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2008高考诗歌鉴赏(完整)

2008高考诗歌鉴赏(完整)

一、从标题入手,把握诗歌的主题。
待储光曦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写作时间、地点、 及主题。
二、从诗歌的形象入手
何人 何事
何情 何理
整体感知诗歌 怎样的语言
怎么写
怎样的形象 怎样的意境
诗 言 志 ( 情 )
怎样的手法
怎样的结构
打开诗歌之门(写什么)的钥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 什么样的心情。 答:
例2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 的情感?
由远到近 由上到下;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相映成趣 表达了词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消磨时光的 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 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 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 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 恒的主题。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 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 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 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 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诗题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 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 军行》等; 2.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 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基本主题: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剖析(蒙琼)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剖析(蒙琼)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剖析一、选材方面1.从所选诗词的样式来看,诗、词、曲均有,以诗为主。

综观2008年19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材料诗、词、曲均有,但以诗为主,词、曲较少。

其中诗16首,涉及l4套考题;词3首,涉及3套考题;曲2首,涉及2套考题。

在考查诗的考题中,所选诗歌又以近体诗居多,其中绝句9首,律诗5首,古体诗2首。

2.从所选诗词的范围来看,南朝梁、唐、宋、金、元、清均有,但以唐、宋为主。

每个朝代都有诗词流传,但命题者更喜欢在诗词的发端、高潮和尾端时期选材设题,特别是高潮时期。

2008年l9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相对比较集中,唐、宋诗词共有l6首,涉及l4套考题,特别是宋朝诗词,竟达ll首之多,居半数以上;其他朝代较少,其中清诗l首,金诗l首,元曲2首,南朝梁诗1首。

宋代诗词的精彩纷呈,成为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查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2008年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唐、宋诗词依然是备考的重心,特别是宋朝诗词,所占比例很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从所选诗词的作者来看,各样诗人都有,但以“生脸”为主。

在19套试卷共21首作品中,众多诗人都纷纷登台亮相,特别是新课标卷,有意使用了新面孔。

其他省市卷的情况也大体相当,多重视生面孔。

其中涉及到的大诗人只有王安石、王维、秦观、李白、杨万里、杜甫和范成大。

4.从所选诗词的题材来看,各种题材均有,但以“咏怀言志”为主。

在题材的选择上,继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类题材均有所涉猎,包括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言志诗、题画诗、状物诗和咏怀诗等等,其中以咏怀言志诗居多。

关注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感受体验成为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一大亮点。

二、设题方面1.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依然低调。

2002年以前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命题形式考查,2003年至今,多采用主观题的命题形式。

2007年,全国l8套试卷只有上海卷采用了主客搭配的形式考查诗歌鉴赏,2008年比之2007年,在主客搭配考查上只多了北京卷,客观题依然保持低调。

2008-2013江苏语文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08-2013江苏语文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年)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2008年高考诗词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

2008年高考诗词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教学参考1117 1006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下)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

(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4.1分《游褒禅山记》15.3分 B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

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

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2008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2008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历年高考08年高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历年高考08年高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 . 。

.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一.各省市试题情况一览表:二.各省市试题考点分布:特点:1.时代分布:唐宋领风骚。

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共涉及21首诗歌,选用唐代诗歌5首,宋代11首,金代1首,元代2首,明代2首。

2007年诗歌鉴赏共涉及24首诗歌,唐宋共占15首。

2.体裁分布:律、绝是重点。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律诗7首,绝句8首,词4首,曲2首。

2007年选用绝句11首,律诗6首。

3.题材分布:写景咏怀为主。

2008年21首诗中,写景诗6首(另有3首咏怀诗由眼前景而生发感慨),咏怀诗8首,咏物诗3首,怀古诗2首,送别诗2首。

4.作者分布:选诗以非名家为主,名家的诗以非名篇为主。

名家的诗作中,只有李白的两首诗是可称名篇,其他的都是较冷门的诗歌。

5.考点分布:各地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分布比较全面。

从今年的试卷看,考查思想情感的有7套,考查艺术手法的有13套,考查内容的有8份套,考查语言的有6套,另外考查情景关系的有3套,考察形象分析的2套。

启示:1.要注意整体鉴赏题。

2007年高考,大多是针对某一“点”的题目,而今年,注重对“面”的考查,整体鉴赏的题目明显增加。

就诗歌而言,整体把握思想意蕴,情感基调是鉴赏的前提,是重中之重。

指导学生复习时要高度注意。

(今年考了7套:【福建卷】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辽宁卷】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北京卷】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重庆卷】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四川卷】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Ⅱ】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及解析黄财武1.(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2008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2008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8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 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 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 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3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 要分析。(5分)
【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 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 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 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 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 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2.28 13
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 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 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 明。 答: 【答案】(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 “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 以时间为线索的 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 “夜深”。根据这 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 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 索在组织情节时 2012.02.28 14 具体体现在何处。

六.(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 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 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 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 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 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 可) 【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 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 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 “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 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 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 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 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012.02.28 15
149津 168鄂 190沪 206粤
2012.02.28
1
2012年高考 古代诗词鉴赏
2012.02.28
2
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 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 作用。(2分)
2012.02.28 10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 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 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 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 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 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 之愁。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 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 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 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 景衬乐情——内在关系), 一一排查即可。 2012.02.28 11
2012.02.28 3
2012.02.28
4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 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 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 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 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 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 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 5 2012.02.28 赏
7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
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诗歌简析】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 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 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 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 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 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 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 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 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2012.02.28 17



【诗歌赏析】《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 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 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 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 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 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 “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 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 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 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 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 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 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 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 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 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 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 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 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 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2012.02.28 8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 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 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 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 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 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 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 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 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 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 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 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2008—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




2011— 3渝 5浙 10新 12鲁 14全Ⅰ 16辽 19赣 21苏 24湘 26鄂 30粤 34皖 36京


2009— 87全Ⅰ 91全Ⅱ 95京 99苏 103皖 107赣 117闽 119浙 121宁 125辽 128鄂 132湘
97津 111鲁 123渝
9
2012.02.28
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 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 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诗歌赏析】 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 含隐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 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画角”以 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下片 “从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 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 平添了几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 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毛泽东批语云: “看出兴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点出此篇之 旨。吴士昌评价此词时说:“此首通体俱佳。唯换头‘从前幽 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词林新话》)这是从 词的写作技巧上说的。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情韵哀婉深长。 一时是金戈铁马的滚滚烽烟,一时又是昭君慷慨出塞换来的 和平时光,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铁马金戈, 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 “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 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怕还是“别有一般 滋味在心头”。
6
2012.0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