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流派
简论易学流派

简论易学流派—两派六宗作者:马恒君文章来源:周易全书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一为太卜遗法,二为京房、焦赣论机祥,三为陈持、邵雍穷造化,四为王粥黜象数,五为胡援、程颐阐儒理(实际应为程、宋),六为李光地、杨万里参史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再变面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说大致说明了易学的流派。
意思是说,《周易》的内容是推演天地自然之道不说明人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以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左传》里面记载的占筮筮例,大概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
到了汉朝,经学大师都用象数来说明,与古代的传统还比较接近。
象数派传到京、焦赣,一变变成说明占验征兆的书;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
三国·魏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于是出现义理一派。
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
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
以上象数、义理两大派,分出象数、机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互相攻击驳斥。
另外《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周易》里来,所以《周易》的说法就更加繁杂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高》的说法比较客观。
国学文化知识问答--周易篇

国学知识问答篇周易篇一、问:周易(易经)是如何形成的?答:周易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根据星体运行,大自然山川河流高山风雷的现象,高度概括,抽象,发展演变形成的一门学科。
二、问:周易形成过程中,有哪三个关键人物参与?他们三人具体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拓展?答:伏羲、周文王、孔夫子。
伏羲首创八卦图,周文王被囚禁推演了六十四卦(后世称为易经),孔子为周易作《十翼》,也称《易传》。
三、问:周易被称为什么?道德经被称为什么?答: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六经或十三经;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礼仪》、《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首。
四、问:历史上研究周易的重要古籍版本有哪些?答:重要古籍版本有:《京易传氏》、《易纬》、《周易正义》、《康节说易全书》、《程氏易传》、《周易本义》、《周易折中》等。
五、问:当代研究易经通俗版本有哪些?答:当代通俗版本有:《周易卦爻辞通说》、《纳甲筮法》、《易经入门》、《易经正宗》、《礼记》、《周易经传译注》、《周易全解》、《易经易解》、《易经图典精华》、《梅花易数白话解》、《周易溯源》、《周易津梁》、《周易译注》、《易传全译》、《图解易经》等。
六、周易名称的由来?答:“周”有“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周密、周详、周流不息、循环往复)”之意或“周朝”之意。
“易”有三种意思,其一曰简易、其二曰变易、其三不易。
易也分三易,东汉大儒郑玄认为分别是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
七、问:易经的内容包括哪两部分?其具体内容又分别包括哪些?答:《易经》包含《经》和《传》两部分内容。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易经入门知识之易经的流派与特点

易经入门知识之易经的流派与特点很多人认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起源。
在儒家文化的众多经典当中,更是首推以易经为首,对儒家文化方面影响很大!同时,易经也影响着各门各派的理论发展。
如很多玄学或者道学的都从易经中延伸出自己的智慧。
那么,我们作为学习易经的中国文化爱好者,都应该了解易经的流派以及其特点。
按照纪晓岚汇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中,归为两派六宗。
两派是指象数派和义理派,这里简单谈谈易经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暂且不讨论六宗。
易经流派之象数学派,顾名思义,象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
打个比如来说一棵树木,看上去的高矮、叶大的小的、弯的直的……等表现出来的、能够看得见的形状特点就是象。
而与其树的特征有关的数字,如高度多少、直径多大、树龄多少等具体的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
地球上,有形有状的万事万物都有象也有数。
象数学派,以邵雍、邵伯温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主要用于占卜、问事等。
易经当中的义理派,“义”是意义,“理”是道理。
义理派,注重的是易经中的深邃思想,哲学思想。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德经》的智慧,就是易经义理方面的提炼与升华,所以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易经,而《道德经》却是中国文化的高峰!而值得指出的是:义和理无形无象,不能单独而存在,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图形的表述才能表现出来。
最后象数和义理可以看做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如两个派别对乾、坤两卦的理解,象数学派取象以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
而义理学派取义以乾为刚健,坤为柔顺。
乾坤两者,共同构成了一阴一阳,构成了道,也就是大自然运动不息的循环规律!由此可见,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诠释着易经的道理与精髓。
(来源:/yili/062720.html)。
河图左旋洛书右旋,妙合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

河图左旋洛书右旋,妙合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在汉武大帝时期,易学开始分成两大派,即义理派和象数派。
这两大派自从出现开始就水火不可交融,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易学中,这两大门派的鸿沟依然存在。
自古以来,义理派是士大夫、儒者、高贵的读书人学习《周易》的途径。
他们训诂,追求六十四卦本义,穷尽智慧钻研易理,解释卦爻辞,做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工作。
这种人都认为:善易者不卜。
象数派是民间隐士、深山道士、方外人士、落魄文人学习《周易》的途径。
他们深研易理,用于预测未来,预测未知之事。
根据易理,创造出各种形式的预测技术。
这些技术高深莫测,是对人类智慧所做的贡献。
但是他们硬是假托神人、名人,使用秘诀、谶纬的手法流传。
弄得玄之又玄,结果被大多老百姓调侃成史巫、神汉,更斥为迷信。
象数派的大咖们都认为:占卜预测是科学。
笔者认为,占卜预测肯定不是科学,但是整体评估,占卜预测和科学预测相比,大胜。
科学预测,没有相关联的条件,数学模型就无能为力。
而占卜预测无论有无条件皆能预测。
正统的学者,不敢公开自己研究象数派的预测术。
认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不体面,使自己没有面子。
这是虚荣心在作怪。
没有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现。
研究古人的学问,名正言顺。
我就给你占一卦,能丢多大的人。
占卜算卦在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手上,神机妙算不丢人,为什么现在,我们用八阵图怎么就丢人了?这反而证明,许多人没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崇拜和迷信科学过头了。
时间到了宋朝,突然间易学竟然崛起了图书派。
起源于华山老道,民间称之为陈抟老祖。
陈抟著书《易龙图》专门解释河图洛书,并且把先天图传播到民间。
北宋初期和中期,政通人和,诞生了一批易学家。
如:周敦颐、程颐、张载、邵庸等。
邵庸、刘牧是图书派最杰出代表。
图书派被归到易学象数派,发展了一段时间,民间出现了以邵庸名义的河洛理数和铁板神数之后,易学图书派渐渐走了下坡路。
河图洛书不论是真是假,都不影响其神奇和巧妙的数理内涵。
《周易》理论与河图洛书妙合,除了河图洛书,世上还找不出另外一个能与河洛比肩。
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

第二部分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序言易学始于伏羲,是由河图与洛书发展而来,最初的易经版本是连山,起卦是艮;后来发展到归藏,起卦为坤;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在羑里城学习、推演出后天八卦,遂有周易。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早在汉代就被尊为“五经之首”,为汉、唐、宋、元、明、清诸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其体现出的“和谐”价值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周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数学、天文、医学、建筑、美学、文艺、史学等各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宝藏,被誉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本部分拟陈列实物包括文王易碑拓片、竹简刻本周易、线装本周易(旧)、周易研究专著、堪舆用罗盘等。
)第一单元易学源流【展示点】易学源流《周易》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是由三位圣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完成的。
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推演六十四卦而成《周易》。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作《易传》,成为先秦易学的集大成之作,使《周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
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
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
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
92先秦易学脉络93伏羲先天八卦图94文王易图95孔子读易图96鬼谷子画像97邵康节画像98朱熹画像99五行终始说100汉代帛书周易第二单元文王演易【展示点1】文王演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被商王帝辛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什么是易经的「两派六宗」

什么是易经的「两派六宗」偶尔会听到人说易经有「两派六宗」,两派是指义理派,象数派两派。
六宗是指卜筮、禨祥、造化、老庄、儒理、史事。
在某些介绍里,好像意指这是一种易学门派的正式分法,但其实不是。
这个典故出自《四库全书总目》的《易类》序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
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这里提到的「两派六宗」讲的是易学从春秋至清初发展两千多年的概要,并用以说明易学发展的分岐。
这段诠释里并未把两派是那两派,六宗是那六宗说得相当清楚,但后世解读依文如此画分:两派:汉儒传统的象数派,和王弼的义理派。
象数派爱讲卦象和数理,而义理派则较重视经文中文字所呈现的哲理。
这是易学上最常用来区分易学性格的一种区分法。
详细说明可参考:什么是「象数易」?六宗:太卜宗:《左传》占例所记载的太卜遗法。
禨祥宗:京房和焦赣为代表,长于灾异、占候,推变占验。
造化宗:陈邵,就是陈年绍兴陈抟与邵雍之学,具体而言就是邵雍的先天之学,之所以名造化是因为「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也就是力求探索造物的根源与变化,而开始让易经远离了民用。
不过何谓「不切民用」?什么又才是「切民用」?老庄宗:以王弼为代表,引老庄思想入《周易》。
把老庄宗放于陈邵之后相当奇怪,一者王弼易学开始于三国。
其次,陈抟的易学也同样引道家思想,不过相较于王弼,陈抟所建构的易学比较是从养生的太极观念而来。
《周易》(国学权威经典)之一源三流

那么,《周易》在儒道佛三家之间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先说儒家,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
《论语•述而》中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才开始痴迷《周易》的,有人说,孔子学《易》是在68岁,可谓相见恨晚。
那么,《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经典,它在整个中国文化的结构框架里究竟扮演者何种角色呢?本讲我们专门交流一下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
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概括起来就是一源三流。首先是地理上,然后是文化上。
地理上的一源三流,源头就是青藏高原的玉树,青藏高原流出三条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
中华文化也是一源三流,其源在六经,这是最早的一批经典。若从六经中找出最根本的一本经典来,就是《易经》。所以中华文化的一源就是《易》。三流就是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
这里,道教与佛教之间还有一段故事,那就是老子化胡说。
佛教刚传入的时候,中国人很排斥,所以就有老子化胡的说法,认为佛教起源于老子。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老子化胡的故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尹喜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尹喜。这就是老子留下的世界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
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易经》中的“无极”的概念相近。
《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பைடு நூலகம்。”后来,周敦颐又提出了无极的概念,即无极而太极的观点。
关于周易的介绍

关于周易的介绍
《周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1)《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2)《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流派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
《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
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
其渊博的易理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
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
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
《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
《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
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
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
在汉代以《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
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意义。
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
中医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
元明以来,象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
惜已佚。
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
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
《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
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
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著《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
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说,故又称图数之学。
那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
北未遂以图说易之风盛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著《易传》为《周易》杰作之一。
宋〃大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象数易合著之杰作。
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
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记载于《唐志》)。
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
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著称,如刘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著层出不穷。
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
总之,《周易》历代名著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
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