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文学概论课件
《文学概论》PPT课件

主讲:阎 嘉 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绪论 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
一、“文学概论”的含义
“文学概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界通常 被称为“文艺学”或“文艺学基础理 论”。“文艺学”是从苏联引进的一个概 念,其含义是有关文学和艺术的理论 学科。这种用法在中国延续了几十 年,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h
8
文学理论是对各种文学实践活动和 文学现象进行的理论反思和概括。它 通过理论上的反思、概括和研究,为 理解和评价文学实践活动与文学现象 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尺度。
h
9
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
h
Hale Waihona Puke 10任何理论,除了同特定文学实践 活动(文学史,文学批评)、文 学理论家的思想观念有关外,还 同古往今来的各种理论传统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
h
71
“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 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h
72
“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 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 式。
h
73
2. 从人类思惟的角度看,一般认 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惟方式有两 种:抽象思惟和形象思惟。
h
74
3. 抽象思惟与形象思惟的关系
h
75
(二)艺术思惟的基本特征
h
11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资源
h
12
第一,中国古代的文论和诗论。
h
13
第二,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理 论。
h
14
第三,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学的论 著。
h
15
第一讲 文学本质论
h
16
一、文学的本质
h
17
(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
自考《文学概论》第八章文学接受教学课件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 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 2、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异同 •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 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 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 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 ⑴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
• ⑵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持 一种审美的心态(布洛的“距离说”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 距离,对眼前的审美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接受者的心 境,应对作品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 ⑶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从根本上说, 阅读作品出于自觉与不自觉的与他人(包括作者与作品中的 人物)精神对话的需要。接受意味着主观评价,也是接受者 与作品、作者全面对话的过程。
• 所谓“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 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 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 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 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化是双向运动的建构 关系:互相包容、互相转换;同化导向顺应,顺应又回归同化。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 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 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 一般来说,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 交融的审美层面。
• ⑴个人性。每个接受者阅读的范围、数量、体验都不尽相同, 文学知识的来源、种类、深浅也人各有异,审美趣味更因经历、 个性、观念不同而千差万别。
自考《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教学课件

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掌握方式
理论方式
宗教方式
实践—精神 方式
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式
精神活动性 质
理论性或认 识性
宗教性或幻 象性
伦理性或意 志性
审美性或情 感性
相应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等 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 念、迷信观念等 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
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 学等
3、文学活动的地位
• 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摹仿) 艺术世界
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 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 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 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 创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 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 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 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第一章文学观念
目录
CONTENTS
1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 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2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 一种文化形态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3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 态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2、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动态展示 了文学研究过程的开放性
(二)文学活动
1、人类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动物 •——生存 •——无意识被动适应 •—本能 •——感觉单一
▪人类 ▪——生活 ▪——有意识主 动改造 ▪——有目的 ▪——感觉多样
达尔文
文学概论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文学哲学 • 文学社会学 • 文学心理学 • 文学符号学 • 文学价值学 • 文学信息学 • 文学文化学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形态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
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 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 “意境”说
•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
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 距离”说、“直觉”说
• “比兴”说
• “滋味”说
➢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 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 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 所乏耳。”
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
•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文学概论 课件

目 录
• 文学概述 • 文学作品的内容 • 文学作品的形式 • 文学创作 • 文学鉴赏与批评 • 文学与社会文化
01
CATALOGUE
文学概述
文学的定义
01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 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
02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
审美体验的提供
文学通过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读者 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 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02
CATALOGUE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主题
1 2 3
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 品价值的体现。
主题的来源
主题通常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 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促进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类情感和思想,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社会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未知世界和人类潜能,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文化思潮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文学主题也随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问题。
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学鉴赏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受,另一 方面,文学批评也可以为文学鉴赏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概论(姚文放版)PPT演示课件

我们将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为十章,即: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第九章 文学鉴赏论;第十章 文学批评论。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涉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第六章涉及“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第 七章、第八章涉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第九 章、第十章涉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 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 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 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4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都是由它的研究对象 决定的,文学理论也不例外,它以文学作为研究对 象。
2、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 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 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 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简洁 地表述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 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7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
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
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
系
:
世界
↑↓
作品
↑↓
↑↓
作家 →
文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文学创造中 主客体的双 向运动
客体的”主体化 “
主体的”客体化 “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主 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 有关信息。
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 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 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但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 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作用是间接的,精神生产本身都有自己 的历史继承性,都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精神资料的基础上 发展的;同时,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深受这 种条件的影响,这样, 精神生产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 道路”。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正是由于 这一特征,精神生产才显得更富于创造性和个性。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以文学与科学两者相比较,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 的真实本质,它通过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 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 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感受、评价,力求 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 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 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文学创作是人对世界的审美 掌握,文学产品正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 识的物化状态。
文学概论-至四章PPT课件

诗歌
总结词
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文学体裁,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来表达 情感和思想。
详细描述
诗歌可以是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关 注和批判。诗歌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散文
总结词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不受韵律和形式的限制, 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主要目的。
文学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文学作品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人性和 生态保护等议题,发挥其社会责任和使命。
03
文学的类型
小说
总结词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详细描述
小说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 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百态。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 形式之一。
文学概论-至四章ppt课件
• 文学的本质 •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文学的类型 • 文学的阅读与欣赏
01
文学பைடு நூலகம்本质
文学的定义
文学的定义
文学的功能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 形式,通过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思 想,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
文学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 功能,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 人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
02
文学起源于宗教、神话和民间故事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们通过神话、民间故事等形式,传递着对世界的
理解和价值观,这些形式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的重要源头。
03
文学起源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学逐渐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文学概论‛(加书上内容)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二、文学概论初步1.文学史的研究范围:a.作家作品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分析作品的艺术个性、时代特征、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b.对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的研究。
c.对文学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的研究。
d.对文学的发生、历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继承与革新的原则和对策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作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等核心对象所产开的评价和研究。
第二章文学观念一、文学的文化属性分析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型存在。
文学典型体现着文化的符号性。
文学集中体现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属性。
二、文学的文化价值文学整体的反映各种文化,是它形象反应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突出体现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学的又一个文化意义。
集中描绘着人们的文化向往,来自它表现人生的广阔可能性。
三、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2、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1)再现说(2)表现说(3)能动反映说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应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四、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五、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西方文论:‚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说‚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七、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八、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
(1)艺术模仿论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亚里士多德:《诗学》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周易》‚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2)巫术说:弗雷泽巫术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3)游戏说: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古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九、文学的演变与社会发展1.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2.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的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3.文学的自身演变:⑴历史继承性⑵时代创新性⑶民族间借鉴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的概念: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一、创作过程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1、艺术积累(观察了解生活,感受体验生活)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2、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形象的萌发、孕育、成形三个步骤。
3、艺术表现作家内心形象系统与语言形式之间并非直接对应。
所谓‚辞不达意‛、‚文不逮意‛。
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在艺术表现阶段并没有完全终止,有时会与艺术表现交错重叠。
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艺术表达的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二、创作原则真实性;概括性;想象性1、真实性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艺术真实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2、概括性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具体形态。
注重特征描写和细节刻画。
3、想象性艺术想象具有高度的自由性。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艺术想象与情感因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三、文学形式创造布局的原则;表现的手法;语言的要求;语言的技巧1、布局的原则有利于主题意蕴的表现有助于形象的塑造要完整统一,讲究形式美。
要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
2、表现手法描写;叙事;抒情;议论3、语言要求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4、语言的技巧比喻象征借代幽默烘托反讽对比悖论夸张排比第四章文学形象包括: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一、文学意象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求解性与多义性二、文学意境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1)景中藏情(2)情中见景(3)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实境‛与‚虚境‛三、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整体个性普遍意蕴审美创造第五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题材人物;情节;环境二、情节的构成1.事件、人物、场景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中心事件和从属事件)。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情节的事件;塑造形象的事件三、叙述方式1.作者与叙述者:叙述者不一定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2.叙述时间: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时距:叙述的步速:匀速•变快•变慢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四、叙述模式情节模式;心理事件模式;象征模式第六章抒情性作品一、抒情的现实依据1.情感经验:抒情内容;情感产生的现实依据;抒情主体的建构2.多种动机:交流与消遣;宣泄与倾诉;言志与立言3.作者与抒情主人公二、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1.抒情话语(1)比喻与象征(2)夸张与对比(3)悖论与反讽(4)反复与对偶2.抒情方式情与景;形与神;情与乐详细分析:情与景:1.诗画相通2.情景关系•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1)托物言志,借景抒情(2)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形与神:‚一切美的光来自心以及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的‛——宗白华情与乐:诗与乐同源声调与情调:平仄关系、押韵、格律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第七章文学风格及其流派一、文学风格的含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二、风格的内涵和构成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扬雄‚心画心声‛曹丕‚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正确理解¡°文如其人¡±、¡°文格与人格的二重性¡±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刘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黑格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适应‚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
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
’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
‛——谢榛:《四溟诗话》三、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作家自己的主观条件(一)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时代、民族、地域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