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鉴赏
《春天》幼儿诗鉴赏

《春天》幼儿诗鉴赏
《春天》是一首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诗歌,它能够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一些简单的鉴赏:
1. 内容:《春天》的内容主要描写了春天的景象,如万紫千红的花朵、欢快的小鸟等。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气息。
2. 表现手法: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绿草如茵”、“嫩芽含笑”,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诗歌还使用了反复的
句式和押韵,让整首诗呈现出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易于记忆和朗诵。
3. 教育意义:《春天》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还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此外,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幼儿也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综上所述,《春天》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美好情感的诗歌,适合
用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和文学素养培养。
幼儿唐诗《山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山行》原文|译文|鉴赏《山行》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下面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幼儿唐诗《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蝉》原文|译文|鉴赏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这首《蝉》。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幼儿唐诗《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鉴赏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幼儿唐诗《绝句》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绝句》原文|译文|鉴赏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绝句》这一首即景小诗。
下面请欣赏唐诗《绝句》。
幼儿唐诗《绝句》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幼儿园古诗鉴赏美篇

幼儿园古诗鉴赏美篇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深受人们喜爱。
幼儿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时期,通过古诗鉴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首适合幼儿园鉴赏的古诗,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静夜中的思乡之情。
该诗既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感受,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到明月的美丽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儿童诗歌,通过描述鹅的形象和动作,形象地表达了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诗歌简洁明快,通过反复的鹅鹅鹅的形象描绘,使孩子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这首诗。
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到清新、活泼的气息。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自然的变化,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和声音,通过多样的感官描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万物复苏的喜悦。
《小石潭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石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山水景观,表达了对庐山的无限景致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诗歌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写方式,既能帮助幼儿认识山的特点,又能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到山水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语古诗鉴赏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欣赏经典的古诗,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介绍的几首古诗以其文化底蕴、形象生动和音韵优美的特点,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幼儿鉴赏,帮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诗《蘑菇》的鉴赏

幼儿诗《蘑菇》的鉴赏
幼儿诗《蘑菇》是一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这首诗通过描绘蘑菇的形象,展现出孩子的视角和想象力。
蘑菇在孩子的眼中变成了一个神秘的小亭子,这个想象充满了创意和趣味性。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押韵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幼儿阅读。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蘑菇比作寂寞的小亭子,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易于记忆,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蘑菇的“寂寞”形象引发孩子对孤单、关爱的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温暖而真挚。
通过这首诗,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和人际关系,培养其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这首幼儿诗还具有启发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蘑菇的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特点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孩子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拓展其思维和想象力。
总之,幼儿诗《蘑菇》是一首充满童趣、想象力和智慧的诗歌。
通过这首诗,孩子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这首诗也引导孩子关注自然和人际关系,提高其情感表达和同理心能力。
幼儿唐诗《游子吟》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游子吟》原文|译文|鉴赏《游子吟》写在溧阳。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下面一起感受下诗人母亲的爱吧!幼儿唐诗《游子吟》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及注释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幼儿唐诗《池上》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池上》原文|译文|鉴赏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下面请欣赏唐诗《池上》。
幼儿唐诗《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阅读导学内容中的几首幼儿诗后试分析归纳幼儿诗的艺术特征。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重点:
幼儿诗与儿歌的区别、鉴赏幼儿诗。
难点:
幼儿诗儿诗,
欢迎小雨点
圣野
来一点,
不要太少。
来一点,
不要太多。
来一点,
小苗们撑着伞等。
来一点,
荷叶钻出水面来等。
幼儿诗鉴赏
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学前部语文组儿童文学学科导学案
周次
第10周
课题
幼儿诗鉴赏
备课人:李朝祥
班级14级幼师
导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张秋生的儿歌《蒲公英》、黎焕颐的幼儿诗《蒲公英》,学生诵读作品并思考回答:儿歌与幼儿诗有什么异同?教师导入:同学们幼儿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幼儿诗的鉴赏。板书课题:第三章第二节幼儿诗鉴赏。
小水塘笑了,
一点一个小笑涡。
小野菊笑了,
一点敬一个礼。
小草
腾毓旭
小草,小草,
被谁用脚踏倒。
露珠是它的眼泪,
叭嗒叭嗒,碎了。
太阳公公看见了,
替它把泪擦掉。
风儿婆婆看见了,
轻轻把它扶好。
小草笑了,
摇着嫩嫩的叶片,
吱吱吱吱长高。
春天
台湾谢武彰
风跑得直喘气
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上
看不见春天
二、知识领悟
(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幼儿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幼儿诗指适合于幼儿听赏诵读的自由体短诗。2、幼儿诗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古代适合幼儿的诗:孟浩然《春晓》、李白《静夜思》、白居易《草》、《悯农》、骆宾王《咏鹅》、杜牧《清明》2、晚清时期:出现为儿童创作的诗歌。如:黄遵宪《幼稚园上学歌》3、五四时期:产生白话文的自由诗如:叶圣陶、郑振铎、汪静之。
(2)教师提问:儿歌与幼儿诗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3)教师:我们怎样对一首幼儿诗进行鉴赏呢?幼儿诗的艺术特征:“诗言志”、“诗缘情”——抒情。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Ppt出示腾毓旭《小草》、圣野《欢迎小雨点》,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2、活泼生动的想像;Ppt出示英国斯蒂文森《冬天》、张国南《春天是这样来的》,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3、富于情趣的构思。幼儿诗的构思=新
导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理解幼儿诗的概念,区别幼儿诗与儿歌的异同;认识掌握幼儿诗的艺术特征;学会鉴赏幼儿诗。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热爱幼儿诗,为今后的幼教工作打好基础。
颖、别致+幼儿稚拙的情趣。情趣的因素:(1)对平凡生活中物象的新鲜想像和精心设计。Ppt出示台湾谢武彰《春天》,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2)采用巧妙、别致的形式。Ppt出示《下巴上的洞洞》,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3)创造包含幼儿情趣的意境。Ppt出示黎焕颐《春妈妈》,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4)设置一些悬念和情节。Ppt出示南斯拉夫诗人布兰科·乔皮奇特的《病人在几层》,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4、自然、明快的韵律。Ppt出示佟希仁《春天来了》,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析。
就踮起脚尖,急着找
春天在哪里
花,不知道自己就是
春天
春天是这样来的
张国南
叮咚叮咚,
小溪试了试清脆的嗓子啊,春天是唱着歌来的!忽啦忽啦,树枝弯弯柔软的腰,啊,春天是跳着舞来的!
哔剥哔剥,春笋在泥土里快乐地拔节,啊,春天是放着鞭炮来的!
2、合作探
分析探讨以上几首幼儿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