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山海经》: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切开排脓。

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记载。

《内经》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书4:《周礼·天官》最早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

5:汪机《外科理例》“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座为全身麻醉剂 7:《金疮瘐纵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

8:《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

9:《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

10:《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脏器疗法:适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

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砷、汞治疗。

学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症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

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

“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

”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

”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牛蒡解肌汤);在中部者,属气郁、火郁,气火俱发于中也(柴胡清肝散);在下部者,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萆薢胜湿饮)”。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外,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10. 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独活,知母,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脉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股肿: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①好发: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容易形成栓塞西医病因:①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走黄: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 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 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 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 两竭的全身证候
①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②好 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4




定义 分类
指发生在肌 肤或浅表部 位,范围较 小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指发生于体表 皮肉之间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 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 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阴虚 火炽 证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 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一种发生于肌肤 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疖、头皮 穿凿性脓 肿
一种发病迅速, 疖、痈、

易于变化而危险 皮肤炭 性较大的急性化 疽、急性
脓性疾病
淋巴管炎

发于体表皮肉之 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
皮肤浅部 脓肿、急 性化脓性 淋巴结炎

病变范围较痈大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蜂窝组织 炎
临床特点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
有头 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脓血症、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性肌 肉深部脓 肿、髂窝
部脓肿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 颐颌间引起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 腺炎
患部皮肤突然发
丹毒
红成片,色如涂 丹的急性感染性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重点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

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附骨疽: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鉴别诊断流痰与附骨疽:①附骨疽: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②流痰: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迟缓,需半年至一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多夹有败絮样物,常造成残疾。

环跳疽: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致残疾,全身症状严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流痰临床表现:①成脓:起病后半年至一年形成脓肿,不热不红,或皮肤微红,局部或有疼痛,按之应指,发生在病变部位或较远处②溃后:溃后脓液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或死骨,久不愈合,形成窦道;疮口凹陷,周围皮肤紫暗。

乳房与脏腑经络关系: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乳房触诊时间:最好选择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乳痈初起的代表方剂:瓜蒌牛蒡汤乳痈的预防与调护:①及早纠正乳头内陷。

妊娠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或用75%酒精擦洗。

及时治疗乳头破碎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疾病②培养良好的哺乳习惯,注意乳头和乳儿口腔的清洁,每次哺乳后排空乳汁,防止淤积③忌食辛辣灸煿之品,不过食膏粱厚味④保持心情舒畅,起居适宜⑤高热时要卧床休息,必要时物理降温。

若体温超过℃,或乳汁色黄,应停止哺乳,但须用吸奶器吸尽乳汁或手法推拿排空乳汁⑥患乳用三角巾或乳罩托起,减少疼痛,防止袋脓。

脓水淋漓或乳汁较多浸渍皮肤者,应及时换药清洁。

有皮肤过敏时,注意更换外用药或胶布。

粉刺性乳痈:相当于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

辨证论治:①肝经蕴热证证候:乳头溢液或乳头凹陷有粉刺样物溢出,乳房结块红肿疼痛,按之灼热;伴发热,头痛,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疏肝解热,活血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白花蛇舌草、山楂等。

②余毒未清证证候:脓块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发时敛,局部有僵硬肿块或红肿溃破;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益气扶正,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其他疗法:乳腺区段切除缝合术、乳房单纯切除术、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切除术乳癖:乳痈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

肿块特点: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

肿块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

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cm,大者可超过3cm。

类型①片块型②结节型③混合型④弥漫型乳核: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纤维腺瘤。

乳核肿块特点:肿块常单个发生,或可见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

肿块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大,触诊常有滑脱感。

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

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乳岩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瘿特点: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脏腑经络归属:颈部经络所属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

气瘿预防与调护①在缺碘地区,坚持食用加碘盐,多进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皮等。

②怀孕期因碘需求量增加也应多补充含碘食物。

③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瘤: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岩: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外用药物剂型①溶液: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剧烈红肿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②粉剂(散剂):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③油剂: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少量渗出、鳞屑、痂皮、溃疡的皮损热疮与蛇串疮鉴别①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②蛇串疮:皮损为多个成群的水疱,多沿神经走向排列成带状,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疱群间有正常皮肤间隔,自觉疼痛明显,愈后多不再发扁瘊: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疣。

辨证论治:①风热蕴结症症候: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伴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治法:疏风解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等。

②热瘀互结症症候:病程较长,皮疹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暗红,不痒不痛;舌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紫草、夏枯草、郁金等。

医嘱:忌搔抓,以防抓破后损害加重。

鼠乳外治法:①挑刺法: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并要对挤出的软疣小体进行严格处理,避免皮肤接触。

②刮疣法:先局部消毒后用刮匙刮去疣体,部分大的疣体刮除后会有创面渗血,用棉棒压迫止血即可,亦可在创面上撒涂珍珠粉疥疮外治原则:以外治杀虫为主。

药物选择:硫磺,临床常用浓度5%~20%的硫磺软膏,小儿用5%~10%、成人用10%~15%的浓度,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的浓度,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发生皮炎。

涂药方法: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外洗,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搽药。

一般先搽好发部位,再涂全身。

每天早晚各涂1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换洗席被,此为1个疗程。

一般治1~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即为痊愈。

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齿线外括约肌分部:皮下部、浅部、深部,受脊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

手术时切断该环可引起肛门失禁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4支动脉,即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及骶中动脉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成12部位。

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痔疮、痔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