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创新案例

合集下载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实验材料准备:1.演示实验的材料:两个250ml的饮料瓶:A瓶中装入适量萌发的种子,B瓶中装入煮熟且等量的种子,用保鲜膜密封2小时后备用。

两只贴好A、B标签的注射器。

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一只。

2.探究实验的材料:准备一、二、三、四、五组,每组3个同样的饮料瓶。

一组装入不同植物的根,二组装入不同植物的茎(瓶子外边用黑色塑料袋包裹遮光,贴上植物名称),三组装入不同植物的叶子(处理同第二组),四组装入不同植物的花,五组装入不同植物的果实。

实验原理:植物体活细胞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因此,植物器官在实验中能否检测到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多少,可以衡量植物该器官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实验方案设计:1.实验原型:原实验使用了蔬菜、塑料袋、软管、止水夹等材料。

改进实验使用的种子更直观,不需要避光实验。

探究实验部分探究的是六种植物器官,验证器官更全面。

2.方法创新:用注射器判断浑浊程度,用自制比色卡鉴定澄清石灰水浑浊等级,判断各器官呼吸强弱。

3.装置改进:装置更简单易携带,使用次数更多效果更明显。

实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能力目标:尝试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实成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植物体活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一概念。

2、完成演示和探究实验。

难点: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e.每种器官准备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准备3瓶,即每种器官分别9瓶。

f.每个瓶子准备对应的注射器。

②操作步骤a.取一个小烧杯,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b.将A、B两注射器分别吸取等量(约1ml)。

c.将A、B两注射器透过保鲜膜分别缓慢吸取各瓶中气体(约4mL),震荡均匀。

d.记录每个瓶子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2)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a.按照表格记录每个器官的呼吸作用情况。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的创新改进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的创新改进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的创新改进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内容中“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都是重要的演示实验。

该实验探究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发生了某些物质变化,即植物在呼吸过程中利用了氧气,并且释放出二氧化碳。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实验一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通过漏斗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使广口瓶内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入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中。

实验二利用燃烧中的蜡烛熄灭的现象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利用了氧气。

2、实验不足:(1)实验一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可能会从漏斗口或瓶塞逸出,会降低广口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2)实验一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中可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向瓶内倒入清水,清水会溶解部分二氧化碳,有时实验会因此而不成功。

(3)实验一做完以后要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种子继续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化碳需要1—2小时。

教师如接连在多个班上演示该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

(4)实验一实验分析时,部分学生对通过漏斗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的目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5)实验一教师在讲台上演示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不够明显,后排的学生可能看不到现象。

(6)实验一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

(7)装置器材较多,组装复杂,实验准备工作量较大,实验操作复杂。

(8)两个实验用同种的材料(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却要分开两份不同的实验装置和材料,仪器过于复杂,同时浪费材料。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1、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首先加入用吸管往澄清石灰水吹气的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

用挤压型蒸馏水洗瓶(如右图)代替玻璃广口瓶,把洗瓶的尖端摘下,套上橡皮管、止水夹、玻璃导管,装置更加简单且气密性好,不易破损,直接挤压瓶身就可以挤出气体,不用加入清水,并且能重复多次实验。

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释放热量的实验

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释放热量的实验

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释放热量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热量。

实验材料:1.水稻种子2.温度计3.透明塑料袋4.温度计5.热量计(烧杯或锅)6.长直尺实验步骤:1.将一些水稻种子洗净并晾干。

2.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用长直尺将其封口部分稍稍挂起,使其折叠形成一个小袋。

3.在小袋内放入一定量的水稻种子。

4.将袋子封口处带着种子尽可能地向上挂在室内任意温度稳定的地方。

5.在种子被封口处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用手指蘸取水滴在封口外面的袋子上,然后观察袋子内是否产生了水汽(会在袋子内部产生一层雾气)。

6.十五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袋子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7.将袋子内部的温度和外部的温度相减,得到温差,然后用热量计测量相应量的热量。

8.将袋子内的袋子打开,使其与外界的温度一致,然后继续进行观察,直到袋子内不再产生水汽为止。

实验原理:种子在胚乳中含有各种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种子内的细胞质所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种子脱水中,种子内部的细胞质含有较高浓度的蛋白质和脂肪,这些有机质在被降解过程中释放出热能。

利用这一原理进行呼吸作用产二氧化碳和热量的实验。

实验结果与观察:1.观察到袋子内的种子放置一段时间后,袋子内部出现了水汽,即袋子内部湿润,表明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2.测量袋子内外的温度发现,袋子内的温度比外部略高,说明种子产生的呼吸作用产热。

3.继续观察袋子内的情况,当袋子内不再产生水汽时,表明种子呼吸作用率已经逐渐下降。

实验讨论:1.水稻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会释放热量。

2.种子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种子内的细胞质中所含有的有机物质会随着呼吸作用逐渐减少,从而呼吸作用也会逐渐减弱。

3.实验中观察到袋子内部湿润,是因为种子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汽凝结在袋子内表面上,形成了水汽。

4.实验中袋子内的温度略高于外部温度,提示着种子呼吸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

生物创新实验学案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生物创新实验学案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探究实验创新活动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二)能力目标:完成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合作意识,懂得科学探究是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活动准备:准备的材料试管2个,黑色塑料袋2个,新鲜的绿色蔬菜若干,软管止水夹若干。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黑色塑料袋和试管分别准备_______套,设计_______实验从而使结果可靠性和科学性。

实施计划:1.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试验。

取a、b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少量______________2.将分别装有100g的新鲜蔬菜和100g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的黑色塑料(袋口插有软管且扎紧、并且软管用止水夹夹紧)编号a,b。

3.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挤压塑料袋。

4.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小组成员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交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从而明确。

验证植物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创新教案

验证植物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创新教案

验证植物的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创新教案新华镇中学刘科云一、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二、实验目的1、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2、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呼吸,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可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三、原实验(一)材料准备广口瓶、玻璃弯管、橡胶管、漏斗、小烧杯,大烧杯(500毫升),澄清石灰水,生长旺盛的玉米芽,橡胶塞,打孔器等(二)实验操作1.成功组用500毫升烧杯盛300毫升左右的清水,向备好(两小时前备好,两小时前在广口瓶内装入0.2千克玉米芽,用夹子夹子夹住橡胶管使装置密封待用)的装置的漏斗中倒水,并同时打开夹子,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慢慢变浑浊)2.失败组(1)失败的原因:漏斗排气用500毫升烧杯盛300毫升左右的清水,向备好(两小时前备好,两小时前在广口瓶内装入0.2千克玉米芽,用夹子夹住橡胶管使装置密封待用)的装置的漏斗中倒水,倒水的时候注意让漏斗中没有存留的水(使漏斗有排气的通道)并同时打开夹子,观察的现象是烧杯没有气体进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实验失败。

(2)失败的原因:橡皮管漏气,没有气体进入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中,或有少量气体进入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中,实验失败。

(三)原实验不足原实验装置复杂如下图:(1)在安装过程中玻璃管易碎,有危险;用打孔器给橡胶塞打孔比较费力。

(2)从漏斗中注入清水,操作复杂。

(3)不易检查气密性。

(4)若实验失败或需要重复实验,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该实验。

(5)无对比。

四、改进后实验。

(一)材料准备1、两个550毫升的塑料瓶(盖子用废输液器管及铅皮处理好)如图:检查气密性后分别文字标记生长和煮熟。

在标记生长的瓶内装入0.2千克的生长旺盛的玉米芽。

在标记煮熟瓶内装入0.2千克煮熟的玉米芽。

将它们密封且用黑塑料袋罩好(两个小时前备好待用)。

2、100毫升澄清石灰水备用。

3、试管两支(二)实验操作。

1、先检查气密性如图:,把标记为生长瓶的塑料瓶倒至约5秒(二氧化碳的密度大)。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文档资料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文档资料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生物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生物实验教学设计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创新能力是生物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开展的需要。

2011版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费用低廉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如何在实践中挖掘身边的资源,使生物学实验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呢?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必做演示实验,(有条件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本文以此实验为例,阐述初中生物实验改进的方法与过程。

[1]一、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植物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学生可以探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二、原实验装置的不足处1.使用的器材多,组装费时。

2.操作繁琐。

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操作复杂,不够严谨。

其理由是:(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体积的水就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2](2)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

(3)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

3.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种子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化碳至少需要1―2小时。

如接连在多个班上演示该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增加了教师的准备量。

)[3]三、实验装置的改进:注射液瓶子、注射器、两只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操作方法的改进1.方法的改进:将灌水排气法改用注射器抽气法。

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即萌发的种子,炒熟的种子进行对照。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报告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报告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报告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创新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实验原理及实验原型(如右图所示)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三、原实验的不足1、实验器材较多,组装困难。

2、实验过程繁琐,步骤复杂。

3、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

4、未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

四、实验材料准备1、两个500ml的注射液瓶子,分别标号为甲、乙,甲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密封2小时后备用。

2、贴好甲、乙标签的两支注射器3、澄清的石灰水。

五、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六、实验创新之处1、简化实验器材只用到注射液瓶、注射器、石灰水2、改进操作方法将灌水排气法改用注射器抽气法3、设置对照实验采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对照七、实验操作过程1、取两只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澄清的石灰水。

2、用甲注射器从甲瓶中抽取10ml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用乙注射器从乙瓶中抽取10ml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八、创新后实验的优点(自我评价)1、实验器材较少且来源于生活。

2、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更明显。

3、设置了对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4、实验在短时间内可重复操作,有利于生物教师进行多班教学。

篇二: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易家渡镇中心学校陈敏一、该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06页安排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

该实验探究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发生了某些物质变化,即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释放出来。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生物教师对教材中实验改进的思考 ——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改进为例

生物教师对教材中实验改进的思考 ——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改进为例
改进:用萌发的豌豆种子和煮熟的豌豆种子。用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更简洁,而且避免了光合作用的干扰。实验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既可作为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作为学生探究实验。
2.器材
教材选用黑色塑料袋、软管、止水夹。
问题:塑料袋易破,导致漏气,学生不容易用止水夹把软管夹紧。
思考:选择日常生活中气密性好的物品,且操作能力要求低、可靠。
一、思考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要思考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苏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中安排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很明显,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对植物会不会进行呼吸作用这个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常常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该实验利用澄清石灰水探究了植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时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明确呼吸作用的实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例如本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选用种子呢?选用植物的其他器官作为呼吸作用实验材料可以吗?”学生分析后会发现,如果选用种子进行实验,就不需要遮光处理,同时又能探究植物其他器官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最终自然而然得出“只要是活细胞就能进行呼吸作用”的结论。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检测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呢?是否有比教材上简洁,效果更好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思考原料和器材的改进
1.当地是否有原料,能否替代?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材让学生提前一天,将新鲜的和烫过的同一种蔬菜各100克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创新案例
常宁市第八中学阮琴
一、实验地位和作用
呼吸作用是植物的一种重要生理活动,在植物的生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是一种分解过程,它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
1、实验原型:
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通过漏斗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使广口瓶内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入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实验不足:
(1)在通常情况下,向瓶内倒入清水,清水会溶解部分二氧化碳,导致实验时二氧化碳不足,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2)实验分析时,部分学生对通过漏斗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的目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3)原实验装置较为复杂,实验准备工作量较大。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
1、实验装置的创新: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

主要器材自制,用较高的透明玻璃饮料瓶代替广口瓶,萌发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悬于中部,用塑料薄膜覆盖瓶口并盖紧瓶盖。

2、实验方法的创新:直接将澄清的石灰水注入瓶底,避免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清水中,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明显地看到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3、教材内容的创新:本实验将增加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水的现象。

在演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瓶内壁水珠的多少,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水。

一套装置能完成两个实验,使实验装置功能多样化,课堂高效化。

四、实验选材与准备
较高透明玻璃饮料瓶(两个)、萌发与煮熟的种子(等量)、纱布、澄清的石灰水、注射器、细线、饮料管、烧杯、塑料薄膜、橡皮筋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
1、实验原理: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实验装置:
3、装置说明:
甲、乙两瓶中部分别放有用纱布包好的萌发和煮熟的同类种子(种子数量相同),纱布用细线扎好,将细线置于瓶外,在瓶口处绕圈,以帮助固定种子位置,且实验后便于将包有种子的纱布拉出;瓶口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用皮筋扎紧均盖紧瓶盖,以更好的密封瓶口,防止气体外泄。

六、实验步骤
1、将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均用纱布包住、细线扎好,并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部,细线置于瓶外,在瓶口绕圈,同时用一层塑料薄膜覆盖瓶口并盖紧瓶盖,放在温暖避光的地方。

2、5—24小时后,取出两个瓶子,让学生观察两瓶内壁上水珠的多少,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打开瓶盖用饮料管刺破薄膜伸到瓶底,用一支注射器先后抽取15毫升的澄清石灰水,通过饮料管分别注入到甲、乙两瓶的底部(务须避免石灰水与包内种子接触),观察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七、实验效果
实验可明显看到放有萌发种子的甲瓶中注入的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而放有煮熟的种子的乙瓶内则无此现象产生。

八、自我评价
实验创新改进后,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学生可课后自备材料动手实验,实施起来灵活多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该套装置不但能提高实验成功率,且用一个实验装置可实现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两个实验;另外该实验装置取材于生活,能够多次重复使用,可供平行班级连续使用,使实验装置功能多样化,实验耗材最省化,大大降低实验成本,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养成,特别适于实验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