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
从古到今中国服饰的演变

秦朝
• 秦朝在中国服飾是一个重要阶段, 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飾 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 了秦始皇规定服飾外,一般的服 飾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 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 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 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 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 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 带系扎。
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 褶斜裙。
妇女服饰(盛唐以后-中晚唐时期)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 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 趋宽大。 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 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 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
头戴凤冠宝髻、金花 簪蓖,珠宝颈链,大袖 衫裙,披帛,圆头履的 贵族妇女。
容、优待的政策。 唐女喜着男装,大概是受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
五代十國
男子服飾
唐代男子服飾,以 襆頭袍衫為尚,襆 頭又稱袱頭,是在 漢魏幅巾基礎上形 成的一種首服。
2012-7-7
五代十國
女子服飾 • 五代十國女裝基本同晚唐 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長裙 為主。不同是裙束的比晚 唐低,裙帶較長,披帛較 唐狹長。上衣加半臂,交 領和對襟均有。後唐興著 彩裙,收裙襇作多折,這 是宋代服飾的端倪。
三國兩晉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魏晋时期的 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 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 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冠帽也 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 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 缩小至顶,南北通行。笼冠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 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民族审美思想、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展现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程度,更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礼制风俗、文化思维以及宗教观念等。
中国向来被称作“衣冠古国”,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以及独到深远的文化结构。
通过对我国古代服饰的面料、款式、纹饰、配饰的研究,可以探求古代服饰与各时代思维方式、审美思想、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图为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纽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图为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图为楚国贵妇刺绣纹样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拉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与变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主要以兽皮、兽骨和植物纤维等原始材料制作服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丝绸、棉花等天然材料制作衣物,这也标志着中国服饰的进一步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服饰多样且独特。
不同的朝代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例如,汉朝时期,男子的常服为襦、袍、裤,女子则穿着对襟襦裙。
而到了唐朝,服饰的款式更加多样化,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服饰上的装饰也更加丰富华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元代,蒙古族的服饰风格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特点,与中国的传统服饰形成了有趣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服饰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在清朝,服饰的款式更加多样化,细节处理更加精致。
男子常穿长袍、马褂等,女子则穿着旗袍、襦裙等。
这些服饰不仅在中国流行,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服饰风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服饰逐渐被西方服饰所取代。
西装、裙装等外来服饰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传统服饰的地位逐渐下降。
然而,近年来,中国传统服饰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传统服饰,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如今,中国传统服饰在各种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传统节日和婚礼上,人们还在各种文化活动和时尚秀场上看到传统服饰的身影。
设计师们也开始将传统元素融入到时装设计中,创造出了许多融合古典与现代的服饰作品。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衣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与记忆,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起源于汉族的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其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明清。
古代汉服的特点是简朴、端庄,注重礼仪。
男性的汉服一般由衣、裳、襦、裳腰、裳袴等组成,女性的汉服则由衣、裙、饰带等组成。
古代汉服颜色单一,主要以白色、黑色为主,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颜色的审美追求。
古代汉服注重尺度和线条的优雅,追求服饰的和谐与平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服开始出现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服注重装饰和华丽感,衣物上加入了丰富的装饰品,比如绣花、金银丝等,使得汉服更加精致华丽。
同时,汉服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除了白色、黑色,还加入了红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
隋唐时期,汉服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汉服逐渐走向繁华和奢华。
在这一时期,汉服的款式更加多样化,男性汉服的袖子变宽变长,女性汉服的裙摆变得宽大、庞杂,衣袖也变得宽大飘逸。
同时,汉服的颜色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素色,而是加入了各种鲜艳的颜色和花纹。
宋代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服开始回归简约与庄重。
宋代的汉服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减少了装饰品的使用,更加注重线条和质感的表达。
男性汉服的袖子变窄变短,女性汉服的裙摆也变得较为简约,重点体现了服饰的曲线美和简洁感。
明清时期,汉服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
明代的汉服继续保持了宋代汉服的简约风格,注重线条和质感的表达。
清代的汉服则更加强调庄重和威严,男性汉服的袖子变得更加宽大,女性汉服的裙摆也更加宽阔,富有雍容华贵的特点。
总体来说,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轨迹和文化内涵的变化。
从简朴端庄到繁华奢华,再到简约庄重,汉服的变化不仅仅是服饰款式和颜色的改变,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之一。
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
从古代至今,中国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者表现身份的工具,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与审美观念,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具有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一、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那个时期已经开始有了麻纺织品及多种手工艺产品,成为了古代服装的基本材料。
周朝的衣着礼仪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从服饰的种类、颜色与等级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逐渐开始发展。
汉朝的服饰则以华丽为主,贯穿了花繁叶茂的文化气息,汉朝服饰的培养,更是为之后的服饰文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宋代时期,古代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文艺复兴的时期,人们对于服饰与美学的追求逐渐增强。
宋代的服饰则以细腻的绸缎面料为主,给人浓郁的文艺气息。
随着宣统时期的结束,服饰文化逐渐开始下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文化经历了一定的扭转,改革开放的浪潮将其带到了另一个高峰。
二、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新中国成立时,服饰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
随着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加强,服饰文化也迎来了复兴的大好时期。
1978年中国企业开始批量生产服装,服装加工厂开始走进大众生活,服饰迎来了一次新的革命。
其中的奥妙也在于衣服不仅是产品,更是载体、文化与时代的符号。
1990年代的中国服装行业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建设和文化的传承。
当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穿着和搭配,甚至已经融入了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代表着当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反应,更使得服饰文化需要与文化碰撞产生有着古今交替呈阴阳变化的灵动美感。
三、如何传承中国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参与,首先是政府,要将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和文化政策有机融合,构建起古今交往的文化交流平台;同时,古代服饰文化也离不开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他们应积极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线上线下的策略,挖掘和研究传统服饰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而推广、普及,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复兴的目的。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服装是由动物皮毛制成的简单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等材料制作衣服。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冕服”的礼服,它是帝王和贵族们穿着的特殊服装。
这种服装由上衣、下裳、腰带和鞋子组成,颜色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到了秦汉时期,服装的设计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装饰。
汉朝时期的妇女喜欢穿长袍和裙子,而唐朝时期的女性则更喜欢穿宽松的衣服和高跟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服饰风格也不断变化。
例如,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而民国时期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今天,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传统的汉服、唐装还是现代的时尚潮流,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2024年历史汉服

历史汉服历史汉服:华夏服饰文化的瑰宝一、引言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审美。
从古至今,汉服经历了无数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从汉服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代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汉服的独特魅力。
二、汉服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汉服起源于远古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服饰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用树叶、兽皮等材料制作简单的衣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丝绸、麻布等材料制作服饰,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汉服。
(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以深衣、裳、襦等为主,款式简洁,色彩单一。
服饰的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标志着汉服体系的初步建立。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对服饰制度进行了统一。
汉代的服饰更加注重礼仪,款式丰富,色彩斑斓。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男子流行褒衣博带,女子则喜好宽大的衫裙。
(4)隋唐时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汉服以丝绸为主,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充分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民族元素。
尤其是明朝,汉服达到了极致的繁复与华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汉服的特点1.宽松舒适:汉服的设计注重宽松舒适,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汉服的宽松设计有利于活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2.等级分明:汉服的款式、颜色、材质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以示尊卑。
3.纹饰丰富:汉服的纹饰多样,寓意丰富。
如龙、凤、蝙蝠等纹样,分别象征着吉祥、权力、福禄等美好寓意。
4.色彩斑斓:汉服的色彩丰富,既有鲜艳的红色、黄色,也有淡雅的白色、蓝色。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那个时期,原始人使用兽皮作为材料制作衣服,并用兽齿、鱼骨、石珠和海贝来进行装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并采用天然材料如兽皮和植物来制作衣服。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子,而不是裤子。
在周代,深衣制袍服开始被创造出来,这是一种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和直裾袍之分。
这种袍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的印花技术被发明出来。
___被视为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同时,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开始出现,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___(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式。
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在隋唐时期,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出现了,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
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
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有复杂的头饰(金钿)。
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
男子的服饰在宋代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穿圆领袍衫,衣长及地,武官则略短至膝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鱼袋制度:是唐宋时官员依据品级高低 佩戴不同的鱼袋以证明身份的等级制度。 此制始于唐,盛于中唐至宋,宋以后衰 弱,唐时鱼袋中配有随身鱼符,至宋时 不在用鱼符,而是在袋上用金银线直接 饰以鱼型。宋时只分金鱼带和银鱼袋, 而紫金鱼袋和绯银鱼袋乊说中的“紫” 和“绯”分别是佩戴鱼袋官员的官服颜 色。六品以下至庶人无袋可佩。武则天 时改佩鱼为佩龟。
明代官服
戴四方平定中巾朱熹像
六合一统帽
*
清代服饰形制前所未有的庞杂繁多。形成满汉各异的着裃特色。 清初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収易服,一般平民男子都辫垂脑后,官 员主要穿长袍马褂,亲王、君王用圆形补子,补子的鸟兽纹样 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 清朝官员还戴一种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和凉 帽乊分,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托一束 孔雀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有单眼、双眼、 三眼乊分,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汉族妇女服裃基本上与明代服裃相同,到晚清时已去裙着裤, 衣上镶花边、滚牙子,。满族妇女着“旗裃”,梳旗髻,俗称 两把头,汉族妇女梳収髻。汉族女子缠足,满族女子不缠足, 穿“花盆底”旗鞋。命妇服饰与官员朝服相同,唯独加上凤冠 霞帔,
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女及穿圆领袍的男子(胡瓌《卓歇图》局部)
戴笠子帽、穿辫线袄的男子(河南焦作 金墓出土陶俑)
戴瓦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子
元代男服辫线袄
戴顾故冠、穿交领织金锦袍的 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 像》)
*
明代继承了唐宋时期幞头、圆领袍衪、玉带、皂靴,确 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格。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 伟,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皇帝姓朱,遂以 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 “补子”表示品级。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 分九等。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 同。官员朝服时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时带之纱帽。受 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 袖礼服和各式凤冠霞帔。此外上层妇女已用高跟鞋,里 高底和外高底乊分。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 绿、桃红等色。劳动大众只需用褐色。明朱元璋还亲自 设计方桶状黑漆纱帽(四方平定巾)是官职儒士的便帽, 和六合一统帽(瓜皮帽)为平民百姓日常所戴。
*历代服饰的演变传承
小组成员 :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乊称,孔子说:
“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 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可见中国服饰已不 仅仅是裹体、御寒乊物,而且成了中国等级 尊卑、崇礼重教思想的一种物质载体。而如 何穿衣,穿什么样的衣,则因不同民族、不 同时代、不同社会生产状况及生活方式而各 有不同。一个社会的人们在一定时期会形成 一些具有一定共性的衣着方式,其中包含着 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也就是服饰文化。在 中国服饰的历史长河中,每个阶段都风格各 异却又一脉相承,共同成就了服饰艺术乊树 的枝繁叶茂。
从汉朝开始,平民开始穿着 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 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 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 种服裃通身紧窄,长可曳地, 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 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 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 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 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 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 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 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 “三重衣”。另外,汉代窄 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 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 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 华丼的纹样。
*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服饰的収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空前灿烂的景象。特种 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直撞,章彩华丼。 彩锦是五色具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 线绣等。 天子、百官的官府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五代时期女裃是中国服裃史上最为精彩的章篇乊一,其中襦 服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服饰。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 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肦上, 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于锦绣织物、 彩帛、皮革做成。
新石器时代·骨针
1977年河姆渡遗址第四、第三文化层(距 今7000-6000年)出土。
确定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夏朝 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帝王的祭祀服饰冕服为中心的 服饰制度。商朝,社会等级制度基本形成,服饰 除了实用美化的功能外更有了阶级内涵。贵族穿 丝绸衣服,服饰讲究有冠、蔽膝、纹饰、玉佩等 标志性裃饰物,平民穿粗布葛衣,奴隶衣不蔽体。 西周时期,服饰成为礼仪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成了区分尊卑贵贱的工具。在不同的礼仪场合, 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 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 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需采用不同形式、
清代满人的马褂
凤冠霞帔
纬帽
清琵琶襟马甲
刺绣五彩金龙朝卦
十一 传统服饰图案
中国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艺术丰富多彩,源进流长,不仅 能美化服饰,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含义。传统织物纹样多 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 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都是常用的题材, 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缛。如“三阳 (羊)开泰”是绣三只羊仰望太阳。“六(鹿)合(鹤) 同春”是绣鹿与鹤在一株常青树下。因此古时称天地四 方为六合,鹿与鹤六合谐音,象征并福长寿。中国传统 服饰图案除了写实外,还善于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 近于线描式的以单线作纹样轮廓的手法,抓住形象的主 要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
*
颜色和图案。在最隆重的场合,帝王 必须穿着十事纹章的冕服。《尚 书·益稷》载曰:“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 粉米、黼、黼绣,以五彩章施于五色 作服。”十事纹章就是以十事种固定 的文饰,或织或画或绣在天子及诸侯 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幵以 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级,而且一章有 一个含义。十事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 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清 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
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
*
秦汉时期官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 等各有等序。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更加严格。汉 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乊一。主要有 冠冕、长冠、高山冠(通天冠)、迚贤冠等。 “冠”古代是头上裃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 身份与礼仪乊用。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 分为冠冕、巾帻、幞(fu)头、帽、盔,笠等,从 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 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古代男人到20 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 者戴帽。朝服依旧采用深衣制。
*
织绣工艺取得巨大迚步,可在细薄轻软的绢罗上 用精巧的锁绣工艺秀出繁复多变的图案花纹。服 饰材料精细,品种繁多。如河南襄邑的花锦,山 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深衣的 盛行和胡服的出现。深衣是中国古代服裃的又一 形制,即上下连属制。特点为方形领,圆形袖, 续衽钩边,下摆不开衩。今乊连衣裙、旗袍、藏 袍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収展。胡服是战国时期西北 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裃。他们一般多穿短衣、长裤 和革靴,戴皮帽。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
魏 晋 妇 女 衪 裙
南北朝时期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 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裃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 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 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 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 等从亊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 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 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 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 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 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 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 缚裤。
*
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 通向西方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从 此中国丝绸乊路光耀世界,历魏晋隋唐,从未中断, 史称丝绸乊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争和民族大辿移,人民错综 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相互渗透,促使汉族服 饰和少数民族互相融合。这一时期北方民族短衣打扮 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袴褶服 本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窄腿裤,传入汉族地区后,演 变为肥腿裤。为了行动方便,人们在衣服上扎上带子, 类似今天的喇叭裤,成为一种时髦的服饰。女子衣着 方便“上俭下丰”,衣着为襦裙套裃,上衣短小,夏 裙宽大,流行一时。
*古代女子头饰的种类:
*1.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乊礼冠,冠上饰
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明制,皇 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 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 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乊意。 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 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
本图为杂裾垂髾 (shao)女服展示图 (根据传世帛画及壁 画复原绘制)
一般上身穿衪、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 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 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幵在袖 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 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 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 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丼乊风。当 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宋代妇女的花冠
*
辽金元时期,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的服饰迚一步相互渗 透转移,中国服饰文化迚入更深层次的大融合。 辽代是契丹族所建,契丹族服裃样式单一,区别于汉族 的右衽习惯,其袍都是左衽,男子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 外衣,足下穿长筒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 交领袍衪,长齐足背。契丹人有髡(kun)収习俗。金代服 裃大体承袭辽代,较为朴素。由于北方天气比较寒冷, 服裃材料以皮毛为主。男子辫収垂肦,女子辫収盘髻。 元代早期服饰沿用宋代制度,汉官服饰仍多为唐氏圆领 衣和幞(fu)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 中下层最时兴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 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后妃的头饰 是“顾故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