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合集下载

一到六年级边塞古诗

一到六年级边塞古诗

一到六年级边塞古诗
哎呀,咱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那可是学了不少精彩的边塞古诗呢!
就说王昌龄的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想想,那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多少战士出征之后就再也没能回来,这得多让人感慨啊!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为了梦想离家打拼,却不知归期的人们吗?
还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那黄河好像一直流淌到了天上的白云之间,孤零零的一座城立在那高耸的群山之中。

这画面,难道不像一个孤独的孩子站在茫茫人海里吗?
再看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战士们正准备开怀畅饮那美味的葡萄酒,却被马上的琵琶声催促着上战场。

这是不是就像我们正玩得高兴,突然被爸妈叫去写作业一样无奈?
边塞诗里,有战士们的豪情壮志,有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有对战争的无奈和痛恨。

它们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遥远的、充满战火与豪情的世界。

我觉得啊,这些边塞古诗真的是太有魅力啦,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风景,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

20 首边塞军旅诗,致敬军魂

20 首边塞军旅诗,致敬军魂

一、《边塞晨曲》在边塞的军营里,清晨的号角声响彻云霄,迎接新一天的训练和战斗。

士兵们整装待发,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挺拔和坚毅。

他们的决心和勇气将边塞守卫的工作进行到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二、《铁血边卫》站在边塞的岗哨上,我们能够看到铁血边卫的身影。

他们战斗着,守卫着边疆的安宁。

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军魂的化身。

在戈壁滩上战风沙,他们坚守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他们用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铸就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铁血边疆。

三、《边塞风云》在边塞的风云之地,每一个军人都是一位英雄。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抵御着来自外敌的侵略。

在他们的身后,是家乡的亲人,是祖国的安危。

在边塞风云的岁月里,军人们展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和勇气,他们是祖国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

四、《边塞卫士》每一个站在边塞的卫士,都是一名无畏的战士。

在边疆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毅然挺身而出,守护着家园,捍卫着国土。

他们用坚实的脊梁撑起了一片神圣的蓝天。

他们的军魂如同熊熊烈火,照亮了祖国的远方。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一名真正的边塞卫士应有的风采和担当。

五、《军魂不朽》军魂在边塞的土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在军乐队的奏响中,军人们高唱着不朽的军歌,铿锵有力的旋律在山间回荡。

他们的军魂在风雪中经受考验,逆行而上,永不后退。

他们以无畏和英勇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史诗,为祖国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六、《忠诚卫士》在边塞的军营里,站立着一支由忠诚卫士组成的军队。

他们的忠诚如同磐石一般坚不可摧,他们的责任如同江河一般奔流不息。

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与恐惧抗衡不屈。

忠诚卫士用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国土的安宁,守护着人民的幸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铁血战歌。

七、《边塞卫士的誓言》在边塞的岗哨上,每一名卫士都曾发过誓言。

誓言是他们的灵魂之约,是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坚决的决心。

他们发誓捍卫国土,誓言护卫家园,誓言决不放弃,誓言无怨无悔。

军旅诗

军旅诗

军旅诗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塞下曲六首(选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前出塞九首(选一)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下曲(二首)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亥岁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歌

第二课边塞军旅诗歌

一、边塞诗的产生:
唐初,东突厥、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 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 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 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 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二、边塞诗人介绍: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 ——王之涣《凉州词》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李颀《古从军行》
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 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规范边塞诗答题的思路。
课堂探讨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 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写出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诗句

写出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诗句

写出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诗句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3.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7.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湖腾腾迎流星。

”——贺兰进明《从军行》
8.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10.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诗300里的军旅

诗300里的军旅

诗300里的军旅
《战城南》【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边塞军旅诗”教学案一、定义:边塞军旅诗就是唐代诗歌得主要题材,就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得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得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得艰辛得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何谓军旅诗?军队谓之"军旅",《国语•齐语》中说:"春以搜振旅,秋以猎治兵。

就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战争之事,也谓之军旅,《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回答说:"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

"因此,军旅诗,就就是以军队与战争为题材得诗歌。

军旅诗定义为:表现现实得或虚拟得军人形象战时或日常得生活及其心态得诗歌。

二、表达得思想情感: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得豪情;2、状写戍边将士得乡愁、家中思妇得离恨;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得单调艰辛、连年征战得残酷;4、宣泄对黩武开边得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得怨情;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得奇异风光与民风民俗。

6、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得无奈;7、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得冲突;8、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得悲慨。

三、盛唐边塞诗:盛唐就是边塞诗创作得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得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1、特点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得壮志,边地生活得艰辛,战争得酷烈场面,将士得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得体裁来瞧,包括歌行在内得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2、美学风格盛唐边塞诗得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1至6年级所有的边塞诗

1至6年级所有的边塞诗

1至6年级所有的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一般指的是描写边塞军民生活和战斗之风景的诗歌。

这种诗歌常常充满了劲歌壮词,抒发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战争的忧虑等情感。

以下是关于1至6年级边塞诗的参考内容:一年级:1. 春天的塞外春天的塞外, 风吹草低见牛羊。

马儿欢跑, 骑在马背上,心情好。

边境线上守卫的姐姐哥哥, 英勇的抵抗着风沙。

阳光明媚, 牧歌飘荡在空中,让我们心旷神怡。

2. 塞外的雪塞外的雪, 白茫茫。

勇士们儿, 守边忙。

弯弓射箭, 击退敌。

将祖国守得安宁静。

狼烟四起,双手握紧剑。

守护着边疆,我们是蛮小英雄。

二年级:1. 黄河边的我黄河边的我, 看见秋天的豪情。

沙河飞舞, 唤起我的勇气和斗志。

战马奔腾, 黑云贯日护宏图。

同伴们走来,一起守护着我们的边疆。

2. 塞外的烽火烽火再起,黄金戍卫。

夜幕降临,蓦然听见箫鼓声。

尖啸直上云霄,牵动我奔腾的心脏。

擦干妈妈的眼泪,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戍边仔。

三年级:1. 边塞的春天边塞的春天,绿草如茵。

优优秀秀的印花布,装点了沙漠边沿。

战马奔腾,捧着我们的希望。

我是小哨所的小守卫,爱我的祖国,守护边疆。

2. 我是边塞的花朵我是边塞的花朵,开在黄河两岸。

曾经荒凉的大地,如今变得富饶。

蓝天碧海草原,滋养了我茁壮的身躯。

用心守望, 热爱祖国,在边塞的守护中茁壮成长。

四年级:1. 边关美景大漠边关宽无边,碧草如茵绿丝绵。

塞上风沙与我同,背后泰山镇四方。

边关烽火照云霞,雄鹰盘旋青天上。

凛冽寒风吹千里,敬佩英雄边关传。

2. 我是小边塞我是小边塞,驰骋在牧歌的原野。

黄河水奔流,祖国守护在我手心。

骄傲的我,眼巴巴地等待彩虹的出现。

保卫祖国,就是我行动的使命。

五年级:1. 边塞的战士我是边塞的战士,背负了家国的希望。

白天紧盯天空,晚上卧听虫鸣。

疆土广袤,山河壮美,无尽的风沙尽现勇士身上。

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拥有不灭的英雄气概。

2. 我的边塞生活边塞的我,看这苍茫天地守护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军旅诗”教学案一、定义:边塞军旅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何谓军旅诗?军队谓之"军旅",《国语?齐语》中说:"春以搜振旅,秋以猎治兵。

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战争之事,也谓之军旅,《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回答说:"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

"因此,军旅诗,就是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的诗歌。

军旅诗定义为: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歌。

二、表达的思想情感: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7、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8、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三、盛唐边塞诗: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1、特点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2、美学风格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析: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五、主要意象及其主要特点:1、主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等;2、主要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六、代表诗人:1、高适(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2、岑参(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3、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4、卢纶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七、代表作品:1、李白《塞下曲(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

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

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