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湖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展望

湖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展望

土地类型
1987 年详查
90 年代初遥感调查
1996 年统一 变更调查
全省土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1 859. 0 520. 6
34. 3 763. 4
牧草地
城镇居民点 和工矿用地
5. 3 89. 2
1 842. 4 533. 8 ,其中 :水田 :254. 9
旱地 :278. 9
908. 6 ,其中 :有林地 :331. 8 灌木林 :281. 6 其他林地 :295. 1
乡村 集市
农民 建房
总人口 人均耕地 (万) ( hm2/ 人)
401. 59 417. 23 423. 99 396. 40 382. 20 376. 81 373. 85 358. 46 354. 50 351. 80 349. 85 348. 66 347. 68 345. 85 342. 16 339. 27 337. 56 335. 80 334. 93 334. 25 332. 72
187. 66 194. 51 196. 63 198. 22 199. 62 195. 96 192. 95 186. 42 184. 76 174. 52 183. 84 185. 83 187. 18 186. 92 184. 53 181. 58 180. 54 178. 04 180. 00 179. 61 178. 90
1978
376. 807
537. 082
0. 117
1994
337. 560
497. 835
0. 087
1980
373. 851
534. 126
0. 114
1995
335. 801
496. 076

武汉土地利用现状

武汉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考核测试项目四题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其规划姓名:学号: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资环1001班2013年5月一、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概况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是指武汉以及在其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如图1。

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为5.78×,2006年底总人口3114.12万人,GDP总量4605.22亿元。

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

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mm),水热匹配较好。

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岗地、丘陵和山地兼备,大致为“两山、两岗、三丘、三原”的格局。

土地呈多层次环状分布,由内向外展布有城镇、耕地、园地、草地和林地等。

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武汉城市圈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国家“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在中部崛起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中部崛起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经济崛起的支撑点,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

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和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其次,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高效利用 城市 土地 .
必 须综合考 虑其 经济 、 会和 环境 意义. 社
1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1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 组 织 体 系 .
土地 集 约利 用 的经 济 意义 主 要体 现 在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上 , 根 本 上 改 变 消 耗 高 、 量 差 的 从 质 生 产 发 展 的 粗 放 方 式 , 变 成 集 约 化 增 长 方 式 以 提 转
发 展.
城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是 在综 合 考虑 影 响城 市 土
地利 用诸 多因素 的基础 上 , 现城市 土地 利用综 合 实 效益 的最优 化. 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的实 质 是 : 合 城 在 理布局 、 优化 用地 结 构 和可 持 续发 展 的前 提下 , 通 过增加 存量 土地 投入 、 改善 经 营管 理 等 途径 , 断 不 提高土地 的使用 效率 和经 济效益 . 市土地 集约 ]城 利 用不仅 与经 济效益 有关 , 与社 会效 益和环 境效 还
高 经济效益 , 土地是 人类进 行其 他物质 生产 的 ]而 基 础. 因此 , 变土地 的利用 方式 , 改 对经济 增长方 式
的转 变有重 要 的意义. 随 着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深 入 ,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城
模迅 速扩 张 , 建设 用 地 需 求不 断 增 长 , 用地 尤 其 农 是耕 地被大 量 占用 , 同时城市 土地粗 放利用 问题 也 日渐 严重. 国土 地资 源有 限 , 中 耕地 资源 紧缺 , 均 人
建设用 地规模 快速 扩张 , 口数 量激增 , 2 0 人 从 0 3年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基于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研究

基于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研究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都市农业的功能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探讨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的影响。

首先,近20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武汉市的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农用地逐渐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4年,武汉市的建设用地从285.43平方公里增加到498.52平方公里,而农用地则从1109.72平方公里减少到831.84平方公里。

这种城市化进程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都市农业生产功能的下降。

由于农用地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的规模减小,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降低。

其次是都市农业生态功能的下降。

随着城市的扩大,农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绿化覆盖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降低。

再次是都市农业社会功能的下降。

都市农业一直扮演着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的角色,但由于农用地的减少和农产品产量的下降,都市农业的供给能力受到了限制。

然而,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首先是都市农业多样化功能的发展。

随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的变化,都市农业逐渐由传统的粮食、蔬菜生产转向花草种植、家庭养殖等多样化的农业形式。

其次是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逐渐引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再次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的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都市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协调合作,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都市农业的功能水平。

武汉市土地储备现状及对策分析

武汉市土地储备现状及对策分析
(3)储 备 土 地 集 中 上 市 , 对 土 地 市 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储备实 施主体的多元化,使土地储备效率明显 提高, 而实施主体往往为尽快回笼资 金,急于将完成储备工作的土地尽快供 应, 从而忽视了土地市场的客观规律: 一是土地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土地市 场力求实现供求平衡,过多供应土地容 易导致土地低价出让,开发商大量囤积 土地,而房地产开发的滞后效应,使得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成为开发商的卖方 市场,由开发商控制了商品住宅的供应 权, 为开发商留出了高额利润空间,容 易造成商品住宅价格虚高,进而引发房 地产泡沫,给城市经济带来风险;二是 供地结构的合理化。 如打包项目平衡用 地一般为经营性用地,主要考虑经济效 益最大化,一旦集中上市,很难保证保 障性住房用地、工业用地等各类结构用 地供应的均衡性。
关键词:武汉市;土地储备;实施模式
中 图 分 类 号 :F293.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武汉作为我国内地较早提出建立 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在土地储备方面 探索历时近 10 年, 取得了 不 少成 绩 和 经 验 ,并 在 全 国 作为 “武 汉 模 式 ”进 行 推 广和示范。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城市 建设步伐的加快, 武汉市也在不断完 善土地使用制度,根据现实发展需求提 出新的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土地储备制度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 尝试。
14 科技创业月刊 2010 年第 6 期
创新论坛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张子荣 韩世鹏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
摘 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总体上讲,无论是对内竞争还是
(3)区级征地拆 迁 事 务 机 构 实施 土 地储备的模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探索和完善以区为主、权责明晰、 责随权移、各尽其责的运行机制,充分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1 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铁路、公路主枢纽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同时,武汉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周边五省近4亿人口。

2 武汉市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

土地垦殖率39.58%土地利用率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17.32%3 武汉市历年土地利用情况(1996-2008年)年份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总量未利用地总量耕地面积1996 113464.17 591462.32 149982.34 403051.221997 114140.05 590952.21 149816.57 402536.011998 114955.21 590124.96 149828.66 401667.831999 117063.84 588126.99 149718.00 398755.372000 118539.08 586676.56 149693.19 396514.902001 120816.14 585279.87 148812.82 394956.382002 124842.45 581638.88 148427.50 389157.752003 127254.17 580168.74 147485.91 377558.752004 131449.97 577276.93 146181.93 373569.072005 139699.40 564608.53 150600.89 345119.352006 144541.08 560248.73 150119.01 340654.172007 148273.71 556733.21 149901.91 338344.27(表一)(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从图一中看出,在建设用地方面,从1996~2001年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比较平缓稳定;在2002~2005年之间有个较大幅度的变化;2005年之后建设用地的变化基本趋于平缓。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土地 利用是人类 主要 的生产活 动方式 , 土地利 用 和覆 而
3 土地 利用变化 分析
被变化是人类 利用 土地 的 自然 属 性和 社会 属性 不 断满 足 自
身发展需 要 的动态 变化过程 。 19 , 95年 国际地 圈 与生物 圈计 划( B ) I P 和全球环境 变化人文计 划 ( P 共 同把土地 利用/ G I ) HD 覆盖变 化 ( aduead l dcvr hne 简称 L C ) 为 核 L n-s n n -oe ag , a c U C设
心项 目l J 】 。土地 利用/ 盖变 化 与 全 球气 候 变 化 、 物 多 覆 生
样性 、 物环 境恶 化等 问题 密 切相 关 , 环 境状 况综 合模 拟 生 是
工矿用地 1 1 m , 1. % ; 1 1 2占 36 交通运 输用地 1 39 , 72 h 9 57 }
cag a c r o l d s w r a ̄ z , t a i i t ht e lyo aru u l t c r aj tet dr u i l d o f mn t f sy hne hr t s f a e e ye Iw s n e e a t p i i l r r t e d s n a e r n a f a i o o t c a e n u en a d a dt h o c f g c t a s u u u m n tn gn rr g e r r
维普资讯
安徽 农业科 学, m a o A hi . c 20 ,62 )91 — 2 199 J n n o l f a A Si 0 83 [1 : 0 9 1,20 . 2
责任 编辑
张杨林
责任校对
卢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姓名蒋乐学号2008306202472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单玉红职称中国·武汉二○一一年九月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

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

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表—1)(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这两个年份中农用地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农用地中耕地占的比重最大。

1996年到2008年耕地有所减少,减少了大约8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牧草地、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其他类型的土地都有所上升。

纵向上的分析,利用公式:K=*1*TV V V a a b 100% K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a V —基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数量b V —报告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可以分别算出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如下:(表—3)通过动态度分析,更能看出从1996年到2008年,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动态度为负值,说明耕地有所减少。

在动态度为正值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交通用地动态度最大,说明武汉市交通建设用地数量在增加。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数量也有不小的增加。

这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需要进一步规划,避免利用的失衡,尤其是耕地的减少。

结构分析通过洛仑兹曲线,我们可以对武汉13个辖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性感分析。

洛仑兹曲线建立在累计比率曲线基础上,是一种图形解析方式,具有直观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①计算各区的用地结构比例;②对结构比例按从高到低排列;③绘制累计百分比曲线;④根据曲线上凸情况判断结构集中性。

通过绘制,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族。

由图可知,江汉区、青山区、武昌区、硚口区、江岸区的土地集中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其他区域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据统计,可以得到2008年湖北省和武汉市各类用地的数量,如表—4所示。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湖北省6996.18 636.71 11905.35 66.53 2372.9 武汉市507.52 20.18 131.96 0.43 175.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湖北省1512.84 137.53 450.24 2242.73 1562.26 武汉市175.68 23.07 23.66 23.58 201.27(表—4)我们可以借助区位商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与布局上的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区位商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公式如下:Q=(a/A)/(b/B)Q—土地利用类型区位商a—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该区域土地总面积B—全区域土地总面积此处a为武汉市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为湖北市某一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为武汉市土地总面积,B为湖北省土地总面积。

根据此公式计算武汉市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商为,如下表:(表—5)通过计算某一地区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地区在整个区域内具有一定地位的专门部门,并可根据Q 值的大小衡量其专门化。

其中Q >1,说明某地区某一种用地 类型在整个区域中具有比较优势;若Q <1,则不具备比较优势。

总之,Q 值越高,地区优势越明显,反之,则是劣势。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耕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

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具备劣势。

这说明,武汉市在湖北省而言,在耕地保护、城市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具备优势的类型中,耕地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说明,武汉市经济建设势必会威胁到耕地的保有量。

多样化分析2008年武汉13辖区的各类用地面积如下表:(表—6)土地数量结构多样化用于表征各种土地类型的齐全程度,采用吉布斯.马丁指数进行度量。

公式为:GM=1-22)(∑∑iiff式中,GM 为多样化指数,i f 为第i 中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通常0<GM <1其值越大, 表明土地利用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其值越小,表明土地利用结构越简单,抗干扰能力也相应降低。

若GM 为0或1则意味着该地区出现只有一种地类或所有地类面积相等的情况。

根据公式,结合表—6计算各个区的多样化指数为:(表—7)(图—1)如图所示,可以看出武汉市13个区中,江汉区、青山区、汉阳区、武昌区多样化指数相对较高,说明这四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稳定性相对较高。

其他九个区土地利用类型则相对简单,稳定性差。

不难看出越到郊区,土地利用多样性越差。

程度及效益分析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得到:武汉市土地垦殖率为39.58%,土地利用率为98.16%,土地农业利用率为65.12%,土地建设利用率为17.32%。

说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农业用地仍占绝大多数,其中耕地数量相对较多,符合武汉市《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5-2020年)》中要求的507万亩。

其中武汉市2008年农业生产参数如表:地区农机动力(万千瓦)化肥用量(万吨)农村用电量(万千瓦每小时)武汉市198.3 16.4 127210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武汉市161.2 554.82008年武汉总产值为3960.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44.7亿元,第二产业为1827.65亿元,第三产业为1987.73亿元。

如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相当小,地三产业最大接近半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扇面 4(图—2)同时,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分别为,3.65%、46.15%、50.19%。

如图所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扇面 4(图—3)各个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是与其产值是相对应的,第三产业超过半数,第一产业比重则相当小。

按照一般而言,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为70%左右。

也就是说武汉离世界发达国家城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二三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耕地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失衡便是可能的结果之一。

对于武汉市的土地产出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土地平均产出率=武汉市土地面积武汉市生产总值农用地产出率=武汉市农用地面积武汉市第一产业产值非农用地产出率=武汉市建设用地面积值武汉市第二、三产业产通过计算可得,如表:(表—7)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农用地面积差不多是建设用地倍,而农业用地的产出率却是非农用地产出率的百分之一左右。

这说明,武汉市农用地的利用效率过低,开发程度不够。

同时,用地产业布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 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从96年到08年,人口增长了118万,耕地减少了64706.9万亩。

2、 农用地的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1996年有24.5%的耕地为中低产田,低产园地、林地仍占一定比例,有35%的可养殖水面尚未充分利用。

3、 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想歪扩张,局部地段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城镇的盲目扩张,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过快减少,造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失衡。

4、 远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相对简单,多样性指数低,稳定性不强。

武汉市郊区辖区,土地利用单一,或者只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只从事工业生产。

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导致土地产值效率不高。

5、 农用地利用率不高。

从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可以看出,武汉市农用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尚且不足。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综合运用RS 、GPS 、GIS 技术,并结合武汉市当地的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张特点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同时实时监督土地的利用状况。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适当的增加武汉市郊区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调整武汉市产业结构,更加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用地的产出效率与产出值。

4、做好城市规划,控制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

增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转化难度,切实保护农用地的数量与质量。

5、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①对土地利用各系统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协调度,公式如下:i F =∑i i J Xi F 表示土地可持续利用各系统的综合分值,i X 表示第i 个指标值,i J 表示第i 个指标值的权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