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2018-2019学年地理鲁教版选修6学案:第1单元+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课标要求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1.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通过不同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4.逐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
●新课导入建议用当前某一重大环境问题设问,探讨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1.概念⎩⎪⎨⎪⎧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2.分类 (1)按表现形式①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
②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
③复合效应: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的。
1.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提示】 二者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
而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1.(1)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2)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大范围、高危害。
2.采猎文明时期不存在次生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采猎文明时期,人口少,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的。
但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较小。
1.(1)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多,增长快,过量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危机;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产值、利润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1)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污染课件第二课时

甲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 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 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 ,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第五页,共24页。
监测项目
3月24日 3月26日 3月28日 国家空气质量二 级标准
SO2
NO2 总悬浮微粒(
(mg/m3 (mg/m3 TSP)(mg
)
)
/m3)
0.034
0.022
0.266
0.036
0.042
0.361
0.089
0.065
0.462
0.115
0.112
0.130
第十六页,共24页。
典型 (diǎnxíng) 例题 材料3:“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据气象资料统计
第七页,共24页。
一、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wēihài)、防治措施
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别以PM2.5、光化学 烟雾、酸雨为例,研讨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yuányīn)、 危害、措施。
• 光化学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 ,其形成过程是: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 (CHX)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 物,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 (fāshēng)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主要发生(fāshēng)在阳光强烈的夏、 秋季节。 •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对眼睛有明显刺激。
于5.6的统称为酸雨。
图3
第十页,共24页。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1 鲁教版选修6.doc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导学所属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模块《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说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秋学目标知识技能知道且能举例环境问题的类别;能归纳、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且分析原因;总体分析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方法通过不同的手段查询和感知各种环境问题;从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切入,师生共同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
重点当代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实质(因:为解决和维护环境问题提供依据)难点一些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因: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很难一一见识)教学方式引导式、构建式学习方式探究式、自主式教学、学习手段多媒体、网络课前准备查询不同的环境问题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导: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时会发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汇报课前在网络上查询的一些环境问题,说出它们的名称构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对于环境问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今天,我们来探究思维导图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构建环境问题的思维导图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环境问题概念导:回顾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一个一个环境问题,当这些环境问题发生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怎样不同的影响?导致这些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合作学习:学生根据罗列出所知道的环境问题名称,研究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对比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总结: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其关系导:环境问题很多,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分类(1 )、对比河流污染和土地沙化这两重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2)、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产生根本原因有何不同自主学习: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上讲台汇报学习成果归纳:1、分类环境污染环境问』生态破坏L原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YJ次生环境问题2、关系: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1、举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有哪些?2、探究不同类别的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河流污染后,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吗?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频发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二、环境问题的时空差异1、环境问题的发展讲解:在不同的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高中地理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鲁教版选修6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1页共4页
P
第2页共4页
为(
11
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
第3页共4页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第4页共4页
解析:这是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由不协调逐渐走向协调的发展道路。
第(1)题的各选项中,伦敦是最能反映出图中所示关系曲线,其他城市由于其所在的国家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工业革命均发生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不在考虑之内。
第(2)题,A选项明显是不能采取的策略,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的教训是惨重的,B项“自然解决”是不可能的,C项“杜绝建设”不可取,“杜绝建设”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采取治污措施才是根本所在。
D项是既实现了发展
又不走弯路的正确认识。
第(3)题,A项是正确的,因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只有发展水平高,才能在财力、治污防污新技术、清洁生产能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答案:(1)B (2)D (3)A
11、(1)A点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点以后(4分)
(2)C (3)B (4)C。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6(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对应学生用书P7————-——情景导入先思考—————-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km。
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
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源头两岸由于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思考探究: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提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1)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形成原因或含义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的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举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森林毁坏、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和自然景观破坏典型地区发达国家、城市地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相互关系①两种环境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②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类型主要原因举例相互关系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界本身,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干旱、泥石流等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地方病如低氟区的龋齿、高氟区的氟骨症、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次生环境问题ﻩ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鲁教版选修6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课标要求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1.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通过不同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4.逐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
●新课导入建议用当前某一重大环境问题设问,探讨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1.概念⎩⎪⎨⎪⎧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2.分类 (1)按表现形式①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
②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
③复合效应: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的。
1.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提示】 二者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
而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1.(1)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2)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大范围、高危害。
2.采猎文明时期不存在次生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采猎文明时期,人口少,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的。
但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较小。
1.(1)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多,增长快,过量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危机;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产值、利润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1)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高中地理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1)鲁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第1课时)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明确什么是环境问题,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
2、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学习重点】环境问题的分类【学习难点】环境问题的分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环境问题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人类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哪两类?二者之间会相互影响吗?如果是,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一般来说,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而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农村地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3)“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4)环境问题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机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类?二者能截然分开吗?以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分析二者的“复合效应”。
自然原因:(1)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定因素(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地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2)何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哪类环境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它们分别是指哪些环境问题?(3)判断:火山爆发、水土流失、噪声污染、山崩、滑坡、土地盐碱化、大脖子病、水俣病、气候变暖、氟骨病、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
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4)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试说明原因。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素材鲁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素材鲁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1.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素材鲁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1.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素材鲁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1。
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相关素材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境问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民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环境污染。
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问题:⑴、出现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的出现.⑵、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是学习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要求通过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二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三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重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全球性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根本原因;资源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发展观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
二是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研讨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内容解析]环境问题一般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需要强调:环境问题的产生以人为原因(即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为主。
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联系教材图1-2-1、1-2-2、1-2-3、1-2-4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联系第一小节图1-1-16分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这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同时要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要有正确认识,但不能绝对化,要强调教材上所说的“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同时,一般来说,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要结合教材上的图和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
以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分析二者的“复合效应”。
自然原因:(1)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定因素(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地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探究活动3:研讨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内容解析]采猎文明时期出现了一气候危机和食物危机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农业文明时期出现了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期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探究活动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1、阅读“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图,说出世界人口在空间分布和增长方面有什么差异?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材料一: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问题一:(1)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据必修三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备选项:a.人口增长 b.土地退化 c.过度开垦 d.人口压力大 e.水土流失材料二:缩小了的洞庭湖图2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湖,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
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小,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小了46%。
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问题二:围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材料三:内蒙古草地的退化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
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保护,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
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频发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的开垦、沙化有关。
问题三:开垦草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材料四:阅读课本图1-2-17“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1)财富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吗?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差异?3.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得知,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概括地说,哪三类人类活动造成了当代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5.造成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又是什么?[内容解析]阅读“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图,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空间分布和增长方面的差异是亚非拉:基数大,增速快;欧美澳:基数小,增速慢。
通过材料一分析得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巨大的人口压力。
并引导学,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资源 需求增加 大量索取资源 生态恶化 环境人口增长快 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问题通过材料二分析得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二是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图1-2-13,理解资源不合理利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人口持续增长不可再生资源经济迅速发展可再生资源 利用速度超过补给、再生速度 资源破坏、恢复困难,生存环境退化、恶化通过材料三、四分析得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三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得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造成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典型例题】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3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A —B 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 __;B —C 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 ___。
(2)图3中A —B 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双选)( ) A .航天工业 B .煤炭工业 C .钢铁工业 D .微电子工业(3)人类社会处在A--B 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进入C 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可持续发展。
(5)列举你日常生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
(列举两例)解题指导:完成本题需要读懂图的结构,找到曲线变化的拐点、相交点,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获取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
参考答案:(1)A 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2)B 、C (3)人口压力巨大 资源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要能从人口、资源及经图3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合理即可)(4)经济生态社会(5)略【重点图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解析】纵观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的是以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特征的重工业化特点十分明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必将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通过对60多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了环境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曲线,人们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验证:Stern,Ekins,Dinda等人的研究,对发达国家与地区普遍适应EKC理论,如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
吴玉萍等对北京部分污染指标的研究得到了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张晓根据人均废气排量,人均SO2与人均GDP的关系得出了倒U型的弱EKC。
【拓展知识】中国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