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的应试技巧(1)

合集下载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古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古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古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古文翻译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与技巧。

以下是一些古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1. 了解背景知识
在进行古文翻译时,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原意,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古文。

2. 逐字逐句理解
古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不同,需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个字和句子的意思。

这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并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和错误。

3. 考虑上下文
在进行古文翻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包括前后文和文
章的整体结构。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帮助翻译更好
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4. 注意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古文常常使用文学手法来表达含义,包括比喻、夸张、反复等,这需要注意在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同时,需要
注意翻译的自然流畅程度和准确性。

5. 积累词汇和用法
古文的词汇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积累和熟悉。


以通读古代文学作品,积累并模仿古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加对
古文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一些古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希望对需要进行古文翻译
的人们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技巧应试技巧总结

文言文翻译技巧应试技巧总结

文言文翻译技巧应试技巧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环,对于考试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下面将总结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应试技巧,帮助大家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注重文字意义的转换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用词、语序、句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将文言文的词义转换为现代汉语的语义,保持文章的流畅和可读性。

在进行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 理解句意: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常常使用修饰成分较多的修辞手法,理解句意对准确翻译起着关键作用。

2. 筛选关键信息: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筛选出关键信息,将其转换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翻译技巧,如借用、转义等,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二、善于运用辞章学知识辞章学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掌握辞章学的知识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优雅性有很大帮助。

以下是一些应试技巧:1. 把握词义:文言文中的词义丰富多样,翻译时要准确理解词义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合适的汉语词汇进行翻译。

2. 注意辞章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常有不同,要注意辞章所要求的语序,保持译文的准确性。

3. 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翻译时要理解其修辞效果,并根据情境进行准确翻译。

三、关注篇章结构和语法规律篇章结构和语法规律是文言文学习和翻译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翻译准确性和流畅性起到重要作用。

以下是应试技巧:1. 掌握文言文的篇章结构:了解紧缩肃杂、交待次序、点明方向等文言文的篇章特点,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

2. 注意文言文的语法规律: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要注意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在翻译时遵循其语法规律,保持译文的准确性。

3. 分清文言文的修辞特点:文言文常使用排比、对偶、赞美等修辞手法,翻译时要分清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保持译文的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应试技巧总结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必备的知识点。

考试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考试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在我国,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往往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翻译题,以下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而词汇是构成文意的基础。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对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进行积累。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 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如《论语》、《左传》等,积累词汇;2. 查阅文言文词典,了解文言词汇的用法和意义;3. 通过练习题,熟悉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

二、掌握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存在一定的差异,掌握文言文句式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1. 主谓宾结构: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 状语后置:如“子路,子路!”(《论语》)3. 定语后置:如“吾友孟轲,孔子之门人。

”(孟轲,孔子的学生)4. 被动句:如“楚人三闾大夫,其为人也,豪放不羁,然其言必有物。

”(楚人三闾大夫,他的为人豪放不羁,然而他的言论必有实质。

)三、注意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发生变化,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

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词类活用现象,避免误解。

四、关注特殊文言现象1. 通假字:文言文中,一些字在特定的语境中会通假,如“其”通“岂”,“尔”通“耳”等。

在翻译时,要留意这些通假字,准确理解其意义;2. 互文见义:文言文中,有些句子通过上下文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在翻译时,要关注这些互文现象,确保翻译的准确性;3. 省略:文言文中,为了使句子简洁,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五、翻译方法1. 直译:将文言文中的每个词或短语直接翻译成白话文,保持原文的语序;2. 意译: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调整语序;3. 混合翻译:结合直译和意译,使翻译更加准确、流畅。

文言文翻译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题技巧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言简而意赅,其文深而意远。

翻译文言文,实为考查考生文言功底与语言运用能力之要。

兹就文言文翻译题之技巧,略述如下: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只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分析句子结构,划分句读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往往由多个词组成。

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划分句读,明确句子成分。

对于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要依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同时,要注意句子中的倒装、被动等特殊句式。

三、准确翻译实词、虚词文言文中,实词、虚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实词、虚词的含义。

以下是一些翻译实词、虚词的技巧:1. 实词翻译: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具体含义。

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实词,要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此外,注意一些实词的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2. 虚词翻译:虚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翻译时要注意其功能。

对于常见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等,要掌握其基本用法。

同时,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前置、后置、省略等。

四、注意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要关注这些现象,准确把握词义。

1.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可以活用为其他词类。

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词类的活用情况。

2.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一些实词、虚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翻译时,要关注这些古今异义现象,准确把握词义。

五、保持句子通顺,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时,要尽量保持句子通顺,忠实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生硬直译,尽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 对于一些难懂、晦涩的句子,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

3. 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译文具有连贯性。

4. 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精选五篇)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精选五篇)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精选五篇)第一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文言翻译是语文期末考试中的重要考察点之一。

熟练掌握文言翻译的技巧,不仅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本文将介绍一些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一、概括原则文言文翻译的核心思想是忠实于原文,即要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概括原则:1. 词语转换:将文言文中特定的词语转换成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例如,将“良人”翻译成“丈夫”、“征寄”翻译成“寄托”。

2. 词序调整:由于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适应文言文的语序特点进行调整。

例如,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翻译成“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再返回”。

3. 字义把握:理解原文中字词的具体含义,避免字词的歧义性翻译。

例如,将“荆轲刺秦王”翻译成“Jing Ke assassinated the King of Qin”而非“Jing Ke stabbed the King of Qin”。

二、释义求得释义求得是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解原文中字词的含义,找到最准确的意思进行翻译。

在进行释义求得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关注上下文:通过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信息,来推断字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将“维妙维肖”翻译成“extremely lifelike”就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得到的释义。

2. 参照词典:借助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典,查询和比对字词的意义,找到最准确的翻译。

例如,将“钩心斗角”翻译成“intrigue and fight for power”就是通过参考词典得到的释义。

3. 读原文:有时,直接阅读原文可以帮助理解字句的含义,将其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例如,“故其天下分裂,可久也”可以翻译成“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division of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五大技巧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五大技巧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五大技巧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

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留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观巴黎油画记》[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

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屈原列传》[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雁荡山》[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翻译的应试技巧
作者:胡群华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3年第12期
文言翻译,考查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以及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从近三年的高考情况来看,我们的主要失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漏译得分点。

例一: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2011年湖北高考题)
考生答案:孝文帝埋葬时是薄葬,因为俭朴使他得以安神闭目,可以当作美德效仿。

湖北卷的文言翻译题在赋分上是有规律的,如果这句翻译共3分,那么,整句的大意1分,另外的两个得分点各1分。

在近几年中,考生漏译得分点的情况普遍存在。

例一的得分点是“去”和“则”,考生漏译了“去”。

二、错译得分点。

例二: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2012年湖北高考题)
考生答案:武帝每次见到王济,就以王湛来调教他。

这句话的翻译,“辄”和“调”是得分点,考生将“调”错译为“调教”,还有考生将“调”错译为“调查情况”“调到别的地方”“调任”“调头就走”“调养”“调理”“调节气氛”。

在另两句翻译中错译“因”“叹”“具”的现象也很普遍。

在2011年高考中,错译“衣”“封”“亡”“去”的考生也大有人在。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强化。

首先,强化采点能力。

一要看分,二要圈点。

看分就是为了明确有几个得分点,圈点就是把需要翻译的重点实词圈出来,翻译时不遗漏。

这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习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养成这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养成对译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

当然,也不可以走极端,过于拘泥,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信、达、雅,所以增、删、替、变也是必要的。

其次,强化迁移能力。

其实,我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储备是足够的,只是在应试时不能顺利迁移。

或许对很多同学而言,根本没有迁移的意识。

所以,我们在遇到难以翻译的词语时,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1. 课本上有没有?2. 习题中有没有?3. 成语中有没有?4. 现代汉语中有没有?
例三: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2013年湖北高考题)
这道题4分,大意1分,另有三个得分点。

圈出重要的实词“肃”“馔”“居止”。

“肃”,联系“肃然起敬”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它的含义。

还可以联系2011年湖北卷的第9小题(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而“馔”则可联系课文“钟鼓馔玉不足贵”推断含义。

“止”很常见,但这里结合上下文我们知道它不是那些常见的意思,而应该和“居”一起翻译为“居住的地方”。

第三,强化猜译能力。

武汉市教科院的冯常林老师在其《传承与超越: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评价》中说:“不熟悉的词语不要勉强直译,而要采用…猜译‟,推断词语的可能性,放入原文,看大意是否恰当。

”这是经验之谈,文言翻译能力的高下就体现在这“猜译”上。

猜不是胡猜,而是依托上下文,对文本进行解读。

猜译的正确与否就是对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

例四: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2013年湖北高考题)
这道题3分,“亿”“顾”“差”的翻译都有一定的难度,很多考生在这道题上交了白卷,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依托上下文猜译这三个词。

而且涉及到这句翻译的语段并不长,也不难读懂。

直译时,我们可以将“亿”不译,画成横线,然后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在横线处补上一个词。

读上文,可以明确语境:各位贵臣在皇帝(“上”)面前比试射箭(“校射”),一贵臣看(“顾”)廉希宪,拿出三支箭,似乎想把三支箭递给廉希宪。

读这段话,我们不禁要问:①贵臣为什么不直接把三支箭递给他,而要看着他,流露出“似欲”之情;②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景下,你会说什么。

这样,我们马上就可以猜出“亿”是“怀疑、猜测、猜想”之类的意思。

同理,我们可以结合“诸贵假以劲弓”中的“假”和“劲”猜出“顾”和“差”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

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

(3分)
(2)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3分)
(3)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3分)
(1)更何况我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

(这道题3分,大意1分,另有两个得分点。

圈出重要的实词“况”“危”。

“况”,很容易和现代汉语“更何况”这个词联系起来。

“危”,字面直译为“危险”,我们把它放入原文后会发现,这样翻译不达亦不雅。

结合上文曹操涉险而后平定天下的语境,“危”应该翻译为动词,涉险,冒险)
(2)战争不能停息,呆在家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的劳力费用恰好相等。

(这道题3分,大意1分,另有两个得分点。

圈出重要的实词“事”“正等”。

“事”,很常见,有多种含义,结合上下文,在这里应该翻译为“战争”。

这和“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事”含义一样,“住与行劳费正等”,翻译很困难,这时我们一定不要焦虑,静下心来,结合上下文语境,猜译。

这篇文章题为“出师表”,诸葛亮为什么写这篇表文?后主刘禅和一般朝臣不主张出师北伐,那么诸葛亮会以什么理由来说服后主和朝臣呢?抓住重点实词“住与行”“劳费”“等”,一勾连起来,大意就非常明朗了:打与不打,军队的“劳费”都是那些,那我们为什么不打呢?“正”,“正合我意”“正中下怀”“正与孤同”,都是“恰好、正好”之意。

“等”,和“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滕王阁序》)中的“等”含义一样,翻译为“相等”)
(3)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预料。

(这道题3分,大意1分,另有两个得分点。

圈出重要的实词“凡”“逆”。

“凡”,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在这里,很容易翻译,就是“所有、一切”的意思。

“逆”,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比较困难。

结合上文,先帝由“败”而“成”,“然后”“益州”又由兴盛而“疲弊”,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这是不是让人难以预料呢?结合“逆料”一词,我们马上可以推断出它的“预料”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