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说课
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9课 清明上河图|浙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9课清明上河图|浙美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浙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是一幅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通过教学介绍这幅绘画作品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和意义。
2.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在课堂中亲身体验和感受绘画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涵盖以下两个方面:a.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创作于北宋年间,共五十米长,画面上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首都汴京城内一个热闹的清明节景象。
作品除了描绘了繁华街市、繁忙码头、富贵人家、名胜古迹等景象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场景背后,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面貌,以及人民生活状态和面貌。
b. 绘画实践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这幅作品所代表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然后给予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尽量还原作品中细节,并且能在表现中进行巧妙的创新。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以下几个方法:a. 画面欣赏法通过对画面的欣赏,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内涵,领会灵魂所在。
b. 讲解法通过具体、详细的讲解,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
c. 亲身体验法在浏览和学习了这样一幅传统绘画作品之后,学生会有兴趣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环节,我们将放过他们的艺术天赋亮相,进行创新过程。
d. 合作探究法天才是孤独的,但好的创作是脚踏实地的。
在排除各种影响中,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即训练又交流,如可等长者带人的“成双入对”等。
四、师生活动设计1. 绘画欣赏(35分钟)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给学生一定时间欣赏,帮助学生理解画面中的主要位置和事件。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清明上河图》。
我主要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设计思想:中国山水画分古代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两节课讲授,笔者准备将鉴赏与临摹相结合,体验中国山水画工具、材料与技法。
这节课鉴赏古代山水画,通过中外作品的比较,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涵。
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资料,比较分析山水画的特点、发展脉络。
整体介绍和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欣赏重要作品时都对作品作简要介绍。
通过启发性谈话,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
分析作品时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尽可能多引导学生参与到鉴赏中来。
二、教材分析:①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隋唐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种,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高度成熟,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盛行,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
不同时期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②以宋代《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理论成就,并以此理论赏析《游春图》。
③《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代背景,艺术成就。
三、说教学目标:①知识学习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②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作品的介绍,增强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③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赏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美,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说重点和难点①结合具体作品选讲《林泉高致》的部分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②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一)、组织教学在音乐声中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魅力。
时间是3分钟(连续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是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代表作,同时播放古琴曲。
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

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目标1.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艺术成就。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创作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它描绘了哪个时期的景象?2.背景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生平事迹。
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包括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和民俗风情。
3.分析画面布局展示《清明上河图》全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布局。
分析画面的空间结构,如前景、中景、远景的划分。
讲解画面中的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的排列和组合。
4.人物描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和表情。
讲解人物描绘的技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的运用。
分析人物与画面的关系,如人物的动作、神态与画面氛围的协调。
5.色彩运用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色彩搭配,如对比色、调和色等。
讲解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如表现季节、时间、氛围等。
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在画面中的美感。
讲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其他传统绘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体验传统绘画的魅力。
8.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2.尝试创作一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意画面布局、人物描绘和色彩运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和优化?3.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还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三下《清明上河图》说课稿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三下《清明上河图》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常锐伦美术三下的教材,它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清明上河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观念。
他们对古代绘画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画作,解读其文化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分析其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绘画技巧。
4.互动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特点和背景知识。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
3.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
4.实践:学生动手实践,尝试模仿《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
5.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动交流和评价。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等关键信息。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历史长河》中的第2课《走进名画》,详细内容为欣赏和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这幅名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欣赏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新课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建筑、景物等细节。
3.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为例,分析其线条、色彩、构图等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画面进行临摹,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历史背景(2)艺术特点(3)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绘画、剪纸、泥塑等形式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和资料。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欣赏其他名画作品。
(3)开展以“走进名画”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2.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课导入1.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分析其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细节,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
2.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明上河图》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作者张择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千年的史诗”。
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甫,号愚谷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本单元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 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有些距离学生的生活也较远,比如坚固美观的 赵州桥、名扬中外的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也没有机会亲临现场 或面对真品进行鉴赏,即便是有机会,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也不强, 不一定能感受到其魅力。 然而教材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比如,除了三年级这一单元是感 受传统文化的,四年级上期第五单元主题是“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 六年级上期第八组课文更是将主题提升到“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 中外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 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一主题的课文。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这一主题或者说类似这一主题的文章如何学习?以本课为例,如何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神和艺术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 光辉灿烂?我认为可以: 第一、通过朗读来感受,文本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在细细地品读中, 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与艺术品对话,感受到传统 文化的魅力。 第二、可以通过观察来感受,像建筑、图画、雕刻等艺术品是有具 体的物体的,只有在观察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至于它们可能 不能在我们生活中真正见到,但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书上有插图,网 络一搜可以搜来大量图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在图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 们一起轻轻地打开了这扇大门,欣赏一幅古画,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第二步: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清明上河图》图片视频,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后感受,再 出示导读提示:让我们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 的的哪些内容,再交流读后的感受。 接下来请学生初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清明上河图》 的。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画面内容,描写了画面上的哪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第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对于艺术品的欣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哈姆莱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有自 己的个性化鉴赏,并如课标所说一样通过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本次集体备课主题定为“如何在朗读、观察、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1、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几篇课文没学,学生在 前几课习得的学习方法无法再迁移至本课,那我们怎么体现略 读的学习方法? 2、怎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画面的生动、传神? 3、这幅画这么长,内容这么丰富,怎样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 去观察? 4、第四自然段应该是课文的一个点,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在 这节课要不要渗透给学生呢?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第四步:读写结合,语用训练 仿照第三自然段说话: ( )真热闹啊! 。 第五步:资料补充,感受价值 学习最后一段,并提供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清明上河图》 的历史价值。 第六步:单元总结,延伸课外 先引导学生填写《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卡,再提出综合性学习 要求。布置作业让同学们课后阅读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填写资料 卡,下次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些内容?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第三步:自主研读,全班交流 我先出示纲领性问题:你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 神呢?划一划你喜欢的词句,也可以找一找相应的画面或展开画面,谈谈自己的看 法或感受。并提供交流小助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个交流小助手是: (1)我从 词句中感受到…… (2)我找到了与 句相对应的画面,我觉得 …… (3)读着读着 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情景。 第一条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深入品读文本,也是全班交流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地读的基础。 第二条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学习,这是引导学生观察。 第三条是引导学生读后想象,在想象中进一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 这三条学生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同时选择几种方式运用,当然也允许学生用自 己的方式学习。
《清明上河图》说课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 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共包括 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有《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 最后一篇就是本文是略读课文。前两篇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后 两篇是说明性文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一自然段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 介绍,最后一段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中间的2、3、4自然 段从人物、街市、桥北头的情景三个方面具体描写画面内容,语言生动、 传神。
想象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专题的提出
教学流程
需要的帮助
我的教学设计也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朗读、观察、想象感受《清明 上河图》的生动、传神。 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学生说:喜欢。
然后我说:那你们喜欢欣赏画吗?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