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9)异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是人们借助感官感知文化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对来自社会物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信息形成的有意义的经验。异文化感知即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感知而形成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知的过程。

(10)文化适应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为适应对方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分为四个阶段:同化、分离、融合、微小化

(11)移情作用

“移情”最早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顾嘉祖教授认为:“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即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它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12)文化融合

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趋于统一的过程;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主要过程:接触-----碰撞、筛选-----整合。

(13)第三文化

研究异文化沟通的美国学者西特拉姆特地把由外国移民构成的下位文化称做“第三文化”。

(19)传播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实现信息有效的传递的即是有效传播。

影响有效传播的有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理念障碍等。

2.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1)文化交际环境理论

Hall(1976)为了区别不同文化中交际对其环境的依赖程度,提出了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概念。

在强交际环境文化中,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因此暗码信息相对较多,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说者倾向于采取间接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因此听者需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能避免误会。

在弱交际环境文化中,信息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之中,尽可能清楚直接地表达思想以使听者明白是说话者的责任。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倾向弱交际环境, 即对环境依赖较低, 说话直接明了。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强交际环境, 即对环境依赖较高, 说话习惯以间接的方式, 甚至绕弯子。

Gudykunst 把世界上12 种文化按照顺序排列,中国与美国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

(2)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简称CMM)

Cronen 等人(1988)考察了文化在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中的作用。他们归纳出了CMM的三个目标:(1)"CMM寻求以下问题的解释:我们是谁,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与交际现象有何关联"(2)"在承认文化异质的情况下,CMM 寻求不同文化的可比性"(3)"CMM寻求对包括研究者自身的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启发性评论"。

CMM被用来分析社会“情节”中使用的规则(如餐桌上的交流),要描述社会“情节”关键就要看社会场合情景了。总而言之,CMM所说的描述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参与者了解在具体场合情景中要想“建设性地交流”该做些什么。

(3)建构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

Applegate and Sypher(1983, 1988)把文化概念引入结构主义理论中。他

们指出交际是指个人"分享、交换信息的相互识别的交流过程"。该过程受到一定目标的驱动,个人进行其认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交流活动。

主要观点:①复杂信息行为(信息中包含许多目标和环境因素)导致"个人中心"的交际。"认知结构"不一样,交际观念和相关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这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定义,并指导他们的策略性的行为。

②"文化决定交际逻辑",不同文化侧重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都不一样。

③跨文化交际培训"应当着重培养灵活、整合的策略手段,以达成目标"。

(4)期望违背理论

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EVT)是朱迪·伯贡(Judee Burgoon,1987)为了解释非语言传播及其在谈话中对信息的影响而提出的。是指传播效果与传播意图产生了差错甚至违背,可能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造成的,或者是传播手段有问题,或者由于接受者既有的神会、团体、心理背景。

与非语言传播相关的,首先要提到的是空间距离,也称为个人空间和人们期望的交谈距离。在交谈过程中,人们可以感知空间的使用和他人空间的使用。比如教师走进自习课堂中,开始辅导学生时,学生有一种紧张感;开始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对他们之间空间的变化感到不安。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向学生靠近,学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当辅导内容转向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时,学生就不再把教师与他们的接近看成是威胁。

空间距离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及公共距离。这些距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都适用,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比如,公共距离适合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正式的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距离、目光控制、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语言以外的行为发生期望以外的变化,会造成生理唤起,也经常会产生模糊的意义。

(5)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简称为FNT)

最初只是关于冲突的"面子-协商"理论(FNT)已经得到扩展,结合文化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特征来解释面子问题、冲突形式和维护面子的行为。Ting-Toomey (1985)说冲突是个人原有身份认知或面子受到威胁或质疑时的面

子-协商过程(Ting-Toomey, 1988)。面子是"个体期望他人予以其自我社会价值认同的一种需求感"。

Ting-Toomey 、Kurogi (1998)认为集体主义文化成员更多使用他人导向(other-oriented)的保留面子的策略,而恰恰相反,个人主义文化成员则更多使用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的保留面子的策略。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更多的是维护和要求自己的个人权利,而权力差距大的文化成员则更多的是负责地承担起一定的义务。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倾向于通过信息交流将尊敬--顺从的差距降到最低程度,而权力差距大的文化成员则更喜欢垂直型上对下/下对上的面子交流。

Ting-Toomey 和Kurogi (1998)认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更注重关系的、过程的解决冲突的策略,而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则注重于独立的、结果的解决冲突的策略。权力差距大的文化中地位高的成员比地位低的成员在口头上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的面子策略,而权力差距小文化中的地位高的成员比地位低的成员在口头上则往往使用更直接的面子策略。

(6)(谈话制约理论(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

谈话是有目的的,要求交际者之间相互调整。M. S. Kim (1993) 把谈话制约分为两类:社会关系型和任务导向型。

社会关系型限制强调关心他人,注意避免伤及听者感情,并且尽量不把意见强加给听者;任务导向型的限制则强调透明度(如信息被清晰交际的程度)(M. S. Kim, 1995)。不同的文化选择的交际策略不同。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集体主义文化成员认为维护面子的行为(如避免伤及听者感情,尽量少地强加意见于人和避免听者给出负面评价)更重要;而个体主义文化成员则更加重视透明度。

M. S. Kim (1995) 认为:目标追求过程中,依赖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比独立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更看重不伤及听者感情和尽量少地强加意见于人;而独立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比依赖型自我阐释的个人把透明度看得更重要。具有双重的自我阐释类型的个人则同时看重关系限制和透明度限制。M. S. Kim (1995) 还认为:个体越渴望赞同,他们就越尊重听众的感情,越不把意见强加于人;个体越渴望支配,他们就越强调透明度。个体的心理性别角色越男性化,就强调透明度;越女性化,则越强调不伤害听众的感情及不把意见强加于人。

(7)文化辐合会聚理论(Cultural Convergence)

"文化辐合会聚"理论建立在Kincaid (1979; 也见Rogers & Kincaid, 1981) 提出的"交际辐合模式"基础之上。Kincaid (1979) 把交际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分享信息达到理解彼此及所属文化的过程"。他说人们可以理解彼此,但却无法达到尽善尽美。"通过几个回合的信息交换,双方或多方可以向同一点移动,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信息内涵"。

Barnett and Kincaid (1983) 使用交际辐合模式就交际对文化差异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数学理论。他们说"热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假设交际活动可无限进行下去,封闭系统内的所有参与者将越来越朝着平均的集体思维模式靠拢"。来自系统外部的信息可能延缓辐合过程甚至使之朝相反方向前进(如导致分裂) 。他们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示:来自两个文化成员相互交流时,向着集体性认知状态的辐合过程。Kincaid's (1979) 的辐合模式适用于个人层面的交际,而Barnett and Kincaid的数学模型则适用于群体层面的现象(如文化)。

Kincaid (1987b, 1988) 以口头形式演示了"文化幅合会聚"理论。Kincaid (1988) 用2个公理和3个假设总结了该理论。例如,公理1,"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体系中,成员之间的交际是不受限制的,整个社会倾向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朝着更大的文化统一性状态靠拢";而当交际受限制时,社会体系则分裂的越来越多样化(公理2)。3个假设则将公理应用到了移民群体和土著文化的案例当中。

(8)互动文化适应模式(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

Bourhis等人(1997)建立的互动文化适应模式(IAM)指出:居住国成员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受到国家整合政策的影响下的双方文化适应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理论是由Berry(1980,1990)的移民文化适应模式发展而来的。

Berry(1980)的理论模式基于移民对两个问题的回答:(1)他们是否想保持原来的文化身份,(2)他们是否想与居住国文化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两个问题都答"是",说明他们对居住国文化有"整合"的倾向。如果只想与居住国文化保持良好关系但不想保持原来的文化身份,则说明这些移民倾向被所在的文化"同化"。如果移民们只想保持原来的文化身份而不想与居住国文化建立良好

的关系,则说明他们"分离"的倾向。而如果他们对两个问题都持否定的态度,则他们就有处在文化边缘的倾向。Bourhis 等(1997)又将"边缘化"倾向划分为"反常倾向"(比如"文化疏远")和"个人主义倾向"(比如说他们将自己与居住国文化成员定义为独立的个体而非群体的成员)。

Bourhis等人(1997)就居住国人文化涵化的倾向,建立了一种类似的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对两个问题的回答上:"(1)你是否接受移民保持他们的文化遗存?(2)你是否接受移民适应你所在的文化?"。如果两个问题都回答"是",则说明居住国文化群体的成员趋向将移民"整合"进自己的文化。如果第一个问题回答"否"、第二个问题回答"是",则说明他们有将移民"同化"的倾向。如果第一个回答"是"、第二个回答"否",则说明他们有"隔离"的倾向。而如果两个答案皆为"否",则说明他们"排斥"移民或有"个人主义"的倾向。

Bourhis等人(1997)有机地整合了两种模式,形成新的互动文化适应模式(IAM)。他们利用互动文化适应模式(IAM)来预测居住国文化成员与移民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存在问题的还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当居住国群体成员与移民群体抱有共同的文化适应倾向--或共为整合、或共为同化、或共为个人主义--的时候,相互关系最为和谐")。

3.跨文化交际相关因素概览

【经典试题解析】

1、英语中Tomb-sweeping Day, 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中师大,2010)

2、判断:在西餐厅,通常是左手持叉,右手握刀,吃色拉时通常用勺子。(南京师范大学2010)

3、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进行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距、体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运用等等.(西南大学,2010)

4、“文化冲突论”是_______提出的。(复旦大学2012)

5、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厦门大学2010)

6.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厦大,2010)

A.交际语言学

B.应用语言学

C.言语交际学

D.心理语言学

【答案解析】

1、七夕节或乞巧节。这道题考察的是中西传统节日的对译,是高频出现的考题。

2、√。考察西方用餐等社交礼仪,是常见的考题。考生应予以关注。

3、非言语交际。这道题考的就是重要的概念,考生应对这些概念有一定认知。

4、萨缪尔·亨廷顿。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也是考察重点。请参照知识点归纳

5、目的语。这个概念是基本概念,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的立足点。

6、C。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科背景,在吴为善的那本书里有一定的介绍。

【试题汇总】

1、判断:在西餐厅,用餐时若想暂时离开,可将餐巾放到椅背上,表示你还将回来;若将餐巾放在桌上,表示你已用餐完毕。(南京师范大学2010)

2、判断:冷餐会(Buffet)通常在室内或在院子里、花园里举行,可设小桌、椅子,自由入座,也可以不设座椅,站立进餐。(南京师范大学2010)

3、文化休克主要出现在对目地语文化适应过程的。(南京师范大学2010)

A.观光期 B.挫折期 C.逐渐适应期 D.完全复原期

4、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赖斯总结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但有时会因交际的需要而违反其中的某些准则。(浙江师大,2010)

5、判断:V形手势表示胜利,掌心向外或向内都可以。(浙江师大,2010)

6、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赖斯总结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但有时会因交际的需要而违反其中的某些准则。(浙江师范大学,2011)

7、判断:很多亚洲国家的文字创制都受到汉字的影响。如日本的假名、朝鲜谚文、越南字喃,都是取汉字笔画而形成的文字。(浙江师范大学,2011)

8、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目的语文化不宜持有的态度是______。A.尊重B.理解适应C.求同存异D.全盘接受

(浙江师范大学,2011)9、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进行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距、体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运用等等。(西南大学2010)

10、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表明了西方价值观中的取向。(西南大学2010)

11、_______________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如何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地关系等。它与价值观紧密相连,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行为等起到同样的支配作用。(西南大学2010)

12、“惠函”的英文翻译是。(西南大学2010)

13、判断:对于跨文化交际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因此,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西南大学2010)

14、判断: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15、判断:西方人习惯于以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是在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感情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和采取行动。

16、判断: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所以,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就能保证舒畅的交际。

17、判断: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需要知觉交际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对交际对象的社会角色、性格特点及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等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否则会出现交际误解。

18、判断:在中国,到朋友家串门要先预约,否则很可能被当着对朋友隐私的侵犯。

19、判断: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如此。

20、判断:“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在构造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对交际行为(交际风格、言语行为、语用规则、语篇组织结构等)的影响不大。

21、________的人们把时间看着是一条直线,可以切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

A.多时值(Polychronic time)

B. 单时值(Monochronic time)

C.过去时间取向(Past-oriented)

D.将来时间取向(Future-oriented)(西南大学2010)

22、下面那一个选项不是“文化休克”的表现?

A.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B.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C.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D.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西南大学2010)

23、“敬请指正”的英文翻译是?

A. I’d like to hav e your comments.

B. Will you please point out my errors?

C. I’d like to have error corrected.

D. I’ll gratefully indirectly expect your comments. (西南大学2010)

24、在两个人交谈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这时,非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起到了的作用。

A.补充

B.否定

C.调节

D.强调(西南大学2010)

25、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最关键因素是。

A.交际能力

B.双语能力

C.移情能力

D.出国经历(西南大学2010)

26、“思维”和“思想”不是一回事: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厦门大学2010)

27、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人际关系取向可以分为:工具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为主要取向。(厦门大学2010)

28、人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时会无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语用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因而造成。(厦门大学2010)

29、西方人(主要是说英语的国家)的思维方式在语篇结构上的透射,表现为分析、抽象、的特征。(厦门大学2010)

30、在中国及一些东方国家,高于个人主义,人们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厦门大学2010)

31、_____________是交际者利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的行为,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厦门大学2010)

32、中国人常把当做隐私,而对其隐私的处理是采取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方式。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态度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或达到社会和谐。(厦门大学2010)

33、在跨民族、跨性别交际中,敏感的一方多是来自英语国家的成员。(厦门大学2010)

34、西方文化中,色常被用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厦门

大学2010)

35、在任何文化中,人们处理角色关系、实际角色行为和理想的角色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对具有较“宽松”的社会结构的社会而言,人们交往中的社会角色行为与理想角色行为之间允许有较大程度的偏离。(厦门大学2010)

36、判断:一切跨文化交际冲突都是社会民俗规范的冲突。(厦门大学2010)

37、判断:在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强文化环境中,人们倾向于把冲突看成是具有情感性质的,他们把冲突事件和与冲突事件相关的人看成一个整体。(厦门大学2010)

38、判断: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厦门大学2010)39、判断:在西方文化中,打喷嚏和咳嗽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很少有人为此道歉。(厦门大学2010)

40、在跨文化交际中,、话题的选择也是经常产生交际失误的因素。(厦门大学2010)

A.谈话内容

B.宗教信仰

C.工资收入

D.个人隐私

41、______________“求变”的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职业选择、事业追求、求学计划、社会地位、居住地域都在频繁地流动。

A.中国人

B.日本人

C.美国人

D.阿拉伯人(厦门大学2010)

42、一种文化的规范和规则系统包含交际规范、民俗规范、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范畴。(厦门大学2010)

A.社会

B.行为

C.民族

D.道德

43、非言语的行为分为:体态行为、时空行为、外表行为和行为四种类型。(厦门大学2010)

A.语气

B.类语言

C.手势

D.表情

44、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地理因素。

A.心理因素

B.情感因素

C.环境因素

D.性别因素

45、在正常交际中,人们惯常的交际行为是的。(厦门大学2010)

A.自觉

B.潜意识

C.无意识

D.有意识

46、公共空间的近距状态大约在,一般教师上课、司法调查、商业谈判等都必须保持这样的距离。(厦门大学2010)

A. 1.5米至2米之间

B. 2米至4米之间

C. 4米至8米之间

D.8米以上

47、英语国家的人食指伸出并略微朝上来回摇动,表示。

A.轻蔑、鄙视或嘲弄

B.不赞成或警告

C.请求搭便车

D.不要出生活小点声

48、在跨文化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理解失误,使对方失望或感到震惊,甚至会使对方觉得受到侮辱,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A.语法错误

B.语用失误

C.语音错误

D.词汇错误

49、在很多场合,对“站”有一种偏爱,他们站着开会,站着吃饭,站着聊天。(厦门大学2010)

A.东方人

B.日本人

C.西方人

D.中东人

50、文化是。(中国传媒大学2011)

A.生理遗传

B.社会遗产

C.先天所有

D.有意识地学习的固有行为规范

51、关心政治(be concerned about politics)在英语中是。(中国传媒大学2011)

A.褒义

B.中性

C.贬义

D.没有任何色彩

52、在英美奥等国,顾客走近柜台,售货员打招呼的方式是礼貌的。(中国传媒大学2011)

A.调门比较上扬地说”yes?”

B. What do you want?

C. What can I do for you?

D. You are welcomed!

53、招呼人都过来,美国人的手势是。(中国传媒大学2011)

A.略高地伸出手臂,手心向下,手指上下移动

B.平伸手臂,手心向上,手指前后移动

C.略高伸出手臂,手心向上,手臂前后移动

D.平伸手臂,手心向下,手臂左右移动

54、在泰国这样的佛教国家,孩子的是不能随便什么人都随便触摸的。(中国传媒大学2011)

A.头

B.手

C.肩

D.背

55、文化休克最可能体现在身上。(中国传媒大学2011)

A.去国外短期旅行者

B.外交官

C.留学生

D.去国外探亲的人

56、跨文化训练的目标不包括。(中国传媒大学2011)

A.彻底本土化

B.努力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

C.向新的文化做一些妥协

D.在语言和习俗等方面适应新的文化

57、英语国家的人不断转动手上的戒指表示。(中国传媒大学2011)

A.显富

B.手指或者身体不舒服

C.闲散

D.情绪紧张不安

58、判断:green-eyed monster 的意思是嫉妒心理强的人。(中山大学2011)

59、判断:进餐时,英语国家以肘部不放在桌子上为礼貌。(中山大学2011)

60、判断:英语国家的人在太阳穴处用食指划一圈表示要动动脑子。(中山大学2011)

61、判断:在泰国摸孩子的头没有问题。(中山大学2011)

62、下列哪些行为在英语国家被认为不雅?(中山大学2011)

A.恋人当众亲吻

B.蹲在地上

C.在餐桌上取面包时用手去拿

D.女老师穿着拖鞋去上课

63、一般而言,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表示:(中山大学2011)

A.恋爱中

B.已婚

C.独身

D.订婚

64、下面哪个说法是对的?(中山大学2011)

A.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可以问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情况。

B. busybody 的意思是大忙人。

C.如果你对一个西方学生说:“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是不是不舒服?”他会觉得你很关心他。

D.阿拉伯人交谈时彼此的距离比中国人近。

6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出《淮南子·人间训》。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华中师范大学2010)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66、跨文化交流是指在之间的人们的交流。(华中师范大学2010)

A.不同民族

B.不同国籍

C.不同文化

D.不同种族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

跨文化交际 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笔记

精品文档 Culture: Culture is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beliefs, customs, values, behaviors, down and passed are shared, learned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hat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in an identifiable group of people. law, food, etiquette, religion, literature, language, Objective Culture: history, and customs. are and how they feelings and attitudes about how things Subjec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amily, spaces, friendship, love, concept should be –the of time, pattern, etc. Learned,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ased on : Characteristics symbols, dynamic, ethnocentric. It is meant to be a contrast to learning “about”culture underscores Doing Culture: of meaning, process of making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is a the idea that build another, know one so they can get to another people understanding one relationships, and solve problems together. It should not be words on paper, but ideas in practice. individuals which process through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d to and create messages ––in relationships,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one another.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interaction between :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it refers to Intercultural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from Hispanic and whites and African American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between Japanese Americans The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races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 different but of the same race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s –the parties are of b. ethnic origins. same the between members of 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ultiple or hold dual or both of the participants one culture, in which )(gay, disabled, Mexican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or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0419838.html,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competence) how much one know about communication.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ne's motivation to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1.L.S.Ha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3.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4.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5.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6.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7.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8.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国情语言学方面。 9.传播种类:(1)人类传播①社会传播A交集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②非社会传播(2)非人类传播 10.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rffects。 11.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线性模式,增加了“噪音”(干扰因素),把媒介分解。 12.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13.社会学家Jack Lyle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14.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15.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 16.red caipet treatment用红毯接待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s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状况in the red赤字 17.politics—“中性”含贬义,为争权夺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意思;政治—“中性”,实际用时有褒义。 18.intellectual—致力于研究的人,衍生出纸上谈兵的贬义;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19.peasant—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20.dragon—表示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战争的旗帜,形容人指飞扬跋扈令人讨厌;龙—用于好的意思。 21.phoenix—“再生”、“复活”;凤凰—天下太平,有圣德的人。 22.owl—智慧的鸟,比喻人聪明;猫头鹰—不详之鸟。 23.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得意的意思;孔雀—吉祥的象征,大吉大利。 24.dog—中性褒义的情况多;狗—一般用于贬义。 25.Cinderella(灰姑娘)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 26.Shylock(夏洛克)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 27.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 28.Catch-22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29.韩国人写文章—归纳法;美国人写文章—演绎法。 30.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31.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手法。 3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1)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2)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3)有连续性的(4)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后天习得(5)信息右脑处理 33.阿拉伯人在讲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34.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中国指杀头,英国指吃饱了。 35.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广东指感谢,北方表示不耐烦。 36.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拇指(thunb a ride)表示希望搭车。 37.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表示希望某事成功。 38.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ENGL204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俄英双语、法英双语学生 开课学期:英语第6学期、双语第8学期 学分:2 学分 主讲教师: 指定教材:《跨文化交流入门》,浙江大学出版社,许力生主编,2004年。《文化与交际》,暨南大学出版社,胡穗鄂编。 教学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江、浙、沪地区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经成为苏州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众多的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人员出现文化误解,或者表现出不自信,降低了交际的效益,直接的后果往往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苏州大学作为本地的人才高地,有责任、有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经济活动,我们的课程也应适应这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开放和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自我文化又和他国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跨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能以局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的能力;局内者的眼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对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怀有好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提高交际的效益,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学期作业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综合进行教学。课堂语言为英语。采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探讨理论。参插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活动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另外有录音、录像供学生观摩讨论。学期作业的形式是一篇千字以上的论文,内容是运用学到的某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对现实生活案例、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阐释、分析、比较和反思。学生必须自己选题、规划。文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师的工作是建议、修改、监督和评估,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期论文。 该课程有两个网站:一个是在外国语学院服务器上的课程资源网站,网站上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备课教案,另设有通知板、网上跨文化交际咖啡俱乐部、学习工具等帮助学生完成科目的服务性网站。另一个网站是新浪博客上的学期作业网站。所有学生的学期作业从开题、大纲创建开始,就直接与课程教师、同班同学见面。所以,学生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地修改、同学建议、学生本人反馈、修正的过程,直至最后作业完成。 此外,该课程联系了国外大学跨文化交际专业的师生,进行网络实时联合授课,每学期四次,让师生们有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 此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发挥教师的主动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外语专业人才。 考试方式: 学期论文(70%)(课本内容)+平时成绩(30%)(上课讨论发言、出勤率、网上参与率) 第一课Communication in Global Village 课时:第一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0419838.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 学时:36 学分:2 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 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 3、教学目的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4、教学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基础理论,

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最后能考试合格。 5、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安排(总学时:36) 6、各章节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举例说明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际中存在的误解或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 +Global Village: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世界各地通过电子通讯,特别是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整体。 +Melting pot: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不同背景和民族的人的社会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oneself to a new culture so much that he/she gradually loses his own culture. +Cultural Diversity: refer to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of a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region. 指一个群体、组织或地区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混合。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解释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规范,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一组关于信仰、价值观和规范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影响着相对较大的群体的行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