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姓名:赫晓双学院:数计学院专业:10统计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摘要:诺贝尔走着艰难的成才之路,有着艰苦的创业历程,本着执着的人生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他的人生得以辉煌。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场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艰难;执着;诺贝尔奖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一、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鼓励他们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高科学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文明史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黄色炸药及更大威力之炸药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少年自学成才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父亲是一个小工厂主,也是一个发明家。诺贝尔7岁时,父亲的工厂破产,全家移居俄国彼得堡。身居异国他乡,他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没有进学校读书。年龄稍大,父亲就让他去各地旅行,访求名师指导。诺贝尔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他勤奋好学,18 岁时,在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修养。同时精通多国语言。由于勤奋好学,他19 岁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时,技术上就已崭露头角。

2、承父志不畏艰险

诺贝尔的父亲曾试验过炸药,受父亲的影呐,诺贝尔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勃罗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于是,诺贝尔决定改进这种烈性炸药,寻找一种安全又方便的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1862年,他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1863年,诺贝尔和父亲一起办起了硝化甘油工厂,并对火药质量做了进步的改进,生产并出售一种新型火药“斯普林格尔”。但是,这一新产品并没有完全“过关”。1864年9月3日,在进行一次实验时,炸药

爆炸,整个实验室变成一片瓦砾,5人被炸死,诺贝尔的弟弟也在这次事故中遇难。诺贝尔的父亲也受了伤,不久便去世了。炸药爆炸的消息传出来后,政府禁止他在陆地上实验。家里人也劝他放弃实验。但是,诺贝尔却没有放弃,在改建工厂的同时继续进行有关炸药的研究,并租了一条船在湖中实验。三四年过去了,终于在1867年秋的一天,雷管诞生了。它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引爆问题。诺贝尔也继续从事他的事业。3、遇挫折知难而上

随着硝化甘油的试验成功,诺贝尔名声远扬,要求供货的越来越多。不幸的是,正当他的事业有了发展的时候,又连续发生了新的麻烦和灾祸。由于当时人们对炸药极易引起爆炸的危险性十分无知,运输途中硝化甘油流出来后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不久,各地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报警信函纷纷涌向诺贝尔。相继发生的惨祸,使人们对新炸药产生了怀疑、恐慌和抵制,瑞典、法国、英国等国政府明令禁止制造和运输。对此,诺贝尔开始了新的创造性的工作。经过对自己提出的方案的不断试验与改进,最终,诺贝尔得出:发生意外,应归于无知和不谨慎,而不应责怪新炸药本身。硅藻土猛炸药问世后,诺贝尔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研究更先进、更便宜的炸药。不久,坚实的胶质炸药和柔软的、可塑性极好的胶质炸药问世。这种胶质炸药爆炸力高,价钱又便宜,很快就在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3、设基金千金散尽

诺贝尔通过自己艰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同时,诺贝尔又是一位哲学家,在金钱和名誉问题上,也是一位开明的有识之士。1884一1886年的两年中,他支出200万法郎用于扶贫事业,1892年的前后几年中,每年为扶贫开支了40万英镑。虽然身为巨富,他却不愿把财产分给亲戚和孩子。他认为,大宗财富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是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需的教育经费,如果留给他们过多的财富,那是奖励懒惰,使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临终前,诺贝尔签署了一份著名的遗嘱,就是把他财产的30亿克朗作为基金,决定每年的12月10日向那些为和平与科学作出贡献的人颁发奖金。诺贝尔还在遗嘱中强调:“不分国籍、肤色以及宗教信仰,必须要把奖金授予那些最合格的获奖者。”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奖金是诺贝尔留给人类的巨大礼物,世界将永远铭记诺贝尔这一闪光的名字。1898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在意大利逝世,终年65岁。

二、诺贝尔奖精神

在诺贝尔奖持续颁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如果抛弃20世纪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毁灭性打击,以萌芽与20世纪末的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社会全面融合的成就,去验证19世纪末《费加罗报》一篇文章的预言:“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把19世纪的那些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深渊。”历史的事实促使我们去反思:科技与社会,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以及支配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今天对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思想,即诺贝尔奖精神进行细致的解读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1、诺贝尔奖精神的内涵

诺贝尔奖精神的本质或实质,从直接渊源来看,它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及其遗嘱所确定的,并经诺贝尔奖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育学校教育理念等因素,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这两者的融合,又是人类精神在特定时期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从诺贝尔奖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及其成果来看,它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结果,又是文化创新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创新与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又是极融洽和相互强化的,并且它们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2、诺贝尔奖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果说诺贝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躬行者,那么诺贝尔奖及其运作则是这两类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诺贝尔奖中的这两类精神主要体现在诺贝尔奖奖项设置及其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

首先,在诺贝尔奖奖项设置及其运作中体现着这两类精神。如前所述,依据诺贝尔遗嘱,最初设立和颁发的诺贝尔奖奖项包括2大类共5 项:由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组成的科学奖;由文学奖、和平奖组成的人文奖(1969年增设的经济学奖,也属于人文奖类别)。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权威、知名度最高的奖励,虽说诺贝尔奖中无论是科学奖还是人文奖,它们所涉及的学科都非常有限。但是它们通过奖励这些学科领域中“最近的成就”以及“最近才认识其意义的较早的成就”,从而体现这两类精神。因为这些成就都是当时的科学精英和人文英才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或表现手法所揭示或反映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或人文理想,它们都体现着其所处时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风貌。

诺贝尔奖的具体运作同样体现着这两类精神。依据遗嘱诺贝尔奖的运作应该体现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等精神。为此瑞典政府于1900 年6 月29 日制定了《诺贝尔基金会法规》以及皇家科学院、卡罗林内外科医学院等评奖单位的专门法规,并由国王奥斯卡二世签署公布。因而,在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委员会和诺贝尔研究所等组织机构设置,诺贝尔奖的评议标准与评审程序以及基金管理与奖金分配等方面,都严格遵照诺贝尔遗嘱精神进行运作。

其次,这两类精神体现在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之中。一位科学家或人文学者要想作出最重要的发现、发明、改良或创作出有理想主义思想的最优秀作品,并从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集合体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取一年一度的世界科技和人文奖励中的王冠——诺贝尔奖。除了要具备超群的才智

以外,他不仅在心理动机、科学态度和理想信念方面必须表现出纯洁、坚定和崇高的品质,而且其行为还必须遵循基本的科学规范、技术规范和学术准则。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科学家或人文学者虽说已经成为学界的“超级精英”,但其一切行为活动更应遵循并体现上述精神。并且不论是科学奖还是人文奖得主,他们体现的不仅仅是其所在领域的单一的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而更多的是此二者的融通,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典范。同样地,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成果,惟有在新颖性、创造性、适用性或理想性等方面,符合诺贝尔奖评审机构的要求,才能通过层层筛选并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可以说,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了诺贝尔奖精神,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最后,获奖者受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尽管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所针对的是具体研究成果的性质、特征及其效用,表面上看这似乎与获奖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毫无相干。然而,科学家或人文学者之所以能够作出最重大发现,取得最先进、最优秀的成果,并最终获取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处于能孕育产生这类伟大成果的特殊环境中,是因为这类特殊环境具有充足的、能培育诺贝尔获得者这类杰出人物的丰富养料——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浓厚的人文文化底蕴等。所以,诺贝尔奖精神与获奖者受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仅是融通的,而且是交相辉映、相互强化的。

3、弘扬诺贝奖精神的现实意义

虽然诺贝尔奖的设置及其具体运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体现人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思想的诺贝尔奖精神又是动态开放、变化发展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也会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无论是对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还是对全球性科技与社会的融合,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不论是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抑或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弘扬诺贝尔奖精神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落实到我们国家,其意义可以表现为:

首先,它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它有助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有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弘扬“主旋律”。其次,它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最深刻的内在核心,它们最集中地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再次,它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后,它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经久不衰,影响之深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诺贝尔的人格魅力、诺贝尔奖得主的不屈不挠的人生实践以及由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引领的百年科学进步史。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具有影响力而且知名度、权威性

最高的奖项,它融科学奖与人文奖于一体,已走过了百年的辉煌。诺贝尔奖精神的实质就是:由诺贝尔本人所躬行的、由其遗嘱所确定的,并经诺贝尔奖奖项设置与运作、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 以及奖励获得者所受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即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精神整体反映到个案中的典范。在科技与社会融合趋势日益加强的知识经济时代,弘扬诺贝尔奖精神将具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 诺贝尔奖奖章 那么在了解一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那么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呢? 在20世纪700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1922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恐怕无论怎么说,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J. J.汤姆逊(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郑重宣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牛顿时代以来最重要的进展,是人类思想上最高的成就之一。”

诺贝尔奖史话

《诺贝尔奖史话》结课作业 一、请描述一项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并说明其意义。 二、现阶段诺贝尔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之我见。 一、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光景 当下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能源缺仍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十分关注能源方面的科技进展。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个关于太阳能利用方面的新成就——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基本介绍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于2015年9月24日宣布,开发出了耐热性大幅提高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OPV)。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学术杂志《Nature》的在线版

“ScientificReports”上。OPV比硅类太阳能电池等耐用性差,这是其迟迟得不到实用化的原因之一。虽然降低耐用性的紫外线、水及氧气等因素可通过封装材料等解决,但对于耐热性却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此次开发的技术大幅提高了耐热性,有可能成为加快OPV实用化的重要一步。此次试制的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为9.0%,在研究所的试制实例中是比较高的。开发出这项技术的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特性科学研究中心创发分子功能研发组高级研究员尾坂格等人。提高耐热性的关键是作为p型半导体材料采用了新开发的高分子材料“PTzNTz(thiophene and thiazolothiazole)”。尾坂等人采用这种PTzNTz 和n型半导体材料——富勒烯诱导体,作为活性层材料,试制出了OPV元件。为评估其耐热性,将OPV元件放在摄氏85度的氮气中保存了500个小时。原来采用p型半导体材料的OPV元件在同样的耐热性评估中,能源效率会降至初期值的大约40%,而此次经过500小时后,能源效率为初期值的大约90%,耐热性大幅提高。另外,此次将OPV元件的正极与活性层之间的空穴运输层(HTL)的材料由钼氧化物(MoOx)换成钨氧化物(WOx),进行了相同的试验,结果发现能源效率为8.3%,基本没有降低这种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值为9.0%,此时的开路电压(VOC)为0.84V,短路电流(JSC)为16.0mA,填充因子(FF)为0.67。 个人看法 太阳能是整个地球上最丰富的能源,但是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极低。一方面是由于太阳辐射出的能量虽然很大,但是能量密度缺很低,我们难以将其集中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当代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到将太阳能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用效率。我们能够利用的太阳能一般是利用它辐射出的热能或者利用其来发电。而根据我们的需求,我们也制造出了需要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产品——太阳能电池。首先从经济上来讲,一旦我们发明的材料可以得到普及的利用,今后我们的电池运用将远远比当下的电池利用要高,太阳能电池相较于一般的锂电池有相当高的实用性,充电方便,而且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对环境造成如此大的污染。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太阳能电池都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大多为硅电池板,这种电池虽然耐热性比较好,但是使用起来所占空间大,且不易便携。所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就应运而生。之前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耐热性极低,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这类电池的实用性,而如今通过发现新型高分子材料“PTzNTz”,这样就在之前的技术困难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这项技术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但是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只要在这方面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斩获诺贝尔奖。

读《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有感

合作与双赢——读《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有感 国庆期间我读了《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一书,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诺奖得主们在研究与探讨之间的合作精神。 我曾在“动物世界”中看过有关狮子的介绍,那些威风凛凛、雄踞草原的百兽之王,却不似深山中的那些老虎独来独往,而是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联合在一起捕猎,它们具有系统合理的分工协作,从而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这就是合作。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世界上名目繁多的学科就如同一片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而在这些科学领域上,能够傲视群峰的伟大学者,没有一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他的壮举。也只是凭着他们的团结与智慧,他们才能在科学领域,攀登到这样的高度。 在历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不乏以合作获奖,共享科学奖的例子。从1902年的荷兰塞曼与洛伦兹共获物理奖开始,到最近的法国科学家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David J. Winland共获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合作。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都是不同的——譬如本届物理奖得主二人,一位法国人,一位是美国人。鉴于个人的生活、学习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他们两人的思想、学识与逻辑思路的积淀都迥然不同;而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几乎已经没有用单一的思想便能轻松解决的问题。所以,合作,是一种能力的互补与增进。 这就是合作,当今科学时代所急需的一种集体协作方式。它更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世界上没有两片重复的树叶,人也一样,在任意时刻都不会有两个思考着同样事物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完全不确定性与多元性,才有可能创造出各种机缘巧合,为科学发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四组周宇璇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1955年4月18日,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享年76岁。 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终审稿出版,这是继狭义相对论之后,近代科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 1921年,爱因斯坦因其1905年发表的论文"光电效应",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相对论理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 对于这位伟人,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以下是国外媒体归纳的你该知道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二十件事。 1 童年的爱因斯坦学习迟钝? 小的时候,爱因斯坦学说话很慢。事实上,爱

因斯坦把所有的句子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觉得没问题了才说出来。有记载显示,爱因斯坦直到九岁之后才不继续这么做。因此,爱因斯坦的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问题,甚至还为此咨询过医生。 他还对抗权威,导致一位中小学校长将他开除。他取笑历史,说他从来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但这些特点让他成了天才。大多数成人都认为,他对权威的过度轻蔑让他怀疑常规的至理名言。 他说话慢让他对普通事情特好奇,比如时空。他的父亲在他5岁时给了他一个罗盘,以至于让他在晚年时还苦苦思索磁场的自然属性。他更喜欢想图像而不是文字。 2 爱因斯坦学习不行? 一些研究人员声称发现了爱因斯坦童年时表现出轻微的孤独症症状,也叫艾斯伯格症候。剑桥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的主任西蒙-巴伦-柯洪(Simon Baron-Cohen)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文章中声称,孤独症患者通常"有着很强的系统思维能力,但是情感比较冷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类型的人在数学、音乐或者绘画等学科中的系统思维能力突出。 但是这看起来并不可信。爱因斯坦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很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感情很好,爱因斯坦同样热衷参与大学组织的讨论,有很好的言辞交流,总之对待朋友很热情友爱。 3 爱因斯坦的数学不及格?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爱因斯坦学生时代数学很差,经常不及格。这个说法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用于激励学习不好的学生的书籍和网站。它通常这样开头,"大家都知道"。如果在Google搜索"爱因斯坦数学很差"的关键词可以得到超过50万的条目。这个说法甚至出现在一个著名的报纸专栏——Ripley 的"信不信由你"。 是的,爱因斯坦童年确实有很多(对传统教育)

Haldane大叔的猜想诺奖深度解析(之三)

图1: S=1 的AKLT 模型基态。每个S=1 的自旋(图中的椭圆)可以拆成两个S=1/2 (图中的黑点),两个S=1/2 又可以组合成一个自旋单态。系统在体内是自旋单态的直积,在左右边界上各有一个S=1/2 的边界态。 Haldane这个猜想为什么如此有名呢?原因有三。其一,80年代以前,人们还沉浸在 Landau的对称破缺理论中,还是习惯于从对称性破缺和长程序来区分物质的不同形态或者相,而 Haldane的猜想犹如一声惊雷,让人们开始关注没有对称破缺的物质形态,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未开垦的王国,即拓扑物质形态,或拓扑相;其二,整数和半整数自旋的区别完全是量子力学的效应,是量子的威力在宏观的强关联多体系统中的体现,没有经典的物理对应;其三,Haldane预言的量子相在实验上被实现,其猜想的正确性也被大量研究所证实。 Haldane还研究了海森堡相互作用中存在各向异性的情况,阐明能隙的存在是很稳定的,不受 XXZ类型或单离子或其他类型的各项异性项的影响。由于整数自旋(特别是S=1)的反铁磁链中的能隙不受微扰的影响,这个稳定存在的有能隙的量子态构成一个非平庸的量子相(其基态没有对称破缺,但因为存在边界态,而与平庸的有能隙的直积态有本质区别),后来被称为 Haldane phase。 Haldane有着过人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物理直觉。其猜想是从准经典的角度,在磁有序的经典基态上考虑量子涨落,并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取连续极限,通过场论的分析而得到的。由于其理论相对比较晦涩,这些我们放到本文后半部分讲解,这里先说说 Haldane猜想对后来研究产生的影响。 在 Haldane大叔提出 conjecture之后不久,Affleck-Kennedy-Lieb-Tasaki四位大佬提出了后来以其名字命名的 AKLT模型Affleck et al. [1987](其基态可以严格的得到,如图1所示),简洁而漂亮阐述了S=1的自旋反铁磁链的基态,即 Haldane phase,并证明了其(1)没有反铁磁长程序;(2)具有有限的能隙;(3)具有自旋S=1/2的边界态。其中第三条是 Haldane phase最异乎寻常也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可惜的是 Haldane本人没有意识到整数自旋链具有半整数自旋边界态这个奇特性质,后来才被 Tai-Kai Ng从场论角度解释清楚Ng [1994]。看来 Nobel奖级的大人物的思维也有断电的时候:-);亦或是 Haldane大叔宅心仁厚,给后人分一杯羹。

高分作文范文-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

没有梦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梦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 没有梦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而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一本一本地叠加,已经初三的我已感受到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辛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忧郁。受自己支配的时间已一分一秒地减少,我多么渴望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天啊!此刻,我有一个梦想,一个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觉得:原来学习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它能使我们有能力去满足自己的所有的幻想;我们能觉得,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的贴近着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能觉得,自己也能像宋濂那样勤学苦读,我们还能觉得……在我们长大后,能真正拥有一份愉快的、散发着淡淡童趣的、令人回味的儿时记忆,而不是那遥不可及的分数和满脸愁容的灰色童年。 在已经出过7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剑桥大学里,老师全凭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动手。在这种一切靠自己、老师一般不会限制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的自由学风下,学生可自由地异想天开,去创作、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犹太族,则是生来就在学习,不知辛劳。他们将蜂蜜涂抹在书本上,让刚出生的孩子们去舔食书本上的蜂蜜,让他们知道,书本是甜的。 似乎在中国人的教育理念里,往往只有对的存在,而忽视了错误的作用。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我们在小时候不经历一些社会上挫折的磨练,在未来哪能面对和解决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风雨起伏呢? 梦想是刀刃,让不应当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锁链断开,梦想是开心果,让不应当苦恼的学习变得重新快乐,梦想是斗志,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充满挑战乐趣的未来!

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期末复习要点考试范围.docx

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期末复习要点考试范冃 第一章诺贝尔与诺贝尔科学奖 1、诺贝尔奖项与颁发机构 诺贝尔设置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五个奖项。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由皇家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学士院负责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由挪威议会负责颁发。 2、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特点 (1)重视探测手段的创造性研究 (2)非常重视对基本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3)特别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4)重视实践(包括实验)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5)名师指导是获奖的重要途径 (6)公正性、权威性和分布的集中性 3、诺贝尔科学奖的作用与意义 (1)全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建制化进程 (3)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科学奖的关怀 (4)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第二章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1)科学体系结构的专业化和整体化 (2)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3)科学发展的加速化和数字化 (4)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2、科学研究的类型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开发研究 3、科学研究的层次 (1)科学发现 (2)科技发明 (3)科学理论 (4)哲学思辨 4、科学伦理的基本范畴 (1)核与生化武器伦理 (2)计算机与网络伦理 (3)生命与医学伦理

(4)生态与环境伦理 (5)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 第三章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时代 1、“诺贝尔奖大学”及其教育理念 (1)强调实验,注重能力培养 (2)强调知识广度,注重学科交融 (3)强调名师指导,注重形成人才链 (4)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发挥集体作用 第四章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历程 1、诺贝尔奖得主的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突出的表现出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一一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与精深的专业方向。从能力结构的角度来说包括科学洞察力、科学想象力、科学记忆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 2、诺贝尔得主的成长与教育(影响因素) (1)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 (2)良师益友的启蒙 (3)名师卓有成效的引导 3、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1)立志,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前提 (2)合作,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群体经验 (3)求实,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基石 (4)坚持,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坚实保障 (5)创新,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关键 第五章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对社会的影响 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加快了社会物质文明的步伐 2、诺贝尔科学奖成果优化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3、诺贝尔科学奖成果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 4、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激发了人们的科学研究热情 5、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展现了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 6、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激励了人们拼搏奋斗的人生理想 第六章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才从人们探索自然的历史中逐渐演变来的,是科学方式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家的气质及行为规范等凝结在人的精神层面的综合结果。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要有阐述) 1、求真与务实精神 2、开拓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级2班 摘要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科学贡献对于诺贝尔奖绝对是受之无愧的。然而,众所周知,在1921年授予爱因斯坦物理学奖时,诺贝尔委员会给出的说辞是“为了表彰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关键字:诺贝尔奖相对论光电效应科学革命 Sunmmaries: Albert Einstei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for richly deserved the Nobel Prize is absolutely. However, as is known to all, in Einstein's physics prize, awarded in 1921 the Nobel committee of rhetoric is "in appreciation of his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physics, in particular, discovered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2000, the United States "time magazine" named Einstein in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characters. Key word:Nobel Prize Relativity Theory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Science Revolution 引言 诺贝尔奖已经成立了百余年,至此诺贝尔奖仍被视作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能拿到这个奖项,不仅是个人的骄傲,也是这个国家的骄傲。然而,纵观国内外,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虽不在少数,但我国国内获此奖项的仅只一人。而美国华裔科学家中就有杨政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表明中国人民是聪明能干、认真钻研的。[1]本论文通过爱因斯坦的诺贝尔故事来攫取激励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科学探索,摘取诺贝尔奖金冠的精神力量。一、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关于量子假说,这是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实验中做出的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它的量子概念仅限于辐射的发射和吸收。真正对量子理论做出推广应用的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总结了光学发展史中微粒说与波动说两种理论,他创新应用量子化理论合理的解释了这两种观点所不能解释的问题,于是,他大胆的将这一观点公之于众,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文中不仅阐述了这一理论,同时给出了两个相关公式,光子能量公式:E=hv(v是光的频率,h是普朗克常量)和能量守恒原理:eV=hv-W(e为电子电荷,V是遏 止电压,W是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做的功)。[2]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H. Steudel )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 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 1 : 1 :1。科塞尔及 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 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 Matthew Meselson )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 )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 )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

诺贝尔奖产量最多的大学排名

诺贝尔奖产量最多的大学排名 诺贝尔奖,1901年诞生,截止2017年共授予了892位个人和24个团体。 截止到目前,获得诺奖数量最多的十大高校中,哈佛大学第一,具体如下: 但大伙注意,数量第一,不代表着产出率第一。举个例子,2017诺奖得主11人,拥有美国国籍7人,但没一个是毕业于哈佛的。 何谓诺贝尔奖产出率?即,诺奖人数与学校规模的比值。 第十:芝加哥大学 至今,芝大名下有89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17/人。知 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连战等。 第九:安默斯特学院 至今,安默斯特学院有5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19/人。 安默斯特学院,大伙不熟悉,多说一句。它是美国最具选拔性的文科院校,2015年的录取率是14%,其中86%的学生高中成绩在前10%。 第八:哥伦比亚大学 至今,哥大名下有104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1/人。多说一句,普利策新闻奖也由哥大评选颁发。 第七:麻省理工学院 至今,MIT名下有52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第六: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至今,该校现已培养出3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大伙没听过?多介绍几句。巴黎综合理工,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 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 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每年招收约400名学生,另有约100名通过材料申请的留学生。 第五:剑桥大学 至今,剑桥名下现有90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第四:斯沃斯莫尔学院 至今,斯沃斯莫尔学院现已培养出5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7/人。 斯沃斯莫尔学院是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学院,在美国的文科院校中排名很靠前,属“小常青藤”之一。 它的新生录取率不到20%,与加州理工学院相当,比麻省理工学 院还要低。 第三:哈佛大学 至今,哈佛已出产151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32/人。 第二:加州理工学院 至今,加州理工名下已有34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 0.00067/人。 加州理工,每年录取的学生不超过250人。录取的学生中98%的 高中成绩,排名都在前10%。 第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至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已培养出13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135/人。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是这种基础研究带来大量的回报。 但作为工业实验室,无疑是以赢利为目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市场。贝尔实验室的光子和电子技术研究部主任G1 布隆德尔( Greg Blo nder) 曾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市场,那么你的目标将会是很可怜的。”但又不能轻视基础研究而全面转向市场,那样做将是急功近利的和短视的,不仅会使技术源枯竭,而且在贝尔实验室像晶体管、激光、卫星通信和光通信等这样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也难以产生。因此应该将长期性研究和短期性研究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从而在理性和功利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41 深入探讨科研管理方法,为培育我国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提供土壤 贝尔实验室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其原因是多向度、多层面的。从科研管理来看,相对而言,我国科研体制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是观念性的,如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有些则是操作性的,如给研究人员充分的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度; 对全业R &D 部门来讲,则有必要寻求与大学联系具体的方式和渠道。 贝尔实验室科研管理的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所有研究单位都可以照搬。然而,贝尔实验室毕竟培育出来这么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又是奖给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刘新彦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 科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诺贝尔奖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当我们置身这个殿堂仰望诺贝尔奖之项背,慨叹那些引领时代风骚的科学精英们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时,当我们因此而反省我中华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落伍时,我们的量尺迅速地测出了我们在经济基础,科研体制,基础研究,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在找出了国力和体制的症结之后,我们是否也足够地重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在个体精神品质上的特征呢? 这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上述诸种差距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因,那么,个人的精神特质则是内因。你可能无法选择和把握外部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职业乃至生命的人来说, 却可以承担起个人的精神品质和科研道德的责任。倘若我们找到了并正视这个差距,也就找到了自己学习和改进的可行方向。 那么,在科学前沿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呢? 不妨先看看江崎先生提出的原则。 诺贝尔奖只钟情于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的英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原有体系上如何形成新的突破?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於玲柰说“:科学就是理解自然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自然界本来都具有合理的结构,要带着理性去探索它,要带着疑问进行逻辑思考。”江琦先生归纳了5 条原则: 1 . 不被经验束缚,怀疑一切。2 . 不迷信权威。3 . 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主地进行取舍选择。4 . 为捍卫自己的科学观点,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由爱因斯坦带来的感悟

由爱因斯坦带来的感悟 爱因斯坦,一位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家,他早在29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33岁被封为皇家科学院院长,还成为了德国物理科学皇家院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做到了用数学公式了解上帝的思想,将其无限的美,庄严和力量都用公式描述出来。他毕其一生投身于科学领域的探索,探求自然的奥秘,为后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波色——爱因斯坦统计。让每一个人为他深邃头脑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一、曲折的人身经历 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坚守,尽管人生经历曲折艰辛,他从未放弃过自己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怀着热忱与激情的踏上了科学之旅的征程。爱因斯坦起初可以说是抑郁沮丧的,他未能找到自己热衷的学术工作,而是屈身于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也许若是其他人,他的人生将完全踏上一条不同之路,但爱因斯坦并未因此走向平庸,仍然坚持着他的物理学探究,并且可以说得上是勇敢的挑战当时的物理学体系。不得不佩服他深邃敏锐的大脑,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内,以其独特的思想实验来继续科学研究。他早年很多极富科学价值的成果曾经辗转于高深科学殿堂之外很长时间无法发表,如果不是普朗克等科学家的慧眼识金,他可能由于长期得不到承认而最终消磨了斗志,那么相对论就可能晚很多年出自另一个人之手了。这将是科学界的一大遗憾。他的成名之旅艰辛而漫长,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而备受质疑,但一切都未将其打倒,而是致力于寻找自己理论的证据。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坚持,永不被面前的挫折所打倒。 二、高尚的科学精神 爱因斯坦在科学试验中,不怕一次次失败的挫折,当他发现自己的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性时,他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致力于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广义相对论。“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期间的艰辛思考与巨大的运算量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可以说是一种让人崩溃的状态,然而他却能坚持并且保持冷静的思考,尽管一战的爆发和疾病的困扰,也不能打到他。他曾说过“· 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是高尚的,在很多同行将科学利用到战争之时,他依旧保持本心,科学研究是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于战场上的凶器,他认为“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是一个信仰和平的科学家,他组织支持和平者签署《反战宣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油然生敬。 科学研究需要合作 一个人很难完成一个科学发现,对智慧无比的爱因斯坦也同样如此,当他计算出空间曲率数值之时,他也迫切的需要天文学家的观测证据,受自然,仪器,及战争环境的影响,使得测量无比艰辛,也使得这项理论久久无法得到证据,对科学家的心理是一种无比的煎熬,然而科学是无国界的,在战争之中,仍有科学家愿意共同参与到这项震惊物理学界的观点的证实中来,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伟大,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各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观看了爱因斯坦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体会,由衷的向伟大的科学家之境,向科学研究致敬。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诺贝尔奖相关资料

诺贝尔奖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陈力摄新华社发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 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我一个人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读书是自主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拓展知识、提升理性、丰富感性,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据高益民介绍,日本政府现在非常重视儿童的读书活动,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这部法律要求国家、地方、学校、家庭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