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整本书指导阅读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海底两万里后半部分内容及阅读题_22中讲述讲解

海底两万里后半部分内容及阅读题_22中讲述讲解

《海底两万里》下部内容概括第二十五章印度洋鹦鹉螺号开始第二阶段的海底旅行,康塞尔对尼摩船长有很多猜测:被埋没的学者,不为的所理解的奇才,在我看来他那神奇的装备有可能用于满足一种可怕的抱复。

为了观察海底的奇观,我想完成这次海底旅行。

我们在印度洋水面前进,看到了大量的水鸟、蹼足类动物、大海鸟和海鸥。

鹦鹉螺号的渔网还捞起了好几种海龟,在红海、印度洋和赤道美洲一带海域盛产牡蛎,康塞尔的日记中还记录这一带海域中物有的鱼类。

鹦鹉螺号经过奇林岛向印度半岛驶去时,尼德·兰还想着逃跑,被我阻止。

下午5点我们看到海上出现了一种奇妙的景观有一群船蛸在海面漂游。

在鹦鹉螺号穿过了赤道,回到北半球时一群角鲨紧紧尾随,鹦鹉螺号加快马力轻松地把速度最快的鲨鱼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孟加拉湾出口我们见到角鲨吃掉被恒河水冲入大海的尸体。

晚上7点左右鹦鹉螺号在“乳白色的海”(因为水中有成千上万细小发光的纤毛虫)在行驶。

第二十六章尼摩船长的新主张鹦鹉螺号来到锡兰岛前,尼摩船长邀请我去参观采珠场,尼摩船长介绍每年三月采珠人齐集马纳尔湾用一个月时间用原始方法采珠,采珠是一种凄惨的职业,他们活得不长,有很多疾病且工资很低,尼摩船长问我是否怕鲨鱼,我幻想鲨鱼有些害怕,但尼德兰有鱼叉手特有的勇气,康塞尔很忠诚,我对他们介绍了珍珠形成的成份采集加工过程。

第二十七章一颗价值千万法郎的珍珠1月29日凌晨,尼摩船长吩咐叫醒我,鹦鹉螺号5个水手划着小艇带我们出发,我提出潜水时带灯和枪,尼摩船长不同意只让我把刺刀别在腰间,尼德·兰挥动一把大鱼叉。

我们来到水下5米处遇到一群群单鳍属的鱼类,到达小纹贝礁这是珠母繁殖地,尼德·兰不断拾一些最漂亮的珠贝,尼摩船长带我们走进一个巨大的洞口,让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珠贝,他用手把它的外部揭开,我看见一颗大如椰子核的珍珠,我想抓起来,船长止住我,他把珍珠放在这里让它长大成熟,只有船长知道这个洞穴,他培植这颗珍珠为了把它摆到自己珍贵的陈列室中,这颗珍珠至少价值1000万法郎。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海底两万里》,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

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特点。

概述小说的情节,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说的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第二章:小说背景介绍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小说中对科技元素的描绘。

讲解小说中的海洋生物和地理环境,增加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第三章:人物关系和角色分析3.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特征和关系。

探讨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合作,以及他们对冒险旅程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人物描写和对话。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看法和理解。

第四章:故事情节概括4.1 课程目标让学生能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点。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小说中的重要章节,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中的高潮和结局,理解作者的叙事技巧。

4.3 教学方法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故事情节。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章:主题探讨和启示5.1 课程目标让学生思考《海底两万里》中的主题,探讨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科技与自然、人与自然的主题。

讨论小说对环境保护、探索精神等方面的启示。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思考和观点。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教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教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儒勒·凡尔纳: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伙伴们在神秘潜艇“鹦鹉螺号”上进行海底探险的故事。

2. 作品特点分析科学性:小说中的科技元素丰富,对海洋生物、潜水艇等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

想象性: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

人物性格:主人公尼摩船长具有独立、勇敢、智慧等品质,值得学习。

3. 阅读方法指导泛读: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品大纲。

精读:分析人物性格,品味语言风格。

批判性阅读:思考作品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关系的合理性。

4. 课后拓展推荐阅读其他凡尔纳的作品,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等。

参观海洋博物馆,了解海洋生物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分析作品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关系的合理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情况。

4. 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海底两万里》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儒勒·凡尔纳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
补救措施
优秀
能够自主的根据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海底旅行的魅力。
再次细致阅读全书,重点勾画关键人物的描写词句。
良好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海底旅行的魅力。
待改进
不能根据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海底旅行的魅力。
能够根据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文章结构。
自我评价( )
目标3
任务三:制定计划,再享旅程
活动七:读书计划
时间
阅读内容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记航海日记8篇
制人物档案8个
析写作手法8个
第一周
上部
1—12章
温馨提示:想象你就是“鹦鹉螺号”上的一员,把你在旅行中的所见所感用记日记的方式记载下来。方法提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最核心的情节,恰当展示心理感受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主备人:初一语文组
课题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
日期
编号
课型
名著导读课
授课班级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摘录
1.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
补救措施
优秀
能够按照读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组内监督。
良好
能够按照读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80%整本书的阅读。
待改进
不能够按照读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完成读书任务。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优秀教案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优秀教案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学目的学问与实力1.学习并驾驭“快速阅读”这一根本的阅读技巧。

2.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驾驭《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奇妙与惊险,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讲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扶植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爱好,进步阅读实力。

2.通过对名著的理解、探究,激发学生酷爱科学、憧憬探究的热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并运用快读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驾驭相关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科学与梦想的奇妙结合。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潜水艇”的图片,引导学生沟通有关潜水艇的学问信息)早在潜水艇独创之前,已有一位作家对它进展了详尽的描绘——不仅是对潜艇的外形、功能,甚至包括它在海底的经验都完好地写了下来。

是不是觉得很奇妙?这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

在真实的事物还未出现时,我们已经预见了它的样子。

更不行思议的是,如今现实中的潜艇与那位宏大作家的描绘有着很多相像之处。

这部作品就是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

二、作品介绍1.作家介绍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科幻与探险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长篇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梦想如今大局部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与“现代科学梦想小说之父”。

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既引人入胜,又很有教化意义,合适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

代表作有《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环游世界八十天》等。

2.内容概览《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叙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尼摩船长的性格分析,我会通过对比和具体情节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海底探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海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一个小型潜水艇模型,演示浮力原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非常投入。他们围绕海底探险相关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同时,通过制作潜水艇模型,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浮力原理,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围绕科学探索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我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拓展思路,解决问题。
-结合现实案例,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科技问题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如对比小说中的潜艇与现实中的深海探测器。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跨学科项目,将小说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如设计一个环保ຫໍສະໝຸດ 目或科技创新方案。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象过海底世界的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部科幻名著的奥秘。
-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如尼摩船长的正义与矛盾、科技的双刃剑等。
-培养学生将阅读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迁移能力。
举例解释:
-针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计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发展。

海底两万里常考知识点

海底两万里常考知识点

海底两万里常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海底两万里》常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海底两万里》是一本科幻小说,讲的就是阿龙纳斯教授他们乘坐“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两万里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②重要程度:在文学领域特别是科幻文学这块是非常重要的,是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很多时候在语文文学常识考试里经常考到。

③前置知识:那基本你得对世界地理有点了解,像一些有名的海域之类的,因为书里到处是海底各地的描述。

还得有点科学常识,书里有很多那个时候超前的科学设想。

④应用价值: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地理以及当时人们对科学的幻想,也能提高我们对于科幻作品的鉴赏能力,如果以后自己写科幻小说或者想象文说不定能借鉴呢。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文学知识体系里,它是科幻小说类的代表作品。

②关联知识:和海洋生物知识有关,像书里描写那些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还和潜艇知识有点沾边,毕竟讲的是潜艇探险嘛。

也和19世纪的科技发展以及历史背景知识关联。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有一定难度。

难在要理清探险路线,还有各种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潜艇构造那些复杂的描述。

- 关键点:关键是要掌握故事中的主角、情节发展以及科幻元素。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考试里属于中等重要程度吧,有时候考文学常识会问到作者或者作品主要内容,也可能在阅读理解里出现。

- 考查方式:可能直接问作者是谁(凡尔纳),或者简单概括鹦鹉螺号的一次冒险经历,阅读理解可能问文中某情节反映了什么样的科学幻想或者人物性格。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创作于19世纪,当时科技发展挺迅速的,像工业革命后人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凡尔纳就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发挥想象写了这个讲述海底探险的故事。

那个时代人们对海洋了解还不多,所以这本书里很多关于海底世界的想象让人觉得很新鲜。

比如说阿龙纳斯教授,他就代表了当时那种勇于探索新领域的科学家的形象。

②内容赏析:- 主题分析:它主题很多,有探索未知的勇敢,像主角们冒险下潜到深海;也有对自然科学的崇尚。

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实施策略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

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实施策略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

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实施策略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板块,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新的探索方向,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开展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活动、示范课 、教学研讨会等。

然而,热切饱满的期待、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不尽如人意的阅读现状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

近年来,笔者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对矛盾,形成了外在项目与内在兴趣“ 双核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机制。

下面以《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整本书阅读与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 ”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提出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诞生于杜威“做中学”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围绕着基于真实问题或情境的项目,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和学。

项目式学习有五个基本特征:学习项目具有主题性,项目设置了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有建设性的探究活动,项目活动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项目设置具有现实性。

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 在参与 PBL 的过程中,学生会学着提出好问题、变得足智多谋、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按时完成任务,并在挑战中勇往直前”,学生能够较为自主地选择项目学习目标,规划和组织学习过程,在系统化活动记录和反思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概念性的知识体系。

同时,在项目式活动中学生还能培养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内在动力——阅读兴趣。

1.项目驱动:消解整本书阅读时间太长的“疲劳感”整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字数往往在十万字以上,学生的阅读时间持续数日甚至数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方面要面对逐渐增加的各学科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各学科学习难度相比小学都有极大的提升。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作业压力之下再拿出时间来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活动,如果在学习成绩上没有明显提升, 会引发学生、家长和其他科目教师的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设计稿【教材解读】1《海底两万里》简介《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

在追捕过程中,泅到怪物的脊背上。

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

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他海底旅行。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告而别,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2、《海底两万里》主要人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诺第留斯号”的主人尼摩船长。

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的主人,性格古怪,性情忧郁,知识渊博,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阿龙纳斯教授:是一名生物学家。

博古通今,性情温和,心底善良,富有探究精神。

尼德.兰:他是随着阿龙纳斯教授去捕“巨鲸”的一位捕鲸手,他经验丰富,百发百中,是一个比较原始的人,性情火爆,野性十足。

康塞尔: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

他忠诚、老实本分、性格开朗,对分类学非常入迷。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勾画、做阅读卡片),学会快速阅读。

3.通过交流阅读感受,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4.通过学生猜想阅读以及创作科幻作品的体验,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第一课时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板书:海底两万里1、多媒体出示“潜水艇”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师:“潜水艇”相关知识交流。

3.学生交流(1)潜水艇是怎样完成上浮和下潜的?(2)潜水艇是依靠什么作为动力的?(3)最早发明潜水艇的人是谁?3、其实早在潜水艇发明之前,已有一位作家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不仅是对他的外形,功能甚至包括它在海底的经历都完整的写了下来。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这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在真实的事物还未出现时,我们已经预见了他的样子。

更不可思议的是,如今现实中的潜艇和那位伟大作家的描述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他就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

(二)作者介绍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曾写过《海底两万里》等著名书籍。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

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

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三)阅读欣赏,感受魅力1、简介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龙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

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结果发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诺第留斯(“鹦鹉螺”)号。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

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2、片段欣赏,多角度赏析文章,感受作品的巨大魅力。

(1)故事情节的完美设计(2)自然环境的完美描写这时是早晨十点。

太阳光在相当倾斜的角度下,投射在水波面上,光线由于曲折作用,像通过三梭镜一样被分解,海底的花、石、植物、介壳、珊瑚类动物,一接触被分解的光线,在边缘上显现出太阳分光的七种不同颜色。

这种所有浓淡颜色的错综交结,真正是一架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缤纷的万花筒,总之,它就是十分讲究的水彩画家的一整套颜色!看来实在是神奇,实在是眼福!我怎样才能把我心中所有的新奇感觉告诉康塞尔呢!(3)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我还没来得及冲上去阻止他,加拿大人已经猛扑过去,抓住这个不幸的侍者,把他按倒,扼住他的喉咙。

侍者被他那有力的大手掐得都不能透气了。

康塞尔正要从鱼叉手的双手中把这个上气不接下气的侍者拉过来,我也正要去尽我的力量帮着他的时候,忽然我听到下面用法语说的几句话,我呆在那里不动了:“您不要急,尼德·兰师傅;您,教授先生,请听我说!”阿龙纳斯教授——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尼摩船长——书中的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坚毅。

是个海上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了民族的仇恨而漂泊海底。

(4)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合“海水的成份您是知道的。

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澳化镁,硫酸镁,硫酸和石炭酸。

由此您可以看出,氯化钠在海水中含有相当大的分量。

而我从海水中提出来的就是钠,我就是用这些钠制造我所需要的物质。

”“钠吗?”“是的,先生。

钠跟汞混合,成为一种合金,代替本身电池中所需要的锌。

汞是不会损失的,只有钠才要消耗,但海水本身供给我所需要的钠。

此外我还可以告诉您,钠电池应当是最强的,它的电动力比锌电池要强好几倍。

”3、总结:凡尔纳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在科学上也有着渊博的知识,文中所涉及到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反应出了他无与伦比的博识。

更引人入胜的是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准确的科学知识的铺垫下,一切想象都显得那么真实,加上优美词句的娓娓道来,让我们跟着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这次刺激、惊险而又愉快的冒险之旅。

第二课时读中交流——海底里藏着的秘密【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引来了本学期第二次读书交流会。

这次交流的书还是《海底两万里》二、走近凡尔纳1.大家都知道《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

2.课件出示儒勒·凡尔纳的简介,指名读。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他一生共完成作品104部,代表作《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等,其作品幻想大胆真实、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

三、走入书中1.感知全书:指名说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出示: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2.感知人物:(1)说说书中的主要人物(2)人物评析: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指名学生交流,没有交流的同学小组交流,3.感知精彩篇章:以“精险场面震慑我”或“精彩世界感动我”为主题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也可以把你的阅读感受通过读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4.知识竞答:最早的潜水艇是什么时候制造的?在海底多少米以下能躲避暴风雨?一个人最多能在水里呆多厂时间?章鱼有几个心脏?大西洋面积多少平方米?长多少海里?平均宽多少海里?培植珍珠必须把什么放入软体动物体内?5.交流这本科幻小说的特点科学性;丰富的海底知识;绮丽的幻想;具备小说的特点。

四、与凡尔纳对话以“凡尔纳,我想对你说”为题谈一谈你心中的感触。

五、课堂总结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

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

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

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

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

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海底两万里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物理学潜水艇人物生物学海底世界情节化学环境第三课时读后交流【教学设计】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生:《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一)畅言读后感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学生畅言读后感。

(二)精彩片段赏析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示例:“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三)幻想与现实的联系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由于作者勤奋好学,所以他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成为他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社会海底潜艇与深海漫步已不单单是幻想。

由此可见具有创造力且符合科学的幻想,始终引领预示着科技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