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异常病例分析_李丽华

合集下载

双眼视异常病例分析

双眼视异常病例分析
+0. 2 5 D,直 至横 、 竖 线 一 样 清 晰 止 。记 录 终 止 球
测 , 例 如 隐 斜 视 的 测 量 ;再 进 行 放 松 的 测 量 : 水 平负融合( B I ) 、 负 相 对 调 节 ; 最 后 进 行 刺 激 性 的 测 量 :水 平 正 融 合 ( Bo) 、正相 对 调 节 。
4 0 c m处 ,相 当 于 2 0 /2 0 一 排 柱 状 视 标 双 眼 同 时 添 加
+1 . 0 0 D球 镜 度 ,放 松 调 节 , 测 定 其 眼 位 , 并 作 记
录 ; 双 眼 前 加 一1. 0 0 D球 镜 度 , 刺 激 调 节 , 再 测 定
眼 位 ,并 作 记 录 ;用 两 次 结果 的 绝对 值 相 减 ,再 除 以 2, 即 得 AC/ A。
患 者 水 平 隐 斜 ,旋 转 底 向 内 ( 外 )三 棱 镜 ,将 左 右 的 视 标 逐 渐 靠 拢 ,成 为 一 个 等 号 , 患 者 抵 抗 底 向 内 ( 外 )三 棱 镜 的 能 力 就 是 水 平 隐 斜 。 同 样 旋 转 底 向 上 ( 下 ) 三 棱 镜 ,使 分 离 的 等 号 变 成 一 个 减 号 , 重
最 小 调 节 幅 度 一1 5 —0. 2 5×年 龄 。
和 工 作 时 ,达 到 最 佳 视 力 、 最 舒 适 的 用 眼 和 最 持 久 阅 读 的 理 想 视 觉 状 态 。 由于 视 疲 劳 已经 成 为 一 个 普 遍 问 题 , 因 此 在 日常 验 光 工 作 中 ,对 于 一 些 有 视 疲 劳 症 状 、 非斜 视 性 双 眼视 异 常 的患 者 ,应 该 引起 重 视 和 关注 。本 文 结 合 集 合 不 足 患 者 和 假 性 集 合 不 足 的 患 者 各 一 例 , 浅 谈 双 眼 视 测 量 方 法 、 集 合 不 足 患

常见双眼视觉异常的分析与处理 调节不持久案例分析与处理

常见双眼视觉异常的分析与处理 调节不持久案例分析与处理
案例分析
处理方法
矫正屈光不正调节不持久首选处理方法为视觉训练,改进调节程度和耐力,缓解眼部症状,如翻转拍、字母表操训练等
注意事项
调节不持久的患者,即使是比较低度的远视、散光也可能导致患者眼疲劳不适,应全部矫正,矫正后有时能明显改善症状
案例介绍案例分析处理方法注意事项
小 结
理解调节不持久的分析方法 掌握调节不持久的处理原则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思政目标
能对各项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诊断 能对调节不持久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法
对患者态度和蔼亲切 检查耐心细致
学习目标
LEARNING TARGET
案例介绍
患者,女20岁,大学生主诉:看手机开始时清晰,时间久后感觉模糊半个月;戴镜2年,原镜OD-0.50DS OS-0.50DS-0.50DCX180 专科检查: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戴原镜视力:OD1.0 OS1.0(远距)OD1.0 OS1.0(近距)主觉验光:OD-0.75DS=1.2 OS-0.50DS-0.50DCX180 =1.2 眼球运动:未见明显无异常 HT:对称CTcc:ortho@D ortho@N
案例介绍
检查距离
隐斜
BI
BO
NRA
PRA
6m
1△eso
x/8/2
8/12/6
40cm
ortho
15/18/13
22/24/14
+2.00D
-1.00D
40cm+1.00D
5△exo

NPC=5cm PD 64mmAMP OD11D OS11D FCC=+0.25D 重复测量后AMP8D FCC=+1.00D 调节灵敏度OD10cpm OS10cpm OU8cpm 负镜通过困难重复测量后调节灵敏度OD5cpm OS5cpm OU4cpm 负镜通过困难

双眼视功能1

双眼视功能1
双眼视功能检查及双眼视 功能异常的分析——调节
目录
双眼视功能的概述
如何为近视眼配镜 调节的检测 调节异常数值的分析 调节异常的病例分析
如何为近视眼配镜(李丽华)
清晰:满足对比敏感度
量化
1
舒适:好的调节幅度,范围, 速度 持久:暗,亮的环境,远, 中,近距离各10min
1.Kappa角
一些注 意事项
2
2.15min检查:5min双眼平衡,5min调节, 5min眼位 3.综合验光仪检查前测瞳距和眼位 4.确认最佳视力禁忌下拨负镜片——否则会 诱发调节 5.测角膜曲率很有必要: 镜片厂家按正常角膜曲率设计镜片弯度,如 果患者曲率大于46D,建议用球面镜片较好, 非球面镜片会使周边相差更大 6.确认最佳视力禁忌多加负镜片,否则会诱 发调节
4.调节反应的检测:单眼估计检影法 40CM处,戴上视远足矫的镜片,注视与检影镜同 距离的视标,迅速检影, MEM正常值范围+O.25~0.50
调节功 能的检 查方法
5,。调节幅度的检测: 负镜片法/移近移远法: 移近法:距离很近时,误差会比较大,可以在眼前 加-3.00D的球镜,测得的数据算好后再加上+3.00D 测得的数据会有假阳性, 如果调节灵敏度差,幅度再大也无意义
调节功 能的检 查方法
2.NRA/PRA: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测量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 明,近用瞳距,双眼打开;让被检者注视近距单行 的视标,以+0.25D的级率逐渐双眼增加镜片直至 病人报告首次持续模糊(双眼同时以3S的速度拨加 +0.25D,模糊了等3~5S,如果变清楚了,再次递 加,只到持续模糊3~5S后,退回上一个,记录数 据),所增加的正镜片即为负相对调节;让病人注视 视标,以-0.25D的级率逐渐增加镜片直至病人报告 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负镜片即为正相对调节; 正确记录NRA/PRA。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2.50;正相对调节≥-2.50

视功能分析思路

视功能分析思路

视功能八步法



第八步:给予眼睛适当的矫正方案,而不 是单一的屈光度数。 如果是集合过度或内隐斜、调节超前,我 们可以考虑给ADD处方。 如果是调节滞后、调节不足、集合不足、 外隐斜,在配眼镜的同时,一定配合视功 能训练,否则近视会快速增长。
思路:(诊断与矫正方式)


集合不足: 单光+训练 集合过度: ADD或抗疲劳 散开不足: 低矫处方 散开过度: 三棱镜处方 单纯外隐斜: 单光+训练 单纯内隐斜: ADD或抗疲劳 假性集合不足: 单光+训练
思路:
1.症状:视物模糊、近距离阅读后眼疲劳、头痛
阳性体征:(单一的诊断)
1. OU: -1.75 D 1.0 -屈光指数性近视 2.BCC: -0.75D –调节超前 3.NRA: +1.50D—调节超前 4.Flipper: OD 9cpm OS 9cpm -调节灵敏度 OU 3cpm (正镜片识别困难) ? 5。远眼位: 2exo 近眼位: 13exo –集合不足
例二:
调节幅度: push-up OD:8D OS: 8D BCC: +1.25D NRA: +2.50D PRA :-1.25D Flipper: OD 3 cpm OS 3cpm OU 1 cpm (负镜片识别困难)
例二:
远眼位: 3exo 近眼位: 10exo AC/A:3 眼轴测量: OD:25.28MM OS:25.22MM 角膜曲率: OD: 42.5/43.5D OS: 42.75/43.75D
思考诊断的相关性:(八步法)
1.远眼位: 2exo 近眼位: 13exo –集合不足 2.BCC: -0.75D –调节超前 3.NRA: +1.50D—调节超前 4.Flipper: OD 9cpm OS 9cpm -调节灵敏度 OU 3cpm (正镜片识别困难) ? 5. OU: -1.75 D 1.0 -屈光指数性近视

注视视差在双眼视觉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注视视差在双眼视觉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注视视差在双眼视觉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陈丽萍;张缨;李丽华;王海英
【期刊名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从理论上讲,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的物像,将促发患者的融合反射,因此可以说融合反射是视网膜物像分离的反应。

而实际上就像调节反应并不恒等于调节刺激一样,融合反应也常常不等于融合刺激,往往较融合刺激为小,换言之,在两个分离物像尚未完全落在对应点上之前,就已经感觉两物像融合,这一残留的物像分离就是注视视差,又称注视分离。

对应到外间物象空间,注视视差指的是即在双眼单视的情况下,视线的微量辐辏过度或辐辏不足,即在有双眼融合参与的前提下,双眼实际视线与注视目标之间的分离现象,如图1。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陈丽萍;张缨;李丽华;王海英
【作者单位】天津眼科医院;天津职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41
【相关文献】
1.渐进多焦点镜片在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功能异常中的应用
2.早中孕产前超声检查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
3.注视侈开分析在双眼视觉功能异常诊断
和治疗中的作用4.注视差异在验光中的应用5.妊娠早中期超声软指标异常在染色体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丽华视觉训练和个性化验配

李丽华视觉训练和个性化验配

9周调节训练和 家庭训练
双面镜 彩色训练卡 偏心的同心圆卡 救生圈卡 范围系列立体镜 红绿固定矢量图组合Ⅱ
例一:2
视功能检查: worth4点 正常 立体视 正常 5m 1exo 40cm 2exo 梯度法AC/A 3 BCC: -0.25D NRA: +1.25D (调节超前,假性近视?) PRA: -2.50D
(散瞳前后相同) OS -1.50 1.0
试戴时有些晕
视功能检查: worth4点 正常 立体视 正常 5m 1exo 40cm 2exo 梯度法AC/A 3 BCC: +0.25D NRA: +2.25D PRA: -1.50D (眼镜要常戴、近视增长会快)
眼轴: OD: 23.56 mm OS: 23.28 mm
诊断
1. 屈光不正-后天性近视: (屈光指数性近视)
2. 集合过度: 调节滞后: 调节灵敏度异常:
红绿固定矢量图组合Ⅲ
处理建议
1. 配镜:渐进多焦点镜片
2. 调节训练:
3. 三个月复诊: 重点眼位和调节 功能(PRA、调节灵敏度)
例一:4
worth4点 正常 立体视 正常 5m 1exo 40cm 8exo 梯度法AC/A 1 BCC: +1.25D NRA: +2.25D PRA: -1.50D (眼镜要常戴、近视增长会快)
从不0分 有时1分 经常2分 频繁3分
第三步:视力检查
第四步:眼部健康检查(3项)
远、近视力检查
裂隙灯和眼底检查
眼压测量
第五步:电脑初查(度数和角膜曲率)
角膜散光?晶体散光? 曲率? ≥45D?矫正方式? 较大的晶体散光?
第六步:验前准备(4项)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及病例分析双眼视功能检查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旨在评估和测量双眼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以及检测和诊断与双眼视功能相关的异常或疾病。

通过这种检查,眼科医生能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视觉失调、弱视、斜视、眼球运动障碍等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

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多项测试项目,如双眼距近点(NPC)测试、眼球追视运动测试、眼球运动韧带测试、立体视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定量地测量双眼之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并且可以通过追踪眼球运动的方式来诊断患者是否存在斜视或眼球运动障碍。

此外,双眼视功能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立体视、眼动性视觉、近距离调节能力等功能。

以下是一个病例分析,以更清晰地阐明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和价值。

患者是一名15岁男孩,他的父母注意到他近期在学校或运动中经常找不到东西,他的眼睛也经常疲劳。

经过初步检查,他没有明显的眼外伤或其他眼部疾病的病史。

为了进一步评估他的视觉功能,他被引荐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

在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时,发现他的立体视能力较弱。

通过使用立体视测试卡,他只能识别出较少的图案和形状。

此外,在眼球追视运动测试中,他的眼球运动能力较弱,尤其是垂直方向的运动。

这些结果显示,他可能存在视觉协调能力不足和眼球运动障碍的问题。

基于这些结果,眼科医生为他开具了一份视觉训练方案。

这个训练方案将包括一系列的眼部运动和协调训练,以提高他的视觉功能。

通过定期的训练,他的立体视能力和眼球运动能力得到了改善。

通过上述病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双眼视功能检查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视觉协调能力和眼球运动能力,并帮助他们准确定位和解决相关的视觉问题。

对于患有斜视、弱视、视觉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患者来说,双眼视功能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以促进视觉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总结而言,双眼视功能检查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眼科检查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和诊断与双眼视功能相关的问题,并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

非斜视性视疲劳患者隐斜及调节功能的分析

非斜视性视疲劳患者隐斜及调节功能的分析

非斜视性视疲劳患者隐斜及调节功能的分析陈晓琴;江洋琳;李丽华【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工作中非斜视性视疲劳患者的双眼视功能,了解视疲劳患者中隐斜及调节功能的情况,为进行视觉训练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验光配镜中心2008年7月~11月非斜视性视疲劳患者34例,进行双眼屈光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Morgan标准值进行分析,34例非斜视性视疲劳患者中,远水平隐斜异常23例(67.65%),其中外隐斜患者10例(29.41%),内隐斜患者13例(38.24%);近水平隐斜异常20例(58.82%),其中外隐斜患者12例(35.29%),内隐斜患者8例(23.53%).92.65%患者单眼调节灵敏度异常,85.30%患者双眼调节灵敏度异常;48.53%患者单眼调节幅度低于其年龄段平均值;负相对调节异常比例(38.24%)明显高于正相对调节异常比例(2.90%),14.71%患者调节反应(BCC)异常.结论:视疲劳患者单眼调节灵敏度及双眼调节灵敏度明显降低,临床工作中不能忽略单/双眼调节灵敏度检查,在明确诊断视疲劳前应综合分析双眼视功能各个参数而不是分析某单一参数.【期刊名称】《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2页(P159-160)【关键词】视疲劳;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灵敏度【作者】陈晓琴;江洋琳;李丽华【作者单位】天津市眼科医院验光配镜中心;天津市眼科医院验光配镜中心;天津市眼科医院验光配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视疲劳是由于不良的视作业环境、视觉器官功能障碍、全身器质性病变及心理异常等因素单一或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组症候群[1],属于身心医学范畴,但通常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

因此,在临床上又称为眼疲劳综合征[2]。

随着视频的广泛使用和近距离工作的增多,有视疲劳症状的患者日益增加,尤其是年轻的人群中[3],出现视疲劳症状者呈上升趋势,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阅读不能持久、眼胀、眼困、干涩、流泪、眉弓酸痛、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培训双眼视异常病例分析李丽华 宿颖/文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电脑电视的使用频率逐步增高,随之而来的是视疲劳等症状的出现,这使得人们对良好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看见,还必须看得清楚、看得舒服。

而现代眼视光是将眼睛作为工作对象,将恢复和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作为目的,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们在读书和工作时,达到最佳视力、最舒适的用眼和最持久阅读的理想视觉状态。

由于视疲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日常验光工作中,对于一些有视疲劳症状、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患者,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

本文结合集合不足患者和假性集合不足的患者各一例,浅谈双眼视测量方法、集合不足患者和假性集合不足患者的体征、病例分析和处理方法。

1 双眼视测量方法测量顺序:一般先进行没有刺激或抑制的检测,例如隐斜视的测量;再进行放松的测量:水平负融合(B I)、负相对调节;最后进行刺激性的测量:水平正融合(BO)、正相对调节。

1.1 隐斜的检查使用E状视标,在C A M P状态下,右眼前加底向内的12△,左眼前加底向上的6△,破坏患者的融合,在双眼分视的情况下,检查其隐斜程度。

加三棱镜后,柱状视标变成上下左右两个部分,先检查患者水平隐斜,旋转底向内(外)三棱镜,将左右的视标逐渐靠拢,成为一个等号,患者抵抗底向内(外)三棱镜的能力就是水平隐斜。

同样旋转底向上(下)三棱镜,使分离的等号变成一个减号,重新回到双眼单视状态,患者抵抗底向上(下)三棱镜的能力就是垂直隐斜。

远近检查方法相同。

1.2 AC/A测定戴C A M P眼镜在适当照明状态下,被检眼注视40c m处,相当于20/20一排柱状视标双眼同时添加+1.00D球镜度,放松调节,测定其眼位,并作记录;双眼前加-1.00D球镜度,刺激调节,再测定眼位,并作记录;用两次结果的绝对值相减,再除以2,即得AC/A。

1.3 调节幅度的检查方法在亮照明条件下戴C A M P镜片,所测调节幅度即为调节近点的倒数,将视标由40cm远处慢慢向鼻根部移动,直至看不清视标为止。

测量视标至角膜顶端的距离(实际应以角膜后1.5m m主点计算),这一点为调节近点,其倒数即为调节幅度。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1.4 B C C:应用十字视标联合交叉柱镜测定调节反应在暗照明状态下(自然光,不增加额外照明,防止焦深),双眼前加正负0.50D交叉圆柱镜。

在其双眼的C A M P眼镜上加上+1.00D球镜作充分雾视(放松调节)并令其观察40c m处十字线视标。

若患者主诉竖线较清晰,双眼前同时加负球镜,每次加-0.25D,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止。

若患者主诉横线较清晰,双眼前同时加正球镜,每次加+0.25D,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止。

记录终止球镜度与原CAMP时球镜度之差异的球镜度:若为正值,则说明调节滞后;若为负值,则调节超前。

正常值+0.25~+0.50D。

1.5 正相对调节(PRA)和负相对调节(NRA)负性相对性调节——双眼注视40cm处,添加正镜度到模糊的最大调节放松范围。

正性相对性调节——双眼注视40cm处,添加负镜度到模糊的最大调节紧张范围。

测试步骤:⑴完全矫正屈光不正;⑵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⑶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2013.3.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097098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3.2013职业培训⑷嘱患者看近用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⑸先测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⑹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 R A)的量,负性相对性调节值不应当超过+2.50D;⑺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⑻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⑼测量P R 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⑽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检查调节的意义在于,如果正相对调节小于负相对调节,就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只有正相对调节较大,才能持久视近而不致出现视疲劳。

1.6 集合近点(NPC)的测定通过移近法来测量:⑴CAMP基础上;⑵固定近视力表于40cm处;⑶嘱患者双眼注视40c m处的一行纵列视标,此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或患者放弃辐辏而一眼转向外侧,正常值为5cm。

1.7 远/近水平融合力的测定1.7.1 水平负融合⑴CAMP基础上;⑵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5m处,此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⑶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⑷嘱患者注视5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旋转双眼前的棱镜为基内方向;⑸随棱镜的增加,注意患者的反应,当患者报告视标模糊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模糊点),继续增大棱镜量;患者报告视标发生分离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破裂点);⑹然后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恢复点);⑺记录结果,如:BI X/6/4。

注意:一般而言,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已被完全矫正,因此观察5m处物体时,调节已放松为零,也就是没有可以放松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应该不会出现模糊点。

若出现了模糊点,说明患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过大。

1.7.2 水平正融合⑴放置基外棱镜并缓慢增大棱镜量,当患者报告视标模糊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模糊点),继续增大棱镜量,患者报告视标发生分离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破裂点);⑵然后减小基外棱镜量,当分离的视标又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量(恢复点);⑶记录结果如:BO 12/18/8。

融合力典型值(Morgan)远距:B I X/5~9/3~5;B O 7~11/15~23/8~12;近距:B I 11~15或无模糊点/19~23/10~16 BO 14/18~28/7~15。

2 集合不足患者和假性集合不足患者体征对比双眼视异常类型远水平隐斜近水平隐斜NRA PRA AC/A 调节幅度BCC集合近点聚散力集合不足正常高度外隐斜低高低正常增大 >10cm PRC低假性集合不足正常高度外隐斜低低低滞后增大 >10cmPRC低3 集合不足患者和假性集合不足患者病例分析及处理方法3.1 集合不足的病例3.1.1 患者主诉女性,研究生,25岁,全天佩戴远用镜已1年左右。

原镜:R:-2.50D S,L:-3.00D S,主诉为眼周疲惫,眼球周围有牵拉感。

3.1.2 视功能检查结果双眼平衡结果:O D :-2.75D S ;O S :-2.75DS。

视功能检查结果:N P C:12c m;B C C:-0.50;AC/A:2。

采用移近法测调节幅度:O D:12D;O S:12D。

PRA:-2.50;NRA:+1.50。

远水平隐斜:水平:1 BI;垂直0。

近水平隐斜:水平:12 BI;垂直0。

远用6m:B I聚散力X/9/4;B O聚散力8/16/8。

近用40c m:B I聚散力11/20/8;B O聚散力4/8/2。

3.1.3 诊断及处理分析:该病例后退的N P C、低P R C、低NRA、AC/A比率低均说明集合不足。

处理:运用Sheard准则分析,正相对集合量为外隐斜的两倍,∆=(2P-R)/3(P:隐斜量,R:相对集合量),若∆为负值,不需棱镜矫正;若∆为正值,需棱镜矫正。

改变主观验光的球镜量 S=∆/(A C/A),6m时为1△e x o,正相对集合为8△,因此R≥2P,符合S h e a r d法则;40c m时为12△e x o,正相对集合为4△,R≤2P,不符合法则。

a.加棱镜:∆=(24-4)/3=20/3△BI;b.球镜改变:AC/A=2,S≈-3.33D;c.视觉训练:使正相对集合4△上升至外斜量的2倍,即24△。

集合不足病例的治疗方法为视觉训练:每日家庭训练、每周1次门诊复查并做附加训练。

视觉训练时需戴上矫正眼镜,并采用推进法(饭后训练,患者将一小字母注视视标置于中线逐渐移近至字母出现重影后再向外拉,练习聚散能力),B r o c k线(线的一端系到门把手上,另一端用手拿住贴住鼻子,让患者意识到生理性复视,控制抑制,将珠子移近做集合训练、珠子移远做散开训练,让患者交替注视两个或多个珠子的训练可以改进聚散能力)。

8周后,患者报告头痛和眼部紧张的发生率大为减少,40c m处的B O融像聚散范围改进至20/25/10,N R A改进为+2.25D,N P C为6c m。

由此可见,视觉训练对缓解集合不足症状成功率很高。

3.2 假性集合不足的病例3.2.1 患者主诉女,会计,35岁,主诉:近距离工作后看远处视力模糊和头痛。

多年后曾配戴远用眼镜。

3.2.2 视功能检查结果双眼平衡结果:O D:-3.00D S,O S:-3.25 DS。

觉得近用阅读附加+1.00更清楚。

视功能检查结果:N P C:12c m;B C C:+1.00;AC/A:2。

采用移近法测调节幅度:OD:6D,OS:5D。

PRA:-1.50;NRA:+2.50。

远水平隐斜:水平:1BI;垂直0。

近水平隐斜:水平:13BI;垂直0。

远用:B I聚散力X/10/6;B O聚散力9/16/10。

近用:B I聚散力12/21/9;B O聚散力15/20/14。

3.2.3 诊断及处理分析:该病例后退的N P C、低P R C、低NRA、AC/A比率低调节测量结果异常:调节幅度低,调节滞后异常高均说明假性集合不足。

处理:针对调节问题处理,采用正镜附加,使用渐进多焦点眼镜,处方为:O D:-3.00D S;O S:-3.25D S,A d d+1.00。

其次可通过视觉训练晶体操、flipper等。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视觉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视光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于一些有视疲劳、双眼视觉异常的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为他们进行视功能检查并分析双眼视异常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方案,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特别鸣谢:天津市眼科医院验光配镜中心天津市万里路视光职业培训学校2013.3.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099职业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