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专题一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
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0分钟100分)第I卷(25小题,50分)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这无疑是对氏族民主传统最严重的冲击……标志着王权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BA.确立了传位于贤能人的禅让制B.开启了王位家族世袭的传统C.最早确立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D.建立了王权专制的政治制度2.《诗经·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了商代统治者的说法: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
材料实质上反映出B A. 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B. 商代的王权和神权相结合C. 商王的祖先从事养禽业D. 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3.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开发边远地区。
为实现材料中的“有机结合”,周代最初分封时CA.主要对商朝的后代进行分封B.首先分封对周朝有功的大臣C.将同姓宗族作为分封的主体D.承认地方部落首领的既有权力4.在西周还处于部落时期,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嫡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
季历传位于嫡长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又传位于嫡长子姬发(周武王)。
这一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CA.西周常因王位继承引发政局动荡B.王位世袭制自西周开始正式形成C.西周逐步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D.西周时期中原逐步出现分封制5.据历史记载,西周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华夏族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狄、戎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反映出分封制AA.推动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融合B.使周边少数民族汉化C.加快了诸侯国的社会发展进程D.使中原周边少数民族消亡6.“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
这说明宋代()A.加强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C.强化了君主专制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2.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
当时的李由()A.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B.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C.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D.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4.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C.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1 / 10。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
其中的“天”是指(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
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郡县制度B.官僚制度C. 皇帝制度D.朝议制度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试卷

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必修一专题一二)(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1.图1为大禹像。
“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的古史传说,实际反映了A.禅让制的结束B.夏朝的建立C.商朝的发展D.西周的强盛2.周王分封的诸侯,不包括图1A.先代贵族B.王族C.平民D.功臣3. 图2反映的是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 B.地域C.宗教 D.血缘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大宗、小宗制B.礼乐制度图2C.嫡长子继承制 D.世卿世禄制5.《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
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A.周王室衰微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行同伦8.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是①建立了秦朝封建专制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的推行A.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10.《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代实行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11.元朝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是A.尚书台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宣慰司12.“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高一历史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人民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选择题1•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A.先代贵族B.王族C.平民D.功臣2.右图反映的是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B.地域C.某某D.血缘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大宗、小宗制B.礼乐制度C.嫡长子继承制D.世卿世禄制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行省,其权力受中央节制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5.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8.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
”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①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A.统治区域的大小B.辖区人口的多少C.权利地位的由来D.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0.右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1.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C.门下省一尚书省一中书省一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12.《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代实行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13.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从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1【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2小题)1.(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
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 .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答案】A【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答案】C【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C项。
3.(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测试题

高一历史周检测(一)一、选择题(共28题,每题2分,共56分)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北、河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政,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是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5.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起义无关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8.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9.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10.诗人左思在《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周测命题人:A级部历史组1.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2.战国时期齐、赵、魏所筑的堤防,规模较大,工程坚固,其用意是在黄河水泛滥时,既能避免自身遭受灾害,又能水淹对方。
但结果造成黄河水年年泛滥。
下列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史实是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北击匈奴 D.秦扫灭六国3.《华阳国志• 蜀志》中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据此判断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A.楚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秦统一前郡县制已经推行D.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个太尉4.2006年,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
“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也是最早的带有“龙”字铭文的青铜器。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B.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辨认的甲骨文C.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物D.在商周青铜器中“子龙鼎”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5.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创立一个的“世界”不包括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统一了文字 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6.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以上材料说明()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7.“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8.下列有关西周时期“礼”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维护着政治的安定B.保证了社会的和谐C.是西周文化的主框架 D.具有历史的偶然性9.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B.学者的研究论著C.秦简的记载D.民间的传说10.秦朝在北方构建的有效国防体系除直道、长城外,还包括A.蒙恬率领的边防军B.西南夷的“五尺道”C.屠睢对岭南的征讨D.史禄主持开凿的灵渠11.下列有关秦朝“朝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成为皇帝决策的依据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D.具有现代的民主色彩12.下列对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国家政治从属于皇帝一人③汉代以后不再适应社会需要④说明皇帝具有天下独尊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监察为主要职能B.开始于汉武帝时期C.属于地方行政区划D.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14.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A.大宗、小宗政治待遇相同 B.淡化了“国”和“家”的结合C.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D.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15.长孙无忌等人奉命修撰的《唐律疏议》曰:“立嫡者本拟承袭。
嫡妻之长子为嫡子。
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
‘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宗法制度开始受到法律保护B.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周制C.庶出子弟不可能获得继承权D.唐代在地方仍然实行分封制16、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
由该资料可以推论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8、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19、秦阳陵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_____,左在阳陵。
”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面的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20、“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21、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①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实行分封制③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③④22、“秦汉帝国的结构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度C.官僚制度D.朝议制度23、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24、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25.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A.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26.汉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也向王国派遣丞相,这一做法A.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 B.事实上强化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诸侯王对封地的管理 D.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27. 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A. 实行刺史制度B.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C. 实行中外朝制度D. 颁布“推恩令”2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29.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耐罪,可赎。
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
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趾、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赋税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尽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悉怨,溃而叛之。
(1)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担负着哪些职能?(6分)(2)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律》有什么特点?(6分)(3)据上述材料回答:《秦律》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