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术附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茵陈术附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茵陈术附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只要一提到茵陈术附汤,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由几种中药材组成的,但你知道具体是哪几种吗?它们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

只要一提到茵陈术附汤,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由几种中药材组成的,但你知道具体是哪几种吗?它们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茵陈姜附汤(《笔花医镜》卷一)。

【处方】茵陈3克白术6克附子1.5克干姜1.5克甘草(炙)3克肉桂(去皮)1克

【功能主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茵陈术附汤的作用十分的广泛,所以现在很多的科学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中,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生活常识分享

方歌

[临床经验]大补元煎方歌“方剂书上没有的方歌”_ 大补元煎方歌“方剂书上没有的方歌”: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华盖散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风寒伤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 - - -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华盖散 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 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风寒伤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 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超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是验方,陈皮半夏款磁党, 五味苏子冬虫草,脐带桃肉沉香帮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用二陈 再加熟地与归身 别称神术丸苍术 大枣芝麻停饮珍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苏子灵,芩连栀子泻火行, 半夏贝母燥润痰,杏仁下气咳喘宁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藁本菊羌使, 疏风散邪清里热,风热上犯头痛止木香顺气散木香顺气青陈朴,芎苍枳壳与香附, 砂仁桂心乌药草,肝郁气滞此方好补肝汤 补肝汤用番木瓜,麻木拘挛头昏花, 麦冬枣仁甘草炙,四物补血根基扎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肺痨险,鹿角河车败龟板, 参芪苓术归芍地,杞枣山药志用远沉香散 沉香散将结石摧。橘皮白芍滑石飞。 甘草冬葵各石苇,当归不留谁还追交泰丸 交泰丸将心肾交,引来心火命门烧, 黄连网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半硫丸 半硫丸方医癖痃,久泻便秘因冷寒, 硫黄半夏为细末,姜汁同熬饼为丸海藻玉壶汤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五苓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性状】 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炮制】 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封,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处方】 泽泻(二钱半)肉桂(一两)赤茯苓(一两半)猪苓(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备注】 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 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制法】 上五味,捣为散。

“茵陈降脂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茵陈降脂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11T09:55:18.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李德来 (双城市双城镇人民政府卫生院双城市骨伤科医院黑龙 [导读] 我院用“茵陈降脂方”治疗44例高脂血症获得一定的近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200-01 我院用“茵陈降脂方”治疗44例高脂血症获得一定的近期疗效,现小结于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38例,女性6例。年龄40~50岁16例,51~60岁 19例,60岁以上9例。体力劳动者39例,脑力劳动者5例。其中三分之二有烟酒嗜好史,少则5年,多则30年。体形肥胖15例,中等19例,消瘦1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甘油三酯偏高40例,其中有29例>250毫克%以上;β–脂蛋白偏高34例,其中19例>700毫克%以上;胆固醇偏高39例,有23例>250毫克以上。普遍有胸闷、心悸,伴心前区隐痛,气短乏力,其中10例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缺血,考虑为冠心可能。 中医分型痰湿内阻型16例,肝胆湿热15例,肝肾不足11例,气滞血瘀2例。 2 治疗方法 “茵陈降脂方”组成:茵陈30克、生山楂15克、生麦芽15克。加工成口服糖浆,每瓶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30 毫升,连服2000毫升。同时不服其他降脂药,1个月为一疗程,复查血脂1次,连服3个月。 3 近期疗效观察 40例甘油三酯(毫克%正常值<160毫克%)增高者,治疗前平均值为275毫克%,治疗后平均值为127毫克%,平均降低148毫克%。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39 例胆固醇(正常值<250毫克%)增高者,治疗前平均值为269 毫克%,治疗后平均值为165毫克%,平均降低104毫克%。治疗后显效,有效22例,无效10例,加重7例。 32例β-脂蛋白(正常值<600毫克%)增高者,治疗前平均值为712毫克,治疗后平均值为506毫克%,平均降低206 毫克%。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加重2例。10例冠心,治疗后6例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善,S-T段由压低到平坦。多数患者服药后胸闷、心悸、气短、高血压等症好转,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 病例介绍 宫XX,男,43岁。患高脂血症多年,甘油三酯360毫克 %,胆固醇300毫克%,β-脂蛋白900毫克%,形体胖,体重175斤,胸宇左前方经常放射痛,心电图提示心肌劳损、缺血、缺氧,运动试验阳性,伴胸胁苦满,脉弦细,苔腻。临床诊断:高脂血症,可疑冠心。中医辨证肝胆湿热,脾不化湿,治拟清肝胆湿热,和脾化湿祛脂。用茵陈降脂方,连服半年后,血脂、心电图均恢复到正常值,胸闷、气短、心悸等症好转,特别是体重明显下降了45斤,自觉良好。 6 讨论 6.1据临床观察,早期高脂血症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往往表现为痰湿内阻、肝胆湿热之实证。“茵陈降脂方”具有清肝利胆、清热化湿、醒脾祛脂作用,故适用于高脂血症早期患者,对辨证为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的高脂血症见效欠佳。 6.2“茵陈降脂方”服后一般无特殊副作用。服药第一周少数病员有不同程度胃部不适,胃纳减少,甚则轻度腹胀,泛恶感,至第二周逐渐适应。这可能是山楂的酸性和茵陈的苦味对胃肠道产生轻度刺激的缘故。

中医内科方歌二

二十四、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加入大黄名六磨,气滞便秘服之顺。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方医癖痃,久泻便秘因冷寒,硫黄半夏为细末,姜汁同煎饼为丸。 4)虚秘: A、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益气润肠黄芪汤,鱼腥赤芍与大黄,丹皮桔梗瓜蒌仁,气虚便秘肺脓疡。

B、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C、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D、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二十五、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枳草,香附芎陈胁痛疗。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郑宜服。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二十六、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朮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胆亦可除。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二诊:2005年11月11日。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白蒿的功效与作用

白蒿的功效 白蒿,学名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总苞片三四层,卵形;花绿黄色,瘦果长圆形,无毛。根繁殖,全草有香气。 白蒿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京西分布广泛,以中部山区和浅山区居多,多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沟边,尤其撂荒地里居多。 其茎叶可入药《本草纲目》载: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附方:茵陈羹。除大热黄疸,伤寒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茎叶可供食用。清明节之际,正是白蒿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馋。白蒿的吃法有许多,一是吃包子、团子做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还可以清拌豆腐……都挺好吃。 白蒿窝头:将白蒿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窝头。既调剂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药用价值 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还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等。 1、野菜泡水白蒿喝有利胆退黄的作用 人们饮用了用白毫泡制的水以后,能让身体内部胆汁的流量明显增加,让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下降,从而也就减少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经常饮用就能让黄疸消退。 2、野菜泡水白蒿可降低转氨酶活性 野菜白毫中有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黄酮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天然的保肝成分,人体吸收以后,对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也能保护肝细胞的不受损伤,并降低肝脏转氨酶的活性,对多种肝病都有治疗和预防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0214067.html,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作者:徐文华万凌翔 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06期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多阳虚。所以,五苓散减肥的效果主要通过温阳化气、健脾化湿的作用起效。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等症。本方为利水之剂,常用于肾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近年来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的应用范围较广,符合阳虚气化不利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单纯性肥胖、尿潴留、前列腺炎、小儿遗尿、手足多汗症、乳腺增生、荨麻疹、湿疹、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如何认识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明显。中医认为体质有阴阳刚柔的差异,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2.过食肥甘,饮食不节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3.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4.痰浊水湿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肥胖人多食膏梁厚味,日久必致脾虚,脾虚不主运化,若再多饮酒醇,必然痰湿内生,湿浊积聚。 5.好逸少劳,若过食肥甘,又疏于劳作运动,甚或久坐久卧,使体内营养精微不能消耗,日久必积聚而成肥脂。

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

曲等天然药物,其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肝脏HM D 2COA 还原酶,从而阻止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调脂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具有降低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 G )、低密度脂蛋白(LDL 2C )及升高高密度胆 固醇(HDL 2Ch )的作用。本资料表明口服地奥脂必妥 疗效达8816%,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幅度明显高于烟酸肌醇酯,且无副作用,是治疗高血脂症的理想药物。 表2  口服地奥脂必妥、烟酸肌醇酯对血脂的影响 项目 组别用药前(X ?±S )用药后 (X ?±S )差值 (d λ±Sd ) P 值TC 地奥脂必妥6107±01905140±01741131±01953<0101(mmo l L )烟酸肌醇酯6177±01795192±01550185±0193<0101T G 地奥脂必妥2127±01521157±01530170±01793<0101(mmo l L )烟酸肌醇酯2114±01561188±01590127±0160<0105HDL 2Ch 地奥脂必妥0182±01201128±01230146±01283 3 <0101(mmo l L ) 烟酸肌醇酯 0182±0115 111±0122 0124±0110 <0101 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李 玲 福州市第二医院 李丽娜 随着结核病的死灰复燃,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由此引发的药物性肝病,临床上也常有发生。异烟肼、利福平作为联合化疗的首选方案,它的负面效应——药物性肝损害,在抗结核药物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我们应用中药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5例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因消瘦、盗汗、咳嗽咳痰半年,1994年2月X 线诊断右上肺结核进展期。服用异烟肼013g ,每日1次;利福平0145g ,每日1次;链霉素0175g ,每日1次肌注。两周后出现黄疸,皮肤搔痒,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功能试验:总胆红素88nmo l L ,间接胆红素68nmo l L ,谷丙转氨酶462Iu L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33umo l L 。血象:白细胞814×109 L ,嗜酸粒细胞0108。诊断:药物性肝病。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口舌干燥,尿短,色如浓茶,大便秘结。并见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滑。立即停止服用异烟肼、利福平。以中药茵陈五苓散化裁治疗。具体用药:茵陈30g ,茯苓24g ,泽泻15g ,白术10g ,陈皮9g ,半夏10g ,五味子10g ,生大黄6g ,丹参15g ,花粉20g ,沙参15g 。服药5剂,黄疸开始消退,恶心呕吐减轻,尿色转淡,大便通畅。照方再服5剂,恶心呕吐缓解,食欲增进。 原方茵陈减半,去半夏、大黄、花粉,加黄芪15g ,淮山15g ,每日1剂,共两周,黄疸退尽,食欲正常,肝功能复查均已正常。1996年7月因肺结核再度复发,当地医生又予利福平、异烟肼口服,两周后黄疸重新出现,皮肤搔痒,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与第一次发病相似。再次给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个月后肝功复查转氨酶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方中加入丹参20g ,当归10g ,两周后肝功能完全正常。 二、讨论 药物性肝病一般在服药后2~6周发生。患者有黄疸、皮肤搔痒或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肝功能异常,可有白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达0106以上。本例患者再用药时再度出现肝脏损害。异烟肼作为抗结核的一线药物,一般认为其毒性较低,但也有引起相关性肝炎,使转氨酶升高的报告,重者可致肝细胞坏死,主要由其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酰肼毒性和过敏反应有关,它与肝细胞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利福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积,它能减少肝脏摄取胆红素,同时诱导药酶P 450的活性,影响药物在肝中的生物转化,并能促进异烟肼的代谢,增加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异烟肼与利福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药物性肝病在中医学属黄疸范畴, 4 8福建医药杂志1997年第19卷第2期

汤头口诀与常用方剂歌

汤头口诀与常用方剂歌 为了便于学习,前半部分对有关方剂以口诀形式编写。 后半部分除口诀方剂外,又选录了常用方歌。 1.清营汤清营犀角丹参玄地麦银翘竹叶连 (犀角、丹参、玄参、生地、麦冬、双花、连翘、竹叶、黄连) 2.桑杏汤桑杏贝沙栀豉梨(桑叶、杏仁、沙参、栀子、豆豉、梨皮) 3.新加香薷饮新加薷豆银翘朴(香薷、豆豉、双花、连翘、厚朴) 4.泻白散泻白桑骨草粳米(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5.真武汤真武苓芍术附姜(茯苓、白芍、白术、附子、生姜) 6.清中汤清中二陈连栀蔻(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栀子、草寇) 7.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川芎赤芍葱枣姜 (麝香、川芎、赤芍、葱白、大枣、生姜) 8.茵陈术附汤茵陈术附姜桂草(茵陈、白术、附子、生姜、肉桂、甘草) 9.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参姜草加枣(陈皮、竹茹、人参、生姜、甘草、大枣) 10.保元汤保元参芪肉桂草(人参、黄芪、肉桂、甘草) 11.润肠丸润肠归地壳麻桃(当归、生地、枳壳、火麻仁、桃仁) 12.四神丸四神肉蔻补味萸(肉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13.金锁固精丸金锁龙牡芡莲蒺(煅龙骨、煅牡蛎、芡实、莲须、沙苑子) 14.柴胡舒肝汤柴胡舒肝陈皮草,香附壳芍与川芎 (柴胡、陈皮、甘草、香附、枳壳、白芍、川芎) 15.人参健脾丸健脾参苓术草陈,肉蔻香连焦砂仁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肉蔻、木香、黄连、焦三仙、 砂仁) 16.一贯煎一贯沙麦生地归,杞果川楝益肝阴

(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川楝) 17.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益菖乌(萆薢、益智仁、菖蒲、乌药) 18.清金化痰汤清金川贝桑蒌草,芩栀麦母梗陈苓 (川贝、桑皮、瓜蒌、甘草、黄芩、栀子、麦冬、知母、桔梗、 陈皮、茯苓) 19.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芩栀杜膝寄母藤苓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杜仲、牛膝、益母草、 夜交藤、茯苓) 20.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芩芍半,枳实大黄姜枣煎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 2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邀(芒硝、枳实、大黄、厚 朴) 22.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实黄(厚朴、枳实、大黄) 2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芒硝、大黄、甘草) 24.白虎汤白虎石膏知米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25.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 26.白头翁汤白头秦皮黄柏连(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 27.木香顺气丸木香顺气二陈附,苍朴砂榔壳草姜 28.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青蒿,鳖甲,知母,生地,生鳖甲)29.增液湯增液生地麦元参〔生地,麦冬,元参〕 30猪苓湯猪苓泽苓胶滑石〔猪苓,泽泻,茯苓,阿胶,滑石〕31、五子衍宗丸五子枸菟车盆味(构杞子、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五 味子) 32、完带汤完带参山二术芍,车前芥炭陈柴草 (苍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

中医外科学方歌

1.月华丸 月华丸滋肺肾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3.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 4.补肺汤 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5.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6.加味桔梗汤 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7.沙参清肺汤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 8.如金解毒散 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9.保真汤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 10.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耗损此方尝。 11.驻车丸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12.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14.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15.通瘀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 16.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17.地榆散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18.槐角丸 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19.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 20.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21.黛蛤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 22.加减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23.平喘固本汤

五苓散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

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经方抗感染

1.经方治疗胆囊炎进展(河北中医2006年3月第28卷第3期)【综述】 胆囊炎可由胆道细菌感染、结石阻塞、寄生虫、胆固醇代谢失常、胆汁淤积等多种原因引起。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胆囊炎应用包括: ⑴柴胡汤类方:①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闫辉认为许多胆囊炎患者或多 或少都有少阳病主症,而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 “,故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146例),药物组成:柴胡、白芍药各15g,制半夏、黄芩、川芎各12g,人参、川楝子、香附各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有黄疸者,加茵陈30g、郁金15g;有结石者加芒硝 (冲服)30g、金钱草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 10g;便溏者加炒白术 15g、炒山药15g。 ②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凡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蕴结肝胆以致疏泄 失常,影响胆汁的正常运行和排泄而引起本病发作,属实证、热证者皆可用 之。刘菊华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40例,基本方:柴胡6g,黄芩10g,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枳实10g,制半夏10g,制大黄10g,鸡内金15g.延胡索10g,香附10 g,郁金12 g,金钱草30 g,谷芽、麦芽各 15g。 ③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慢性胆囊炎,柴胡桂枝于姜汤温而不助胆热, 寒而不伤脾阳,融温脾化湿、利胆和中于一炉,诚为慢性胆囊炎表现少阳违 和,湿胜阳微变局之的对效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柴胡10~15g,桂枝6~10g,干姜5g,黄芩6~12 g,瓜蒌根10~15 g, 生牡蛎(先煎)15~30g,炙甘草3~5g。 ④四逆散,治疗胆囊炎110例,药物组成:柴胡、枳实、木香、 郁金、陈皮各10 g,白芍药18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分 早晚2次服。加减:气滞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青皮、香附各10g;湿热重者加茵陈30g、蒲公英30g、车前子30g、黄芩10g、大黄10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8g,枳壳易枳实10 g;伴结石者加金钱 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兼瘀者加丹参30g、生山楂30g、桃仁 10g、莪术10g。 ⑵泻心汤类方,临床上由于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 化失司,湿浊内生,进而影响肝胆疏泄,郁而化的热,遂成土壅木郁、寒热错杂的胆囊炎。常见的治疗胆囊炎的泻心汤类方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黄连汤主治寒热相兼,上热下寒之证:黄连10g,半夏10g,人参5g,桂枝 15g,炙甘草15g,干姜10g,太枣6枚,陈皮15g,厚朴10g。

15祛湿剂歌诀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胃苓汤《丹溪心法》合五苓散柴平汤《景岳全书》合小柴胡汤 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加藿香半夏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六和汤《和剂局方》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需明。 清热祛湿 湿温初起方《中西温热串解》 湿温初起银翘豉,藿佩甘通竹叶使。滑石茯陈苍术皮,恶寒无汗杏薷备。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 藿朴夏苓有三仁,通草猪苓泽泻存。淡豉解表化湿气,湿温初起效可成。 枳桔栀豉汤(新) 枳桔栀豉汤竹茵,贯众翘草薄黄芩,湿温在气热偏重,宣畅清利此法寻。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热盛阳明湿阻脾,脉洪身热重难移。膏知甘米并苍术,寒润苦燥配伍宜。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芳香化浊藿香先,荷叶夏陈与佩兰。厚朴腹皮共煎服,外宣内化湿邪蠲。 连朴饮《霍乱论》 孟英连朴饮菖蒲,栀豉芦根半夏齐。湿热内蕴成吐利,苦寒温燥和中奇。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一加正气霍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泯。 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二加正气霍防通,朴卷广皮茯薏功。脘闷便溏身体痛,化湿疏络妙无穷。 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三加正气霍陈皮,杏朴茯苓滑石宜。湿阻气机渐化热,苔黄胸闷此方施。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四加正气霍山楂,朴曲茯陈草果加。秽湿偏寒脉右缓,舌苔白滑服之瘥。 瘥:chai拆,指病转好。 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五加正气霍陈苍,苓腹谷芽厚朴尝。秽浊留滞脾运阻,运脾化湿中焦畅。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茵陈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散加茵陈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黄柏甘草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五苓散加茵陈末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大黄栀子枳实豆豉

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

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20T11:40:39.5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作者:邓永燕 [导读] 黄芪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对病患后期病情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且有利于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 (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中心卫生院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探究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采用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增加黄芪五苓散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结果两组数据两组病患前后治疗症状情况及临床疗效及腹水复发率两大数据相比,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对病患后期 病情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且有利于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疗法;黄芪五苓散;肝硬化腹水;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有研究显示肝硬化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小幅度增加,腹水作为其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深受医护研究者的关注[1]。目前,医护研究者在研究方面不仅关注纯西医治疗手段,还逐渐增加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对该疾病进行治疗[2]。本次研究对病患在原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两组进行比对治疗研究。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男性病患60例,女性50例。病患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年龄(61.23±2.92)岁。病患病程在12-30月之间,平均病程(17.23±2.72)月。所有患者均属自愿参加,并与我院签署相关协议。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黄芪五苓散,药剂中有黄芪、白术、泽泻、桂枝等药材,各位病患依据其具体情况遵医嘱进行药材的增减。经制药室统一煎制,分发。遵医嘱进行定时定量服用。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的治疗。在所有病患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病患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肝脏、血液等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本次研究以12周为完全的治疗周期,六个月后为一次全面身体复查期。期间随时做好随访工作,包括电话询问及定时复查。同时,针对病患的病症讲解日常生活的作息规律及饮食情况,并叮嘱家属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每日遵医嘱进行服药,保证生活的良好规律。另外,病患在日后发生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拖延时间。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方面。其中,显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大部分消退,腹胀明显减轻;有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有所消退;无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无任何改善。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两组病患在治疗后病症均有缓解,但实验组在改善病患乏力、腹胀、尿少方面效果更加显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实验组总有效率92.72%,对比组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六个月病情复发率实验组为5.45%,对照组为21.81%。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患前后治疗症状情况[例(%)]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腹水复发率(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肝硬化腹水为肝脏、脾脏、肾脏都受到损害,气滞血瘀及水蓄为其临床表现。黄芪作为中药材中的常见药材,从古至今广为使用,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价格适中便于获取。黄芪是豆科植物,属中药材中常见药物,因其疗效显著被古今中外医者广为使用。黄芪对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有较好作用。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是由湿、热、毒、淤相互盘结所致,肝郁气滞,肝脏长期处于疾病状态导致其他肾脏也逐渐出现问题。东汉末年

祛湿剂之五苓散

祛湿剂之五苓散 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去皮(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 6g.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 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人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府,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人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畜水,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人之水,不得输布,故水人即吐而成“水逆证”。总之,本方证是以水伙停蓄为惠,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更佐以桂枝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牌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拿))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功用: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医委略》)茵陈蒿末十分(10g) 五苓散五分(5g)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七(6g),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3)胃苓汤(《丹演心法》)五苓散(3g) 平胃散(3g) 上合和,姜、枣煎,空心服。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渗湿利水,随证加味,可用于各种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内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泄泻等证。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人一倍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疽病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文献摘录] 方论吴谦等:“是方也,乃太阳邪热人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治水逆,水人则吐:一治消渴,水人则消。..证曾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成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牌助土,为之提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宜通阳气,燕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信,小便利而水不蓄臭。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冯自止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随着人们的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茵陈这种中药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可是你知道茵陈的吃法有哪些呢?你知道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茵陈鸭肉汤怎么做呢?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茵陈的相关知识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药理学研究有利胆,黄疸保护肝功能,;小便不利,解热;湿疮瘙痒等。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当然,这只是西医学提取茵陈成分做出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 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作用 茵陈有很好的保肝作用,对黄疸型肝炎,甲,乙型肝炎,都有很好的作用。 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茵陈鸭肉汤 用料 主料 茵陈蒿6g 调料 食盐适量,葱8g,姜5g,调和油适量 茵陈鸭肉汤的做法 1.茵陈清水快速冲净,葱切段姜切片,鸭边腿切块后焯水去血沫备用, 2.炒锅上火加入适量植物油下入葱姜炒香后取出备用, 3.锅上火加鸭块、茵陈、葱姜后加入适量清水, 4.大火烧开转小火盖好盖子煮40分钟鸭肉烂软加入调味品即可。 总结:现在知道茵陈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了吧。茵陈对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它的食疗方法也是有很多的,但是茵陈也不能吃的太多,吃的太多的话容易引起恶心,头晕等这些症状。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作者:迟浩宇 摘要: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 “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四气五味:五苓散:配伍规律 五苓散方源于《伤寒论》,可治疗各种“水液代谢障碍”诱发的疾患。对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上,相关文献仅简单利用“性味理论”及《内经》有关理论展开五苓散方内的性味研究,却鲜见以药量展开五苓散配伍规律研究。方剂性味配伍规律采取计算机量化研究模式已然成为研究中药方剂的热点,把中药方剂的信息数据赋予一定的数值,让其替代某种信息符号及文字,载录原始数据包含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对方剂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故此,下面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与现代组方原则 1.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 五苓散由“猪苓去黑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配伍组成。清代柯琴所著《伤寒来苏集》指出:“猪苓色黑入肾,泽泻昧咸入肾,具水之体。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柯琴采取药味、色、性合五脏的类推方法,对五苓散中各药的组方原则及组方规律进行了分析。清代医家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对五苓散的组方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2现代组方原则分析 现代药理表明,桂枝具直接利水效用。动物实验验证“五苓散”可明显升高心钠素,尤其桂枝最为显著。白术呈现显著及持续利尿效用,其燥湿利水是经调控腹膜吸收的作用;五苓散利尿效用,高于任何单味药效用,对尿液具双相调节效用。由此可见,五苓散方是由5味作用和缓的“利水药”配伍,实现“温阳化气”、“布输津液”目的。五苓散方内具“温阳效用”药品除桂枝外,利水药品“猪苓”、“泽泻”、“茯苓”等也具温阳效用。现代研究显示,五苓散方最佳配伍比例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依次为1:1.67:2.67:1.66:2.17,和五苓散原方《伤寒论》用药的比例1:1.5:1.5:1.5:2.5基本相同。 2 临床配伍组方主要环节“四性五味” 缪希雍指出药性由“性”与“味”组成,就“性”与“味”二者密不可分,经其组合方剂性味呈现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复杂的功效性。由“性、味”深刻阐释了各种药品功效各异的特征。药品“性”与“味”体现药品自身属性,提示药品的“主治功能”。由药品“性味”展开组方配伍为“中药复方配伍”主要依据。“中药复方配伍”为不同“性味”药品组合变化生成,“性味”配伍理论与“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相较更具实用性[1]。由四性五味的性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