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练习题一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辛弃疾专题练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辛弃疾专题练

辛弃疾专题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偃蹇谁怜汝”表达了“我”对“青山”的无动于衷的埋怨,“劝我溪边住”则转换成“青山”对“我”的规劝。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在词人笔下,“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表明词人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

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绣衣:官服。

相如檄:指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铜鞮陌:代指襄阳。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杯送、绣衣行客”,“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之意。

B.“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直抒胸臆,点出诗人叹息、痛楚的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

C.“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名篇名句默写(新高考卷Ⅰ)-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名篇名句默写(新高考卷Ⅰ)-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 2 ) 杜 甫 《 登 高 》 中 “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 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 3 ) 辛 弃 疾 《 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 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2022全国乙卷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白 居 易 《 琵 琶 行 》 中 “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 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的数 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
2022新高考卷Ⅱ(重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后世一
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 2 ) 刘 禹 锡 《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 中 “ , ” 两句,交代了诗人贬
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之久。(不在课标范围)
2021全国乙卷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 中 对 此 进 行 说 明 的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即 便 “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 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 花 草 的 句 子 是 : “ ____,____。”(不在课标范围)
找准关键信息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新题检测:专题0 古典诗词鉴赏 1 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新题检测:专题0 古典诗词鉴赏 1 含解析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新题检测: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1(解析版)1.(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8分)登楼感怀①于谦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

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

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小题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答案】【小题1】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小题2】“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

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每点1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途中登高怀远类的诗歌,抒发的也是典型的情感:思乡之愁、家国之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安徽明光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

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

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

①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

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

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

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

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答案】1.C 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诗歌是语文学科中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通过音韵、节奏和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高三语文学习中,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高三学生提供一些诗歌鉴赏练习题,帮助他们提升诗歌欣赏与理解能力。

练习题一:“孤雁”孤雁南飞,她独立在长空中,是啊,她的旅途如此的艰难。

偌大的天空中,别的鸟儿都有伙伴相伴,而她却只能噤若寒蝉,淌着热泪。

倘若上苍赋予她一双翅膀,使她能够腾空飞舞,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幕啊!问题:1. 描述诗中“孤雁”的特点有哪些?请用2-3句话概括。

2.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3. 请用1-2句话概括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或感受。

练习题二:“月色”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仿佛,它是九天仙女洒下来的魔法,照亮了黑夜中人们前行的路。

当你静静地仰望着那圆圆的明月时,你会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象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舒畅。

问题:1. 用一句话形容诗中的月光。

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表达了对月光的情感和思想?3. 请用2-3句话描述你看到美丽的月光时的感受。

练习题三:“春天的花朵”春天的花朵开满了大地,它们像彩虹般绚丽多彩。

每一种花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前来嬉戏。

走进花丛,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和美好的希望。

问题:1. 描述一下春天花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诗中作者对花朵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3. 请用2-3句话表达你对春天花朵的印象或体验。

练习题四:“夏日”炎炎夏日,烈日炙烤着大地,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热浪。

此时,人们无法忍受这样的高温,只能躲在阴凉处,不愿再动一下。

夏日的阳光是辉煌的,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困扰。

问题:1. 诗中对夏日气温的描写有哪些特点?2. 作者对夏日的情感和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3. 请用1-2句话描述你对夏日的感受或自己在夏日的遭遇。

通过以上的诗歌鉴赏练习题,我们可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韩愈专题练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韩愈专题练

韩愈专题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张十一功曹(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

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张署到临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功曹:官名。

筼筜(yún dng),竹名,生长于水边。

踯躅:杜鹃花科。

斗:通“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画面清晰鲜明,勾勒出阳山地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的景色,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描写青青竹笋,火红花朵,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C.尽管诗人因劝谏德宗被贬到广东阳山这样的“炎瘴”南荒之地,但他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体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D.尾联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并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署来诗后,感到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说明来诗是愁的原因。

2.这首诗的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简要说明颈联丰富的意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广宣上人频见过(唐)韩愈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上人,对僧侣的尊称。

广宣是一位诗僧,在宪宗、穆宗两朝颇受宠幸,为内供奉。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举行恭迎佛骨礼拜活动,韩愈排斥佛老,撰文劝谏。

见过,相访。

冲,冒过,撞过。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扰扰”和“风雨”“尘埃”形成对比,刻画出奔走于权贵的上人形象。

B.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诗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委婉谢绝。

C.“天寒”“红叶”等意象刻画出冷寂的初冬景象,衬托出上人修行的清苦。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 诗词曲:鉴赏诗词语言(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 诗词曲:鉴赏诗词语言(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诗词曲:鉴赏诗词语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①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②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

②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两年内,作者先后被调动四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借聚散兴感,表达对频繁调动的不满。

对调动原因只以“不偶然”点出,耐人寻味。

B.饯别宴会上,作者只愿意和朋友畅饮而不愿意话别,饱含无计可施、只得借酒消愁的愁情。

C.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的意境。

D.下片起首对东湖美景的描绘,表现了作者为眼前美景陶醉,暂时忘记了离别的忧愁。

2.“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两句在意境和手法上很相似,请找出这两句,并就二者在手法上的异同点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教。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直饶:纵使。

②分付:交付。

3.请简要概括词中抒情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4.请简要赏析本词语言上的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却是柳丝披拂,春风荡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练习题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诗词鉴赏练习题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6.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

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乎唐诗,完成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6.《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

西江月①【宋】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3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蓦山溪汪莘①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

布衣,隐居黄山。

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

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

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

③湘灵:湘水之神。

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6.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4(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⑤。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⑥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

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踢球。

④紫塞:泛指北方。

⑤青枫: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

《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

春季当用柳,荆楚却用青枫。

⑥汉主:指唐皇。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儿时欢乐场景的追忆,以儿时之乐衬老境之苦。

C.第五联里的“秦城”“汉主”含蓄深婉,真切动人地表达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

D.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蘋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E.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16.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5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

C.五、六两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两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16.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6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鹧鸪天刘著①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

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

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春怀示邻里陈师道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郤嫌归鬓著尘沙。

7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七律首联、颔联写景状物,颈联、尾联叙事抒情,表现作者贫居闲静的心境,也委婉地流露出世路艰辛的愤慨。

B.作者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以“无僧”,是因为作者租住在僧房。

说明作者穷的连房子都没有,可见生活的清苦。

C.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反映宋诗的新趣味还在于它在看似纯粹的、很地道的白描形象中暗暗地搬动着书卷,使得它看似非常琐细,其实却大有来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