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由土而生迎风而鸣

合集下载

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

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
在形制 、 音 域、 性能、 音色 、 音 量 等 方 面 更 完 美、 更 富于表现性 , 使 这 一 沉 睡 多 年 的 古 老 乐 器 重 新 回 到 乐坛 。 埙 是 一 种 独特 的 中音 吹 奏 乐器 . 它 具 有音色古朴、 醇厚、 幽深 、 悲凄 、 哀婉、 绵 绵 不 绝 等 独 特 的音 乐 品质 ,能 表 现 出深 沉 、 忧伤 、 悲切 、 幽怨 的情 感 , 尤 其 能 表 现 荒
园里陶乐器是独特 的一类 , 我们 的祖 先在 距今 8 0 0 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就创造 出 了陶埙、 陶钟 、 陶鼓、 陶铃等 乐器, 在历 史
时代 的 演进 中 , 多数 淘 乐器被 金 属 、 木 质 品 所 取代 , 只有 埙 这 种 独 特 的 乐器 一 直保 留 到现 在 。这 种 乐器在 远 古 时期 被 许 多
渡等 古 文化 遗 址 中均 有 发 现 , 并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最 早 的 埙都 为 陶 制 ,用 泥 土 捏 制 成 形, 凉干后再 用火烧成 , 有 颜 色 的 埙 则 是 在 晾 干 后 绘上 色彩 , 再进 行烧 制 。 当时 的 陶 埙 经 过 很 长 时 间 的 发 展 由 只 有 一 个 吹 孔演 变 出 现 了 一个 音 孔 。例 如 : 出 土 了距 今 已有 6 7 0 0多 年 历 史 的 山 西 万 荣 县 荆 村遗 址 管 形 ~ 音孔 埙 。 虽然 埙 具 有 久 远 的 历史 , 但 它 的发 展 演 变 却 是 一 个 非 常 缓 慢 的 过 程 。 埙 从 新 石 器 到 殷 代 经 历 了 约
地方称作 “ 哇呜” , 吹奏时发 出的声音 深沉而厚 重, 据说 它的声音可以给人 注入灵性 , 并且 能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涟漪。

陶埙发音原理解析

陶埙发音原理解析

陶埙发音原理解析陶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陶埙常常被用于庆祝节日和农耕活动,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乐器。

陶埙的制作简单,原料易得,加上其独特的发音原理,使得陶埙成为了广大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陶埙的发音原理。

陶埙是一种气鸣乐器,其发音原理是通过气流的振动产生声音。

陶埙的主要构造由陶器本体、吹孔和音孔组成。

陶埙的本体为一个圆筒形的陶制容器,一端是吹孔,而另一端是音孔。

吹孔和音孔是陶埙的关键构造,通过它们的设置和变化,陶埙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调。

吹孔是用来吹气的地方,而音孔则是用来调节气流和产生声音的地方。

陶埙的发音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吹气、气流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演奏者将嘴唇贴近吹孔,用口腔吹气,气流从吹孔进入陶埙的内部。

当气流进入陶埙内部时,会形成一个气流振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气流在吹孔和音孔之间的振动产生的,气流在音孔处会产生震荡,从而形成了声音。

这个声音的音高和音色取决于吹出的气流大小和速度以及音孔的大小和位置。

陶埙的吹孔和音孔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利用气流的振动实现音高的控制。

在陶埙的音孔上有一些小孔,这些小孔被称为指孔,演奏者可以用手指或者其他物体来堵住这些指孔,从而改变气流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变音埙发出的音高。

当指孔被堵住时,气流振动的频率会改变,产生不同的音高。

这就是陶埙的调音原理,演奏者可以通过堵住或者打开指孔来调整陶埙的音高,从而演奏出不同的音调。

陶埙的声音除了受到气流振动的影响外,还受到陶埙本体的共振效应的影响。

陶埙的本体是由特定的陶土制成的,它的材质和形状都对声音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演奏者吹气的时候,气流在陶埙的内部会形成共振,使得声音更加清晰和响亮。

陶埙的内部空间也会对气流的振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会使得声音的音色变得更加丰富。

这就是陶埙共振原理的作用,通过共振效应,使得陶埙的声音更加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埙的名词解释

埙的名词解释

埙的名词解释埙是古代中国一种乐器,属于管乐器的一种。

它是由黏土和陶瓷制成的,形状像一个躺在地上的倒卧的半圆筒,中间有一个吹口,两端则用薄片代替。

埙是中华民族的独有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对埙的来源、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乐器。

1. 起源和历史埙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形成的一种乐器,其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曾发现一些埙的残骸,这些残骸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埙最早是由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的。

他们利用黏土和陶瓷制成的管状物开始尝试吹奏,并逐渐改良,成为了后来的埙。

随着时代的发展,埙逐渐成为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被广泛使用,不仅在祭祀活动中演奏,还在宫廷音乐会上有过重要的地位。

埙的演奏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丰富,从最初简单的吹奏方式发展到了后来的合奏和独奏。

2. 演奏技巧埙的演奏方式与其他吹奏类乐器有所不同,它没有音孔或按键来控制音高,而是通过吹口和手指的遮挡来实现。

埙通常分为吹口、腔体和音孔三个部分。

演奏者通过改变吹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用手指堵住或开放音孔来改变音调和音色。

在演奏埙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和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口姿势,演奏者应将埙吹口咬住,用舌头和气流控制吹奏的力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正确的手指操作,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双手的指尖来堵住或开放音孔,从而控制音调的升降。

这些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

3. 音色特点埙的音色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由于其制作材料的不同以及演奏技巧的变化,埙的音色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埙的音色柔和而悠扬,富有浓厚的中国风。

其音域广阔,能够演奏出不同高低音的音调。

演奏者通过吹奏力度和气流的控制,可以使埙发出深沉悠长的音色,也可以演奏出明亮欢快的旋律。

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与其他乐器合奏或独奏。

在宫廷音乐会上,埙常常与筝、琴等乐器组合演奏,既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又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埙的历史典故

埙的历史典故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埙的历史典故》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埙的历史典故》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埙的历史典故具有以下内容:埙的历史典故:古老乐器的传奇之旅一、引言埙,作为中国古代的吹奏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埙便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本文将探讨埙的历史典故,带您领略这一古老乐器的传奇之旅。

二、埙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埙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埙是由陶土制成的,形状简单,多为椭圆形或橄榄形,带有吹孔和音孔。

这些埙在原始社会中被用作祭祀、礼仪和娱乐活动的乐器。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埙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

商周时期,埙已经发展成为了较为成熟的乐器,其形状更加规整,音孔数量也有所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埙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埙作品,如汉代的“玉埙”。

三、埙的历史典故孔子与埙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弟子们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其中,《雅》便是指古代宫廷音乐,而埙则是这种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孔子认为,埙的声音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因此他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埙的演奏技巧。

埙与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埙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曾利用埙声来迷惑敌军。

他命令士兵在夜晚吹奏埙,营造出一种悲凉、凄切的氛围,使敌军士兵思乡心切,士气低落。

最终,赵军在埙声的掩护下成功击败了敌军。

埙与文人雅士除了在战争和宫廷音乐中发挥作用外,埙还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埙的简介

埙的简介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一。

埙的基本演奏姿势一般分站式和坐式,独奏一般用站式,合奏或伴奏时一般用坐式,基本要领是:站式演奏时,要求身体应站稳,呈垂直状,两腿稍稍分开或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指,腕,肘,臂及全身各个关节应自然放松。

坐式要求身体放松坐在椅子上,座位的高低要合适两腿自然分开,身体坐正,坐在凳面的三分之二处,两脚自然分开着地。

以上两种演奏姿势,都要求头要挺直,双肩自然平放,手指按好音孔,正视前方,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气息的顺畅通达。

二。

持埙方法用大拇指按住后面两孔,前面的孔从下往上依次用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按住,小指不按孔的时候,应自然放在埙的底部托住埙体,每个手指在按孔的时候,必须严实,不能漏气,切忌手指过于放松或是僵硬。

三。

吹埙的口型吹埙的口型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埙的发音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口型包含了三方面的因素,即“风门,口风,口劲”,三者有机而紧密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发音。

(一)风门吹埙时,上下唇中间形成的空隙,就是气流经过的地方,叫风门。

它可大可小。

须随着音的高低而调节和变化,低音气流缓,风门大,高音反之,一定要做到收放自如。

要不然出来的音就非常虚,不实在。

初学者一般第一次吹埙都会把风门放的很大,而且喜欢一次放好几个音孔,老吹不响埙,原因是风门过大,大量的气没有吹进吹孔,而是吹到了外面,本来高音就需要更急的气流才能吹好,开过多的孔肯定更吹不响了,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两点。

(二)口风就是气的流动速度,口风的急缓,是通过丹田控制的,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高音口风急,流速快,低音则相反。

这个不是一天的工夫,要长期练习,才能体会到丹田之气是怎么运用的,初学者吹埙会觉得头晕,这就是不会运用丹田之气,把刚吸入的氧气就吹出来了,缺氧造成的。

陶埙传千古

陶埙传千古

陶埙传千古陶埙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之一,被称为“天籁之器”、“土韵之声”。

陶埙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以陶土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形状像一个小圆柱体,中间凸起,两端平整,全面光滑,内空,底部有一个小孔,是通过气流震动形成声音的。

陶埙的发音原理,与西方的笛子、口琴等乐器类似,都是靠气流冲击管腔内的空气再产生声音。

但陶埙的声音以其独特的音色、韵律和音高显得非常独特。

它的音色柔和圆润,可以发出含情脉脉的悠扬之音,也可以发出雄浑有力的声音,不仅能够独奏,还可以和其它乐器合奏,为乐迷们带来愉悦的享受。

陶埙是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瑰宝,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埙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祖先手中。

陶器中最早的乐器成品残片就是陶埙。

在悠久的历史中,陶埙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古代的宫廷音乐中也有广泛的运用。

它曾是唐朝和宋朝宫廷演奏的常见乐器之一,是封建王朝中较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陶埙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却从未被遗忘,甚至是在现今社会中仍有着广泛的运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陶埙也随着这一浪潮得到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发展。

现如今,陶埙更多地出现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在大型音乐活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陶埙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不断推陈出新。

它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朴素的外形、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被世人铭记。

陶埙的传承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专家的积极关注和保护,更需要民间乐迷的广泛参与和传承努力。

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陶埙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乐器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为我们的乐迷们带来更多优美的音乐效果。

远古而来的精灵—埙

远古而来的精灵—埙

远古而来的精灵——埙埙,以土为之,乐器也!第一次接触,是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一首音色自然和谐,婉转,苍凉的插曲,让我为之着迷,从次也爱上了这音色朴拙,独为天籁的古老乐器。

它的兴旺与衰败因历史的长河而起伏。

它是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

关于埙的起源,经过当代学者们科学的推理,应该是7OOO多年前,原始先民为了狩猎,用来仿鸟叫声,诱捕猎物的。

后来,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并逐步增加它的音孔,发展成为可以吹奏旋律曲调的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只有吹孔,没有音孔,形状像椭圆形的埙,被称之为陶埙,距今约有七千年。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哨,也只有个吹孔,它形状如橄榄状,是用细泥捏塑而成,也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大约有六千年。

据记载,已经出土的早期形态的埙都是比较原始、简陋的,而且吹奏的音也不准确,不能体现出音律的特征。

早期的埙,在演奏方面性能十分简单,而且还由于制作工艺十分粗糙,所以在演奏技术上也很难达到一定水准。

这些早期的原始埙,在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顶端都设有吹孔,而腹部设计了音孔,在音孔设计方面最多是一音孔或两音孔,演奏的基本音列、结构也最多是两个音,基本不会超过三个音。

虽然当时的埙音域很窄,但是它能吹长音,也能吹短音和断音,它浑厚、压抑、幽深的声调,尤其适合抒发离愁别绪和远古情怀,令人回味无穷,耳目一新,因而获得“华夏文明的圣音”之称。

在《诗经.小雅》中也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之句。

夏朝时期的埙,比起早期起源阶段的埙已有很大不同,从夏朝时期的墓穴中出土的陶埙中可发现,夏朝时期的埙不仅在出土的数量上是最多的,而且埙的制作质量上也有很大进步。

在外形上呈现出大小各异、质地光洁等特点,并且它的上端吹孔收缩,看上去比其他早期的埙形态更加鲜明。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埙的测试中,能够进行吹奏测音,更为重要的是每件埙都可发出四至五个乐音,这一发现,不仅仅体现出夏朝时期出现五声音阶的特点,还体现了在夏朝时期我国音音乐有较强的旋律性特点,这些进步都大大展现了埙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时代性。

试论中国埙的文化意义

试论中国埙的文化意义

试论中国埙的文化意义
中国埙,又称半月吹或吹片,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埙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狩猎部落用来吹奏的乐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埙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观念,而埙作为传统乐器的一种,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多以独奏或合奏形式出现,常用于表现古代神话、山水田园、农村生活等题材。

埙的音色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大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相契合,具有强烈的诗意和意境。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埙常常与古琴、笛子、古筝等其他乐器搭配使用,形成独特的音乐组合,共同表达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埙也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儒家思想中,埙被视为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庸之道。

埙的音色和演奏方式都要求平衡与谐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而在道家思想中,埙则被视为与自然界达成一种合一境界的工具。

埙的音色和谐而朴实,能够与自然界的声音交融,使演奏者的心境达到安静与平和。

埙也是中国乐器传统技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乐器制作和演奏技术。

埙是由陶土制作而成,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制作埙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需要精确的控制制作的尺寸、厚度和孔洞的位置。

埙的演奏技巧也需要乐手具备良好的控制呼吸和口腔肌肉的能力。

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还能够培养乐器制作和演奏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乐器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古埙:由土而生迎风而鸣
作者:
来源:《科学之友》2019年第06期
埙是我国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作“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头上的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

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约六七千年左右,已出现了埙的雏形,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黄河流域的半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

早期的埙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1~2个音孔,多为陶制品。

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埙,是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呈椭圆形的单孔陶埙,距今7 000多年,只有一个吹孔,可发一个音;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橄榄状陶埙,距今已有6 700多年,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这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

这表明了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音乐听觉的思维模式初步形成。

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出土过。

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 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音阶和七音阶。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 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在商代,人们“尚鬼神”,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祭祀活动中歌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

埙则作为祭祀的乐器在乐队中使用;在诸多乐器中,商人对埙特别看重,把它抬高到祭器的地位,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