设课的历史,《自然》从此成为整个小学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地位随着不同时期人们对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经历了多少个起伏跌宕的过程。
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渐明显,科学教学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内容和教法的演变正如刘默耕先生在《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中指出的,我国古代小学科学课程多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大多是前人总结的关于天、地、人、物、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经验常识,教学方法则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
1903年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教青思想传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刘默耕先生在“自然教学的沿革”一章中介绍说,清末最初的《格致》课本和民国初年的“理化”课本内容均译自日本的小学科学课本,而日本又是从英美引进的。
自1929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自然学科课程标准以后,该标准几经修改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此间的自然(或常识)课教学内容不再从日本引进,而改为从英美引进教育学说指导我国科学课程工作者自编教材。
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教材已无从求得,但从1929年出版的《小学自然课程暂行标准》中我们或许能对当时小学科学课程的大概情况了解一斑。
该标准开宗明义地规定,小学自然的教学目标有三:即“(一)启发进求理解自然的基本知识,并养成对于科学的研究态度和试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