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大历史学报》撰稿格式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課程綱要科目代碼:科目名稱(中文):醫療、身體與台灣社會專題科目名稱(英文):Seminar on Medicine、Body and Taiwan Society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授課教師:范燕秋教師專長背景:台灣醫療史一、教學目標:本課程以台灣近代社會為主體,討論醫療和衛生活動與身體概念的形成或變動的關連。
本課程著重身體研究的取向,如:女性主義、傅科的研究、現代性的問題,或者人口的再生產、身體的管理、以及對身體內在的限制(禁欲主義)以及外在表現或象徵(商品化)等,並重視台灣近代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經驗,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以來,透過西方帝國勢力、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中國政權的轉移等所形構的多元歷史因素。
教學目的:1,藉由研讀相關研究成果語史料,建立有關身體史研究基本概念,並進行台灣近代社會的相關研究。
2,培養研究生掌握與運用衛生史料的能力,包括相關語文能力的訓練以及對於史料的敏感度與實作的能力。
3,除研讀既有、已發掘的相關研究與史料之外,也嘗試開拓新史料、拓展新的研究視野。
二、教材內容:本課程認為身體史的研究,是藉著「身體」議題勾勒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現象,如:偉伯(Max Weber)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理性化(capitalist rationalization),即藉著規範、飲食、操練、法規等完成勞力的理性化,及隨之而來的身體理性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性;或者M. Foucault 特別關注建構身體管理的微觀政治,及人口監視的鉅觀政治,他關注身體如何被利用以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及國家官僚的需要;即身體管理的革新設計,解放新的身體力量與能量,以符合社會新的生產需要。
而身體理性化的特色之一是「醫療化」(medicalization),即是醫療知識實務之理性運用,生產健康、可仰賴、有效率的身體。
本課程為探討台灣近代社會有關身體的各種議題,至少涉及兩個層次,一者是從近代世界的角度,西方近代社會的相關發展如何影響到台灣,如透過晚清以來的西方勢力以及近代日本殖民的過程;另一者是從日本帝國變動的角度,殖民地台灣。
《台大文史哲学报》投稿资料表

《臺大文史哲學報》投稿資料表
茲保證所有資料填寫確實無誤。
立書人擔保本著作係著作人之原創性著作,無一稿多投、侵害第三人智慧財產權或違反學術倫理等情事。
若有違反,所有法律責任由本人自行負擔。
1.已閱讀並同意遵守本刊「徵稿簡約」。
2.來稿字數符合本刊規定,約字(不含引用書目)。
3.來稿引文、附註及引用書目格式符合本刊「撰稿體例」。
4.來稿未出現作者姓名(引用書目除外)、「拙著」、聯絡方式、宣讀會議或科技部計畫編號等表露作者
身分之字樣。
5.來稿未投稿他處;或曾投稿他處,但已撤稿。
6.來稿在半年內未曾投稿本刊。
7.來稿已附引用書目,並有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
8.來稿未收錄或即將收錄於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專書或專書論文集。
第一作者簽章(代表全體作者):
年月日。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论文投稿须知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论文投稿须知
《臺灣文學研究雧刊》論文投稿須知
一、本刊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博士生以上)來稿。
每次投稿每人以一
篇為原則。
錄用或退稿均將專函通知。
本刊不接受一稿兩投,故未獲知結果前請勿投寄其他刊物。
二、本刊審查程序:
(一)編輯委員會初審:
通過後,即轉送外審;如未通過,則立即以e-mail通知,恕不提供
審查意見。
(二)雙向匿名外審:
1. 無論通過與否,均將專函寄送審查意見,以供參考。
2. 如意見分歧則將再轉送第三審,全部流程需時約二至三個月。
3. 如投稿三個月後尚未獲知結論,本刊將以e-mail通知目前進程,
祈請耐心等候。
三、凡論文經採用刊登者,將致贈作者當期學報兩本、抽印本三十份,不再
支付論文稿酬。
四、凡獲本刊採用刊登之論文,將同步收入「國立台灣大學學術期刊資料
庫」,以及與本單位正式簽約之電子資料庫:華藝、凌網、遠流智慧藏,以供學術研究目的之利用。
作者需填寫授權書授權使用。
五、稿內涉及版權部分(如轉載圖片等),請事先取得原作者同意,或出版
者書面同意,本刊不負版權責任。
六、本刊發表之文字,非經本刊書面同意,不得翻印、翻譯或轉載。
更改刊期及征稿启事

J ur al o n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 司 ( 北京 39 9 信箱)
字左右) 、关键词 ,篇末请详细注 明引文及 参考资料 出处 。论文标题 、内容摘 要 、关 键 词请译成英文 。所 投稿件如有基金资助 ,请注 明基金项 目名 称和编号。本 刊实行 匿名审
稿 ,来稿均 由编辑部安排专家审阅 ,请勿寄给个 人 ,以免延误 。作者应保证论 文符合 学 术规范 ,无抄 袭 、剽窃 、侵 权 、数据 伪造 等不 良行 为 ,不 涉及 国家机 密 。切勿 一稿 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台湾研 究 集刊 21 0 0年第 3期 ( 93年 创 刊 ・ 月 刊 ) 18 双
TAI AN W RES EARCH oU R J NAL
N . ,0 0 s r d p bi t ni 18 . i nhy o 3 2 1 (t t u l a o 9 3 Bmotl) ae ci n
( 邮政编码 :3 10 ) 6 0 5
印 刷 :厦 门市 明亮彩 印有 限公 司
国 内发 行 :《 台湾研究 集刊》 编辑部
J un f( o to e 3 1 0 ) o ra P sc d :6 0 5
P i t g:B g t e sCoo rni g C . L d o a n C t rn i n i r hn s l rP t o i n t f Xime i y
999 6 9 X
2 1 0 0
,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綱要科目代碼:HIC0057(452)科目名稱(中文):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專題研究科目名稱(英文):Special Topics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WeI, Chin, Northern & Southern Dynasties全/半年:全必/選修:選修總學分數: 2 每週上課時數: 2授課教師:呂春盛教師專長背景:魏晉南北朝史、中國中古史一、教學目標:二、教材內容:參考附件(一):魏晉南北朝政治史研究教材內容與參考書目一、漢晉之間門閥制度的建立1.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的成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書局,19922.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3.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日本中青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淵源考〉,《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5.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55二、三國鼎立的形成與南方發展1.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2.許倬雲,〈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3.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4.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5.田餘慶,〈暨艷案及相關問題〉,《秦漢魏晉史探微》三、魏晉的政治局勢與軍事1.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41:4,19702.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9,19783.盧建榮,〈魏晉之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10:7,19804.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5.唐長孺,〈魏晉州郡兵設置與廢罷〉,《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四、東晉的門閥政治1.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19892.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3.朴漢濟,〈“僑舊體制”的展開與東晉南朝史〉,《北朝研究》1995:4五、寒人興起與門閥制度的鬆動1.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出版社,19592.唐長孺,〈士族的形成與升降〉,《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3.唐長孺,〈士族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4.川勝義雄,〈侯景之亂與南朝的貨幣經濟〉,《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5.周一良,〈《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百官位及清濁〉,《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或《清華學報》4:2六、五朝政權與地域社會1.中村圭爾,〈六朝時代江南的地域社會與地域性〉,《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東京,玄文社,19892.中村圭爾,〈東晉時期揚州的流民問題及其歷史意義〉,《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3.安田二郎,〈南朝貴族制社會之變革與地域社會〉,《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4.安田二郎,〈晉宋革命和雍州(襄陽)的僑民〉,《日本中青學者研究中國史》(六朝隋唐)5.北村一仁,〈在南北朝國境地域的同姓集團的動向和其歷史意義〉,《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七、梁武帝的政治改革1.周一良,〈論梁武帝及其時代〉,《魏晉南北朝史論集》2.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3.越智重明,〈梁陳政權與梁陳貴族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4.唐長孺,〈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八、陳朝的政治結構與南方族群問題1.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7:4,1938,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2.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將東民族釋證及推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11,1944,或《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九思,19773.朱大渭,〈南朝少數民族概況及其與漢族的融合〉,《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4.呂春盛,《陳朝政權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5.呂春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及其概念之演變〉,《鄭欽仁教授七十壽誕論文集》,《鄭欽仁教授七十壽誕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6.金裕哲,〈梁陳時代的嶺南統治與種族問題〉,《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九、五胡政權的性質與演變1.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魏晉南北朝史論叢》2.谷川道雄,〈南匈奴的自立及其國家〉,《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20043.谷川道雄,〈慕容國家的君權與部族制〉,《隋唐帝國形成史論》4.谷川道雄,〈五胡十六國史上符堅的位置〉,《隋唐帝國形成史論》5.雷家驥,〈從漢匈關係的演變略論劉淵屠各集團復國的問題──兼論一國兩制的構想〉,《東吳文史學報》8,1990十、北魏的建立與政治組織1.谷川道雄,〈北魏的統一過程及其結構〉,《隋唐帝國形成史論》2.唐長孺,〈拓拔國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魏晉南北朝史論叢》3.康樂,〈拓拔魏的國家基礎〉,《從西郊到南郊》,台北:稻禾出版,1995十一、北魏的政治改革1.谷川道雄,〈北魏官界的門閥主義與賢才主義〉,《隋唐帝國形成史論》2.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的定姓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3.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從西郊到南郊》十二、六鎮與北魏政權的瓦解1.谷霽光,〈鎮戍與防府〉,《谷霽光史學文集》,南昌:江西人民,江西敎育, 19962.周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魏晉南北朝史論集》3.谷川道雄,〈北魏末的內亂與城民〉,《隋唐帝國形成史論》十三、東魏北齊的政局發展1.谷川道雄,〈北齊政治史與漢人貴族〉,《隋唐帝國形成史論》2.蕭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食貨》6:8,19713.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興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台灣大學,19874.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十四、西魏北周的政局與府兵制1.谷川道雄,〈補編:府兵制國家論〉,《隋唐帝國形成史論》2.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3.毛漢光,〈西魏府兵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4.濱口重國,〈西魏時期的二十四軍與儀同府〉,《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5.陳寅恪,〈宇文氏之府兵及關隴集團〉,《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6.氣賀澤保規,〈北朝隋的"軍人"與隋開皇三年的課役規定〉,《唐研究》6,2000十五、周末隋初的政治變革1.谷川道雄,〈周末隋初的政界與新舊官僚〉,《隋唐帝國形成史論》2.濱口重國,〈所謂隋的廢止鄉官〉,《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3.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漢學研究》18:2,2000十六、北朝的族群問題1.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2.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北京:中華,19853.周偉洲,《敕勒與柔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4.內田吟風,〈柔然族研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九十七、門閥貴族體制總論1.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硏究會,19562.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3.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的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十八、中央官制1.嚴耕望,〈北魏尚書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8,1948,或《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2.陳啟雲,〈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演變〉,《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3.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十九、官制的性質1.毛漢光,〈科舉前後(西元600±300)清要官型之比較研究〉,《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12.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3.閰步克,〈變態與融合──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二十、地方行政與軍事制度1.嚴耕望,〈約論〉,《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台北:中央研究院,19612.嚴耕望,〈從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積弊論隋之致富〉,《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3.陳琳國,〈魏晉南朝都督制〉,《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1994二十一、皇帝制度1.谷川道雄等,《中国の皇帝たち漢から唐へ》,《古代文化》52:8,20002.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3.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二十二、政治思想1.谷川道雄,〈五胡十六國、北周的天王稱號〉,《隋唐帝國形成史論》2.谷川道雄,〈西魏“六條詔書”中的士大夫倫理〉,《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3.周伯戡,〈姚興與佛教天王〉,《台大歷史學報》30,20024.渡邊信一郎,〈元會的構造──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三、實施方式:四、參考書目:略.已詳列於教材內容中填表說明:(內容繕打完畢,可將填表說明刪除)1.字體請設定為14號之標楷體。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历史 学系课程纲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綱要科目代碼:HIM0088科目名稱(中文):中國傳統法制典籍研究(442)科目名稱(英文):Stud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Records全/半年:半必/選修:選總學分數:2 每週上課時數:2授課教師:陳登武教師專長背景:中國法制史、中國中古史、影視史學一、教學目標:本課程擬透過中國傳統法制典籍研究與史料解讀,從內在理路與傳統法制典籍掌握中國法制發展軌跡與歷史意義。
二、教材內容:上篇:《歷代刑法志》導讀第1週導言:《歷代刑法志》的話語與語境第2週《晉書‧刑法志》第3週《舊唐書‧刑法志》第4週《明史‧刑法志》中篇:律令篇第5~6週《張家山二年律令》第7~9週《唐律疏議‧名例律》第10~11週《天聖令》下篇:官箴書篇第12週《作邑自箴》第13~14週《福惠全書》第15週《明刑管見錄》第16~18週研究討論與口頭報告三、實施方式:上課講述、課堂討論、口頭報告評量標準:口頭報告與討論:50%、期末報告:50%四、參考書目:1.滋賀秀三《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2.內田智雄,《譯注中國歷代刑法志》,東京:創文社,1964。
3.內田智雄,《譯注續中國歷代刑法志》,東京:創文社,1970。
4.張偉仁,《中國法制史書目(1~3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6。
5.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64。
6.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學經典解讀》,上海:上海教育,2006。
7.謝暉《中國古典法律解釋的哲學向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8.胡旭晟,《解釋性的法史學—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為側重點》,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9.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2006。
台大文史哲学报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五期2006年11月 頁1~38臺灣大學文學院從使役到條件*張 麗 麗∗∗摘 要本文探討漢語使役動詞成為條件連詞的雙線發展:㆒線從命令義使役動詞虛化為條件連詞,文㆗以「使」和「令」的歷史發展為例說明;另㆒線從任由義使役動詞虛化為讓步條件連詞,文㆗以「饒」和「任」的歷史發展為例說明。
本文第㆒部分側重這兩線發展的演變過程、條件和機制,並主張第㆒線是由㈹喻機制促成,第㆓線則是由隱喻機制促成。
文㆗還透過比較指出早期使役條件句帶㈲「背離事實」的㈵性,而早期使役讓步條件句則帶㈲「凸顯對比」的㈵性。
本文第㆓部分則進行跨語言比較。
首先舉出希臘語as的平行發展,顯示㆖述兩線發展並非漢語所獨㈲,而是具㈲普遍性,且Nikiforidou (1996)所提as虛化的演變條件和演變機制也㊞證本文的分析。
最後指出,使役動詞這兩線發展呈現從「意合連結」(parataxis)到「形合連結」(hypotaxis)的轉變,㈺應Hopper and Traugott(2003 [1993])所主張的子句連結漸變過程。
關鍵詞:使役動詞 條件連詞 讓步條件連詞 虛化(語法化)背離事實 代喻 隱喻 意合連結 形合連結 子句連結漸變列95.08.07收稿,95.10.24通過刊登。
* 本文獲國科會編號94-2411-H-002-034之專題研究計畫補助,並利用「中央研究院古漢語文獻語料庫」、「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以及「故宮博物院寒泉資料庫」檢索資料,謹此聲明致謝。
本文初稿曾於「第十四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暨第十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聯合會議(IACL14 & IsCLL10)」(2006.05.28)上宣讀,會中承蒙貝羅貝先生、連金發先生、Chappell女士等多位與會人士惠賜意見,特此致謝。
兩位匿名審稿者並惠與多項寶貴意見,在此深致謝意。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2臺大文史哲學報一、緒論(一)使役動詞的多重功能漢語使役結構屬兼語結構(又稱遞繫結構)。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

一、本學報登載有關台灣文學及史學等相關領域之論文。
二、一般論文以一至三萬字為原則,特約稿不在此限。
三、本學報不接受已正式刊登之論文。
四、來稿一律送請學者專家雙向匿名審查,採用與否,將以書函通知。
請自留底稿,來稿不再退還。
五、入選刊登之論文,將致贈該期學報二本及論文抽印本20份,不另支付稿酬。
六、稿件中涉及版權部份(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請事先徵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書面同意。
七、第一期之專題為「歌謠與文史」,並接受一般論文。
截稿期限為2009年3月1日,預計2009年6月出刊。
八、文稿架構:篇名、作者、論文摘要(300字)、關鍵字(3-6個)、正文、附錄、參考資料;撰稿格式參照本學報撰稿體例(請上本所網站下載)。
投稿者請(一)檢附磁片一份,以word格式儲存;(二)列印正式文稿二份。
論文通過審查後,將另函通知補送英文篇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等資料。
九、凡入選刊登之論文,請繳交「著作財產授權同意書」,俟紙本出版後,電子全文將刊登於本所網頁。
十、來稿請寄:10671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e-mail:ritl@.tw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文史台灣學報》編輯委員會《文史台灣學報》投稿者資料表**投稿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文史台灣學報》編輯委員會收**連絡電話:02-27321104轉2231論文撰寫體例一、正文(一)字體中文採新細明體,必要之引述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 New Romans。
(二)字級正文為12級字之新細明體;註釋10級字,置於該頁下方。
(三)編次章節之標題必編序號,依序採下列次序:「一、(一)、1、(1)、a、(a)……等」;英文標題採「Ⅰ. A. (A). 1. (1). a . (a) ……等」。
(四)符號1.採用新式全形標點符號,。
、:;!﹖等,破折號為——。
2.引文符號採「」;引文中之引文採『』。
3.圖書、期刊名稱採《》;論文、篇名及詩名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撰稿格式
一、請以橫式(由左至右)寫作。
若有大小標題,請按一、(一)、1、(1)……之
順序排列。
二、中文標點符號一律使用「全形」,例如:,;、。
()?!「」『』。
破折號請
用——表示,刪節號請用……表示。
書名號請以《》表示,篇名號請以〈〉表示;
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請省略篇名符號,如《史記‧貨殖列傳》。
三、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縮三格,不必加引號。
四、引用專書及論文,請採隨頁註,並依下列格式撰寫:
1. 中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分),頁碼。
初引: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頁26。
再引: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頁26。
2. 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註明版本與卷頁。
初引:明‧陳繼儒,《陳眉公集》(明萬曆四十三年吳昌史氏刊修補本),卷5,〈三才圖會序〉,頁1a。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樂天書局影廣雅書局本,1972),
卷7,頁3。
再引:明‧陳繼儒,《陳眉公集》,卷5,〈三才圖會序〉,頁1a。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7,頁3。
2. 中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出版地,年.月),頁碼。
初引:劉子健,〈史學的方法、技術與危機〉,《新史學》,1:1(臺北,1990.3),頁79-95。
再引:劉子健,〈史學的方法、技術與危機〉,頁79-95。
3. 西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分),頁碼。
初引:James Hinton, Women, Social Leadership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8-22.
再引:James Hinton, Women, Social Leadership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pp.
18-22.
4. 西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月,年),頁碼。
初引:Robert A. Nye, “Western Masculinities in War and Peace,”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12:2 (April, 2007), p. 42.
再引:Robert A. Nye, “Western Masculinities in War and Peace,” p. 42.
5. 中文報紙:〈標題〉,《報紙名稱》(出版地),年月日,版(頁)。
初引:〈滬西商店聯合會成立〉,《申報》(上海),1919年6月23日,10版。
再引:〈滬西商店聯合會成立〉,10版。
6. 西文報紙:〈標題〉,《報紙名稱》(出版地),日月年,頁碼。
初引:“Women’s War Service,”The Times (London), 23 March 1915, p. 15. 再引:“Women’s War Service,” 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