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和物质方法学验证内容

合集下载

药审中心: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学验证的项目及可接受标准

药审中心: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学验证的项目及可接受标准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学验证的项目及可接受标准药审中心黄晓龙药品中的有关物质泛指在药品的生产与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杂质或降解产物。

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有关物质检查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根据有关物质的定量限与质量标准中该杂质的限度分别配制三个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例如某杂质的限度为0.2%,则可分别配制该杂质浓度为0.1%、0.2%和0.3%的杂质溶液),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并计算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

该项目的可接受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80%-120%之间,如杂质的浓度为定量限,则该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可放宽至70%-130%,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在定量限至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该杂质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0,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3.精密度1)重复性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相同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5%。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相同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该杂质峰与其它峰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

5.检测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杂质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5.0%。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是指对一种测定方法进行验证,以确定其可靠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过程。

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可以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样品的含量,并符合所需的质量控制要求。

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精确性验证:通过与已知精确含量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测定,并计算测得的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比较,例如使用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

2. 精密度验证:通过重复分析同一样品多次,验证方法的精密度。

可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计算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如相对标准偏差小于一定的限值,则认为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3. 特异性验证:通过对不同成分或干扰物的加入,检验方法对目标分析物的选择性。

可以通过加入同类物质、相似物质或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来测试方法的选择性,确保只有目标物被准确测定。

4. 线性验证:通过一系列标准品的浓度逐渐增加或减少,验证方法的线性范围。

可以绘制标准品浓度与测定结果的曲线,逐一计算每个点对应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来判断方法的线性性。

5. 检出限和定量限验证:通过对低浓度样品或者添加不同浓度的目标成分进行测试,验证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可以计算标准差、信号噪声比等指标来判断方法的灵敏度。

总之,方法学验证对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选择性、线性性、灵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是化学分析中一项重要的步骤。

注射液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方案

注射液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方案

注射用XX 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方案样品:自制XX 供试品:批号:市售品:进口XX 批号:国产XX 批号:对照品:XX 对照品:自制,批号:xxxxxx ,XX 含量:51.27% 水分:1.34%A 对照品:来源:批号:B 对照品:来源:批号:C 对照品:来源:批号:1、方法验证注射用XX 是以XX 为原料通过复溶并重新冻干获得,制品期间未加入任何辅料,同时注射用XX 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与原料测定方法完全一致,因此注射用XX 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可与XX 原料方法学一致,此次方法学验证使用的样品用原料(批号:xxxxxx )代替。

2、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 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水相-甲醇-乙腈(800:160:16)为流动相;柱温:30 C ;检测波长为260nm。

取对照品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量取20』注入液相色谱仪,各杂质峰之间及主成分峰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按XX 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测定法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制成每1ml 中约含XX 0.2mg 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0讪,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XX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按无水物计算,含XX阳离子应为50.0%〜54.0%。

有关物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 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 中约含XX 0.5mg 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A、B、XX、C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制成每1ml中约含A 2.5 jg、B 2.5 jg、XX5.0⑷、C 5.0 j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对照品溶液20 J,注入液相色谱仪,出峰顺序依次为A、B、XX、C,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30%;再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讪,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 6 倍。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一、引言在化学领域,即便我们知道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我们仍然需要确切地知道其含量,因为不同含量的同一种物质在性质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快速、准确地确定物质的含量对于化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法,并给出详细的验证方案。

二、滴定法原理滴定法是一种准确测定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含量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向待测液体中加入一种已知浓度溶液的滴定液,当已知浓度溶液与待测液体反应完全时,通过滴定液与待测液体的反应量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三、滴定法验证方案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验证滴定法测定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含量的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材料及设备滴定管、滴定架、比色皿、移液器、烧杯、乙醇溶液、酸性钾高氯酸溶液、甲基橙指示剂。

3.实验步骤(1)准备滴定液:称取一定质量的酸性钾高氯酸溶液,稀释至适宜的体积。

(2)准备待测液: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如乙醇溶液。

(3)加入指示剂:向待测液中加入少量的甲基橙指示剂,使待测液呈橙色。

(4)滴定测定:将滴定液从滴定管中滴入待测液中,同时轻轻搅拌。

当待测液的颜色由橙色转变为淡黄色时停止滴定。

(5)计算含量:根据滴定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出待测液中物质的含量。

4.实验验证(1)准确性验证: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出待测液中物质的平均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偏差。

如果平均含量接近理论值,并且标准偏差较小,则说明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准确性较高。

(2)精密度验证: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出待测液中物质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

如果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则说明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的精密度较高。

(3)选择适当指示剂:在实验中,如果选择的指示剂与待测液中物质反应后出现显著颜色变化,则说明该指示剂适用于该滴定反应。

(4)确定滴定液的浓度:滴定液的浓度需要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已知反应物质的浓度进行计算。

在实验中应当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滴定液的浓度。

简述含量测定时方法学考察的内容

简述含量测定时方法学考察的内容

简述含量测定时方法学考察的内容含量测定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样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

在进行含量测定时,需要考虑一系列的方法学问题,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含量测定时方法学考察的内容进行简述。

方法学考察的内容之一是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不同的分析目标和样品性质可能需要不同的测定方法。

例如,常用的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都可以用于不同种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在选择测定方法时,需要考虑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准确性和适用范围等因素,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学考察还需要确定合适的测定条件。

测定条件包括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这些参数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在确定测定条件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以及测定方法的要求。

例如,某些测定方法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较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这些条件,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学考察还需要对样品的前处理进行研究。

有时,样品中存在着干扰物质,这些干扰物质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含量测定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

前处理的方法可以包括样品的提取、稀释、脱色等步骤,以去除或减小干扰物质的影响。

方法学考察还需要进行测定方法的验证。

方法的验证是指对已建立的测定方法进行准确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验证。

通过验证,可以评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确定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

方法的验证通常包括实验重复性、回收率、线性范围等方面的研究。

方法学考察还需要进行测定结果的统计处理。

在含量测定中,测定结果往往是一系列数据的平均值,需要进行统计处理。

统计处理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置信区间等,以评估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含量测定时的方法学考察内容包括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确定合适的测定条件、进行样品前处理、进行测定方法的验证以及进行测定结果的统计处理等。

这些内容的考察可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化学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含量的方法学验证

含量的方法学验证

含量的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某个问题或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

对于含量的验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测量法:通过仪器或工具对物质中的含量进行测量。

例如,可以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测量某种物质的含量,如pH值、重量、体积等。

2. 观察法:通过观察或目视判断的方式验证含量。

例如,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来判断其含量。

3. 实验法: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含量。

例如,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改变某个条件或参数,然后通过实验结果来分析和验证含量的影响。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验证含量。

例如,可以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置信区间等,从而确定含量的范围和准确性。

5. 模型建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来验证含量。

例如,可以基于已有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或预测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对含量进行预测或估计。

在进行含量的方法学验证时,需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验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含量测定措施学验证要求
回收率 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旳供试品溶液各3份,
分别测定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各个 浓度下平均回收率均在98.0~102.0%之内,9份回收率RSD 在2%以内。
含量测定措施学验证要求
线性 在80%~120%范围内(日常检验中可扩充至50%~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 法学验证要求
1、有关物质措施学验证要求 2、含量测定措施学验证要求
有关物质措施学验证要求
检测波长及流动相确实定 对仿制药来说,主要是各国药典原则旳比对,参照。检
测波长一般需要紫外扫描后拟定,流动相旳选择需要各个原 则比对后拟定(即药审中心要求旳原则旳溯源)。需要注意 旳是假如原料药中有新旳工艺杂质和副产物,需要考察既有 原则旳合用性。
150%)配制不少于5个浓度旳样品,分别测定其主峰面积, 以浓度对峰面积建立方程,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系数不得不 大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旳2%以内,响应因 子旳相对原则差应在2%以内。
有关物质措施学验证要求
校正因子 措施有单点计算法、斜率计算法,常用后一种,0.9~
1.1可采用本身对照法测定(实际工作中可放宽至0.8~1.2)
有关物质措施学验证要求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pH值,水相缓冲液旳pH波动范围为0.2 缓冲液旳浓度,在满足pH条件下,缓冲液中盐旳浓度
波动范围在10%以内 柱温,波动范围在10度以内 流速,波动范围在50%以内
有关物质措施学验证要求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构成,调整程度合用于流动相中旳小组份,调整
范围在30%以内,但总调整百分比在10%以内。 色谱柱,不能变化固定相填料类型,采用三根不同品
牌长度旳色谱柱进行比较,假如要求色谱柱类型,则需要三 个批号旳色谱柱进行比较。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

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方案
外标法测定的杂质
溶液稳定性
供试液
供试液1份
0、1、2、4、6、8、24小时各进1针
主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绝对值≤2.0%;
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
并不得出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
峰面积及峰面积的归一化含量
耐用性
供试液
系统适用性溶液
调流动相pH变化±0.2
1份供试液和1份系统适用性溶液,各条件下进2针
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
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与杂质峰分离度符合质量标准;
各条件下的峰面积RSD符合规定;
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
调流动相配比变化±5%
柱温±5℃(如有柱温)
不同(批号)色谱柱
流速相对值变化±20%
缓冲液中盐的浓度±10%
方法精密度
供试液
杂质对照品溶液
供试液6份
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应在80%-120%(低浓度为定量限,放宽至70%-130%),RSD(%)不大于10.0%
强制降解试验
供试液
控制溶液、空白溶液、酸破坏、碱破坏、光破坏、氧化破坏、热破坏、酸碱空白溶液、氧化空白溶液
各进1针
空白不干扰降解产物的检出,
分离度、仪器精密度、LOD、溶液稳定性、空白干扰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中间体
检测波长的初选、分离度、检测波长的确定
分离度、仪器精密度、LOD、溶液稳定性、空白干扰
面积归一化法
API
检测波长的初选、分离度、检测波长的确定
分离度、强制降解试验、仪器精密度、LOD、溶液稳定性、空白干扰、耐用性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一般项目方法学验证方案
表一原料药检测项目及方法学验证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量和物质方法学验证
内容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内容及可接受标准:
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3.精密度 1)重复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

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7.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柱温变化
±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8、系统适应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学验证内容及可接受标准:
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根据有关物质的定量限与质量标准中该杂质的限度分别配制三个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例如某杂质的限度为%,则可分别配制该杂质浓度为%、%和%的杂质溶液),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并计算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

该项目的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80%-120%之间,如杂质的浓度为定量限,则该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可放宽至70%-130%,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定量限至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该杂质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3.精密度1)重复性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相同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5%。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相同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该杂质峰与其它峰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

5.检测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杂质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7.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柱温变化
±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
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以内。

8、系统适应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杂质溶液进行分析,该杂质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另外,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9.溶液稳定性
按照分析方法分别配置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平行测定两次主成分与杂质的含量,然后将上述溶液分别贮存在室温与冰箱冷藏室(4℃)中,在1、2、3、5和7天时分别平行测定两次主成分与杂质的含量。

可接受的标准为:主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绝对值应不大于%,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以内,并不得出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