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
市场营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所需要或所影响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及物质基础设施。
自然环境中凡是能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因素均可称之为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分析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各个基本要素。
自然环境中凡是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与能量又可称为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自然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能源等,如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矿石等原材料及能源。
在迫使开发替代能源的新兴市场的同时也对企业产品的包装、定位等诉求提出改变的需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曾定义自然资源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和公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产生强烈的影响。
所以,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必须分析研究自然环境的发展动向。
一切企业的4Ps中产品开发的物质来源,最终都必然是来自一定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情况、地域组合以及相关自然条件,不仅直接制约到资源产品的开发方向、品种、质量、生产规模、保证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而且从原、燃料供应的角度还间接制约到后续行业的产品开发。
不少情况下,认识和发现一定意义的自然资源,对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开发,以至整个市场营销工作的成败都会产生根本性影响。
所以,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除了要抓市场机会,还得抓资源机会。
如近年为了满足养生市场的需求,不少企业就把目光移向了各种生物资源,出现了开发纯天然保健饮品与食品的热潮。
(一)某些自然资源短缺或即将短缺。
地球上的资源包括无限资源、可再生有限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目前,这些资源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危机。
自然物质环境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因素。
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会给企业造成一些“环境威胁”和市场营销机会“。
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物质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某些自然物质资源短缺或即将短缺。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整体性系统。
它包括了地球的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等自然
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将对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及要素进行详细阐述。
1.大气:地球的大气层是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
它包括了气候
和天气等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等。
大气中的气候系统会
影响到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活动。
2.水体: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之一,包括了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体是生物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
水的循环与分布对地球的气候和地理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岩石:地球的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岩石的分布和性质影响到地表的地势和地貌形态,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同时,岩石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矿产资源。
4.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由岩石经过风化和土壤生物的
作用形成。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运作的基础。
土壤的分布和质地对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地球系统。
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不仅受到
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也能通过科学技术与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交互
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因此,理解和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
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地理环境

• 环境保护:人类通过环境保护适应自然环境,如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
03
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分区
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特征
区域差异及其特征
• 气候差异:不同地区气候类型不同,如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
• 地貌差异:不同地区地貌类型不同,如山地地貌、平原地貌、盆地地貌等
• 海域温度差异:不同海域温度分布不同,如热带海域、温带海域等
• 海域盐度差异:不同海域盐度分布不同,如高盐度海域、低盐度海域等
• 海底地形差异:不同海域海底地形不同,如大陆架、大陆斜坡、海沟等
区域特征
• 海域特征:不同海域特征不同,如水温、盐度、潮汐等
• 海底特征:不同海域海底特征不同,如海底地貌、海底沉积物等
环境问题防治策略
自然灾害防治策略
• 污染治理: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灾害预警:如地震预警、洪水预警等
• 生态保护: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
• 灾害防治:如防洪工程、抗震工程等
• 资源管理:如水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等
• 灾害救援:如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实践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 山地气候: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增加
• 平原气候:受纬度、海洋影响较大,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较大
• 盆地气候:内部气候稳定,受周围地形影响较小
地貌对水文的影响
• 山地水文:河流径流速度快,水资源丰富,但易发生水土流失
• 平原水文:河流径流速度慢,水资源较丰富,易发生水患
• 盆地水文:内部水文循环较慢,水资源较丰富,但易受污染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
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
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
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而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
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
例如海陆交界。
第二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中国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地形、气候、河流、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课题1 地形和地势
土壤、岩层、动植物等
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说出 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 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 一些主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并能说出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经济发展)。
南 水 北 调 路 线 图 调水路线
地形、地势对 调水线路的 影响
形成
“四横三纵” 的总体格局
西线
中线
东线
地形复杂,地形虽较复杂, 黄河以南需动力 工程艰巨 但地势南高北低, 提水,过黄河后 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顺地势自流
;;
①
②
③
该工程沿途穿越① 天山 山脉,穿过② 河西走廊, 跨越南北方分界线③ 秦岭 ——淮河一线,到达南方地区。
1050E
400N
105° 110° E 40° 35°
读经纬线图回答1—2题。
H 1.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 B ) A.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D.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2.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C ) A.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 C C.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
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回答1—3题。
③ ① ②
1.图中②地形区为 106.5°E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渭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3.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自然环境调查研究报告4篇

自然环境调查研究报告4篇主题风格:我故乡的环境污染问题時间:20**年**月**日主题活动状况:大家好多个同学们一起去了好多个较为繁华的地区:院校小河边农贸市场商场等大家发觉环境污染情况严重,尤其是校园内的附近和小河边有很多的废弃物,大家看过一下大多数全是来自生活垃圾处理,并且白色污染居多,大家还看到了扔垃圾的人,她们仿佛沒有意识到着一点。
农贸市场就更别说了,到处都是隔壁邻居和外果皮,禽畜场四处是异味与各种各样毛,卖菜的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的是鱼鳞片和血,乱七八糟并且许多的废弃物全是被随便扔走在路上和马路边的。
医院门诊和商场还算较为干静的。
大家干了一些调研而且问了一些路人。
大家发觉她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是还不够强,由于是在那样一个十分偏远的小鎮,尽管不贫困但关于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还不够。
大家干了一个简略的统计表。
(1)调研地址:院校医院门诊小河边商场菜事场等好几个人口密集地。
(2)环境污染状况:比较比较严重(3)具体表现:废弃物许多,许多小排水沟都遭受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水体变的极端,废弃物关键为生活垃圾处理,在其中白色污染占了很发一部分。
并且有生活污水处理大量排放进河里,河流变的好脏很臭。
(4)关键缘故:大家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十分欠缺,大家都并不是很留意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都不重视维护身旁的地理环境。
(5)解决方案:最先要提升大家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每一个人都从身旁学起,将身旁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再做宣传策划,宣传策划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主题活动感受:根据此次主题活动,不仅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使我更为的了解了此项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根据此次主题活动因为我深入的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其大家身旁存有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懂了如今的不容乐观行势。
我深入的了解到大家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与当然和偕交往,在之后的日常生活我能竭尽全力去保护生态环境,另外也会做有关于环境的宣传策划。
有关学校环境调查研究报告目地:掌握学校环境基本建设時间:XX/6/2地址:校园内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和网站搜索大家早已进到二十一世纪,毫无疑问给当代社会文明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在其中优美环境是完成新时代文明的关键标示,这正变成大家的一种的共识。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可以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产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逐年提高。
同时,在利用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程度加深。
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取正确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全面改造和升级资源利用方式,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本文主要从当前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概念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可以利用的物质。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物质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年给出的自然资源定义,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增进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福祉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
这一定义充分说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不仅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而且与自身相关。
也就是说,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生态环境最基本的内容。
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社会首先需要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其后续利用采取科学的措施,从而为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2.1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在传统的意义和观念中,商品的价值一般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浪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说,没有劳动和时间的商品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有些人认为它属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认知也是没有价值的。
但这种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扭曲理解,也导致了自由占有资源、掠夺性开发和生态破坏等行为。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指标大多是国民生产总值(GDP),也就是通常所说的GDP。
主要包括工农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固定资产折旧,但不包括自然资源的损失价值或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自然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没有被人类直接改变或受到明显人为干扰的环境,它包括了陆地和水域两部分。
自然环境的特征多种多样,反映了地球各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景观。
陆地自然环境特征地形地形是陆地的物理表面形态,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地形五花八门,有高山、平原、丘陵、河谷等不同类型。
高山通常被认为是地形最为壮丽和困难的地方,常常具有急促的高差、陡峭的山峰和宏伟的冰川。
植被植被是陆地上覆盖的植物生长群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被类型繁多,受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各异。
热带雨林、草原、沙漠、森林等是常见的植被类型,它们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气象状态,反映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
气候有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气候等多种类型,主要由纬度、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以及高山地形等因素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动物的分布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
水域自然环境特征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景观,同时也承载着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特征包括了咸水、潮汐、洋流等,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湖泊与河流除海洋外,地球上还分布着大量的湖泊和河流。
湖泊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河流则是陆地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水文循环和生物迁徙的功能,对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气候水域的气候表现形式和陆地有所不同,主要受到水温、气压和潮汐等因素的影响。
水域的气候特征体现了当地海洋气候的独特性,对海洋生物生态系和渔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环境的特征多样丰富,反映了地球的众多自然条件和地理景观。
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福祉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组织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的
依据。
仔细查阅《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都与自
然环境相关,如:1-2-2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
系方面的主要问题;1-2-9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条件,比较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等。
1992年通过的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指出学习地理主要有五个核心概念:位置
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并在地方
这个核心概念中提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认识地方
的自然特征和人对环境的态度是理解人和地方的相互关系的基础。
由
此可见自然环境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但是我们翻阅依据课程
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发现是这样编
排的:第二单元的导言中提到自然环境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
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对于自然环境这个概念也没有作具体的解释,接着介绍了地形、气候、河湖这三个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在第
三单元就开始引导学生得出“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这一基本观点。
在实际教
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并未真正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也不知道自
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因为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
维的发展还不成熟。
而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知道
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地理概念则是导出地理结论的逻辑基础,是地理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
如果学生没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
念的本质,就很难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判断、推理也
会失去依据,更别提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和构建完整的
知识体系了。
而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抓住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学科思
想方法这一主线,思考时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灵活性,才能
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
效率。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究竟是什么?其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问
题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有哪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
环境
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
环
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生活的
环境。
按照环境的属性,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科院
地理所集体编撰的《现代地理学词典》对自然环境是这样解释的:
“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相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围〕大致
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
内的特殊圈层。
”这个特殊的圈层即自然地理环境。
通俗地讲,就是
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不同教师对基本要素有哪些及如何命名
上就存有分歧,甚至同一教师在前后授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基本要素
的表述也是不统一的,这源于教师自身对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理解的模糊。
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为例,有的老师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
稻生产的条件时是这样呈现的:“湄南河平原生产水稻的条件分析:
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土地;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
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
”同样是
《稻作文化的印记》这课,另外一位老师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产
的条件又是这样呈现的:“纬度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土壤———土壤肥沃;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两者相比较,不难发现老师在表述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时,有时候是比
较混乱甚至是错误的,第一位老师在分析第一个条件时,用了“平原”这个词,而平原仅仅五大地形之一而已,把它与气候等同,显然是不
科学的。
另外,在分析时,这位老师还提到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其实,前面在讲气候这个因素时,已经提到了高温,在这里又出现,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加大了学生学
习的难度。
在表述上,不同老师之间也存有差异,第一位老师用了
“河流”,第二位老师用了“水文”,还有老师用了“水”,在选择
自然地理要素的专业术语时我们应当尊重长期以来在地理学上形成的
传统,取“水文”更为恰当。
这是因为,仔细回味“水文”这个概念,我们发现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水”“河流”等物质性方面的含义,还
能体现其运动状态、功能等方面的含义。
还有老师把湄南河平原的地
理位置也归纳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根据“划分的各个子项
应当互不相容”的逻辑规则,这种归类应当是错误的,因为地理位置
是造成气候等因素不同的原因,地理位置与气候等因素之间存有因果
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上册综合探究三
中还提到“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与自然
资源等”。
《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天然存有的自然物(不包
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
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而
教材中自然资源应该指的是狭义上的自然资源,是指实物性资源,即
那些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
能理解到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
资源等就可以了。
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为例,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时,结合教
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就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基本
要素进行分析,接着探究稻作生产对人口分布、民居特色、饮食、精
神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归纳出“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
要影响”这一概念。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确实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来讲解呢?心理上重视。
教师要意识到自然环
境在整个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持续地向学生灌输
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战术上灵活。
开始时,应着重分析自然环境,但分析时需要注意方法。
首先应对自然环境的概念进行解释,可以运用概念之间的比较法,通
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比较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深化学生
对概念以及不同概念的区别的理解,在这里可以将自然环境与环境和
人文环境加以比较分析。
还必须引导学生利用他们手头的资料,如各种地图和文字等提取信息,要让学生知道本课要了解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这几个基本要素出发,另外,再及时补充自然环境的其他基本要素。
接下来,在关于其他区域的学习时,都提醒学生要先分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有能力分析区域中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应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理解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简单的方法,实际上人文环境及其基本要素的理解和学会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等关键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
当学生掌握方法后,学习就变得更加容易,我们教得也更加轻松,最终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