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岩石圈: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的地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它由各种岩石组成,如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

2.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

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密切的联系,是地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大气圈:是指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气体层,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与宇宙空间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天气的重要因素。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5.土壤圈:是指覆盖在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以上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系统。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图示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植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纬度位置赤道附近赤道附近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地势低平,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由于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貌深受流水作用影响。

湿热的气候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且海洋水汽难以大量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件又影响土壤的发育地貌景观(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2.为什么说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所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循环(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思考】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提示生物循环。

2.农民种庄稼获取农产品,主要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提示生产功能。

3.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提示使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预习效果自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A.一成不变B.有时演化C.一般不演化D.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_整__个__地理环境状态的 改变。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 _其__他__区__域__的发展变化。
【探索应用】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加固训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
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 复的植被。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 )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2. 与 其 他 时 间 相 比 较 , 该 区 域 7 月 、 8 月 表 层 土 壤 含 水 量 较 低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 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 盖度随着水土流失持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2)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4选D,5选D。第4题,其原产地接近沙漠,D处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 大,适合该植物生长。其他选项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第5题,该植物喜高温 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其原产地接近沙漠,花土中掺入沙粒、长时间 阳光下暴晒、花土干裂才浇水都不会影响;不耐寒,室内温度比较低,可能导致 植株慢慢枯萎。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 大气中CO2的平衡,大气中O2的平衡,

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 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 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 整体性的表现 统一的演化过程 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 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 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09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①形成了丰富的 矿产资源;②改 变了地表形态, 塑造了各种自然 景观;③实现了 地区之间、圈层 之间的物质交换、 能量传输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概念
性质
形成 过程
举例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 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 稳定的能力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 绝灭。一种学说认为,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
认为,这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 确的说法是( )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土壤
1.土壤及其特性
(1)土壤:地表 物质循环 和 能量转化 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 有机界 和 无机界 的中心环节。 (2)本质属性: 具有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 (3)理想土壤的组成
2.土壤的形成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体现在 有机质 的积累过程和 养分元素 的
富集过程。
1.土壤的形成过程
环 节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 变换
太阳能(蒸发、水汽 输送)、重力能(降 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能、重力能
水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 衡;②缓解不同纬度 意 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 义 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 纽带,不断塑造地表 形态
生物循环
①促进自然界 物质和化学元 素的迁移运动 ,能量的流动 、转化;②联 系自然地理环 境中的有机界 和无机界
枝落叶等生物残体。荒漠中植被稀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由此可
以确定③曲线代表荒漠土壤;森林中枯枝落叶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 ,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由此可以确定曲线②代表森 林土壤。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 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及其腐殖物。
(2011·徐州模拟)近些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巴西龟、 紫荆泽兰、疯长的水葫芦等)对我国生态环境、农林业生产和人们身体健 康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回答1~2题。 1.外来生物入侵某一区域,极易造成“疯狂繁殖”的原因是( A.繁殖能力强 C.缺乏天敌 B.营养源丰富 D.生物竞争激烈 )
2.下面四幅统计图中,能反映水葫芦大量繁殖对水体DO(溶解氧)、 BOD(生物耗氧量)产生影响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少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 壤不足 境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 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案例2.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气候 地貌
水文
植被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 ①黄土质地疏松,多空隙,易受流水侵蚀②夏季暴雨集中,降水 强度大③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④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 地方气候趋于干燥, 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 土壤水位逐渐下降。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 失
变得温和湿润 泥沙淤积减少
洪水频率减少或洪水灾害减轻
课后练习 • 1.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这一现象体现了(A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A、C、D
•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协调一致, 与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B.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 导致其他因素的改变 C.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D.我国沿海和内陆的景观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通过降水,土壤和水 圈及生物获得水分补 给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 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 盐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 蒸发,大气获得了水 汽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 侵蚀,搬运到低洼处 堆积,形成沉积岩。
完成 活动1
★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2、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枝叶从大气中获取 水汽;植物蒸腾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大气降水补给 土壤和生物. 3、植物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保存在体内; 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部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动植 物通过呼吸消耗热量,将化学能转变成热量释放到大气 中.
4
2
1
3Leabharlann 5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 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 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活动”:试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 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a. 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保持稳定的能力
藏羚的栖息高度在3500-5200米,尤以4000-5000米的高原无人区比较常见。 藏羚多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 ,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藏羚羊的例子
环 食物、水源丰沛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2)阅读案列2,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中,土 壤、地貌、生物和水文等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流水侵蚀 ) 土壤肥力( 下降 ) 黄土高原( 形成( 沟谷 )地貌 河道( 淤高) 人类破 坏植被
黄河下游(泥沙沉积 )
形成了( 泛滥平原 )地貌 河流( 改道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无 机 盐 有 机 物

水 大 气
尘埃
降水、风能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图中的代号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 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放出氧气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 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