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理念教学设计:整本书探究性阅读《堂吉诃德》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为例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到十八个任务群之中起,高考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一教育趋势,将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考察逐步纳入到高考体系之中,这既顺应了人才选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既然高考对整本书阅读的考察已提上日程,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教师应思考如何在课堂中高效地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切实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适合学生阅读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隆索·吉哈诺因对骑士小说非常沉迷,而将自己幻想为中世纪骑士,并自封为堂吉诃德,四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却屡屡碰壁,闹出很多笑话,最终幡然醒悟,回归并死在自己家乡的故事。

《堂吉诃德》在必修五名著导读部分,如何对其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设计,是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学习状况与实际需求,展开《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设计。

一、适当对小说背景和作者进行查询了解一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对其整本书阅读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求学生对“骑士”一词进行查询,以便对欧洲中世纪骑士有大致了解;其次,要求学生对西班牙的区域位置进行了解,可参考西班牙地图,尝试对“拉曼查自治区”进行查找;最后,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下塞万提斯的相关信息,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与写作特点等。

二、设定整本书阅读目标开展《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还需要教师设定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因为目标能够使阅读更有计划性与针对性。

主要目标如下:首先,拓宽知识面。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要全面了解《堂吉诃德》的大致内容、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等,更好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其次,学以致用。

借助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一些小说分析术语对《堂吉诃德》一文中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叙述角度、虚构技巧、母题设置、情感处置与结构模式等方面。

语文教案《堂吉诃德》

语文教案《堂吉诃德》

语文教案《堂吉诃德》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及其背景。

掌握《堂吉诃德》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1.2 教学内容介绍塞万提斯及其作品《堂吉诃德》。

概述《堂吉诃德》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1.3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塞万提斯及其作品《堂吉诃德》。

引导学生了解《堂吉诃德》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看法。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堂吉诃德》第一章,了解故事的开端。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堂吉诃德这一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2 教学内容分析堂吉诃德的性格特点,如理想主义、固执、善良等。

探讨堂吉诃德的行为动机,如追求正义、拯救世界等。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堂吉诃德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堂吉诃德的理解和看法。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堂吉诃德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其他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堂吉诃德》中的重要情节,理解其对故事发展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分析《堂吉诃德》中的重要情节,如堂吉诃德的第一次冒险、与桑丘的相遇等。

理解这些情节对故事发展的作用,如展示堂吉诃德的性格、推动故事进展等。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重要情节的发展和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重要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情节对故事发展的作用。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重要情节,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作用,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堂吉诃德》中的主题,如理想与现实、疯狂与理智等。

4.2 教学内容探讨《堂吉诃德》中的主题,如理想与现实、疯狂与理智等。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如何体现这些主题。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故事中的主题探讨。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末路骑士的癫狂之旅——《堂吉诃德》名著导读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塞万提斯及作品《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

过程与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揣摩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理想价值观,明确堂吉诃德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的意义。

2.难点: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精彩章节赏读、制作卡片等。

教材来源与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部分)教学策略及设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鉴赏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因此,本课拟以教师主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作品赏析,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理想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辨式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文本,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自读、自思、自悟、讨论、探究,初步了解名著内容,理解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激发阅读兴趣。

改编话剧,制作卡片等。

2.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准备相关文字、课件资料;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上,用1课时完成导读教学。

3.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富于幻想,因为迷恋骑士小说,满脑子尽是些行侠仗义,比武打仗、思恋贵妇之类的荒诞想法。

他决心要恢复古代的骑士精神,于是便带着一个仆从学着骑士的做法游侠闯荡,进行了一场末路骑士的癫狂之旅。

他就是——塞万提斯笔下的经典形象——堂吉诃德(板书:堂吉诃德)。

快看!他们来了。

二、走进作品。

1.学生表演自编自导话剧《癫狂骑士》2.展示交流其一:说一说,精彩故事情节。

(PPT):有人说:少年读《堂吉诃德》觉得可笑,中年读《堂吉诃德》值得深思,老年读《堂吉诃德》则潸然泪下。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这是《堂吉诃德教学设计》阅读一等奖,是老师和家长可以借鉴的优秀一等奖文章。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1一、新课导入书是人类生活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次身心的愉悦,一次心灵的洗涤,它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今天就来学习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的《读〈堂吉诃德〉》看一下《堂吉诃德》到底对海涅的一生有怎样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秾丽:繁盛艳丽。

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飘忽:(风、云等)轻快地移动;摇摆浮动。

倾倒:十分佩服或爱慕。

稚嫩:幼小而娇嫩。

幼稚;不成熟。

攀附:攀附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迁。

3名片海涅,即亨利希•海涅(1797—1856),德国诗人。

代表作有《西里西亚纺织工》(声援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诗),政治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诗人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一起,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德国的社会面貌)。

还著有《哈尔茨山游记》《诗歌集》等作品。

4题目解说《读〈堂吉诃德〉》是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为《堂吉诃德》德译本所写的序,译者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

序文较长,课文只选了文章开头一小部分。

大诗人抒情浓郁的文笔和大学者睿智隽永的译笔,构成了这篇可供反复玩味的精品。

文章叙述了从幼年到青年反复读《堂吉诃德》的真实感受。

并以这种真实的感受评价、分析骑士堂吉诃德的英雄行为,显得朴实、原始,又独到、真实。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自读课文,理清各段内容。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2【原文】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①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②觉露滋。

不堪盈手③赠,还寝梦佳期④。

【注释】①竟夕:整夜。

②披衣:披上衣服走出户外。

③盈手:满手。

④佳期:相会之期。

【赏析】此乃望月杯思的名篇。

诗人望见明月,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灭掉灯烛喜爱那明亮的月光,披上衣服走出户外感到夜露的湿润。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堂吉诃德》这部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塞万提斯及其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勇于追求、坚持信念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现代小说的鼻祖”。

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反映了17世纪西班牙社会的现实矛盾。

2. 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桑丘、杜尔西内亚等。

3. 故事情节:堂吉诃德受到骑士小说的影响,决定成为一名骑士,为理想而奋斗。

他拉着农民桑丘当侍从,骑着瘦马踏上征途。

在经历了种种荒诞可笑的冒险后,堂吉诃德最终回到家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泛读、精读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作者塞万提斯及其作品背景,阅读作品第一章。

2. 第3-4课时: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讨论堂吉诃德的性格特点。

3. 第5-6课时:梳理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第11-12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讨论交流: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堂吉诃德》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及其背景。

2. 掌握《堂吉诃德》的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

3. 引发学生对《堂吉诃德》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2. 介绍《堂吉诃德》:描绘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主仆二人的冒险故事,反映了17世纪西班牙社会的现实。

3. 引发兴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堂吉诃德》的阅读欲望。

【教学活动】1. 播放《堂吉诃德》的预告片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塞万提斯及其背景。

3. 教师讲述《堂吉诃德》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4. 学生分享对《堂吉诃德》的阅读期待。

【作业布置】1. 预习《堂吉诃德》第一章。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及原因。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堂吉诃德和桑丘主仆二人的性格特点。

2. 分析《堂吉诃德》中其他重要人物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堂吉诃德:勇敢、善良、固执、浪漫主义者。

2. 桑丘:聪明、现实、有责任感、忠诚。

3. 其他人物:如杜尔西内亚、桑丘的妻子等,各具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性格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其他重要人物的看法。

3. 小组讨论: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作业布置】1. 阅读《堂吉诃德》第二章。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其原因。

第三章:故事情节【教学目标】1. 掌握《堂吉诃德》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和冲突。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冒险经历。

2. 矛盾和冲突:如堂吉诃德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桑丘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冒险经历。

2. 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和冲突。

《堂吉诃德》-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堂吉诃德》-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堂吉诃德-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堂吉诃德》是一部西班牙文学作品,由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于17世纪。

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材,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文化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以及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堂吉诃德》作品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思想,掌握其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能力。

4.发展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其文字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堂吉诃德》作品的文化背景。

2.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思想。

3.掌握《堂吉诃德》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

难点1.分辨《堂吉诃德》中的现实与虚幻。

2.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探讨。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安排课时主要内容第一课文化背景与叙事结构分析第二课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分析第三课叙事技巧与现实主义的探究第四课作品评析与写作实践教学方法1.授课法:老师通过介绍《堂吉诃德》的文化背景、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2.研读法: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运用批判思维,深入分析《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文化理解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价成果评价1.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堂吉诃德》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分析《堂吉诃德》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3.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探讨和批判。

4.学生能够进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方法评价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对世界的认识。

语文教案《堂吉诃德》

语文教案《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堂吉诃德》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掌握作者塞万提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小说开篇的写作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堂吉诃德》的出版历史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讲解塞万提斯的生平经历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分析小说的开篇段落,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和作者生平。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开篇段落的感悟。

1.4 作业布置调查了解身边人对《堂吉诃德》的认知程度。

第二章:堂吉诃德的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堂吉诃德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分析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关系及其对小说情节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通过具体情节,分析堂吉诃德的勇敢、愚蠢、善良等性格特点。

探讨堂吉诃德与桑丘的主仆关系,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情节来理解堂吉诃德的性格。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堂吉诃德与桑丘关系的看法。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从小说中选取堂吉诃德的某一典型情节,分析其性格特点。

第三章:小说的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小说结构的独特性。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2 教学内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总结其特点。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揭示。

3.3 教学方法采用线索梳理法,让学生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3.4 作业布置绘制小说情节发展图,展示小说的结构特点。

从小说中选取一个讽刺案例,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启示。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对理想与现实、愚蠢与善良等主题的探讨。

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批判。

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中的理想与现实、愚蠢与善良等主题。

分析小说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和批判。

4.3 教学方法采用主题讨论法,让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理念教学设计:整本书探究性阅读《堂吉诃德》
一、教案设计指导思想
本教案根据2017年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设计,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创设学习情境、拟定学习任务,把学习内容安排在各个学习活动中。

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充分考虑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目标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堂吉诃德》,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2、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时安排:
1、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课外通读《堂吉诃德》。

2、课内安排9学时,学时分配如下:
情景引入、提出阅读要求和学习任务:1学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阅读方面的任务:3学时;
语言学习活动:讨论、展示成果等:2学时;
交流与表达:2学时。

四、第一学时,布置任务
(一)情景引入
这里的情景引入,不是“情境引入”,跟以前课堂教学一样,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世界名著《堂吉诃德》来一个引人入胜的介绍,或许就会产生一
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讲一个中国式的堂吉诃德的故事,或许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可以在情景引入这个环节下一点功夫,展示自己的学识、智慧、口才,以提高情景引入的有效性。

(二)提出如下学习任务
1、学生在课堂学习《堂吉诃德》前在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通读一遍的任务。

2、给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划上横线,适当作批注。

3、摘录小说中5---10句议论性句子(包括作者借形象之口所做的议论),或分析其深刻含义,或分析这些句子对理解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等有何作用。

4、概括你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情节并说明理由。

5、分别简述堂吉诃德三次外出时的故事情节。

6、阅读《堂吉诃德》的前言,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关于堂吉诃德更多信息。

对照小说内容思考问题: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7、通过网络学习,分别说说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什么?有人认为,读懂《堂吉诃德》的关键是弄明白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根据你的阅读《堂吉诃德》的经验,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请阐明理由。

8、读了《堂吉诃德》,小说主人公最容易让你联想到哪一中国武侠小说形象?简要说说他们在思想、地位、行侠的动机、武艺、爱情与友谊等方面的异同。

(三)提出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
1、在提出学习任务之后的一周内完成通读《堂吉诃德》的任务。

2、一周后开始在课堂上研读《堂吉诃德》。

在开始研读前,检查学习任务1---5的完成情况。

3、集中时间完成第2----9项的学习任务,必须在这个时段完成学习任务6-----9。

五、2----9学时,课堂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一:欣赏旁批旁注
1、活动要求:
(1)在学习小组内交换书籍,看看谁的旁注最得意趣。

(2)每个学习小组选出最有意趣的旁注,提交全班同学学习、欣赏。

(3)学习欣赏各小组推出的精彩旁批旁注。

(4)体会写旁批的好处。

2、安排学习活动的意图:
(1)检查阅读情况,
(2)积累语言材料,
(3)积累阅读经验。

3、教学提示:
(1)教师要防止活动走过场,在小组活动时,要巡视、加入小组与学生一起欣赏旁批。

(2)在全班欣赏精彩旁批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穿插介绍写旁批的要点。

(二)学习活动二:理解小说中议论性句子
1、活动要求:
(1)小组交流。

谈谈自己对摘录的议论性句子含意的理解,分析其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

选取一个句子,全组讨论,形成一致观点,写一段赏析句子的话,推荐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在班级活动中环节发言。

(3)班级活动。

各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合作探究议论性句子含义的成果。

(4)总结探究句子含人的经验。

2、安排学习活动的意图
(1)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句子含义和议论性句子在小说中的运用。

(2)总结探究句子意蕴的方法。

3、教学提示
(1)在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究句子含义的情况,从探究句子方法的角度给以提示。

(2)把各小组探究句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用多媒体展出来供下一个环节使用。

(3)在总结探究句子含义经验时,老师应做必要指导以推动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学习活动三:精读情节
1、活动要求:
(1)在课堂上分小组活动,口述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

(2)在口述情节前,说明认为这段情节精彩的理由。

(3)不能照着作业本朗读。

口述情节,要声情并茂。

(4)每小组推荐二篇简析精彩情节的短文参加全班评比。

(5)全班同学投票评比简析精彩情节短文。

2、安排这项学习活动的意图: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熟悉情节。

(2)要求学生从鉴赏情节安排的艺术角度说明理由,这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3)通过投票评比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教学提示
(1)老师协调好各小组活动进程,以为全班投票活动做准备。

(2)把学生的短文及观点和主要论据展示出来。

(3)在投票前,老师可以把鉴赏情节要注意的问题介绍给学生。

(四)学习活动四:初步感知形象和主旨
1、活动要求
(1)学生在班级自由发言。

根据小说前言的提示谈谈自己对堂吉诃德形象的理解。

(2)老师根据学生对主人公不同理解,归纳主要观点。

设计讨论话题”堂吉诃德的可悲与可敬“,让学生展开讨论。

(3)总结学习活动的收获。

2、安排这项学习活动的意图:
(1)引导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之前阅读书籍的前言、序言、后记等,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2)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在利用互联网学习时,不能没有自己的思考。

3、教学提示
(1)老师不仅是讨论的发起者,还可以参与其中讨论。

(2)讨论不强求得到一致结论,只需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五)学习活动四
1、活动要求
(1)在课前,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主体演讲,演讲的主题:中国侠士------与堂吉诃德。

(2)班干部组成评审团现场打分进行评比。

2、安排这项学习活动的意图:
(1)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2)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3)比较、探究人物精神面貌。

3、教学提示
(1)老师提出评分要求:总分10分。

演讲状态1分,语言表达3分,内容6分。

(2)演讲前,老师要对演讲的语言表达和内容要求做必要说明。

六、阅读和写作
有人认为堂吉诃德是勇敢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老师检查作业
1、分别简述堂吉诃德三次外出时的故事情节。

2、通过网络学习,分别说说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什么?有人认为,读懂《堂吉诃德》的关键是弄明白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根据你的阅读《堂吉诃德》的经验,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请阐明理由。

3、针对大作文完成情况,课堂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