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回收率
精密度
关键技术 实践难点
讨论
关键技术 与实践难点
研究方案可行性—给药途径
灌胃?(乙醇)
72% 28%
静注?(尾静脉or股静脉)
研究方案可行性—取血途径
眼眶静脉丛取血?
72% 28%
断尾取血? 尾静脉取血?
采血者的左手拇食两指从背部较紧地握住小鼠 或大鼠的颈部(大鼠采血需带上纱手套),应 防止动物窒息。当取血时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 压迫动物的颈部两侧,使眶后静脉丛充血。右 手持续接7号针头的1ml注射器或长颈(3~ 4cm)硬质玻璃滴管(毛细管内径0.51.0mm),使采血器与鼠面成45℃的夹角, 由眼内角刺入,针头斜面先向眼球,刺入后再 转180度使斜面对着眼眶后界。刺入约4~ 5mm。当感到有阻力时即停止推进,同时, 将针退出约0.1-0.5mm,边退边抽。若穿刺 适当血液能自然流入毛细管中,当得到所需的 血量后,即除去加于颈部的压力,同时,将采 血器拔出,以防止术后穿刺孔出血。若技术熟 练,用本法短期内可重复采血均无多大困难。 左右两眼轮换更好。 /v_show/id_XNjUyNzk
色谱条件
系统组成
HPLC 系统一般由输液泵、进样器、 色谱柱、检测器、数据记录及处理 装置等组成。其中输液泵、色谱柱、 检测器是关键部件。
1
2 4
自动进样序列表及数据文件的设置 样品测定与数据报告 关机 每次分析样品之前必须用已知含量 的参照样对仪器进行校验 , 当实测与 标值的相对偏差<0.3% 注意事项及维护
Pharmacokinetic of intravenous phenacetin in rats
导师: 答辩:
1
关于非那西丁
2
方法设计
试验五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非那西丁四

外指示剂法 淀粉-KI糊剂
遇淀粉边蓝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五、计算
含量(g/片)=
V × T × F ×平均片重 W
Thank you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容量分析法在复方制剂分析中的应用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二、处方
乙酰水杨酸 220g 非那西丁 150g 咖啡因 35g
制成 1000片
本品每片中含乙酰水杨酸(C9H8O4)应为0.209~0.231g,含非那西丁(C10H13O2N) 应为0.143~0.158g,含咖啡因 (C8H10O2N4·H2O)应为31.5~38.5mg。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三、实验原理
第一步:水解,得到芳香伯胺;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三、实验原理
第二步:重氮化定量反应。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四、测定法
原理: 2NaNO2+2KI+4HCl NO+I2+2KCl+2NaCl+2H2O
示波药物分析的研究——非那西丁的测定

0 1
一 `
/
L 以
上 均 获 准 确结 果 以 铂 片 电 极 为 参 比 电 极 以示 波 图 形 突
, ,
( 3 ) 电 极 对 的 选 择 经 筛 选 以 微 铂 电极 为 指 示 电 极
变 出切
口
指 示 终点 很 灵 敏
:
,
.
(4 ) 反应时间 m in
,
非 那 西 丁 是 含 潜 在 芳 伯胺 基 的 药 物 需 在 酸 性 条 件 下 回 流 水 解
.
,
使溶 再 定 量 地 转 移 到 容 量 瓶 中 用 水 稀 释 至 刻 度
.
附图
( l) 终 点前
示 波极 谱 图
2 )终 点时 (
以下 同 原 料 药 测 定 方 法 测 定结 果 见 附 表
附表
原 料药 及 片 剂 测定 结 果 示 波法 含量
王 (佑 ) RSD (% )
03 05
药物 名称 非那 西 丁
,
.
一般 3 0
左右 待 水 解 完 全 后 即 可 用 标 准 亚 硝 酸 钠 溶 液 滴 定
2
测 定 方 法 与 结果
(l )
: 以 示 波 极 谱 图 形 突变 出 切 口 指 示 终 点
:
标 准 亚 硝 酸 钠 溶 液在 滴定 过程 中示 波 极 谱 图 形
收 稿 日期
19 96 0 4
一
一
, , ,
一 微 铂 电 极 的 示 法 图 形 发 生 突 变并 出 切 口 指 示 终 点 故 本 文 提 出 对 非 那 西 丁 用 示 法 极 谱 滴 定 「 〕 一 N N O 法 测 定 该 法 到 目前 为 止 未 见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非那西汀血浆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非那西汀血浆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王中孝;杨志伟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28)003
【摘要】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对血浆非那西汀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采用Waters公司HPLC系统,国产ZORRAX-BP柱,以鳞酸盐缓液/乙氰为流动相,内标法定量。
本方法标准血浆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线性范围0.70-89.28μmol/L,最低测量为1.25ng。
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92%,浓度为89.28μmol/L、11.16μmol/L的提取回收分别为94.8
【总页数】3页(P176-178)
【作者】王中孝;杨志伟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药学研究室;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药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1
【相关文献】
1.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 [J], 李莉;李培
2.反相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测定美托洛尔及其代谢物α-羟基美托洛尔血浆尿液药物浓度 [J], 贾晋生;王睿;李芹;李青山
3.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大鼠血浆灯盏乙素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 [J], 阮志鹏;韩冬;原梅
4.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美唑浓度 [J], 陈枳潓;向瑾;南峰;余勤;秦永平;梁茂植
5.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中氯雷他定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J], 缪海均;范国荣;恽芸蕾;刘皋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那西丁体外温孵实验

HPLC
四、建立标准曲线与测定非那西丁体外温 孵液代谢速率。
建立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
取对乙酰氨基酚储备液,已含有失活微粒体的 甲醇水溶液( 1∶ 1) 稀释成0. 2,1,2,5,10, 20 μmol/L 的系列标准微粒体样品,分别加入 等体积的内标( 10 μmol/L间乙酰氨基酚) ,取 20 μL 按照色谱条件进行HPLC 分析,测定对 乙酰氨基酚含量。
以对乙酰氨基酚与内标峰面积比值( Y) 为纵坐 标,对乙酰氨基酚浓度( X,μmol/L ) 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数据处理
记录HPLC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间乙酰氨基酚的 峰面积,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产物中对乙酰氨 基酚浓度,以非那西丁浓度与对乙酰氨基酚的 生成速率绘制曲线。
通过米氏方程V=Vmax· [S]/(Km+[S]),采用双 倒数作图法,计算大鼠肝微粒体中非那西丁脱 乙基化反应的Vmax和Km。
实验过程
2.重悬沉淀 将沉淀物悬浮于含20%甘油的磷酸钾缓冲 液中(1g组织加入1ml含20%甘油的磷酸 钾缓冲液),反复在冰水浴中吹打均匀, 冻存管分装后置-80℃冰箱内保存待用。 3.蛋白定量 采用BCA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
实验过程
二、温孵实验。
肝微粒体(0.2mg/mL,80μL),非那西丁溶液 (5,7. 5,10,15,20,25,30,40,60,80, 100μmol/L ),100 mmol/L 磷酸钾缓冲(pH7.4) 37℃水浴预温孵5min。 加入NADPH体系溶液(10 mmol/L 葡糖- 6 - 磷酸、1 U· m/L 葡糖- 6 - 磷酸脱氢酶, 4mmol/L氯化镁,启动剂,40μL),在37℃水浴 温孵30min后, 加入冰甲醇(终止试剂, 100μL),终止温孵。
非那雄胺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非那雄胺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摘要:目的:建立口服单剂量非那雄胺片后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的血药浓度,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非那雄胺片受试制剂和口服参比制剂各30 mg进行试验,采用自身交叉试验方法。
结果单剂量口服非那雄胺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基本一致。
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切两种制剂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关键词:非那雄胺片生物等效性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非那雄胺是一种合成4-氮甾体激素化合物,它是睾酮代谢成为二氢睾丸酮过程中的新一类的5α-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有效减少血液和前列腺内的二氢睾丸酮。
主要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那雄胺的血药浓度,并采用自身交叉试验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1、仪器、试药及试剂1.1仪器Agilentl 100高效液相色谱仪;G2170AA色谱工作站(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G1314A可变波长检测器。
SPD-10A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TGL-16G 型高速台式离心机;多利斯BPZn-D分析天平;ASl0200B型超声波清洗仪(天津奥特赛思斯仪器有限公司),YKH-Ⅱ型液体快速混合器。
1.2对照品非那雄胺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3试剂与试药受试制剂非那雄胺片(规格为5mg/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比制剂非那雄胺片(规格为5mg/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水为二次蒸馏水,甲醇、乙腈为色谱纯(美国天力);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2.1含量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选择奥泰公司C18色谱柱(250mm x 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48:12:40);流速是1.0ml.min-1;检测波长为310nm;进样量:20μL。
2.2血浆供试品的制备精密吸取血浆样品1.0m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2mL,放入震荡器中,涡旋振荡90s后离心10min(4000r.mL-1),吸取上清液,用氯仿10mL 提取两次,合并提取液,将其用60℃氮气流吹干,加入流动相50 μL使溶解,即得。
药物动力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药物动力分析报告范文模板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药物X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对药物X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给出对药物X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评估和解释,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
共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
实验组接受单剂量的药物X,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2.2 实验样本采集实验期间,每名志愿者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提供血液样本,以便分析药物X在血浆中的浓度。
2.3 药物浓度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血浆中药物X的浓度进行测定。
3. 结果3.1 药物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通过对实验样本中药物X的浓度进行测定,得到药物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
曲线呈现出快速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的特点。
3.2 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估根据药物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出下列药代动力学参数:- 最大血浆浓度(Cmax):50 ng/mL;- 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Tmax):2小时;-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T1/2):4小时;- 曲线下面积(AUC):200 ng·h/mL。
3.3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药物X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达到峰值时间短。
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与组织结合性较高。
药物经肝脏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4. 讨论根据药物X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药物X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达到峰值时间短,适用于需要迅速起效的临床应用。
2. 药物X在体内广泛分布,并与组织结合性较高,可能需要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 药物X在体内被肝脏代谢,代谢作用较为迅速,药物的半衰期较短。
4. 药物X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可能需要在病人有肾脏功能损害的情况下调整剂量。
5. 结论通过药物动力学分析,我们对药物X的特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分析结果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调整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药代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非那西丁(Phenacetin)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由于其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然而,由于非那西丁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中,非那西丁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
本实验旨在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学习相关操作技能,并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实验目的1.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性;2. 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技能;3. 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2.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流速1.0ml/min,柱温40℃,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3.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4.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
实验方法:1. 将非那西丁注射剂按一定剂量注入大鼠体内,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眼底静脉丛血液;2. 采用HPLC-UV法测定血液中非那西丁的浓度;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经过肝微粒体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对乙酰氨基酚;2.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为1.5小时,清除率为0.2L/h,表观分布容积为0.5L/kg;3. 结果分析: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具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
五、结论本实验成功研究了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并计算出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具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
这为非那西丁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一.概述: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
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
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1实验目的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流速:1.0ml/min柱温:40℃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1.3实验步骤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
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0.5ml ,肝素抗凝。
离心取200ul 血浆。
向血浆中加入100ul 10%高氯酸,涡旋振荡1min (转速为15000转/分钟),离心10min ,取上清供HPLC 分析。
1.4实验结果处理表1 体内实验中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组别 浓度(ug/ml) 峰面积 理论峰面积 准确度 1 0.156 14359 19283 (0.2554)2 0.312 543903 0.625 33219 36462 (0.0889)4 1.25 65033 59355 0.0957 5 2.50 106799 105142 0.01586 5.00 200067 196714 0.0170 710.00377336379859(0.0066)舍去第2组数据做图得对乙酰氨基酚的标准曲线(图1),用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带入浓度计算标准曲线准确度(表1),可见除第1、2组数据外其他点基本符合 准确度<20% 这一条件(考虑到样品定量范围且第一组数据准确度基本接近20%,第1组数据不舍去),说明标准曲线有效,可用来计算定量样品。
图1 体内实验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024681012C(ug/ml)A以得到的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计算以10mg/kg 给药的大鼠血浆样本中的非那西丁的浓度得表2 大鼠血浆样本中非那西丁的浓度组别 取血时间/min 峰面积 (ug/ml)1 6.5 50464 1.0072 10.5 49283 0.975 3 14.5 42107 0.7794 29.5 35993 0.612 54513359-0.006注:第5组数据是有问题的,有可能与大鼠的死亡前代谢状态改变有关系,故后续处理舍去第5组数据。
静脉注射后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一房室模型,以一房室模型拟合得图2 非那西丁c-t一房室拟合0.20.40.60.811.21.40510152025303540t/minc /(u g /m l )根据拟合方程计算非那西丁的药动学参数,得 c 0 =1.1621ug/mlVd=x 0/ c 0=10(mg/kg)/1.1621(ug/ml)=8.60L/kg t 1/2=0.693/k=0.693/0.0223=31.08minCL=kVd=0.0223*8.60L/kg=0.192L/(min ·kg)AUC= x 0/(kVd)=10(mg/kg)/0.192L/(min ·kg)=52.08mg/L ·min 1.5讨论1)标准曲线组数据为其他实验组同学数据,本组由于HPLC 测定时仪器出倒峰,未取得实验数据。
2)取血点的设定:取血点应覆盖药物的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一般设计在吸收相和平衡相各2-3个点,消除相内4-5个点。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至峰浓度的1/10-1/20。
查文献得非那西丁静注后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一般为0.5h左右,故整个取血时间持续 1.5-2.5h时较为合理。
3)色谱条件的设定:色谱条件的选择首先应保证测定物质能够良好的分离,同时还应该考虑方法的可行性,需要的操作时间等因素。
4)取血操作:应在取血前向EP管中加入适量肝素溶液,取入血液后立即上下翻动2-3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合防止血液凝固,但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溶血影响后续测定。
5)数据分析:本组实验中,由于大鼠死亡,取得血浆样本的时间点较少,故拟合曲线的偏差也比较大。
因此虽然最后由此求得的t1/2处于一般范围内,但因为数据较少,且为单只动物实验,不排除结果的偶然性。
2.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2.1实验目的了解肝微粒体及肝微粒体酶活性的评价方法,学习肝微粒体温孵液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2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HPLC-UV色谱仪(色谱条件同前)、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恒温水浴锅;试剂:大鼠肝微粒蛋白溶液、NADPH再生系统(0.5mM·NADP+、5mM·MgCl、10mM·G-6-P、1U·G-6-P脱氢酶)、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冰甲醇2.3实验步骤2.3.1.标准曲线的配制:180ul大鼠空白肝微粒体,加入20ul不同浓度的对乙酰氨基酚,配成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分别为1.56、3.12、6.25、12.5、25、50、100uM的一系列溶液,再加入100ul冰甲醇沉淀,涡旋2min,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20ul进样分析。
2.3.2.温孵实验及样品处理:80ul大鼠肝微粒体溶液,分别加入80ul浓度依次为6.25、12.5、25、50、100、200、400uM的非那西丁探针底物,37°C预温孵5min后,再分别加入NADPH溶液40ul,于37°C温孵30min。
加入100ul冰甲醇沉淀,涡旋2min,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层有机相200ul,20ul进样分析2.4实验结果:表3 温孵实验中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组别浓度(umol/l) 峰面积理论峰面积准确度1 1.56 3669 4332 (0.1531)2 3.12 6133 7731 (0.2067)3 6.25 14488 14552 (0.0044)4 12.5 28850 28170 0.02415 25 58782 55408 0.06096 50 108154 109883 (0.0157)7 100 139879第7组数据偏差较大,舍去第7组数据后作图得标准曲线(图3),用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带入浓度计算标准曲线准确度(表3),第2组数据准确度>20% ,但舍去第2组数据后,得到的标准曲线虽然R2稍有提高(R2=0.998),但再次代入计算准确度时另几组值准确度均有偏大倾向,且考虑到数据组数减少时误差组数据。
变大,故保留第2表4 温孵实验中相关数值计算组别峰面积c-PARA(umol/l)c-PHE(umol/L)1/c-PHEv-(umol/h/g.protein)1/v1 2591 1.1743 6.25 0.16 11.7426 0.08522 9340 4.2329 12.5 0.08 42.3295 0.02363 6035 2.7351 25 0.04 27.3510 0.03664 16225 7.3533 50 0.02 73.5327 0.01365 27474 12.4514 100 0.01 124.5139 0.00806 34462 15.6184 200 0.005 156.1840 0.00647 43747 19.8264 400 0.0025 198.2642 0.0050第1组数据不在标准曲线定量范围内,第 3 组数据偏差过大,故舍去第1、3组数据,剩下5组数据以双倒数法作图。
由图4:km/vmax =0.2289 1/vmax =0.006 进而,vmax=166.67umol/h/g km=38.15umol/L求得的vmax 为166.67 umol/h/g ,但显然测得的实测数据中的v 最大值大于此值,以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作图(图5),也可看出曲线在最后一个点时仍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在曲线范围内并未达vmax,结果存在偏差。
继续舍去表4中第2组数据进行双倒数回归,图6 双倒数法作图(2)0.00000.00200.00400.0060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0050.010.0150.020.0251/c-PHE1/v由图6:km/vmax =0.4832 1/vmax =0.0037进而,vmax=270.27umol/h/g km=130.59umol/L该条件下求得的vmax 虽然不在标准曲线定量范围内,但比较符合图5中的反应趋势,更接近反应的真实状态。
2.5讨论:1)终止试剂的选择:酶反应实验中,终止试剂的选择非常重要,该类型实验中一般可选的终止试剂有乙腈和冰甲醇等,有实验表明乙腈终止时易产生干扰,故本实验选择了冰甲醇作为终止剂。
2)数据分析:根据温孵实验结果的结果分析,实验中反应并未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一般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底物浓度、反应时间、酶活性等因素,本次实验中在实验条件下未达到vmax,可能是由于此次所用的肝微粒体酶活性活性较高,在所设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仍未达到饱和,可以通过减少肝微粒体酶的使用量,或者扩大底物浓度的设定范围来进行改善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三.个人总结相较于往常的按照既定实验步骤操作的实验,本学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更加注重细节与思考,探索实验中每一项设定的原因、合理性、以及不同的条件设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下,进行实验、处理结果时又更容易促发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反思,从而对整个实验以及药代动实验的设计有了一个比较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