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导读: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在进入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可能是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等,这种感觉会随着日子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理或者是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病甚至自杀,比较轻的也可能产生沮丧、焦虑等症状。
……文化休克是指因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之后产生的例如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等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随着时日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杀。
文化休克的表现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表现:会出现由于不断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出现疲惫的感觉;由于失去了在旧环境中的地位、朋友等而出现失落感;由于在新环境中不能接受新的文化成员或者是被新环境中的成员拒之门外造成的不适应感;在新环境中由于对于自身期望以及感情、认同方面出现混乱,造成极大的疲惫感与不适应感;在察觉到新的文化差异后出现的惊奇、沮丧等感觉;还会出现由于新环境的差异导致的对新文化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挫败感等。
文化休克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人群可以划分为:旅游者,短期出访的商人、官员以及外交官,留学生、长期在外工作人员,移民与政治避难者,这些人群按照接触不熟悉文化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产生的文化休克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往往时间越长文化休克的感觉持续的会越久一些,直至完全适应。
总而言之,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一个具有差异很大的文化差异的环境中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可以根据文化差异的大小以及个人的调节能力有所差别,但是不管是轻重都会发生一段时间的调整,有的甚至是终生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差异,人们可能会经历一种称为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当一个人置身于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时,他可能会感到困惑、不安和失落。
本文将对文化休克现象进行浅谈。
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是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是基于人们所在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而形成的。
当一个人从一个文化转移到另一个文化时,可能会发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与所在文化的价值观念不一致,这可能会产生困惑和挫折感。
在一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被视为重要价值观,而在一些东方国家,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被重视。
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遇时,他们的不同价值观可能会导致不理解和冲突。
语言障碍也是文化休克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是每个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而且还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当一个人到达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他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的产生。
一些词语和短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可能导致语言的误解和文化差异。
文化休克还可能出现在行为和社会规范上。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行为和社会规范,这涉及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礼节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当一个人不熟悉另一个文化的行为规范时,他可能会感到迷惑和不安。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视为不礼貌,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被视为诚实和坦率。
当文化规范不人们可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无法正确地理解和适应他们所在的文化。
文化休克还可能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身份。
当一个人置身于一个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时,他可能会感到孤立、无助和失去自我。
他可能会发现他的想法、价值观和身份与所在文化的期望和要求不一致,这可能对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不仅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还涉及到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文化休克

3、无力获得新文化环境的法制和舆论支持,所以产生了越来 越严重的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
例: 在中国电影《刮痧》中,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遭遇 了中医不被承认的困境,去探亲的孩子爷爷痛惜地自 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 楚了呢?”
例:外国旅行者曾抱怨泰国的出租车司机在马路上经常不 看路而看路上的人或对面车上的人,开车乱按喇叭乱开灯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由于回归者毕竟是回到自己以为最熟悉的地方,语言和 文化都不存在任何障碍,所以很少有人会对回归休克问 题有充分准备。兴冲冲地满怀思想热情和干劲,却发现 一切都不再是自己所预想或希望的那样,于是遭遇回归 休克。
例:许多外语流利、专业成绩过硬的留学生在回国后, 发现今非昔比,难以适应。他们到国内大公司、大企业 面试时,会因为工资待遇(相比于他们海外学习的投资 )、工作经验的要求、岗位设置等等问题而“大失所望 ”。因此有的人会转而考虑是否继续到海外求学、到海 外求职等。其实很可能在面试中,国内的企业相关面试 者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回归休克”的三个原因
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 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会让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 习惯、着装风格等发生外在变化,同时也发生许多内在的 变化,如价值观、职业观、思维方式等。一旦回到母文化 中,这些外在和内在的变化会突显出来。
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在海外工作学习或生活的人,虽然有信息和网络让人们 方便联系,但彼此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处于隔绝状态。所 以回国后会产生“脱节”感和陌生感。
Bennett(1977)提出“变迁休克”的概念,强调这是人类 有机体对新的、变化的环境不再有效适应的状态。当个体 遭遇伴侣死亡或离婚,在跨文化情境中失去了熟悉的参照 框架,由急速社会变革引起的价值观变化等,就会发生变 迁休克。而文化休克是变迁休克的一种。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一些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不适应和不适感,导致个体心理和生理状态的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进行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来源于文化差异。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
当个体置身于一个与自己文化背景迥异的文化中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习惯使用刀叉。
当中国人第一次使用刀叉吃饭时,可能会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感就是一种文化休克的表现。
语言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还表现在表达方式、语气和口音上。
当人们使用一种不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时,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困惑,导致文化休克的出现。
英语中的“sorry”和“excuse me”都可以用来表示“对不起”,但在使用场合和语气上有所区别。
有些英语为母语的人可能会对这种差异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文化休克还来源于文化认知的冲突。
不同文化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应。
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对于个人隐私非常重视,不喜欢被他人过分打扰。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则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习惯于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当两种文化的人在交流中产生冲突时,就很容易导致文化休克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还受到文化霸权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压制和主导,导致文化休克的产生。
在国际商务交流中,西方文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文化被动适应。
这种文化霸权会导致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受到挑战和冲击,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文化休克

蜜月阶段 沮丧(或敌意) 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失望、失落、回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对象
旅游者
时间
短暂
外部条件
心理反应
有各种“保 情绪高涨 护” 短期出访的 几天到几个 优越 有不适应的 商人、政府 星期 地方但冲击 不大 官员、外交 官 留学生、长 至少一两年 复杂、困难 不适应的情 多 况常出现 期在外工作 人员 问题最多, 心理压力特 移民和政治 长期 避难者 别大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自我调适
•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 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 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 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 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 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 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 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 “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
三 文化休克的阶段
•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 (Honeymoon Phase)、沮丧(或敌意)阶 段(Anxiety or Rejection Phase)、恢复调 整阶段(Regression and 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Phase)
• 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 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 该认识到,走过了文化休克的这段时期之后,会 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 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狱性和差异 性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 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
文化休克PPT课件

通常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海外“勤工助假”(working holiday),时间至少一年或一年以上。
英国,是新西兰年轻人求学、打工、游历的首选,但佩德 森在观察和调查中发现,尽管语言相同、文化同宗,不少 新西兰人在英国仍或多或少感到“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归零效果”和“排毒”作用:
有人把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比做跳进大游泳池“裸泳”, 过去的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都成为过去。
很多人选择留学、被外派或移民,都是为了深造自我、打 斗出一片新天地。这种“出国”本身就体现了敢于冒险和 探索新路的勇气。
同时,跨文化交往,总会让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机会 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弊病,尤其是一些潜 在的、已经成为国民无意识和习惯势力的文化弊病, 可能借助不同文化对冲突处理的不同智慧,对自己的 文化进行经常的反省反思。
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 休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 往会萎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 慢慢恢复活力。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移 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留时,不免会与过去的社会 关系网络分隔开来,环境变化、健康、物质条件、日常 出行等麻烦也往往纷至沓来,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文化休 克。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Oberg1954年在巴西的一次演讲中直接把“文化休克”定性 为一种失调或疾病(a malady),并宣称“文化休克”和任 何其他疾病一样,有其独特的病源、症状和治疗办法。
他例举了一些典型病象:如像孩子一样心里存不下事,会因 为一点小事就“抓狂”,或者是无比焦虑,思绪飘忽,时常 目光呆滞,陷入一种无助、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应和困惑。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置身于与其原有文化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包括困惑、焦虑、疲劳、抑郁、自卑、孤独等。
文化休克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行为方式等差异而产生的。
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原有文化观念相抵触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例如,一个从东方社会来到西方社会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竞争等价值观。
同样,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也可能会经历文化休克,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规范与农村有很大的差异。
文化休克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可能会导致政治、经济乃至战争的爆发。
例如,由于文化休克,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可能会发生冲突,导致暴力和战争的发生。
为了克服文化休克,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来适应新环境。
在学习新的文化时,人们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念和习俗。
同时,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享受异国文化带来的新鲜体验,并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
此外,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人们克服文化休克的困扰。
总之,文化休克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和
不适应。
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感,也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
适应新文化的关键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尊重差异,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文化休克研究报告

文化休克研究报告引言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在进入一个与自己原本的文化根深蒂固不同的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心理冲击和适应困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体验越来越普遍,文化休克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文化休克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定义、特征、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定义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接触到一个与自己原本的文化差异巨大的社会环境时,由于不熟悉新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
文化休克不仅仅是对外国文化的适应困难,也可以发生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中。
特征文化休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障碍:不熟悉新的语言使得交流变得困难,造成沟通障碍和理解困难。
2.行为习惯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交习惯差异巨大,导致适应新环境会面临不适和尴尬。
3.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对于家庭、婚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容易引发心理冲突和价值观念的重新认知。
4.社会角色的改变: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后,个体的社会角色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从而引发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喜悦。
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国家甚至是社区之间的文化习惯和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个体在适应新环境时遭遇困难。
2.外部压力:一些个体可能因为工作、学习、家庭等原因被迫进入新的文化环境,而面对变化时会产生心理压力。
3.身份认同改变: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后,个体可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这种改变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
4.文化冲突: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影响个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影响文化休克对个体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状况:文化休克可能会引发个体的心理不适和情绪低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身体健康:长期处于文化休克状态下,个体的生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如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an individual moves from China to America, he or she might feel confusing and nervous, jus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We call this phenomenon as one kind of the culture shock, which is the anxiety, feelings of frustration, alienation and anger that may occur when a person is emplaced in a new culture.
The concept of "Culture shock" is the earliest known by the famous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Kalvero Oberg in 1960.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called the culture shock, and took it into four phases: Honeymoon phase, Negotiation phase, Adjustment phase and Mastery phase. Oberg believed that the cause of culture shock is that people lose their mother cultures in the guide of actions and signs of anxiety.
Generally, individuals who are suffering in the culture shock are always lack of the realiz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In the past time, it’s difficult for a person to realize what does the life style, communication style, culture custom look like in foreign countries. So when they move to a new place, they will be bound to face a lot of changes. However, as the Information Age comes, everything is change.
The Information Age, also commonly known as the Computer Age or Digital Age, is an idea that the current age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freely, and to have instant access to knowledge that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find previously. [1]Thanks to the Internet, it’s easy for you to gain tremendous in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abroad data which boosts the realization of overseas culture in your mind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culture shock in adva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et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merging diversity cultures. It lets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world create a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which
change the model form and content of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tools. [2]The global means the cross-national, cross-religion and cross-country. People begin to accept the new culture, instead of resisting of cultures differentiated from domestic culture. And it will attribute to eliminate the culture shock.
The internet shortens the dista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discrimin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 The culture shock still remains, but it happens less by the effort of internet.
References
[1] Kluver, Randy.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klahoma City University. /holdings/vol3/Iss3/spec1/kluver.htm. Retrieved 18 August 2010.
[2] 朱慧玲《论网络信息传播与信息文化》现代情报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