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声音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中声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中声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波动现象。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产生压力波,这些波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开来,形成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基本属性。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赫兹(Hz)表示。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声音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越近,声音也越响。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
3.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特征,使我们能够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
音色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波形和泛音结构。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例如,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后,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返回。
吸收是指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的粘滞性和其他因素,逐渐失去能量,导致声音减弱。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通讯、医疗、工业和娱乐等领域。
例如,电话和广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超声波技术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声纹识别技术用于安全验证;音乐和电影产业则利用声音创造艺术效果。
声音的保护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噪音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为了保护听力,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的环境中,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等措施减少噪音的影响。
此外,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噪音源,也是保护听力的重要措施。
总结初中物理课程中关于声音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以及声音的应用和保护等方面。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的。
以下是初中物理中关于声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振动,形成了密度的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声音波。
声音的产生需要有进行振动的物体,振动物体越快,产生的声音频率越高。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
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和音调:频率是声音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1Hz代表每秒振动一个周期。
2.声量和音量:声音的强弱程度被称为声量,也称为音量。
声音的声量与声音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声音的声量的单位是分贝(dB)。
3.回声:回声是指当声音遇到一个障碍物后,一部分声音被反射回来形成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回响时间。
4.声音的直接传播和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传播方式不同。
在固体和液体中,声音通过分子振动传播;在气体中,声音通过分子的碰撞和压缩传播。
5.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衰减的程度取决于传播介质和距离。
声音的衰减是因为振动物体的能量逐渐被介质吸收和散射。
三、声音的利用2.舞台上的声音:舞台上的声音利用了声音的传播和干涉原理。
舞台中的声音设备如音箱、麦克风等可以放大和调节声音的强度和方向,使演员的声音可以传到听众的耳朵中。
3.声纳:声纳是利用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原理来判断目标位置的装置。
它广泛应用于水下探测和导航领域。
4.音乐乐器:音乐乐器利用振动产生声音,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
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和音色不同。
5.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声音在遇到不同介质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这种现象在声学中被广泛应用,比如声纳、雷达等。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一系列问题。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声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343米/秒。
2.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特点,不同的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音色。
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声波撞击障碍物后,部分能量返回原来方向的现象。
吸收是声波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不同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程度不同。
4. 回声和共鸣回声是指声音在遇到反射体后返回的声音,当声音在可听范围内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我们才能听到明显的回声。
共鸣是指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获得共振增强的现象。
共鸣可以产生更大的声音。
5.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折射、干扰和衍射等现象。
折射是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传播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传播方向。
干扰是来自不同源的声波在空间中相遇而产生的现象。
衍射是指声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6. 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通信、音响、超声波检测等。
声音的利用是基于其传播特性和声波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7. 超声波和声纳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约20kHz)的声波。
超声波具有穿透性强、反射性能好等特点,在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用于测量距离、探测水下障碍物和鱼群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 0 dB7.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0.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1.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12.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13.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14.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15.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三章光现象】1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17.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17.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18.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完整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完整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影响的物理学分支。
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引起的一种机械波,经过传播介质传播并被人耳接收和感知。
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声音的产生到音响设备的设计,都与声学知识息息相关。
下面将介绍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液体或固体分子也跟随振动,产生波动的效应而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源包括人的嗓音、乐器、机器等。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称为空气声,液体中传播的声音称为水声,固体中传播的声音称为固体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波的特性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波长、频率、振幅和声速等特性。
波长是声波在传播介质中的一个完整振动周期的长度,频率是声波振动的次数,振幅是声波振动的最大偏移量,而声速则取决于传播介质的特性。
4.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大小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声音的强度与声波的能量有关,一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
5.声音的频率6.声音的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音沿着障碍物的边缘弯曲传播。
较长的声波波长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7.声音的共鸣当声源和空气一些固体之间的振动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声音的响度会增强。
共振现象在乐器和音响设备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8.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平坦的固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即声音从固体表面反射回来。
声音的反射可以被利用来传播声音或改变声音的方向。
9.声音的干涉当两个声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形,这就是声音的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使声音增强或减弱,这在音响调音和声音传导中很重要。
10.声音的吸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介质吸收部分能量,导致声音逐渐减弱。
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吸收率不同,一些吸声材料可以用来减少回声和噪音。
初中声音知识点总结

初中声音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而产生的听觉感觉2.声音的产生方式: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例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打击乐器的敲击振动等都能产生声音。
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等。
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的音调越高,频率越低的音调越低。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强度越大的声音越响亮,强度越小的声音越微弱。
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
3.声音的音色: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是同样的音调和强度,听起来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声音的音色不同。
音色是由声音的谐波组成的。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和吸收1.声音的反射:声音以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会产生回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2.声音的吸收:不同的物质对声音的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海绵等柔软材料能够吸收声音,而金属等硬材料会反射声音。
第四章声音的控制1.声音的调整:人的声带和空气和腔相互作用产生声音。
通过调整声带的紧张度、呼气量的大小和腔体的形状等方式,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强度。
2.声音的传输:声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输,如通过空气,水,固体等。
不同物质的传输速度和传播方式都不同。
3.声音的放大:声音可以通过共鸣的方式进行放大,共鸣箱等装置能够增强声音的强度。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1.声音的艺术表现:声音是音乐的基础,通过不同的音符和乐器的组合,可以演奏出悦耳的音乐。
2.声音的传播:无线电、电话等通讯方式都是利用了声音的传播原理。
3.声音的调控:通过声音的调控可以制作语音合成器、音响等设备。
第六章声音的保护1.声音的危害:长时间接触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
2.声音的保护:在嘈杂的环境中要戴上耳塞,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环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声音的知识点总
结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在25℃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m/s。
特殊:软木500m/s。
声音进入橡胶速度会变慢。
声音其实就是震动,而橡胶本身有弹性还有一定的强度,会吸收声音震动的动能,也即阻尼大,所以变慢了。
噪声的产生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回声的产生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
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