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中文学报》撰稿格式

合集下载

《台大文史哲学报》投稿资料表

《台大文史哲学报》投稿资料表

《臺大文史哲學報》投稿資料表
茲保證所有資料填寫確實無誤。

立書人擔保本著作係著作人之原創性著作,無一稿多投、侵害第三人智慧財產權或違反學術倫理等情事。

若有違反,所有法律責任由本人自行負擔。

1.已閱讀並同意遵守本刊「徵稿簡約」。

2.來稿字數符合本刊規定,約字(不含引用書目)。

3.來稿引文、附註及引用書目格式符合本刊「撰稿體例」。

4.來稿未出現作者姓名(引用書目除外)、「拙著」、聯絡方式、宣讀會議或科技部計畫編號等表露作者
身分之字樣。

5.來稿未投稿他處;或曾投稿他處,但已撤稿。

6.來稿在半年內未曾投稿本刊。

7.來稿已附引用書目,並有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

8.來稿未收錄或即將收錄於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專書或專書論文集。

第一作者簽章(代表全體作者):
年月日。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论文投稿须知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论文投稿须知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论文投稿须知
《臺灣文學研究雧刊》論文投稿須知
一、本刊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博士生以上)來稿。

每次投稿每人以一
篇為原則。

錄用或退稿均將專函通知。

本刊不接受一稿兩投,故未獲知結果前請勿投寄其他刊物。

二、本刊審查程序:
(一)編輯委員會初審:
通過後,即轉送外審;如未通過,則立即以e-mail通知,恕不提供
審查意見。

(二)雙向匿名外審:
1. 無論通過與否,均將專函寄送審查意見,以供參考。

2. 如意見分歧則將再轉送第三審,全部流程需時約二至三個月。

3. 如投稿三個月後尚未獲知結論,本刊將以e-mail通知目前進程,
祈請耐心等候。

三、凡論文經採用刊登者,將致贈作者當期學報兩本、抽印本三十份,不再
支付論文稿酬。

四、凡獲本刊採用刊登之論文,將同步收入「國立台灣大學學術期刊資料
庫」,以及與本單位正式簽約之電子資料庫:華藝、凌網、遠流智慧藏,以供學術研究目的之利用。

作者需填寫授權書授權使用。

五、稿內涉及版權部分(如轉載圖片等),請事先取得原作者同意,或出版
者書面同意,本刊不負版權責任。

六、本刊發表之文字,非經本刊書面同意,不得翻印、翻譯或轉載。

《人文中國學報》撰稿格式

《人文中國學報》撰稿格式

《人文中國學報》撰稿格式(一)書寫方式1.來稿請用横式(由左至右)書寫。

2.正文須用12號新細明體,全文1.5倍行距。

(二)標點符號1.請用新式標點。

2.一般引號用“”,單引號用‘’(即用於引號内之引號)。

3.書名、論文名及篇名用《》。

書名與篇(章、卷)名連用時,用間隔號表示分界,例如:《詩經·小雅·鹿鳴》。

(三)分段及引文1.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

2.各章節下使用符號請依一、(一)、1.、(1)……序表示爲原則,文中舉例的數字標號統一用(1)、(2)、(3)……3.三行以内之引文,加“”與正文同列,並於引文後編號注明出處,編號用1、2、3形式,置於標點符號之後。

4.引文如超過三行以上須獨立引文,不用引號,但每段前均空三格,使用標楷體12號字體,引文段落前後各空一行。

(四)注釋1.隨頁脚注,使用10號字體,置於每頁正文之下,全篇連續編號。

注釋編號應與正文注號1、2、3等相同並相應。

2.首次引用之文獻,須列舉全部出版信息,第二次以後可省略出版信息,只須寫上作者、書名及頁碼。

3.若引用同一出處的資料,在緊接的下一條注,寫“同上”,頁碼不同者加623人文中國學報(第二十八期)頁碼。

4.引用專書或論文(中文/英文),請依下列格式:一、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册次(如適用),頁碼。

例:屈守元:《文選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頁21。

Author’s name(,ed.,trans.,etc.if any),Book title(City:Name ofpublisher,Year of Publication),page number(s).E.g.:George Lakoff,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 about the mind,5th ed.(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7),p.21.二、論集論文作者:《篇名》,《論集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册次(如適用),頁碼。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233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2008年9月 頁233~272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蘇淑芬∗∗摘 要陳維崧自幼多才多藝,會賞畫、彈箜篌、懂音律,熱愛戲曲。

自從國亡父喪後,便寄居如皋冒襄家的水繪園。

冒襄家中的戲班是聞名的,因此認識許多傑出的江湖藝人。

這些藝人因為亡國後,失去表演的舞台,生活無著落。

自己也七次科考不第,淪落天涯,際遇相似,越生同情。

在這類江湖藝人詞中,除了頌讚藝人們的特殊才藝,包括畫畫、唱南曲、說平話、彈琵琶、篆刻等等。

最主要的是一抒懷才不遇,亡國悲痛,有家歸不得的失意潦倒。

他對這些藝人,投射欣賞與敬重,對他們失去舞台,流離失所,更感悲痛。

詞中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堪稱詞史。

關鍵詞:陳維崧、江湖藝人、詞史*收件日期:2007/03/30,修改日期:2008/09/12,接受日期:2008/09/22 ∗∗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234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The Research of the Itinerant Entertainers in the Hu Hai Iou Lyrics∗Su Shu-Fen**AbstractChen Wei-Sung was versatile. He coul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drawings, play the musical instrument, Kung Hou, understand the music rhythm, and adore the traditional operas as well. After the nation was conquered and his father perished, he left home and lived in Mao Hsing’s garden in Riu Kao. The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belonging to Mao Hsing’s family were well-known, so Che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et acquainted with many outstanding itinerant entertainers. Since the nation was conquered, these entertainers were obliged to get out of the performing stage, and kept nothing for a living. Since Chen himself had failed seven times in his official examination, wandering to the remote place, both of them were in the similarly awkward situation. As a result, in the words of his classical poetry, besides paying a compliment to the performers’ special talents, including painting, singing Nan Chyu, speaking stories, playing the pipa ( 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seal cutting, etc, Chen mainly expressed his frustrated mind, the sorrow of the perishing nation, and the loss and frustration of being homeless. He projected his appreciation and respect onto those entertainers, and felt sorrowful for their bad fortune and aimless roaming. In the poetry, it seemed he wrote about others’ destiny, but actually,∗Received: March 30, 2007; Sent out for revision: September 12, 2008; Accepted: September 22, 2008**P 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35he just reflected his situation. Metaphorically, he got rid of his worries and frustration through drinking others’ wine. What Chen wrote deserved to be called the history of the lyrics.Keywords:Chen Wei-Sung, itinerant entertainer, the history of the lyric236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一、前言杜甫生在由盛轉衰的唐朝,他的詩有「詩史」之稱。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

一、本學報登載有關台灣文學及史學等相關領域之論文。

二、一般論文以一至三萬字為原則,特約稿不在此限。

三、本學報不接受已正式刊登之論文。

四、來稿一律送請學者專家雙向匿名審查,採用與否,將以書函通知。

請自留底稿,來稿不再退還。

五、入選刊登之論文,將致贈該期學報二本及論文抽印本20份,不另支付稿酬。

六、稿件中涉及版權部份(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請事先徵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書面同意。

七、第一期之專題為「歌謠與文史」,並接受一般論文。

截稿期限為2009年3月1日,預計2009年6月出刊。

八、文稿架構:篇名、作者、論文摘要(300字)、關鍵字(3-6個)、正文、附錄、參考資料;撰稿格式參照本學報撰稿體例(請上本所網站下載)。

投稿者請(一)檢附磁片一份,以word格式儲存;(二)列印正式文稿二份。

論文通過審查後,將另函通知補送英文篇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等資料。

九、凡入選刊登之論文,請繳交「著作財產授權同意書」,俟紙本出版後,電子全文將刊登於本所網頁。

十、來稿請寄:10671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e-mail:ritl@.tw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文史台灣學報》編輯委員會《文史台灣學報》投稿者資料表**投稿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文史台灣學報》編輯委員會收**連絡電話:02-27321104轉2231論文撰寫體例一、正文(一)字體中文採新細明體,必要之引述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 New Romans。

(二)字級正文為12級字之新細明體;註釋10級字,置於該頁下方。

(三)編次章節之標題必編序號,依序採下列次序:「一、(一)、1、(1)、a、(a)……等」;英文標題採「Ⅰ. A. (A). 1. (1). a . (a) ……等」。

(四)符號1.採用新式全形標點符號,。

、:;!﹖等,破折號為——。

2.引文符號採「」;引文中之引文採『』。

3.圖書、期刊名稱採《》;論文、篇名及詩名採〈〉。

2021年___学报格式

2021年___学报格式

___学报格式___学报格式导语:做人不可以锋芒毕露,肆意的张扬,只会给自己招来无谓的伤害。

以下为大家介绍学报格式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xx年10月)1.尽量引用正式发表的.文献,以确保读者能找到所引文献。

(in press ) 形式的可以引用,但校对校样时要核实文章是否已经发表,已发表的应规范引用。

2.采用顺序编码制。

依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序号,论文中 ___的序号根据文献在正文中第一次被引用的先后次序来编号。

多次引用的同一文献不重复编号。

3.文献中的所有 ___姓名全部列出,不能“等”或“et al”代替。

4.刊名要给出带缩写号‘.’的正确缩写形式。

书名写全名称,并给出出版地城市名,出版商和所引用内容的起止页码。

5. 英文 ___姓名均应用“姓的全称名的首字母”表示,多个___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 ___之前无“and”,之后也无逗号。

中文 ___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6.同一文献的不同名目用空格分开,比如 ___和刊名之间,刊名和卷之间等。

《物理学报》 ___格式___姓名出版年刊名卷号起始页码[1] Sun Q C, Wang G Q xx Acta Phys. Sin. 4667(in Chinese) [孙其诚,王光谦 xx 物理学报 4667][2] Shahver ___v E M, Shore K A xx Phys. Rev. E 016201著者姓名出版年书名版次(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商)起止页码[3] Bloembergen N 1965 Nonlinear Optics (New York: Benjamin) pp12—20[4] Feng D, Jin G J xx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Vol. 1) (Bei ___g:Higher Education Press) p341 (in Chinese) [冯端,金国钧 xx 凝聚态物理学(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41页]原 ___姓名译者姓名(translated by) 出版年译著名(出版地城市名:出版商)起止页码Eckertova L(translated by Wang G Y)1986 Thin Film Physics (Bei ___g: Scien ___ Press) pp110—113 (in Chinese)[埃克托瓦L著(王广阳译) 1986 薄膜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0 —113页]___姓名出版年论文集名称(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商)起始页码[6] Har ___ R C, Smith F 1983 Collection in Sensory Physio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p13___姓名出版年会议名称或会议文集名称会议地点城市名,会议时间,起始页码[7] Tabbal A M, Mérel P, Chaker M 1999 Pro ___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 ___ Chemistry Prague, Czech Republic, August 2—6,1999 p1099___姓名年论文题目 Ph.D. Dissertation/ M.S. Dissertation ( 城市名: 单位名)[8] Yang K H xx Ph. D. Dissertation (Bei ___g: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ese) [杨凯华 xx ___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大学)][9]Guo Z Y xx M.S. Thesis (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 ___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Chinese) [郭哲颖 xx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__姓名年arXiv号 [学科领域]___姓名网址 [引用日期]专利获得者姓名年专利号[11] Plank C J 1978 US Patent 4 081 490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129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3期 2007年9月頁129~164「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袁光儀∗∗摘 要李贄是晚明毀譽兩極的思想家。

歷來皆視其為反傳統之代表,但回顧晚明其時,推崇者卻盛讚其學術為「孔孟心傳」。

此截然兩端之評價,實值得詳加探究。

李贄「為下下人說法」之主張,對比傳統儒學之「唯士為能」,可說即二者之重要差異所在;然而,若就儒者「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核心價值來看,則李贄正視「下下人」之用心,無疑是繼王陽明之「成色分兩」說後,對儒者聖人之學如何進一步落實之思考。

雖然,客觀而言,李贄學術破多於立,在實踐中不免有其流弊;然而,究其學術之宗旨所在,在儒學發展上實有積極之意義,應予以肯定。

關鍵詞:李贄 (李卓吾)、陽明心學、儒學、聖人之學、下下人∗收件日期:2007/06/11,修改日期:2007/09/10,接受日期:2007/09/15 ∗∗ 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130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The Popular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Li Zhi’s theory that Succeeded to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of Mind∗Yuan Guang-Yi∗∗AbstractLi Zhi (李贄) was a celebrated thinker in the Late-Ming Dynasty. He was considered an iconoclast and anti-traditionalism throughout the history. Therefore, the majority scholars neglected that Li Zhi claimed himself to be a "true Confucian". If we inspect carefully Li Zhi’s theory, then we can discover that his theory succeeded to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of mind. He believed that everyone could be the ancient saintly king, and he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featureless multitudes specially. For this reason, his theory was very different to compare with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was certainly to belong to intellectual. But Li Zhi evidently have the intent to originate the popular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This study re-observes Li Zhi’s theory and re- examines its meaning. And w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popular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of Li Zhi may be called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of mind to go a step further. Notwithstanding Li Zhi’s theory still existed shortcomings, but it had the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expand on Confucianism.Keywords:Li Zhi (Li Zhuo-wu),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of mind, Confucianism, Sage’s wisdom, the featureless multitudes∗ Received: June 11, 2007; Sentout for revision: September 10, 2007; Accepted: September 15, 2007∗∗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131 一、前言李贄 (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是晚明毀譽兩極的思想家。

学报稿件格式要求

学报稿件格式要求

学报稿件格式要求英文及化学符号等尽量统一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中文字体请参照下列格式,稿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题目:二号黑体,居中,加粗。

段前0.5行,段后1行。

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姓名:小四号仿宋,居中,逗号隔开。

摘要: 300字左右,五号宋体加粗,英文符号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

关键词:3~5个,五号宋体加粗,以分号“;”隔开。

正文内容:五号宋体,行距固定值 16磅。

关键词与正文之间、正文与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

小标题和“参考文献”:五号黑体加粗。

2级小标题不加粗。

主要参考文献尽量不超过15篇。

中文小五号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字体,左起顶格。

为便于排版,防止格式变化,请尽量不要自动编号。

图要放在正文相应位置上。

图中坐标,要求用符号注明坐标所表示的量(斜体),单位(正体)。

图注靠近放在图下部。

图下写明对应的图号和中文图题。

表格尽量采用3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表号和表题(中文说明)放在表上。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用符号),若单位相同可统一写在表头或表顶线上右侧。

若有表注,写在表底线下左侧。

表格和图相关文字:小五号宋体。

投稿模板(字体另设):××××××××××××的研究作者1,作者2,作者3摘要:××××××××××××。

(300~400字,尽量不超过500字。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正文:××××××××××××。

(尽量不超过5000字。

)参考文献[1] ×××,×××,等.×××.×××[J],1956,5(27):137-1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臺大中文學報》撰稿格式
壹、中文部分
一、各章節使用符號,依一(一),1(1)……等順序表示。

二、請用新式標點,惟書名號用《》,篇名號用〈〉,書名和篇名連用時,省略篇名號,
如《莊子•天下篇》。

三、獨立引文,每行低三格。

四、注釋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①②③……。

五、文後不另列引用書目或參考書目為原則。

注釋之體例,請依下列格式撰寫:
(一)引用專書: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頁102。

(二)引用論文:
1.期刊論文:
徐信義:〈張炎的詞學批評〉,《幼獅學誌》第14期(1977年2月),頁172-194。

2.論文集論文: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9月),頁121-156。

3.學位論文:
孔仲溫:《類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ooo先生指導,1985年),頁466。

(三)引用古籍:
1.古籍原刻本: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南宋鄂州覆北宋刊龍爪本,約西元12世紀),卷2,頁
2上。

2.古籍影印本:
明•郝敬:《尚書辨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湖北叢書
本),卷3,頁2上。

(四)引用報紙:
丁邦新:〈國內漢學研究的方向和問題〉,《中央日報》第22版(1988年4月2日)。

(五)再次徵引:
1.再次徵引時可用簡單方式處理,如:
①王叔岷:〈論校詩之難〉,《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1。

②同前註。

③同前註,頁3。

2.如果再次徵引的註,不接續,可用下列方式表示:
④同註①,頁5。

貳、外文部分
一、引用專書:
Edwin O. James, Prehistoric Religion: A Study 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史前宗教:史
前考古學的研究)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57), p.18.
二、引用論文:
1.期刊
Richard Rudolph, “The Minatory Crossbowman in Early Chinese Tombs,”(中國早期墓葬的強弩使用者)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19(1965),pp.8-15.
2.論文集
E.G. Pulleyblank, “The Chinese and their Neighbors in Prehistoric and Early Historic
Times,”(史前與早期歷史的中國人與其四鄰)in David N. Keightley,e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p.460-463.
3.學位論文
Edwin O. James, Prehistoric Religion:A Study 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史前宗教:史前考古學的研究)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先生指導,1957年),p.18.
4.學術討論會
Edward L.Shanghnessy,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In troduction of Chariot into China,”(車子傳入中國的歷史回顧)paper presented to the ?th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1985.
1.見郭沫若:《十批判書》,《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12月,重印民國36年上
海群益書局版),4-1冊(41冊?),頁164-166,170-171。

2.見宋‧楊時:《龜山集語錄一》(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四庫全書珍本?集)第992
冊,卷10,頁3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