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文言文习题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言志①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长者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学而不思/则罔C.于我/如浮云D.盍/各言尔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尔:(2)与朋友共.共:(3)敝.之而无憾敝:(4)无施劳.劳: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言为心声”,乙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第2篇陋室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23 文言文阅读(二)

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23 文言文阅读(二)

考点集训23 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和翻译一、(2014·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

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

③惩艾:惩戒。

④曩:从前。

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⑥搴:读qiān。

⑦勒:编辑。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立即,就,便) (2)比(等到)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

”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

②社稷:指国家。

③身治:自身修养好。

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詹何对.曰(回答)(2)故本.在身(根本,基础)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专项练习题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王伾请起叔文A为相B既不获C则请D以为威远军使E平章事F又不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概括题)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文化常识1.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题

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一、《〈论语〉十二章》(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 .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 .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四.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部编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习题(一) 《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

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

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

③道:指学问。

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

⑤昧爽:拂晓,黎明。

⑥洎:到。

⑦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⑧趺:脚。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和“洎北归”的“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耻下问(《〈论语〉十则》)B.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C.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D.虽乘奔御风(《三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明而读就:即,连词。

B.然龟山盖少年事盖:大约,表推测。

C.无垢乃晚年乃:是,表判断。

D.辄执书立窗下辄:就,连词。

3.选出对“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两项。

()A.是向友人炫耀他读书的用功刻苦。

B.是向友人说明,他学问上的长进是和他两肘三十年没离开过书案有直接关系。

C.是告诉友人,做学问实在太苦了。

D.说明学问上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勤学苦读。

4.本文虽表现的都是勤学苦读,但在描写两人的写法上却不一样。

请联系短文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它说明了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勤学苦读的典故。

[全]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全]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鲍子都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

子都下马,为摩其心。

有顷,书生卒。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

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

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

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卷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由是声名大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书生卒/身先士卒B. 有卷书一卷/琴棋书画C. 子都具言/不可言状D. 举家感子都之德/感慨万千C A.死/兵;B.书籍/书法;C.说出;D.感谢/感想。

10.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

11. 鲍子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鲍子都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道义之人。

在书生病危时他无私救助,可见他热心助人;书生死后,魏子都将其安葬并且把书生所属的金饼等物品一并葬入,可见他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译文:魏国人鲍子都,有日下午走及野外,看到一名书生突然心痛发作,于是下马为他按摩,以舒缓心痛。

可过一会儿,书生殒命。

鲍子都看看书生随身物件,有一卷书和十个金饼。

于是鲍子都卖掉一块金饼用来安葬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放在亡者的头下,那一卷书放在身旁。

过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被骑青花马的人追,那人认为鲍子都是亡命之徒,问他儿子死在那儿了?鲍子都于是将前后具体讲来。

那人于是跟随子都前往,打开墓穴,想将儿子的尸骨带走,看到金饼在儿子头下,书卷在身旁,全家感恩于鲍子都的恩德。

此后,鲍子都声名远播。

高凤痴迷诵读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①流麦。

妻还怪向,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阅读 课外文言文单篇训练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阅读 课外文言文单篇训练

语文
【第一类:精忠报国】
耿京①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 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 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语文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 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 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 及。献俘行在②,斩安国于市。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减)
语文
【注释】①耿京: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耿京率众起义 抗金,辛弃疾、张安国、邵进等都曾是其中一员。②行在:皇 帝所在的地方。
语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与众谋.曰/是故谋.闭而不兴 B.高宗劳.师建康/无案牍之劳.形 C.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会.天大雨 D.我缘.主帅来归朝/缘.溪行
第二部分 阅 读
课外文言文单篇训练
语文
说明:本部分内容同学们与《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配合使 用效果最佳。
方法指导:下面的练习以思想主题进行分类拓展训练,由 于篇幅有限,每类只能精选一篇进行练习,希望同学们通过精 选篇章的训练可以触类旁通。同学们练习时可以将课内知识 和课外材料结合起来,并使之融会贯通。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语文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 值 宾 客 盈 门 /不 能 得 言/ 乃 伺 承 起/ 往 要 之
语文
3.结合《赠从弟(其二)》一诗,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 回答的妙处。(3分) 松柏傲雪凌霜,具有刚直的气节。(1分)宗世林借此表明自己 清高自守的品性,(1分)又表达了拒绝结交的态度。(1分)

2022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 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第一组:以、其、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

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

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斧斤以.时入山林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答案 B解析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

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依据”等。

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依据”。

D 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B.作《师说》以.贻之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答案 B解析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

A 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答案 A解析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A项与之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1)1)本文选自《______》全称《》,相传作者是______时期的______。

2)《 ______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是作者根据鲁国国史《》所编。

3)本文选自______。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______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着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进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曹刿认为战前要做到取信于民B.曹刿认为选择“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C.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主要表现了鲁庄公的浅陋无知。

D.本文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展现了曹刿论战的过程。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

《公输》填空题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名)名是1.家创始人。

2、作者的思想核心是和。

3、“行十日十夜”既表现了时间紧迫,又表现了墨子的精神。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不可谓知.类()②公输盘不说.()○3起.于鲁()○4吾从北方闻子为.梯()翻译下列句子①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简答1、墨子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表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2、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3、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让楚王最终放弃攻宋计划?展现了他怎样的才能?4、上文体现了墨子______的精神和______的思想。

5、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______;再以______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______”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

《王顾左右而言他》填空题1、本文选自《》一书,作者是(朝代)的思想家(人名),他主张和(思想主张)2、本文记录的是我国古代学派大师孟子的言行,有“______”之称。

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3、《》与《》、《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词语解释比.其反.也()()王顾.左右而言他()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翻译句子: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面对孟子第三次发问,齐宣王为何“顾左右而言他”?用自己的话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含义: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的目的是1、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

B.孟子意在通过层层诘难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国家是自己应负的责任。

C.齐宣王对孟子的提问每问必答,表现了他是个胸无城府的君王。

D.本文体现了孟子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2、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依次列举的三个例子是为了表明: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B.“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齐宣王无力招架,只能扯开话题,缓解尴尬。

C.孟子发问的技巧是由小及大、由近到远,从生活中的事情逐层推论到统治者身上。

D.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是为了劝谏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B.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想表现自己,以便得到齐宣王的重用。

C.课文最后一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毫无退路的尴尬。

D.通过课文,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4、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 B.记录孟子言行 C.编年体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5、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政又善于设问的人。

《捕蛇者说》1、本文选自,作者柳宗元是(朝代)家、哲学家。

他与同时代的(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

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被贬以后借山水求解脱抑郁忧伤的心情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可以记事,议论、记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我们曾学过的文章《黄生借书说》、《爱莲说》都属这类文体,这类文体都可按“说说……的道理”来理解。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3)君将哀而生之乎?4)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5)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6)苛政猛于虎也。

7)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8)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答:。

6、蒋氏先自述三代人捕蛇的不幸遭遇,接着声泪俱下的诉说,表明宁可冒死捕蛇也不愿意更役复赋,作者得出的结论。

7、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反映了他虽遭贬谪,但仍然的思想。

8、本文在描述乡邻的苦难境遇时多用、句式,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这就造成了文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本文写作方法上最突出的是手法的运用。

通过悍吏同农民、乡邻和蒋氏、蒋氏三世的比较,使毒蛇的危害黯然失色,这就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描写了蒋氏三代不愿冒死捕蛇的故事。

B、课文反映出横征暴敛害民比毒蛇还厉害。

C、课文主要说明了永州所产“异蛇”的毒性。

D、课文用了比喻的方法来渲染悍吏的凶暴。

《桃花源记》1、本文的作者是,是时期的诗人。

《桃花源记》选自《》,也是成语的由来之处。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

、访问桃花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用原文语句作答:(1)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2)桃源人在桃花源闲适快乐生活的句子是:(3)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的句子是:。

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从“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都可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它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理想社会?。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限60字以内)。

《登泰山记》1、本文选自_______ ,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古文家。

2、翻译句子1)、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5)、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7)、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

4、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________和________,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这一段作者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和的不同景色,展示了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5、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7、联系上下文,“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一句,作者描述“山”的视角是()A、平视B、仰视C、侧视D、俯视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①须臾成五彩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A、①一下子变成了五种颜色。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B、①一会儿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C、①一下子变成了五种色彩。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时被太阳照着,有时没有照着。

D、①一下子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时被太阳照着,有时没有照着。

《伤仲永》1.《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

2.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