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点校正知识

合集下载

gps点校正知识

gps点校正知识

点校正就是求出WGS-84和当地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转换关系(转换参数)。

在工程应用中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是WGS-84坐标系数据,而目前我们测量成果普遍使用的是以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是地方(任意|当地)独立坐标系为基础的坐标数据。

因此必须将WGS-84坐标转换到BJ-54坐标系或地方(任意)独立坐标系。

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可以利用现有的七参数或三参数,也可以利用华测测地通软件进行点校正求四参数和高程拟合。

单点校正:利用一个点的WGS84坐标和当地坐标可以求出3个平移参数,旋转为零,比例因子为1。

在不知道当地坐标系统的旋转、比例因子的情况下,单点校正的精度无法保障,控制范围更无法确定。

因此建议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式。

两点校正:可求出3个坐标平移参数、旋转和比例因子,各残差都为零。

比例因子至少在0.9999***至1.0000****之间,超过此数值,精度容易出问题或者已知点有问题;旋转的角度一般都比较小,都在度以下,如果旋转上百度,就要注意是不是已知点有问题三点校正:三个点做点校正,有水平残参,无垂直残差。

四点校正:四个点做点校正,既有水平残参,也有垂直残差。

点校正时的注意事项:1、已知点最好要分布在整个作业区域的边缘,能控制整个区域,并避免短边控制长边。

例如,如果用四个点做点校正的话,那么测量作业的区域最好在这四个点连成的四边形内部;2、一定要避免已知点的线形分布。

例如,如果用三个已知点进行点校正,这三个点组成的三角形要尽量接近正三角形,如果是四个点,就要尽量接近正方形,一定要避免所有的已知点的分布接近一条直线,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测量的精度,特别是高程精度;3、如果在测量任务里只需要水平的坐标,不需要高程,建议用户至少要用两个点进行校正,但如果要检核已知点的水平残差,那么至少要用三个点;如果既需要水平坐标又需要高程,建议用户至少用三个点进行点校正,但如果要检核已知点的水平残差和垂直残差,那么至少需要四个点进行校正;4、注意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投影面(特别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控制点与放样点是否是一个投影带;5、已知点之间的匹配程度也很重要,比如GPS观测的已知点和国家的三角已知点,如果同时使用的话,检核的时候水平残差有可能会很大的;6、如果有3个以上的点作点校正,检查一下水平残差和垂直残差的数值,看其是否满足用户的测量精度要求,如果残差太大,残差不要超过2厘米,如果太大先检查已知点输入是否有误,如果无误的话,就是已知点的匹配有问题,要更换已知点了;7、对于高程要特别注意控制点的线性分布(几个控制点分布在一条线上),特别是做线路工程,参与校正的高程点建议不要超过2个点(即在校正时,校正方法里不要超过两个点选垂直平差的)。

GPS定位系统误差校正技术及精度

GPS定位系统误差校正技术及精度

GPS定位系统误差校正技术及精度GPS定位系统是一种全球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电信、测绘等领域。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GPS定位系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进行误差校正以提高其精度。

误差校正是通过对GPS信号中的误差进行测量和分析,然后对定位结果进行修正的过程。

根据GPS定位系统的误差来源,可以将误差分为两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主要是由卫星时钟不精确、电离层延迟和大气延迟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系统误差,常用的校正技术有卫星时钟校正、电离层和大气延迟模型校正等。

卫星时钟校正是通过对GPS卫星上的原子钟进行精密测量,得到它们与标准原子钟之间的时间误差,并将这些误差传送到接收机,从而校正接收机上的卫星钟偏差。

这样可以有效减小由于卫星时钟不精确引起的系统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电离层延迟是指GPS信号在穿过电离层时,由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匀,造成信号传播速度的变化,从而引起定位误差。

为了校正电离层延迟,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双频观测与组合,即利用接收机同时接收L1和L2频率的信号,并对其进行组合处理。

通过计算两个频率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电离层延迟的近似值,然后根据模型进行误差校正。

大气延迟是指GPS信号在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引起的信号传播速度的变化。

为了校正大气延迟,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差分定位技术。

差分定位技术需要设置参考站和用户站,通过比较参考站和用户站接收到的GPS信号,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就反映了大气延迟对定位的影响,从而可以进行相应的校正。

随机误差主要是由于多路径效应、接收机噪声和多普勒效应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随机误差,常用的校正技术有滤波器、克拉姆-拉勒伯(Kalman Filter)滤波和差分定位技术。

滤波器可以通过对GPS信号进行滤波和平滑处理,减小多路径效应和接收机噪声带来的误差。

常用的滤波器包括卡尔曼滤波器、无源滤波器等。

克拉姆-拉勒伯(Kalman Filter)滤波是一种递归滤波器,可以根据已知的过去状态和观测值来预测当前状态,并用于误差校正。

GPS定位系统在测绘中的误差与校正方法

GPS定位系统在测绘中的误差与校正方法

GPS定位系统在测绘中的误差与校正方法导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绘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GPS定位系统在测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了解这些误差以及相应的校正方法对于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误差来源GPS定位系统在测绘过程中的误差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天线高度、大气延迟、多径效应、钟差、轨道误差等等。

这些误差源可以归结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GPS系统本身的特点或者用户设备的特殊性引起的,例如天线高度误差可能导致信号衰减,从而影响定位精度。

解决系统误差主要依赖于设备的校正和改进。

随机误差是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不可预测的误差。

这些误差通常是临时性的,难以完全避免。

然而,通过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随机误差对测绘结果的影响。

误差校正方法1. 信号补偿信号补偿是校正GPS定位系统误差的一种常见方法。

例如,大气延迟是导致定位误差的一个主要因素。

通过测量大气延迟并进行相应的补偿,可以显著提高定位精度。

这可以通过使用大气模型和天气观测数据来实现。

2. 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对于校正GPS定位误差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差分定位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差分定位利用有两个接收机,一个处于已知位置的参考站点,另一个处于测量位置的流动站点。

通过对两个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分修正值,从而消除了两个接收机之间的共同误差。

此外,数据滤波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数据滤波可以通过使用滤波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去除异常值和噪声,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3. 多系统融合多系统融合是另一种校正GPS定位误差的方法。

目前,除了GPS系统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还包括其他系统,例如格洛纳斯(GLONASS)和伽利略(Galileo)。

通过使用多个系统提供的定位信息,可以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并减小误差。

手持GPS校正参数

手持GPS校正参数

手持GPS校正参数在现代导航系统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常见的定位和导航技术,用于确定地球上的位置和获取准确的导航信息。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GPS系统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GPS定位的准确性,校正参数是必需的。

校正参数是一些修正因子,可以用于调整GPS接收机的输出数据,以减小信号误差。

这些参数通常是根据地理位置和时间的特定信息来计算得出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手持GPS校正参数。

1.卫星轨道参数:卫星轨道参数是校正GPS定位误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在GPS系统中,卫星的轨道参数是用于计算卫星位置和运动的重要数据。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接收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误差。

2.天线相位中心:GPS接收机使用的天线相位中心参数可以减少信号传输的误差。

天线相位中心是指接收机天线的几何中心,它会影响到接收到的信号的方向。

通过准确测量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可以降低信号传输时的偏差,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3.地球自转参数:地球自转参数用于修正GPS定位结果中的时间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GPS定位结果可能会存在时间误差。

通过使用地球自转参数,可以准确计算出真实的地方时,并校正定位结果中的时间偏移。

4.大气延迟参数:大气延迟是GPS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气延迟会导致GPS定位结果的偏离,尤其是在大气湿度变化较大的地区。

通过使用大气延迟参数,可以校正信号在大气中的传播路径,提高定位的精度。

5.多路径效应参数:多路径效应是GPS接收机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多路径效应发生在GPS信号从卫星到达接收机时,会被地面或建筑物反射导致多个路径的到达。

这样会导致接收机接收到多个信号时产生干扰,降低定位精度。

通过使用多路径效应参数,可以减少多路径效应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总之,手持GPS校正参数是提高定位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使用卫星轨道参数、天线相位中心、地球自转参数、大气延迟参数和多路径效应参数来校正GPS定位结果,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GPS 点校正

GPS 点校正
WGS-84
当地平面坐标

因此,就需要一组WGS-84坐标和一组当地平面坐标:北, 东和高程 .
校正的过程
1. 2. 3. 4. 基准转换 定义投影 水平平差 垂直平差
基准转换
WGS-84

当地
通常是公布发表的参数 两种基本类型: 3 参数 7 参数
3 vs. 7 参数
3 参数 7 参数

怎样才能保证?
狭长的工程区域
高程 控制必须 覆盖测区 并确保宽度至少达到 1km. 水平 控制必须 覆盖测区 .


如果控制点的间隔仅100m ,高程的误差达到了20mm.
20mm
10000 mm = 100m

如果一旦测点超出了1km, 其误差变化可想而知?
狭长的工程区域

根据我们的学习, 怎样才能提高这种工程的校正控制呢?
基准站& 校正

如果没有预定义好的坐标系统,基准站必须具有WGS84 坐标

校正是坐标系统的一种形式.

如果坐标系统已经定义好了,那么基准站可以使用平面 坐标 N,E,e

基准点不是非得参与校正,但必须跟校正点有直接的 测量关系
如果…..
….基准站必须在测区内搬站时
1. 2. 3. 4. 5. 6. 7. 8. 移动之前,首先测得新的基准站位置. 确保新位置在校正区域内. 新位置要从当前基站测得 搬站 输入新坐标 输入新的天线高 利用当前的校正 检查与前站的连续性 (放样前点) IF THIS IS NOT DONE CORRECTLY,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your first base will not match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your second base.

gps点校正

gps点校正

点校正
点校正目的是由当地已知点坐标与WGS-84坐标求出当地坐标参数,GPS接收机直接测量数据是WGS-84经纬度坐标,我们在实地用的是当地平面坐标,而显示的是标准的平面坐标,所以要转换到当地平面坐标,就要进行点校正,只要求平面控制的话最少需二个点,高程和平面都要求的话,则最少需三个点,四个点参与校正可以检查,且控制点分布要能控制测区,避免控制点在一条线上。

a. 内业点校正
如果我们有当地的已知点的当地平面坐标和WGS-84经纬度坐标,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内业点校正,操作方法是将当地平面坐标和WGS经纬度坐标输入手簿或者通过电脑导入到手薄中,然后在手簿上直接进行点校正,手工输入的操作是,进入测地通,【键入】→【点】,点击下面的选项菜单,选择当地平面坐标,即可输入当地平面坐标,输入完后点保存,输入WGS-84经纬度坐标时,在选项菜单选择WGS经纬度坐标,输入后点击保存即可。

输入好之后,回到测地通开始界面,点【测量】→【点校正】,点下面的【增加】按钮,在网格点坐标后面点击三个点图标选择已知点平面坐标,在GPS点坐标后面点击三个点图标选择对应的GPS点坐标,然后点击【确定】,依次添加要校正的每一个点,然后点【计算】,查看水平残差和垂直残差,水平残差最少要有三个点才有,垂直残差最少要有四个点才能显示,在允许限差之内,然后再点【确定】,,出现两个提示框,都点击确定,即可完成内业点校正。

b.外业点校正
对于我们只有当地的已知点坐标,而没有与当地平面坐标相对应的WGS-84经纬度坐标,这时就要外业去采集与当地平面坐标相对应的WGS-84经纬度坐标,当移动站显示固定解情况下,采集当地已知点,采集完后,输入平面控制点,操作和内业点校正操作一致,即可完成外业点校正。

三、GPS 点校正

三、GPS 点校正
Geoid
H h
H
N
h
N
Inclined Plane
内部资 料
建议程序
• • • • • 校正点最少要观测3分钟(RTK模式) 把仪器架设稳当 (例如:使用两脚架) 利用可靠的控制点数据 利用好的网形结构 控制点要包围整个测区
内部资 料
总结
• 要获得局部坐标系统下的坐标, 就要用到 GPS点校正 • 校正需要3个水平控制点和4个垂直控制点 • 当观测了校正点后就可以按照上面这种程序 去进行校正 • 校正结果依赖于观测值的质量和控制点的质 量
北京麦格天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部
内部资 料
GPS 点校正
内部资 料
GPS 点校正
WGS84
NEE
• 校正包括水平和(或)垂直平差 • 可以用来计算基准转换
内部资 料
室内和野外现场校正
=
结果是一样的! 结果是一样的
内部资 料
校正步骤
基准转换 定义投影 水平平差 大地水准模型 (可选) 垂直平差
内部资 料
关于横轴莫卡托投影
• • • • 圆柱投影 中央子午线(经度原点) 坐标假北假东 投影面
内部资 料
我们的地球
• 不规则的近似椭球 • 圆柱横贯 • 中央子午线
内部资 料
椭球分带
• 6°带的划分:
– 中央子午线的经度:6n-3
• 3 °带的划分:
– 中央子午线的经度:3n
问:如果有一个工作区域的一个点: WGS-84坐标为:38°14'33.04046"N,114°18'39.51962"E; 本地坐标为:X=4234534.53076m,Y=527224.23783m。 1,如果该点属于北京54坐标系统,那么请问该点所在的坐标系统的中央 子午线很可能是多少?如果Y=27224.23783m,那么定义的坐标系有什 么变化? 2,在实际工作中你该怎么应用这些知识?

GPS测量中坐标纠正与误差分析

GPS测量中坐标纠正与误差分析

GPS测量中坐标纠正与误差分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测量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GPS可以准确测量出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坐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GPS测量的坐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对GPS测量中的坐标进行纠正与误差分析,对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PS测量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一般来说,GPS测量误差主要包括: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大气延迟、多径效应、接收机钟差、观测数据产生与处理中的误差等。

卫星钟差指的是卫星发射信号的时间与卫星自身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电离层延迟是由于卫星信号在经过大气电离层时受到电离层的影响,造成信号传播速度变化,从而引起测量误差。

大气延迟是由于信号经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密度变化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移。

多径效应指的是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除了直接到达接收机外,还存在与地面或建筑物反射后到达接收机的信号,这些多路径信号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接收机钟差是指接收机内部时钟与GPS系统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精度。

针对以上误差来源,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纠正措施来提高GPS测量的准确性。

首先,卫星钟差可以通过测量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进行差分处理来纠正。

差分GPS技术能够消除卫星钟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电离层延迟和大气延迟可以通过接收机和卫星信号之间的差分处理来消除。

接收机将两颗卫星的信号之间的差异作为电离层和大气延迟的参考,从而进行纠正。

此外,采用多路径抑制技术可以降低多径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这种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接收机和天线,减少信号的反射和干扰。

最后,接收机钟差可以通过接收机内部的校正机制进行补偿。

除了进行误差纠正,我们还需要进行误差分析,了解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和误差范围。

误差分析是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误差的概率分布和置信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校正就是求出WGS-84和当地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转换关系(转换参数)。

在工程应用中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是WGS-84坐标系数据,而目前我们测量成果普遍使用的是以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是地方(任意|当地)独立坐标系为基础的坐标数据。

因此必须将WGS-84坐标转换到BJ-54坐标系或地方(任意)独立坐标系。

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可以利用现有的七参数或三参数,也可以利用华测测地通软件进行点校正求四参数和高程拟合。

单点校正:利用一个点的WGS84坐标和当地坐标可以求出3个平移参数,旋转为零,比例因子为1。

在不知道当地坐标系统的旋转、比例因子的情况下,单点校正的精度无法保障,控制范围更无法确定。

因此建议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式。

两点校正:可求出3个坐标平移参数、旋转和比例因子,各残差都为零。

比例因子至少在0.9999***至1.0000****之间,超过此数值,精度容易出问题或者已知点有问题;旋转的角度一般都比较小,都在度以下,如果旋转上百度,就要注意是不是已知点有问题三点校正:三个点做点校正,有水平残参,无垂直残差。

四点校正:四个点做点校正,既有水平残参,也有垂直残差。

点校正时的注意事项:1、已知点最好要分布在整个作业区域的边缘,能控制整个区域,并避免短边控制长边。

例如,如果用四个点做点校正的话,那么测量作业的区域最好在这四个点连成的四边形内部;2、一定要避免已知点的线形分布。

例如,如果用三个已知点进行点校正,这三个点组成的三角形要尽量接近正三角形,如果是四个点,就要尽量接近正方形,一定要避免所有的已知点的分布接近一条直线,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测量的精度,特别是高程精度;3、如果在测量任务里只需要水平的坐标,不需要高程,建议用户至少要用两个点进行校正,但如果要检核已知点的水平残差,那么至少要用三个点;如果既需要水平坐标又需要高程,建议用户至少用三个点进行点校正,但如果要检核已知点的水平残差和垂直残差,那么至少需要四个点进行校正;4、注意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投影面(特别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控制点与放样点是否是一个投影带;5、已知点之间的匹配程度也很重要,比如GPS观测的已知点和国家的三角已知点,如果同时使用的话,检核的时候水平残差有可能会很大的;6、如果有3个以上的点作点校正,检查一下水平残差和垂直残差的数值,看其是否满足用户的测量精度要求,如果残差太大,残差不要超过2厘米,如果太大先检查已知点输入是否有误,如果无误的话,就是已知点的匹配有问题,要更换已知点了;7、对于高程要特别注意控制点的线性分布(几个控制点分布在一条线上),特别是做线路工程,参与校正的高程点建议不要超过2个点(即在校正时,校正方法里不要超过两个点选垂直平差的)。

8、如果一个区域比较大,控制点比较多,要分区做校正,不要一个区域十几个点或更多的点全部参与校正。

9、注意一个区域只做一次点校正即可,后面的再测量只需要重设当地坐标即可。

在同一地区进行多天作业,这是使用RTK最为常见的问题,较多数人是每天都到已知点上去校正,其实这种方式在RTK刚出来的时候才这样做,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发展,南方公司在常规的四参数、七参数校正中,增加了一个单点校正参数,其实这个校正参数就是我们的三参数。

我们知道,七参数可进行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完全转换,包括平面与高程,而四参数,只是进行了平面的有效转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两个已知点来进行校正后测量,就是计算我们的这个四参数,而对于高程,它的改正是在我们的校正参数里。

也就是说,当我们校正第一个已知点的时候,是将GPS坐标系与已知坐标系进行了一个坐标平移,求得x,y,h增量,得到我们的三参数,在手薄中,可查看此校正参数。

当新建工程还为校正时,此校正参数中的x,y,h都为0,当校正第二点的时候,软件实际是利用这两个点自动计算出了四参数并加载到我们四参数选项中,去查看校正参数,你会发现其中x,y都为0,h还有一个改正值。

这是因为x,y已知参与计算并最终计算出了四参数,所以在校正参数x,y都为0,在四参数中没有高程改正,所以高程改正还会在这里显示,并且在这一地区作业都将以这个高程改正为基准来改正其它的测量点高程。

我们弄明白了单点校正与两点校正各自的参数后,对于同一地区多天作业我们也就大致知道怎么做了。

有一部分刚接触RTK测量的人员,他们说我第一天基站架在某一点上,第二天还架在那里,把仪器的高度也调成那么昨天的高度,不就可以用了吗,其实这是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当然,如果不改变基站位置不操作校正,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有其它的设置,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详说。

因为在所有南方RTK中,给用户讲使用时,最常用的是自动启动基准站(因为这种方式最为方便,开机就可以了),也就是在基准站中软件设定了当PDOP小于3的时候(详见操作说明书)自动启动基准站,我们知道,利用RTK单点定位的精度是在3到5米,也就是说,当基准站启动的时候,它是自动拾取了一个参考坐标并计算改正值,针对于该地区与已知点的转换都是通过移动站来完成的。

哪怕是你把基站仪器位置及高度都与前一天设为完全一样,而当启动时仪器拾取的坐标也是有差值的,这个差值也就是3-5米。

所以这种操作方法不行,误差太大。

那怎么才能更加简便地操作呢?其实,在第一天的工作中,我们已经计算出了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而这个转换参数不会因为我们第二天架基准站而改变。

基准站的参考坐标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两个坐标系有所平移,如果我们能计算出这个平移增量,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再想想我们第一天校正第一个点的时候,它也是在计算两个坐标系的平移增量,所以,第二天我们就到一个已知点去校正就可以了,这样系统就会自动计算出昨天这个坐标系与今天这个坐标系的校正参数。

具体操作1、新建工程(注意:选择套用,也就是套用昨天工程的四参数,这样不用我们输入四参数)2、检查四参数(是否已经导入了昨天的参数);检查校正参数(这里x,y都为0,h有高程改正,将h改为0)3、到其中一已知点(这个已知点可由昨天收工前自行测设一固定点)操作校正向导,输入已知点坐标校正。

4、查看校正参数(这步可省略,其中x,y会有平移数值;h也有改正值,应与昨天的差不多)5、检核坐标,到另一已知点(这个已知点也可由昨天收工前自行测设)检核是否有误,一般情况下不会有误。

检核无误后,就可以进行第二天的测量了,第三天的测量也是同样的操作。

这样我们在同一地区,我们用两个已知点来进行校正后,第二天的工作就简单许多,不必再去已知点来回折腾了。

其实关于多天工程的参数的沿用,在我们《工程之星》说明书的附录里也有相关说明,虽然里面文字较为简短,但自行琢磨后也能明白其原理。

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看操作说明书或与我取得联系!由于本人文笔不才,有些地方可能叙述得不太清楚,敬请谅解!您的工作方便了,才能证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随着工程之星新程序(2007.03.26版)的发布,在以往坐标校正中都采用“校正向导”来进行操作,在前一节中,我们说了《RTK 在同一地区多天作业的操作(一)》,前两天给用户培训了这个版本,两个已知点在山顶上,上一次基本上就得半天的时间,如果每天都去校正已知点,这样显得效率太低了。

而南方的工程之星为多天作业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我们应用户要求,现在把其中主要的操作方法列出。

一、新测区首次作业。

当我们到一个新的测区时,首选要做的工作就是得到我们坐标转换参数,四参数是最为常见了,以下就以求四参数步骤再次写一下。

1、基站架设在未知点。

进入工程之星,将手薄联通移动站主机,确认一切工作正常;2、新建工程["工程"->"新建工程"](输入作业名、输入坐标系、输入中央子午线)3、分别到两个已知点上按A测量(输入点名、移动站天线高)4、计算四参数[设置->控制点坐标库](增加已知点坐标与测量出的原始坐标)[保存](把增加的数据保存了一个转换参数文件*.cot,以后会用到这个文件)[应用](系统自动计算出转换参数添加到系统四参数中,高程也会自动进行改正)5、检核数据,在其中一个已知上对中整平按A测量保存。

双击B,调出刚刚测量的点与已知坐标进行比对,一般情况下,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

6、在山下比较好的地方定上两个以上的固定点,用于我们以后的校正用。

7、进行我们其它程序的操作。

二、第二次作业由于前日,我们有了校正参数文件(*.cot),并且在有利的地方我们定出两个以上的点,次日的工作就不必再像前日一样要测量出已知点的原始数据了。

A、第一种方法:初学型1、新建工程(输入作业名、坐标系、中央子午线)2、导入校正参数[设置->控制点坐标库->导入](选择前日所保存的*.cot文件)[应用](将计算出的转换参数添加到系统四参数中)3、单点校正[工具->校正向导](由于基站有位置移动,固需要进行单点校正;到我们其中一个已知点或是自行定出的固定点上,输入当前点的坐标对中校正)4、到第二个已知点上按A测量,也已知坐标进行比对检核。

B、第二种方法:老实型1、打开前日的工程,进行入[设置]->[参数]->[四参数],将此四参数记录在纸上。

2、新建工程(输入作业名、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点下一步,启用四参数,将以上记录的四参数输入在里面。

3、同以上3、4步骤。

C、第三种方法:熟练型1、新建工程(输入坐标名,选择套用,选择前日的工作文件*.ini,新的作业将套用前日的参数)2、同A型3、4步骤。

以上三种方法,第一、三种方法最为常用,用户可根据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序进行选择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