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说课稿
2020年广东高二必修三第四章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说课稿(12张PPT)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说课人:唐洁颖 指导教师:郜彗
目录
Contents
一 课标解读 二 教材分析 三 教法学法 四 教学过程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一、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 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 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能力基础:具备一定自学、读图析图、分析归纳能力 心理特征:缺乏高一的新鲜感和高三的紧迫感,学习懈怠、课堂参与度低
学法指导
关注身边的生活
小组合作法 探究学习法
归纳法
提升能力 、培养兴趣
四、教学过程
课标解读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04min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4min (三)畅所欲言,教师总结,概括升华 16min (三)小结本课,感情升华,布置作业 06min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作用和地位
课标解读 宏观:
教材分析 ➢ 基于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
教法学法
环境组成、及其与人类的相互
教学过程
影响等知识学习必修3。
板书设计 ➢ 必修3前三章并列,其中第三
教学反思
与第四第五章是递进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作用和地位
课标解读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 通过探究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条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 学会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特点。
地理: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为例》说课课件(湘教版必修3)

练习2、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
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
,②
,
③
。
第十九页,共25页。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
(3)此过程被称为
。
(本组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以及标志的理解)
第二十页,共25页。
第十四页,共25页。
③探究活动(能力提升,8分钟左右):
A、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 ,小组讨论回答“一镇一品”模式的优越性,它是如何带动 地方经济发展的?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阅读、讨论、表述,来培 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 珠江三角洲经济特色的认识)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4、课堂小结(3分钟左右):
①总结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②布置课下作业(课程基础训练本节第一课时的习题 );
③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珠江三角洲的工业 化进程如何?当前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进行解 决?)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谢谢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第六页,共25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表现以及“一镇 一品”的特色经济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 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 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教师列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来自学 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城市化进程 、特点、原因以及表现。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概括等自学能力 ,20分钟左右)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2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特点。
2. 分析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
4. 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5.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影响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3. 利用图表和数据资料,直观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四章:工业化(1)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国家的特点(2)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我国工业化进程及现状分析2. 第五章: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2)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4)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现状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展开讨论。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研究不同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探究其原因。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直观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概念、特点、影响等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过程。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工业化的定义、起源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势。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第二章:工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培养学生对工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型及其演变。
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工业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工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讲解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3.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4.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5.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定义和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2.通过对“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应和谐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主要标志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教学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含义: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拉力:(2)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二)世界城市化进程:课后作业:P35活动参考答案: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日本于189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视频案例导入新课。视频案例将展示一个典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象,如我国某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如“这个城市为什么能快速发展?”、“快速发展带来了哪些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现象,激发他们对课题的兴趣。
(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4.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
5.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任务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他们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些方法的选取基于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布局将采用模块化设计,清晰地区分各个部分,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和问题解决策略等。板书风格将以清晰、简洁为主,避免冗长的文字,采用图表、流程图等直观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准备并反复推敲板书内容,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驱动力。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驱动力。
第二章:区域工业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区域工业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理解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区域工业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教学方法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工业化的差异。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地区为例,解析区域工业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区域城市化3.1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类型。
掌握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类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类型。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4.1 教学目标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4.2 教学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第五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
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2 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
讨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六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空间分布6.1 教学目标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空间分布的规律。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定义。
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定义、内涵和特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
4. 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
第二章:区域工业化的动力与机制【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动力因素。
2. 掌握区域工业化的发展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区域工业化的动力因素:自然资源、人口、市场、技术等。
2. 区域工业化的机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与社会变迁等。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的动力因素。
2. 讲解:讲解区域工业化的动力因素和发展机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的动力因素和机制。
4. 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区域工业化对当地的影响。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区域工业化动力因素和发展机制的理解。
第三章:区域城市化的类型与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城市化的类型。
2. 掌握区域城市化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区域城市化的类型: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原地区城市化、山区城市化等。
2. 区域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初期、加速、成熟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
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以上5分钟。
)
3.新授:
一.位置、范围:
广义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义
(以上3分钟)
三.分组探究: (看书讨论8分钟,展示成果共12分钟。
) 第一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如何?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珠三角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海南城市发展分组讨论:12分钟
第一组:海南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二组:海南城市发展中哪个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海南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海南城市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5.课后作业:
如何实现海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下面三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观点二: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观点三: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