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一、概述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成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成语中常出现同形异义的情况,这些同形异义成语在理解和运用上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扰。

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二、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共同特点1. 源于历史文化的共通性2. 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3. 在语境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共通性和差异性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实例对比1. 以“一字千金”为例- 中文成语:“一字千金”通常用来形容一句话的价值很高,具有深刻的智慧和内涵。

- 日文成语:“一字千金”则通常用来形容写作或书法的每个字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意义。

2. 以“闭月羞花”为例- 中文成语:“闭月羞花”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表示美丽动人。

- 日文成语:“閉月羞花”同样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在使用上略有差异。

四、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对照分析1. 深入探究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同形异义成语在两国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

2. 分析语言结构和逻辑语义- 中日两国语言的结构和逻辑语义有所不同,也影响到同形异义成语的使用方式和解释。

3. 探讨同形异义成语的语境和实际运用- 针对同形异义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和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技巧。

五、结论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中日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充分展现了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这也为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交流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研究,并在两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存在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历史文化的体现。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

ywjsxxk@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化,通过对语言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一个民族的认识。

成语作为语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另外,中日地理位置相邻,两国早在古代已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使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出现借鉴与融合现象,由于成语也是语言文化的重要方面,因而中日成语也必然有融合的体现。

文本将从语源和意义两个角度出发,对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汉语成语与日语成语在来源上的对比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有同源和不同源之分,不同的成语类型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就汉语和日语的同源成语来说,汉语成语一般从古籍中发展而来,比如:从《论语·为政》中发展出“温故知新”,从《庄子·齐物论》中发展出“朝三暮四”,从《史记·项羽本纪》中发展出“四面楚歌”,从《题乌江亭诗》中发展出“卷土重来”,从《景德传灯录》中发展出“隔靴搔痒”,等等;而很多日语成语都与中国古籍关系密切,例如:从《诗经》中发展出“我が心石にあらず転ずべからず”,从《史记·孔子世家》中发展出“韦編三たび絶つ”,从《战国策·燕策二》中发展出“鹬蚌の争い”,等等。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除了来自中国古籍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来源。

有来自佛教经书的成语,例如“待宰羔羊”就来自《摩诃摩耶经》,在日语中体现为“屠所の羊”。

还有一些成语来自西方国家的警句格言和成语,比如伊索寓言中有“火中取栗”,在日语中表达为“火中の栗を拾う”。

与汉语成语不同源的日语成语,主要是日本人根据本国历史发展而独创的,大多来自民间,例如“瓜のつるに茄子はならぬ”“魚心あれば水心あり”“鯖を読む”等;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诗歌,比如“孝行のしたい時分に親はなし”;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主要有“清水の舞台から後ろとび”“小田原評定”“薩摩の守”“鎧袖一触”等;来自童话故事的成语主要有“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開けて悔しき玉手箱”等。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引言中日同形词是两个语言之间存在形态相似或相同的词汇,这类词汇在各自的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或用法。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同形词在文化交流、语言教育、词汇学研究等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数据库技术,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日同形词作为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词汇,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同形词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词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

因此,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技术手段,以大规模的中日同形词语料库为基础,进行同形词的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1. 现有中日词典中的同形词数据;2. 网络资源中收集的中日同形词例句;3. 各类学术期刊、论文中涉及的中日同形词研究资料。

四、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1. 形态相似性分析形态相似性是中日同形词的基本特征之一。

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同形词进行形态对比,可以发现许多词汇在形态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如“学校”、“文化”等词汇在两个语言中形态几乎一致。

但也有部分同形词在形态上存在细微差别,如“感情”在日语中为“かんじょう”,与中文在书写上略有不同。

2. 语义差异分析尽管许多中日同形词在形态上相似,但在语义上往往存在差异。

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同形词进行语义对比,可以发现许多同形词在两个语言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爱情”在中文中多指情感上的喜爱和关爱,而在日语中则更侧重于“爱欲”的方面。

此外,部分同形词在两个语言中的用法也存在差异,如“丈夫”在中文中通常指“丈夫本人”,而在日语中则可能指代其他含义。

3. 文化内涵分析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是本研究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同形词进行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都是各自国家语言中的常用表达方式,它们以简练、生动、深刻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本文将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进行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以数字为基础,通过数字的组合来表达一种含义。

“一石二鸟”表示一举两得的局面,“三心二意”表示犹豫不决的心态,“四海为家”表示不拘泥于某一地方的精神等等。

这些成语形象具体,言简意赅,凝练精练地表达了某种情况或心态。

相比之下,日语四字熟语则以四个汉字为基础,通过汉字之间的组合来表达一种含义。

“一期一会”表示珍惜与人一段有限的缘分,“知行合一”表示知道与实际行动结合,“自然体”表示自然的态度等等。

这些熟语也是极具表达力和思想性的,能够独立成篇地表达某种含义或理念。

中国数字成语通常可以看作是一种警句或警语,它们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教诲人们一些道理或提醒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告诫人们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十全十美”告诉人们追求完美有时会变得得不偿失等等。

这些成语在平时的交流中常被引用,成为人们共同的认同和信仰。

而日语四字熟语则更多地强调一种信念或理念,通过简洁凝练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某种智慧或领悟。

“一期一会”引导人们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和别离,“聞一知十”表示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深刻理解一件事物等等。

这些熟语更多地是用来思考和反思人生或自身的。

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都是各自国家的语言瑰宝,它们体现了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智慧和见解。

通过对这些成语和熟语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也为中日两国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和途径。

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研究

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研究

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研究作者:吴蔚芸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5期[摘要]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又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

这些词有的在意义方面完全相同,有的相近,有的却完全不同。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我们而言.往往因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出现望文生义,以致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误用甚至错用的现象。

本文以日语中的一部分同形词为例,分析其在日语和汉语中各自的意义,进行比较和说明。

[关键词]同形词;同义;类义;异义一、引言日语与汉语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词汇方面。

日语从汉语中引入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利用汉字创造了很多“和制汉语”。

而在近代,汉语也从日语中吸收借鉴了很多“和制汉语”,所以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字形相同或相似的词,即同形词。

据相关学者对日语能力水平测试词汇表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同形词占到了2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说,同形词在日语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本来同形词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学习日语时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及语言系统的不同,加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很多中日同形词无论是在词功能还是在词义上都出现出了很多差异。

正是存在这些差异,所以给学习日语的中国人造成了很多误用和误解。

因此,在日语学习时,对同形词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比研究,是日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下对此问题做相关探讨。

二、同形词的定义对于同形词的定义,由于学术界研究角度的不同,至今也未能达成一个权威的,被各界所认同的定义。

本文采用潘钧(1995)对同形词的定义来限定研究对象。

①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②标记为相同的汉字;③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满足以上三个必要条件的可视为同形词。

三、同形词的分类同形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本文从词义的角度出发对同形词进行分类,分为同形同义、同形类义、同行异义三种。

下面就这三种进行说明。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局限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比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
未来展望: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应用前景:对比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提供参考,提高语言学习和翻译质量。
研究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挖掘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 角和方法。
第三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 语的文化对比
中日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中国注重 集体主义,日本注 重个人主义
礼仪:中国注重礼 仪,日本注重礼仪 和礼貌
饮食:中国饮食多 样,日本饮食注重 清淡和健康
艺术:中国艺术注 重写意,日本艺术 注重写实和细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国文 化的差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演变
起源: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起源和形成
演变: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演变过程
差异: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差异
原因: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语义演变的原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关联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语义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和情感。
汉字的传播:汉字 从中国传入日本, 形成了日语中的汉 字词
历史背景:中日两 国文化交流频繁, 语言相互影响
文化差异:中日两 国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汉字的理解 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语言演变:随着时间 的推移,日语中的汉 字词逐渐演变为具有 日本特色的四字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分类
同形异义:字形相同,意义不同
日本文化:注重 礼仪、尊重、忠 诚等传统价值观
同形异义:中日四 字成语在形式上相 同,但在含义上有 所不同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是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都是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数字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教化。

而在日本文化中,四字熟语也是一种极富有意义的短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之处。

一、数字成语与四字熟语的共同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共同之处。

它们都是由固定个数的字组成,表达一定的含义或者哲理。

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简练性和概括性,能够通过简短的语句传达深刻的意义。

“一心一意”和“一期一会”都是以数字“一”为开头的成语和四字熟语,它们都表达了专注、坚定的精神内涵。

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数字成语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

它们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而日语四字熟语也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倒下,八次站起)、“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逢)等四字熟语,都表达了日本人的坚韧不拔、礼仪美德和处世哲学等传统文化观念。

虽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有着共同之处,但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

在语言表达上,中国数字成语以汉语为载体,日语四字熟语则以日语为载体。

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在语言表达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在文化内涵上,中国数字成语更加注重历史、典故和哲理的传承,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而日语四字熟语则更加突出礼仪美德、处世哲学和日本人的精神追求。

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态。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也称为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具有相似外观和相同意义的成语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基本概念。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是指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同一个词语的形式相同,意义也大致相同的成语。

根据字面比较,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完全相同,表达意思也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部分相同,表达意思也部分相同;三是略有不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形式相同,但意思有微小差别。

其次,要了解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由来。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渊源,双方的文字体系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日本是汉字文化的重要受传国,日语汉字也是从中国汉字发展而来的。

在日本,汉字和日语汉字是同一个语系,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正是由于汉字和日语汉字的相同特征,使得这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同形同义特征的成语。

最后,我们要探讨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意义及其传播过程。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表明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

从对比的角度看,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双方文化的本质。

此外,中日同形同义成语也可以用于日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成语来加深学生对日语和汉字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用于日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增1期第17卷
JO U RN A L O F T SIN G HU A U N IV ER SI T Y
(Philo so ph y and So cial Sciences)
No.S1 2002V ol.17
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冯 峰
(清华大学 外语系, 北京 100084)
摘 要:在现代日语中使用大量的与汉语同源的成语和谚语,而意义却不尽相同。

文章分三个部分对中日同源成语·谚语的意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其复杂的异同关系及其原因中归纳出了同源成语演变的倾向性和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同源成语; 变迁; 异同中图分类号:
H 195.1; 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2)S 1-0115-06收稿日期:2001-10-15
作者简介:冯 峰(1958- ),男,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在现代日语使用的词汇中,有近53%是由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

例如:“朝秦暮楚”、“落花流水”等,单看这些词语,甚至很难断定是日语还是汉语。

然而,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在现代日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已是相差甚远。

目前,在语言学领域里,中日语言学的比较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关于两国语言中成语的对比研究则几乎是空白状态。

日语中的许多成语追溯其本源,是来自中国古代汉语。

然而,今天日本人所使用的成语与中国人使用的同一成语,不仅发音、书写形式不尽相同,在意义上也出现不少偏差或已经完全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中日两国同源的成语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其相同及不同之处,进而,弄清出现偏差、趋向不同的原因。

出于以上的想法,本文以中日同源成语比较研究为题,分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考察。

考察的主要方法是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国复数辞书为标尺,对同源成语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确认,旨在明确其异同,从而显现其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变迁轨迹。

一、中日同源成语的历史变迁
成语一旦形成固定的形式,该形式则稳定地流
传开来,其内容也不会轻易消亡。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成语是绝对的、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与其他普通词语相对比较而言。

日语中现在究竟使用多少源于中国的成语,目前难于统计。

《角川国语辞典》(昭和31年版)中,由汉字构成的四字成语有413个。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总数大约在20000左右。

《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收录了成语约17000个;《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了成语约18000个。

尽管这些成语中有一些不经常使用,但是仅从其庞大的数量上,就似乎隐约地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现今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或书刊中成语的使用率很高。

例如,著名作家茅盾的小说《子夜》中使用的成语多达400个左右。

日本的书刊杂志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口语中也使用很多这种源于古代汉语的成语。

例如:「汉文の素养もなき、一知半解の浅人が傍若无人に甚だしき不都合な是而非汉语を盛んに造しつつある」(山田孝雄,1944)(为叙述方便起见,引用日文时使用「 」号、汉语引用符号使用“”,下同)。

这是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山田孝雄的话语,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了3个源于中国的成语。

不过,就整体而言,日语中成语的使用率明显地比汉语小。

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将其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沿用至今。

但是,当日本
11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117
11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119
12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dioms Derived from
the Same Source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FEN G F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singhua Unive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Many Japanese idiom s hav e the same o rigin as those in Chinese but their m ea ning s in both la nguages are no t tota lly the same.This pa per,co mpo sed in th ree par ts has a contrastiv e analysis of the m eaning s of these idio ms and prov erbs in bo th lang uag es.Bu using a g reat quantity of ex 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co mplex meaning rela tions o f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amo ng them a nd ex amining the cause of these relatio ns,certain trends and la ws o f the ev olution process a re fo und.
Key W ords:idioms with the same source;evo lv ement;difference and identicalness
清华大学外语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外语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现有2个硕士学位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20多个研究方向。

每年接收国内重点大学外语院系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为免试推荐研究生(3—5名);招收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研究生10多名;招收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研究生约10名。

同时还招收具有三年以上高等学校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学 科:外国语言文学
专 业: 1.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50211)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文体学、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等
2.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比较文学、叙事学、戏剧研究、文学文体学、翻译与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英美社会与文化研究
培养目标:培养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能独立进行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和从事高等院校外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考试科目:
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
①政治理论:全国统考[理]
②第二外语:俄、日、德、法[任选]
③综合考试:①古、现代汉语;②欧洲文学史;③英美概况;④英美文学
④基础英语
⑤英语语言学
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
①政治理论:全国统考[理]
②第二外语:俄、日、德、法[任选]
③综合考试:①古、现代汉语;②欧洲文学史;③英美概况;④英语语言学
④基础英语
⑤英美文学
参考书目:见清华大学外语系网页下“专业研究生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