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方剂学之茵陈蒿汤(图文)

偏热----栀子柏皮汤
辨 证 要 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现 代 运 用
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 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以及疟疾、伤寒、 败血症等病属肝胆湿热蕴结者等。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苦寒,阴黄证不宜使用。
为清热利湿,退黄疸 之主药。
疏肝利胆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 清热利湿消除湿热黄疸病因,利湿给湿热以出路; 其气芳香又能醒脾
方解
臣 栀子— 清热降火,泄三焦,通利水道,
利湿热自小便而出
茵陈、栀子相配,利小便而蠲湿热。
方解
佐一 大黄—清除湿热,推陈致新。
1泄下热实互结 2 凉血泄热 3 清热解毒 4利胆退黄 大黄、栀子相伍,凉血泄热,防脾胃肝胆
湿热黄疸证发病机理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如橘色 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
湿不得下泄 热不得外越
湿热 郁于 中焦
津液不布 气机受阻
口渴欲饮 腹微满,恶心呕吐, 大便不爽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肝胆脾胃)
下行之路不畅
病机
湿热郁蒸,胆汁外溢 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疏肝利胆,芳香化浊。
黄疸为临床多发病证。是以面黄,目黄, 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黄疸有阳 黄阴黄之分。以湿热为主的,称为阳黄,黄 色鲜明如橘;以寒湿为主的,称为阴黄,黄 色晦暗如烟熏。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有 “无湿不成疸”之说。
湿热黄疸基础方——
茵陈蒿汤
《伤寒论》
主治证:湿热黄疸。
表现: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 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数
瘀热发黄后动血。
方解
三药均为寒凉性质,且均能清热利湿退黄,原书方 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夹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它主要由茵陈、蒿草等中药材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和煎煮而成。
下面是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材料:1. 茵陈(15克)2. 蒿草(15克)3. 生地(15克)4. 黄芩(10克)5. 黄连(10克)6. 石膏(10克)7. 甘草(5克)制作方法:1. 将上述材料洗净,放入煎药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 煎煮至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4. 关火,待汤剂冷却后,过滤出药液。
服用方法:1. 每次服用100毫升,分2次温热服用。
2. 最好在饭前30分钟服用,以增加药效吸收。
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药材过敏者禁用。
3.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儿疳积等病症。
茵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湿热引起的黄疸症状。
蒿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功效,能够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毒素。
生地、黄芩、黄连等药材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协同茵陈和蒿草发挥最佳的疗效。
石膏则能够清热解毒、降火,有助于改善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感。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但在实际使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需要使用茵陈蒿汤治疗疾病,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保存,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材。
总之,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通过科学配伍和煎煮,可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适应症、禁忌症和副作用等问题,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康庆伟;阎姝【摘要】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名方,不仅具有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还具有保护胰腺组织、调节血脂、降血糖、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茵陈蒿汤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473-475)【关键词】茵陈蒿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者】康庆伟;阎姝【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药剂科天津 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药剂科天津30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名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茵陈蒿、栀子、大黄三味药组成,历代名医都将其作为治疗黄疽的首选[1],常用剂量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该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橘色、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胸腹胀闷、口渴、苔黄腻、脉弦滑数者。
随着中药的不断研究,开发与利用,茵陈蒿汤不仅在保护肝脏,改善其纤维化,利胆和心血管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还在保护胰腺组织,解热、镇痛消炎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抗癌的作用,因此其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1 药理作用茵陈蒿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既能保护肝脏功能,增加胆汁排泄,调节血脂、降低血糖,还具有保护胰腺组织,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临床也已经从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扩展到其它领域。
1.1 保肝作用茵陈蒿汤具有肝脏保护功能,可以使肝脏细胞膜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损伤的肝细胞及时修复和再生,使肝脏的解毒功能进一步加强。
同时茵陈蒿汤还可以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抑制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合成等作用来抑制肝纤维化。
徐国萍等[2]认为,茵陈蒿汤对损伤的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保护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机制可能与茵陈蒿汤能够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茵陈蒿汤的应用

茵陈蒿汤的应用
陈宝明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5(009)011
【摘要】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
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
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
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
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总页数】1页(P1002)
【作者】陈宝明
【作者单位】大同市医学专科学校,山西,大同,037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经方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总结 [J], 汤婷;张喆;郑宇明;朱锐
2.茵陈蒿汤及舒适护理在哮喘急性期患儿中的应用 [J], 李凯杰
3.新生儿黄疸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蓝光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翁珂涵
4.茵陈蒿汤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观察 [J], 杨庆宇;赵松伟
5.茵陈蒿汤治疗高脂血症应用分析 [J], 陈钰琼;南笑溪;马玲;尚文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茵陈蒿汤丸(自制方)

茵陈蒿汤丸(自制方)
【疗效】治阳性黄疸,面目发黄,油润带红,身热心烦,大便秘结,或便泄不畅,小溲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滑或滑数。
【药品】茵陈蒿五两生大黄一两生山栀三两
【用法】先以大黄研细末,再以茵陈、山栀水煎两次,滤取汁,再煎浓缩至一两左右,和药末为丸,如桐子大,晒干密盖储藏,每服一钱五分,空腹热汤送下。
一日二服,服后宜多饮热汤,以助药力,并宜断食或绝对减食,忌食油腻食物。
【附注】此即《金匮》茵陈蒿汤,改汤为丸,一则省却临时煎煮之麻烦,及服药之便利,二则,大黄经过水煮,减弱药力甚大,研末和丸。
可以节省药量,屡经试用,确与原方功效相同,但服药之后,必须多饮热汤,以助药力,即符合原方用汤“汤者荡也”之意。
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

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方茵陈蒿汤方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中药方剂,它由多种药物配伍而成。
在茵陈蒿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配伍及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功能作用、主治病症、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茵陈蒿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的重要性。
茵陈蒿汤方由茵陈、蒿芩、黄芩、栀子、枳壳、芒硝等药物组成。
其中,茵陈为君药,蒿芩和黄芩为臣药,栀子、枳壳和芒硝为佐药。
这些药物的搭配相互协同,能够发挥最佳的疗效。
茵陈蒿汤方剂中的君药茵陈,味苦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蒿芩和黄芩为臣药,味苦寒,归胆、胃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利胆的功效。
栀子、枳壳和芒硝作为佐药,味苦寒,归胃、大肠、小肠经,能够增强君臣药的功效,促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茵陈蒿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方面。
湿热黄疸是由湿热邪气侵袭脾胃所致,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茵陈蒿汤方剂通过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湿热邪气,改善黄疸症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茵陈蒿汤方剂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
八纲辩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等八个方面。
六经辩证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六经理论进行的辩证,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六个方面。
通过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茵陈蒿汤方剂的用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茵陈蒿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治疗湿热黄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协同作用,能够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改善黄疸症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茵陈蒿汤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经典方剂,为湿热黄疸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支持。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30例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30例关键词黄疸茵陈蒿汤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内径》中即有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及女劳疸和黑疸5种,并创建了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主要方剂。
近年来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30例患者中,高胆红素血症所致黄疸10例,胆结石所致黄疸15例,病毒性甲型肝炎所致黄疸5例。
30例患者总胆红素80~200。
治疗方法:以古方茵陈蒿汤加味治疗。
处方:茵陈蒿30g,栀子15g,生大黄10g(后下),黄柏3g,茯苓10g,滑石20g(后下),车前草20g,郁金10g,日1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10天1个疗程,最长服用3个疗程。
结果经1~3个疗程,治愈10例(黄疸消失,胆红素在正常范围)。
好转20例(黄疸减轻,胆红素较前明显下降)。
无效0例(黄疸未消,胆红素未下降)。
例1:患者,男,40岁,皮肤发黄半个月入院。
患者入院半个月前无明顯诱因下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双巩膜黄染,黄色鲜明,伴全身瘙痒,无恶心、呕吐、无厌油腻饮食。
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查肝功能ALT、AST在正常范围,r-GT在正常范围TBIL 200U/L。
查HA V(-)、HBV(-)、HCV(-)、HBsAg(-)。
西医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热重于湿型。
予以茵陈蒿汤加味治疗,1个疗程后,黄疸减轻,查TBIL 120U/L。
再予本方续服2个疗程,黄疸消退,肤色正常,巩膜无黄染,查TBIL 20U/L,予以出院。
讨论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以湿邪为主。
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发为身黄、目黄、小便黄之病症。
茵陈蒿汤重在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2.黄--疸详解

④清除湿热宜彻底,但有不可过度而又损伤脾阳。 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为主,佐以化湿疏利;湿 热全清,以健脾和胃补肾巩固疗效。
临证备要:
⑤本证消退期常经历脾虚湿滞或肝脾两虚阶段, 可用香砂六君子、四物汤化裁,此时忌用苦寒清 热类药物。
阴黄
久病伤正
积聚日久不消 瘀血阻滞胆道 胆黄
病后续发
①胁痛,②癥积,③其它疾病之后→瘀血阻 滞或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 胆汁泛溢肌肤→黄疸。
如《张氏医通-杂门》指出:“有瘀血发黄, 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
二、病机
(一)基本病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阻 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③如恶心呕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 ④病毒性肝炎——加板蓝根、连翘、田基黄、叶下珠、
虎杖等
临证备要:
①茵陈蒿是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本草正义》 指出其“专治黄疸,宜佐栀子”。故称此二位为 治肝病的主药。用量一般为30—60克。
②大黄有清热解毒通腑之功,其通腑作用对减轻 热毒及退黄不可或缺。以腑通热泻为度,切忌长 期泻下,以免损伤脾胃。
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人心营者,又当 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 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阳黄
清热化湿 通利腑气 淡渗利湿
阴黄——温中化湿
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三、证治分类
阳黄 1.热重于湿证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
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 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 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本方有清热通腑, 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一)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一、概述
(二)源流
1《内经》即有黄疸病证的论述,如《素问· 平人气
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 2汉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 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
黄疸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由湿热疫毒为
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腹郁热与疫毒
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虚 血淤表现。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辨证要点是:
●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
脉弦数;
●
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 厚腻微黄,脉弦滑。
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 ⑶ 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炒白术健脾燥湿。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茵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引湿热 之邪 从小便而出; 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解毒; 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贝母、射干—清咽散结,可去之。 诸药配合,不仅清利渗湿,芳香化浊,而且调和 气机,清热透邪,、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 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 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
2.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
湿热之象。
3.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
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 4.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 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六、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3.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
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
重点。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
基本大法。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阳黄: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演变:鼓胀、肝癌、胁痛
四、诊断要点
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 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 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 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 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 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三、病因病机
外感 疫毒 内陷心肝、侵入营血 急黄
湿热 酒食 内伤 劳倦 积聚日久
湿热熏蒸 遏阻胆液
阳黄
寒湿内阻 脉络瘀阻
浸淫肌肤
阴黄
三、病因病机
归纳 :
病位:脾胃肝胆(由脾胃波及肝胆)
病性:实证为主、或实中夹虚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主要是湿 浊之邪) 内因——脾胃虚亏、内伤不足
基本病理:湿浊阻滞 胆汁不循常道 外溢肌肤
四、诊断要点
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 药物等病史。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 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 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 断。
五、鉴别诊断
1.萎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 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 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
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
的重要方剂。
一、概述
(二)源流
3《诸病源候论》根据病情发病的情况和所出现的不
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4《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5宋 ·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 “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
施治,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临床应用: 热盛者:加解毒药如升麻、连翘、大青叶、 虎杖、田基黄等以清热解毒; 湿盛者:加车前子、猪苓、泽泻等以渗利湿
邪,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湿重于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
⑵ 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
之……无治阴黄法”。
一、概述
(二)源流 6元 · 罗天益《卫生宝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 把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 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 7对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鳌著《沈 氏尊生书· 黄疸》中已有认识,其指出:“又有天 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 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 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
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
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五、鉴别诊断
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
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 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 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
蒸而成。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