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养生的哲学思考

养生的哲学思考人生百年,五十年身体和体力的颠簸、操劳期也;尚有五十岁康壮心性形成优雅平稳生活期。
养生,是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养生,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它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一、养生,从心开始养生,首先要从心理养生开始。
人生在世,心态最重要。
心态好,人生就会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面对,乐观应对。
不要被困难击倒,不要被挫折打败,要有一颗坚韧不屈的心。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二、饮食养生饮食是养生的关键。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三、运动养生运动是养生的必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要适量运动,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睡眠养生睡眠是养生的重点。
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恢复,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要熬夜。
五、情绪养生情绪对养生有很大的影响。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不要让情绪波动太大,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六、自然养生自然是养生的最好方式。
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要学会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自然中行走,感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身心都会得到放松和舒缓。
七、阅读养生阅读是养生的好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阅读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让人心境平和。
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总之,养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心理、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自然和阅读等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老子的“虚静”说与当代人的养生之道

讲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 三 生万物” , 可见“ 道” 是世界万 “ 在《 老子》 看来 , 追求名利无非是为了人的生命 的延续 , 物 的本源 , 道生万物 由少到多, 从简单 到复杂 。 所 以, 主宰现实 如果名利对人 身构成威胁与损害 , 那就 宁可抛弃名利而保身 。 世界和万物 的赖 以生存 的根本就成了虚而无形的“ 道” 。 《 老子》 言: 名 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
治国, 平天下” , “ 修 身” 是一切宏图伟 业的基础 , 而《 道德经》 这部伟大 的著作恰恰对个人应 当如何做到修 身养性提 出了
自己的看法 , 其 中, “ 虚静” 是个不 可或缺 的部分 , 它不仅适用于 当时纷 繁战乱 的年代 , 面对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 、 道德沦 丧的现代社会 同样 有着非常重要 的启 示作用。 关键词 道德经 虚静 修身养 性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对立统一的养生健身智慧

老子对立统一的养生健身智慧摘要:从以静制动、动中取静、柔能克刚、水滴穿石、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等对立统一观点中,阐述养生、健身法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对立统一;养生;健身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体育健身的基本手段是指人们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身体动作,这些动作内容量大,它们的存在是服从于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其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是一个基本规律。
例如:运动动作的难和易,所需发力的大和小,所需能量消耗的多和少,静力动作还是动力动作,高空动作还是平地动作,进攻动作还是防守动作,单练动作还是协同动作等等,因而运用何种运动动作作为自己最佳的健身养生手段,一定要分析两方面的矛盾情况,一方面是运动动作本身对立统一的矛盾,另一方面是锻炼者主体的内在矛盾。
例如:锻炼者体质基础的强与弱,情绪心理的爱好矛盾,年龄特征的需要矛盾,业余时间的分布矛盾等,正确运用合适的健身内容,就像从名医那里获得一张科学的辩证施治的运动处方。
如果不从主客观方面的矛盾进行分析,随便运用锻炼内容,势必影响锻炼效果,本文从养生的视角,从运动动作的形成及过程,用老子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揭示锻炼内容的正确思路,为大众体育养生、健身活动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虚与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万物往循环,它们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待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容,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阐明了“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养生哲理。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不被外物所累/二要“涤除玄览”。
清除心中一切杂念,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养尊处优”的平和心态。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老子》[1]不仅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理论奠基之作。
它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从“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三个视角论述老子与中医养生学的关联。
标签:《老子》;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中医养生《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志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老子的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源远流长,不仅仅在于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即养生之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般而言,普通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岁,而老子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
老子之所以这么长寿,其秘诀就在于他的“修身之道”。
老子在“修道而养寿”方面,绝非是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践家。
观《老子》可发现,老子是“口号与行动”并存,不仅提出自己的养生观念,更是把自己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贯彻到了他的实际生活中[2]。
1 养生的真谛—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亦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本质体现。
当今社会“养生”一词并不陌生,可以说养生的口号响在每个人的耳中,然而真正的执行者却寥寥无几。
高竞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原本就已很繁忙的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竞向拜在“名利权势”的脚下。
面对此种境况,仅凭一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它需要每个人心灵深处真正的回归与净化。
而对此做出最完美回应的竟是千年前的一位老者——老子。
《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清静无为天下正,少思寡欲自
《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
①老子李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贵柔守雌”等的养生观点和方法。
概括而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啬”字养生五点。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
《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二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三十九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五十一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诸静为天下正”,“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静神观”,反映出他的主要代表思想。
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
物生存的客观规律。
“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
“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
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
自然是道德之至尊者。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
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三)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
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而不要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
受,否则将自乘其咎,如《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章》)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人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