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枣儿》课堂实录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生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进行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讲解课文难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背景及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生词,每个写五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少于100字。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见课后生字表。
(2)见课文梗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民间传说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老人等,了解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在阅读理解方面,注重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如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课本剧《枣 儿》实录

枣儿02班第一部分:梗概《枣儿》选自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的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第二部分:剧本导演:张婉莹演员表:张婉莹——奶奶(饰)李芳明——女孩(饰)剧本(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奶奶。
)(幕后传来童谣)奶奶:都说养儿是为防老,可谁曾想,这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啊。
我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供他念完中学,考上大学。
可谁曾想他娶了个城里的媳妇,住在了城里,变成了城里人,就把我这老娘给忘了,(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啊。
女孩(边跳边唱):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停)唉!没有人再给我打枣吃了。
我娘成天在田干活,都快累死了。
我爹在城里又有一个家,不要我和我娘了,可是我想我爹啊,(小孩哭了),唉,那块有一颗枣树,地上还有枣。
女孩:从台侧探了探头。
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奶奶:(大声)过来!女孩:奶奶……奶奶:(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女孩:(无可奈何地走到奶奶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奶奶:(将女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女孩:(喜出望外)谢谢奶奶!(吃得津津有味)枣儿真大。
奶奶: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女孩:嘻,奶奶,我说枣儿个儿大!奶奶:(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女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奶奶:不许笑。
《枣儿》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枣儿》一文。
文章通过讲述小主人公与枣儿的故事,描绘了我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生词,掌握语言知识点;分析课文结构,领会文章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掌握语言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生词:教师讲解本课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领会文章写作技巧。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词:若干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作者情感:怀念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的故乡在北方,那里有金黄的麦田,有绿油油的菜地,还有那挂满枝头的枣儿。
每当想起这些,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品尝那甘甜的枣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加深对故乡的理解和热爱。
组织一次“我的故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4.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1)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应能够通过阅读《枣儿》一文,不仅理解表面情节,更要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枣儿》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及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水果,引出本课主题。
(2)板书课题:枣儿。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学生互查,教师点评。
3. 课堂讲解(1)生字词讲解:根据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2)句子解析:分析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问答。
6. 课文理解与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分享感受,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拓展思考:让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朗读、生字词、句子解析、课文理解、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 作者为什么喜欢枣儿?2. 答案:(1)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枣儿的喜爱。
(2)作者喜欢枣儿,是因为枣儿是家乡的特产,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枣儿》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乡场景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媒体展示、语言描绘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情感共鸣,使语文课堂成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场所。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本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提出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其细读文本的能力。
2.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作者为何以枣儿为载体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探究问题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枣儿》文本的字词、句式及篇章结构,提高语文基本素养。
2.学生通过分析课文,能够把握作者以枣儿为载体的写作技巧,领会散文的抒情性和象征意义。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文学作品进行独立鉴赏和批判性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写作练习,锻炼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实践技能。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枣儿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枣儿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的故乡,体验作者的情感。
3.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乡、亲人相关的美好回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情感共鸣。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 课堂互动环节安排 • 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 • 板书设计和课件资源推荐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Chapter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文《枣儿》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枣儿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及用法。
制作技巧
注意色彩搭配、字体大小、动画效果等,使课件更加美观和易用;同时,要注重课件的实用性和交互性,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
图文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 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 地理解课文内容。
配音配乐
通过添加背景音乐和课文 朗读等音频素材,营造更 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
互动游戏
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互 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创新性活动设计思路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能力。
辩论演讲
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辩论或演讲,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创作,如续写、改写等,培养学 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04
课堂互动环节安排
提问引导 通过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 力。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 受、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 力。
拓展延伸
第19课《枣儿》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9枣儿【教学目标】1.分析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
2.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全剧所用的象征手法。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上面图片,你一定会想到甜甜的枣子,然而文中讲的却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跟枣儿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教师板书课题:19 枣儿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孙鸿,当代剧作家。
江苏靖江人。
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代表作品《枣儿》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剧本》1999年第1期,略有改动。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思念儿子;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盼望父亲。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中主要呈现了哪几个片段。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1:片段一:老人给男孩捧红枣,老人回忆给儿子取名的经过。
学生2:片段二:老人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
《枣儿》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枣儿》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枣儿》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1《枣儿》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导言】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之一,而文学阅读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理解和素养。
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阅读教学,是我们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次实录,将分享一节优质的《枣儿》文学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思路,以启发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的一节文学阅读课,教学内容为明清小说《枣儿》。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枣儿》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教学设计】1. 预热环节:通过投影展示《枣儿》文学作品的图片和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作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2. 讲解文学史知识:通过短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明清社会背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3. 讲解小说创作背景:介绍小说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以及《红楼梦》等其他明清小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文学风格。
4. 细读文本:以小组形式逐章节阅读小说,注重对文字细节和情节逻辑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出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并拓展相关的文学知识。
5. 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或个人形式选择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围绕该人物形象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中的人物刻画、性格构建和情感描写等方面。
6. 课堂竞赛:通过设置文学知识、历史语境和小说细节的竞赛题目,检验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和细节信息,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并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小说,全面提升学生对文学和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烨楠:《枣儿》课堂实录名师课例(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例)执教者:杨烨楠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师在课前先介绍自己,说自己五行缺木,于是名字里有个“楠”字,然后问同学谁的名字里也有“木”字旁;之后再玩一个文字游戏,让学生在“木”字上加一笔同时将学生回答的“本未禾术”写在“木”字周围。
师:开始上课,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什么?生:一个关于枣的故事师:枣儿除了指吃的还可以指什么?生:也可以指人的名字师:看一看书找找有关枣儿的故事生:枣儿吓跑了日本鬼子生:枣儿救了爷爷和他的儿子生:老人的儿子也叫枣儿,五行缺木,于是就取名枣儿……生:老人的儿子摘枣儿的时候……师: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不戏剧,今天我们就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教师在台上预先准备了一张很大彩色海报,上面有“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演员导演”等空白栏目)师:编剧是谁?生:孙鸿(教师用两面胶粘上预先准备的孙鸿两字,颜色区别海报上的其他字)师:谁介绍一下剧情……生:老人与孩子在说……师:有没有更简单的介绍生:老人和男孩在树下吃枣生:在树下等待亲人——师(贴上字条后)继续问:主要人物?生:老人和小孩师:这是出场人物,还有其他没有出场的人物吗?生:枣儿,男孩的父亲师(张贴好),问:在问精彩看点之前先介绍一下有关戏剧的知识。
师屏幕上打出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介绍。
师:那么,这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生:老人盼望儿子回来,但是没有回来生:盼望儿子回来,但是枣儿叔叔没有回来生:巧克力与枣儿的冲突师:你们注意到了人物,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发现了生:还有枣儿和他父亲之间的,焦点是不知道男孩的父亲和男孩之间的矛盾,期盼他回来,却很久没有回来生:老人希望男孩留下来,而他却想回家看爸爸回来了没有师:我们概括为“走与留”“等待与不归”,(张贴上)下面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老师找一个片段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男孩: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子放在那里晒了又晒……………………请一组男生来读,他们特别投入学生分角色读教师鼓励师:他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生:从欢喜到无奈师:第一句话充满了期待,这里要欢快一些,下面问叔叔什么时候回来,这里我想起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中的一句——学生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师:我来读男孩,你们读老人读完问:大家说说看,爷爷在沉思什么呢?生:一定在想儿子什么时候回来生:在他生活的那个地方好不好,身体怎么样,很担心生:想他开不开心,在做什么,有没有想他师:我们看出了老人的等待,归与不归,我们看到了人物最直接的语言,戏剧语言中,我们还从“舞台说明”中来分析,我们还关注到了“不知道”这字后面的语气。
标点符号,这些都是我们分析语言的角度,接下来我们分析下面这一段“男孩的期盼父亲的冷落”屏幕显示一段内容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去吃……生:我通过两个标点,一个是破折号,一个是省略号,省略号说明他非常想念,下面一个表示他非常期待——师:这个省略号怎么读——生:我觉得应该延长去读师:还有谁从其他角度来读生:我从“兴许”这个词看出这个爹不太称职,一般的爹都回家陪孩子的。
师:你读一下……师:还有能从舞台说明中分析的吗?生:“拍拍口袋”说明他想回家,“低头”说明他在想父亲了……师:再找一段证明男孩的走,老人的留生:在131页——男孩说我们带回家留着,舞台说明“转身”,老人又说,“又是爹啊爹的……”可见挽留之意师:找的仔细,说的精彩生:135页这里有一个心事重重……师:感谢你找到了,老师事先也准备了这一段,于是出示这一段师:老人为什么说“你有巧克力了就不回来了”生:因为老人怕男孩和枣儿叔叔一样一走就不回来了,因为有巧克力师:那么巧克力象征什么呢生:新奇的事物生:象征,父亲回来的佐证师:父亲从哪里带来的巧克力生:城里生:新奇的事物让人很想了解,于是就不想回来了师:新型的生活,对,那么这里是什么生活生:枣儿象征纯朴的乡间生活师:产生这些人物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是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发展,有一些人喜欢城市生活,而有些人在留恋传统,于是矛盾冲突就产生了……师:我们看这是1999年创作的作品,背景是什么呢?出示一段资料,大家读一下“回首9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师: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离开家园生:要闯荡世界……师:开创美好的生活大家一起读曹文轩的《前方》一段文字师:他们走了,就无牵无挂了吗?生:内心还有牵挂,牵挂家人……师:出示一段王鼎均的文字“故乡,我跪拜的……师:哦。
,是开拓生活还是留恋家园,这才是真正的矛盾之源,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生:我喜欢那种枣儿的生活,因为是传统的温馨的生:我喜欢巧克力的生活,因为传统的事物总被淘汰……生:巧克力替代枣儿的生活是无法避免的生:我选择枣儿,亲情和家园精神的依靠,是外出人的归宿,如果有钱没有亲情那么也是一无所有的生:其实追求巧克力的生活是为了改善亲人的生活,等到我追求到了巧克力,我们还可以返璞归真,恋家的感觉会将他们召回去,等他有能力的时候,他最终还是会回去的师:你说的很精彩,其实作者也发现了这一点,文中——屏幕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走远了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大家读一遍师:为什么不回来呢?生:因为还在努力奋斗打拼,也有可能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沉沦了,迷失了,忘记了回来生:无论多远,他们的心里总有个远方,总想回家和亲人团聚,然后就不再分开了,所以一直在奋力想赚足够的钱……所以……师:所以只是暂时迷失了……剧本最后,他们在翘首期盼,他们盼望什么呢?呼唤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在旁边写下呼唤,内心的呼唤屏幕:老人和小孩在呼唤什么呢?——一个学生上前写在海报上:我最亲爱的家人啊……这里有最甜的枣儿……生:爹,你早些回来吧,我和我娘在家里等你生:枣儿,快点回家和我一起吃枣儿,讲故事生:爹,请你快回来吧,我不要你的巧克力,我只想你早点回来,我们一起吃枣儿,就很满足了生:儿子,加油,追寻你的梦想吧,我会永远在这里等着,这里是你永远的家生:枣儿,快回来吧,别把爹忘记了师:我们就用屏幕上这个同学写的作为海报的宣传吧,其实大家呼唤的是一份真正的亲情……出远门的人该不该回来呢?生:即使是出了远门也应该回来,所有的亲人都在等待着你生:在应该回来的时候回来,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就继续打拼。
如果心里觉得不如意了就回来,正如罗大佑有一个歌《家,永远的……》两首曲子,伏尔泰说……(台下掌声响起,学生停了一下,教师鼓励说,好,你说下去)伏尔泰说,对于亚当来说,天堂就是他的家;对于亚当的后裔来说,家就是他们的天堂。
台下掌声响起……师:不管是回去还是继续远行,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把亲情随身携带……出示一段文字……精神回乡……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铃声响了,但是枣儿的戏剧还在上演,主角也许是你,也许是我……回到课前我们做过的文字游戏。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禾木术本” 说:也许我们是小小的禾苗,也可能是参天大树,无论我们用何种生活方式生活(术),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亲情,那是我们真正的做人之本……戏剧中的童谣响起,在童谣声中结束课堂。
范圣龙:《蒹葭》课堂实录名师课例(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例)执教教师:范圣龙,永嘉县实验中学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师:还有要说的吗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学生齐读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屏幕显示:我们依稀听见了——)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师:这是怎样的芦苇?生:很浩荡,飘忽不定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生:第二句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生齐读“蒹葭苍——苍——”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
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
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蒹葭两字已经拼音,说:这叫做双声……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生:在芦苇的尽头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诗人的心中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生:是飘忽不定的……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生生交流,(屏幕显示:我们仿佛听见了——)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生齐读——师:此时……心情怎么样?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生:是激动,是兴奋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生:在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生读一遍师:我们要关注这个“ 在”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
师:如果在“所谓伊人,_____!在水一方。
”(屏幕显示)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生:加“啊”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 啊”,为什么?生:虽然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感觉,除了激动憧憬可能还有——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太响了就会破坏这种感觉师:你很懂得这种默默的欣喜——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生齐读,加了“啊”的这句师:我们回到原文,再读回没有“啊”的原文,这个“啊”字的味道已经藏在哪了?对,“在”字中男生齐读“在水一方” 这句全班和一遍“在水一方” 四字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水对岸……回到第二句,主人公还是那么幸福吗?生:焦急的,看到了却不能到达师:哪一个字就能体会这种情感生:宛师:焦急的,怎么办啊,想追寻却又找不到,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再请一个同学读这第二句,读出这种淡淡的惆怅生读一遍,“宛” 字拉长师:再放松一点,这“宛”字再读一遍生读,大家读再读一遍该句师: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屏显:“溯游从之,____!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